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为何中国的史观是”春秋大义“式,而西方史观则是”历史罪恶“式

为何中国的史观是”春秋大义“式,而西方史观则是”历史罪恶“式


在进化史观中,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朝向一个终极目标。进化史观根植于西方文明,根植于宗教文明。事实上宗教是不讲历史的,是否定历史的,以为历史是人的行为,是不重要的,甚至是罪恶的,神才是重要的,而且神也是人类历史的决定着,是背后的决定因素。

是的,进化的观念是根植于西方的宗教传统,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宗教问题,或者宗教传统问题,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也可以直白的这么说。进化论是一种新宗教,新神学。达尔文是一个新教派的教主。进化论与基督教的争论不是无神与有神的争论,而是新神与旧神的争论,新教派与老教派的争论。

西方的宗教观念认为,人类历史本身是不好,是邪恶的,神的世界才是完美的,才是善的,人的生活不是为了肮脏的现世,而是为了美好的来世,是朝向神的,以神为终极目标的。这是进化史观的初级雏形。

进化史观的真正形成,要在推翻基督教以后,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产生。进化论与进化史观两者是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可以为是孪生姊妹。

为何中国的史观是”春秋大义“式,而西方史观则是”历史罪恶“式


进化史观奠基是黑格尔,搞出了所谓的“历史哲学”,提出了“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化律,虚构了决定历史的哲学本体: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其实就是简化版的上帝。其实,在公元5世纪,就是在中国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奥古斯丁已经基于以上帝为本体,对当时的历史进行过系统的说明,人类的历史(地上之城)不过是上帝的工具,受上帝操控,并最终指向上帝之城(天上之城),这也是“历史哲学”最初版。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不存在西方的宗教史的历史观念,不存在进化式的史观。中国国传统认为,人是独立存在的,历史是人的行为,因而也独立的。人自身是完美的,也是善的,内在包含着正义。因此,历史也是善的,而且人也应该象历史学习,学习前言往行。因此,中国尊老、尊古。

人的本质在心性,人的行为只是心性的展开,是由心所发出的“意”的展开。同时,人又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在做事的时候,不仅要自己做事要“率性”、“诚”,而且要尊重对方,可虑对方的感受,不应该按个人“私意”行事,而是按基于双方共识的“公意”形式,即让双方都实现内心的满意,实现心性的自由,这就是“仁”。

而共识性的“意”,就是公意,而公意就是“理”、“义”。即孟子说的:“心之同然者,谓之理,谓之义”。

既然人是凭借“义”而行事,那么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义”的展开。也就是说历史的内核在“义”。《春秋》是中国第一部正式记载的历史,因此有“春秋大义”、“微言大义”的说法。

为何中国的史观是”春秋大义“式,而西方史观则是”历史罪恶“式


其实“春秋大义”就是历史大义。关羽观《春秋》更多是一个象征,将关羽与《春秋》联系在一起,进而与大义联系在一起。通过看《春秋》,而学习和熟知大义。

大义、义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发于人心,表现在人的行为和实践中,从而表现在历史中。也就是说义理和历史是一体的,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历史的大义、义理,而学习义理也必须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而实现。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清朝大儒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并提出“史义”或”史意”概念,即历史的意或大义。

因此,在中国传统看来,历史本有什么进化目标,历史不过是人的心性的展开,是“意”、“义”的展开。

而人的心性则为人所本有,而且本善。因此,人自身是美好,历史中也包含这这种美好。

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独立的心性,就是由独立的心性所发出“意”,“心性”和“意”就是完美的善,不会“进化”,而之会充分发挥自己,施展自己。这就是“自由”,心性的自由,意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