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在清朝康熙年间,蒙古的葛尔丹发生了叛乱,气焰极为嚣张,叛军给康熙皇帝送去一封书信,上书“圣上君南方,我掌北方!”,意思是要和康熙皇帝平分天下。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康熙皇帝龙颜大怒,于是派兵征剿,周边地区的很多部队都去剿匪了,其中就包括一个西宁小伙子,他的父亲叫马敬龙,是个回族。

话说马敬龙的儿子被派去宁夏驻防,马敬龙放心不下,也跟着到了宁夏,开了一间杂碎铺,专卖牛羊的头蹄下水,这样既维持了本身的生活,又可就近照顾自已的儿子。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康熙出兵数年,剿匪依然不见成效,康熙怀疑将帅无能,想更换主帅,却又怕动摇军心,每天在宫中听着报喜不报忧的消息,很是无奈,于是他决定微服私访,探一探虚实。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康熙爷访宁夏的故事了,话说有一天,天蒙蒙亮,老汉来了杂碎铺的门,就见外面站着两人,似乎是一主一仆,前面的那人身穿箭衣,脚蹬脚蹬皂靴,腰悬宝剑,后面的跟班受理拿着一个红灯笼,正在向里张望。

前面那人一眼就看见了招牌:“马敬龙杂碎铺”,面色一喜,头也不回的说道:“好招牌,就在这里吃早饭,压压饥吧”,后边跟班应了一声“喳”,将红灯笼挂在门口,赶忙小跑进入店铺,擦赶紧桌椅板凳,才叫主人坐下。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马敬龙见来人身材魁伟,仪表不凡,神姿潇飒,一身戎装,又有跟班相随,心想一定是身份不一般的人,很可能是军队里的人,不敢怠慢,如果能结交,也许对自己当兵的儿子还有好处呢。

于是挑选碗筷,洗的干干净净,选择上号的头皮、肚梁、肥肠等杂碎的精华部份,切了两碗,用滚汤冒了三回,多加了一些蒜苗,浇上热汤,端到桌上,并放上了锅盔,伺候两人吃饭。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吃饱喝足,那人说道:“好吃,比家里的好吃”,说完跟班就要掏钱,马敬龙反应快,挡住不让掏,说:“不要钱,这是我孝敬军爷的,只要军爷能说一声好!常来赏光,就是我老汉的造化。”

看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吃饭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康熙爷。康熙爷听到这里,微微一笑,一摆手,钱也不付,扬长而去了。倒是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必来马敬龙杂碎铺吃早饭,天天不付钱。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直到有一天早上,康熙爷吃完早饭,指着马敬龙的招牌问道:老听说西北的穆斯林起名子都叫什么占龙、占虎、占彪、占财你为什么不起个带占字的?要起个带‘敬’字的呢?”,马老汉赶紧回到:“军爷听禀,当今康熙爷爱民如子,赋税轻,刑法宽,听说还给京里牛街清真寺赐了半付銮驾,老百姓那个不敬康熙爷这位真龙天子,所以我起名叫敬龙。”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康熙爷暗暗高兴,便说道:“我知道你只有一个儿子在军营中吃粮,若在两军对阵时,拼个你死我活,万一有个闪失,那就断了你的门脉,我给营里说一下,让你儿子回来”马敬龙老汉听到这里,不等那人把话说完,赶忙脆下叩头,连声说“感谢军爷!感谢军爷。”那人说“起来!起来!我这几天吃了你不少的杂碎,回头给你送银子来!”

马老汉说“军爷千万不要送银子给我,军爷若要抬举老汉,请将那盏红纱灯送给我做个纪念,老汉每日见到红纱灯就如见到军爷一样,这样就感恩不尽了。”那人对跟班的说:“把纱灯摘给老汉,把纱灯的把儿拿走!”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康熙爷走后,马敬龙的儿子果然在当天就回来了。


没过两天,康熙爷微服私访宁夏的事情就传开了,人们说的有鼻子有眼,马敬龙一听,居然很像在他店吃杂碎的“军爷”模样,再看那个红灯笼,下面有一行小字:“包衣府制造”,又打听了些人,才知道“包衣府”是专给皇宫制作和供应日用品的机构。马敬龙才知道他口中的“军爷”就是康熙爷。

很快人就都知道了马敬龙的杂碎铺招待了康熙爷,马敬龙的儿子也是沾了康熙爷的皇恩,还知道康熙爷给马敬龙御赐了红灯笼,这个也要看看,那个也要瞧瞧。

到后来当官的也都知道了,每天都要来“觐见”红灯笼,搞得马敬龙的杂碎铺日夜不得安宁,但又怕得罪当官的,啥也不敢说,于是趁一天夜里,偷偷收拾行装,连夜返回了西宁。

西宁历史故事:老汉一碗杂碎,康熙开恩救下他的独子,保住香火!

回到西宁老汉干起了老本行,和儿子开起杂碎铺,但是西宁开杂碎铺的太多了,生意不好做,于是马敬龙有意宣扬他的杂碎在宁夏时,康熙爷曾吃过多次,赞不绝口,并以御赐红灯笼为证,一早开门后先将红灯笼挂出去,以为标记招牌。这一来马敬龙的杂碎名声传开了,人们都慕名来吃他的杂碎,生意十分兴隆。

但是没过多久,就不行了,杂碎铺家家都仿照马敬龙的做法,在杂碎铺门口挂上一口红灯笼,在加上“是个穆斯林九个姓马”,到了后来,谁真谁假都分不清了。

感谢您花宝贵的时间阅读本文,您的每一个赞,每一个评论,都是对小编的莫大鼓励,如果喜欢,可以右上角关注下小编哦,带您一起读不一样的青海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