03.06 科技股仍被機構看好 未來走勢或現分化

近期,伴隨科技基金規範發行、機構主動“限購”科技類ETF等消息,市場上,強勢了兩個多月的半導體、計算機、新能源等科技板塊出現一定程度回落。其中,芯片和半導體產業鏈個股從最高點回落到近期低點,累計調整約25%~30%,其他板塊個股亦有不同程度下跌。

本輪科技股的調整是否意味著行情終結?調整後的科技股是否有望捲土重來?近日“新基建”的推出,對於科技股影響幾何?對此,證券時報記者近日採訪多位買賣方機構人士。

未來走勢或現分化

科技股短期調整並非行情終點,而是中場休息,這是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的觀點。

科技股代表了中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的未來,長期來看會不斷湧現投資機會。短期而言,從疫情發展和未來恢復經濟角度出發,科技領域也有潛力尚待挖掘。“當然,不同階段資本市場聚焦的細分行業會有不同,總體來說,市場會較之前更趨於理性。諸如一些年報不錯、預期未來業績有一定持續性、且相對估值較低的公司會有相對較好的表現。”付立春指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今年春節開市交易以來,科技股大幅上行,特別是像5G、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板塊,走出了強勁上攻的走勢。雖然從估值上來看,這些板塊的估值都不低,但是對於科技股來說,主要看的是未來的業績增長,短期的盈利還沒有釋放出來,所以估值偏高。如果這些公司具有技術優勢,能夠逐步釋放業績,它們的股價還會創新高。但如果僅僅是炒概念,技術上無法實現突破,無法打開市場,很多股票可能還會跌回來。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科技股的走勢一定會出現分化。在楊德龍看來,投資科技股要堅持價值投資,做好公司的股東,不要跟風炒作,對於短期漲幅過大的科技股,可以耐心等待。出現一定的回調之後,再進行抄底,獲得一個相對低的建倉成本,通過中長期的持有,來分享這些科技股的投資回報。

上海金輿資產基金經理趙彤則與證券時報記者談到,近期強勢了兩個月的科技板塊整體走弱,而沉寂多時的週期板塊和大消費板塊開始相繼發力,這是在市場整體流動性相對充裕的情況下形成的板塊輪動效應。通常一輪行業性的牛市初期是所有相關個股普漲,調整一段時間後出現顯著分化,基本面有強勁數據支撐,投資邏輯短期不斷被驗證的個股會持續得到資金關注,估值暫時被淡化。未來一段時間,在資金面寬鬆和政策面友好的助推下,科技股依然會有很多機會。“從資金面角度,監管層對科技類基金的窗口指導,是基於短期科技股的局部過熱現象進行的適度降溫操作,科技類基金的資金流入對於整個板塊來說量級並不大,科技股的行情是市場合力形成的,窗口指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行情節奏,並未改變市場預期和流動性充裕的大環境。”趙彤認為。

嘉實基金成長投資策略組投資總監歸凱表示,近期科技股的調整屬於正常現象,因為此前漲得過急、過快,肯定會調整。但是科技今年上漲的邏輯未變,相比別的板塊和領域,科技板塊基本面趨勢是最好的,景氣度也在改善。首先,在全球目前經濟環境下,國內進口替代、自主可控的需求,本身就會推動行業的投資,帶來行業需求的變好。另外,科技股前幾年因為週期性的因素在下行,但是從去年以來,一些科技板塊從週期角度有見底回升的跡象。

關注“新基建”機遇

據證券時報記者觀察,正當市場對科技股出現分歧之際,近日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令外界更為關注一些細分的科技領域。“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付立春向證券時報記者闡述,“新基建”不僅有高鐵和城市軌交、特高壓等傳統項目,還涵蓋5G、大數據等科技創新的項目,在5G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一背景下,這些因素合在一起會產生巨大價值,並帶來投資機遇。未來,他相對看好5G建設為基礎、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場景推進的“科技新基建”,以及創新藥、醫藥服務、醫療器械等醫療行業核心資產。

趙彤預計,新基建的部署對於科技股行情是催化因素,但行情發展不會一蹴而就。當前外圍市場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待外圍市場穩定後,科技股可能還會走出較大的行情,屆時,估值因素將退居二線,資金面和情緒面會居於主導地位。

楊德龍則表示,近期新基建板塊受到了市場關注,為了對沖疫情的影響,我國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這次的基建和以往不同,並不僅僅是“鐵公雞”項目,而是大力發展七大領域的新基建,這也是他個人建議重點關注的科技七大方向,將會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投資熱點。通過新基建,不僅可以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促進相關行業的技術發展。

歸凱認為,從科技創新週期來講,隨著5G基礎設施的建設,會推動新一輪的科技創新週期,帶來行業大的機會,這是萬億級的投資。此外,宏觀流動性寬鬆也有利科技成長股,在基本面上整體相對好於其他的領域,特別是,疫情暴發以來,科技領域的影響在各個行業相對比較小。在歸凱看來,目前科技板塊經過快速上漲存在一些結構性高估的情況,但全年總體判斷對科技股是看好的,需要具體分析。他指出,科技股投資應契合科技創新週期,一開始是硬件的創新、軟件的創新、最後是商業模式的變現,投資要符合創新節奏。此外,科技股具備“贏家通吃”、業績非線性增長的特點。技術迭代空間很重要,他看好5G建設帶來的主設備商、終端換機週期以及下游應用等投資機會,其他還包括雲服務、網絡安全、傳媒等方向的機會。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