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一首构思绝妙的写景唐诗,读罢口齿流香,心神宁静

唐诗中有许多写景的名篇,有的描写名山大川,有的寄情江海波涛,有的歌颂佛、道圣景。唐代诗人常建,曾作过一首著名的写景诗。此诗格调高古,境界宁静而幽深,给人以心灵上美的享受。这首诗,就是名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该诗全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首构思绝妙的写景唐诗,读罢口齿流香,心神宁静

首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开门见山的告诉读者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在清晨时分,诗人所要去的地方是一座古寺。诗人在清晨时分,就赶去古寺,可见诗人对于古寺的向往之情尤为殷切。此时太阳已经初升,阳光照在寺院中的高林之上。“古寺”、“初日”、“高林”这些景物,反映了寺院幽深而宁静的环境。

一首构思绝妙的写景唐诗,读罢口齿流香,心神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是直接写景。这里抓住了古寺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曲径”,弯弯曲曲的路径,通往幽静的地方。另一个是“花木深”,这说明围绕禅房的花木尤为茂盛。这一句,乃是千古名句,形象的描绘了古寺幽深、清寂的环境特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则是进一步描绘古寺的景物特点。“山光”即是指山中古寺的景物,此中的景物寂静而幽深,使鸟儿都很愉悦。这里表面上写鸟性愉悦,实则反映了古寺的景物使人心愉悦。其后诗人又写到山中的潭水,潭水颇有道性,使人看了之后,忘却尘劳,内心空灵,充满了精神上的快乐。这两句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

一首构思绝妙的写景唐诗,读罢口齿流香,心神宁静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对于上一联的延伸。此际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似乎止息了,唯有僧人的敲钟声回荡在山中。这一句和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所写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幽深静寂的古寺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于游览名胜古迹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高远境界的向往之情。此诗层次分明,境界高远,简洁而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一首构思绝妙的写景唐诗,读罢口齿流香,心神宁静

且此诗的两个诗句中,衍生出两个流传千古的成语。“曲径通幽处”一句,衍生出“曲径通幽”这个成语。“万籁此都寂”一句,衍生出“万籁俱寂”这个成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