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亂象叢生 “私募殼”生意遭“嚴打”

“私募殼”買賣行為正在遭遇嚴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基金業協會”)近日發佈聲明稱,將堅決打擊“私募殼”買賣行為。一些違法中介機構和個人打著“登記備案包通過”、“保殼服務”等幌子收取服務費都是騙局。

事實上,“私募殼”生意暗潮湧動、亂象叢生,嚴重影響行業生態。目前,不少網站專門從事“私募殼”生意,已形成“買殼、保殼一條龍”服務,有的“私募殼”售價更是高達上百萬元,中介機構從中可直接賺走10萬到20萬元。

“殼”生意

“這兩年的市場行情對我們這樣一些小私募太不友好了,掙錢很難。花錢的地方又太多,幾個人的工資、房租,收的那一點點管理費根本覆蓋不了成本。市場行情又難做,也分不了紅,我們也只能另謀出路。”深圳一小私募人士李明(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小型私募生存狀態非常艱難,募資更難,資金基本都跑向一些大中型私募。

李明也透露了他想清盤產品、賣掉私募公司的意願。目前,私募行業“二八分化”甚至“一九分化”正在上演,與李明有類似“賣殼”想法的人其實並不少見。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22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268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645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0億-20億元的827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10億元的1057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億-5億元的4170家,管理基金規模在0.5億-1億元的2193家。

以上數據合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僅有9382家。另據統計,目前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23559家。這也就說明有14177傢俬募基金管理人的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但實際上這樣的管理規模已難以讓一傢俬募實現正常盈虧平衡,大量私募公司已淪為“殼公司”。

近年來,隨著私募行業愈發陽光化與正規化,尤其在2017年私募管理規模一舉超過公募管理規模後,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也在迎來大發展。不斷有人躍躍欲試,想要通過成立私募來分享這一“蛋糕”,但目前一些一線城市對成立投資管理公司管控非常嚴格,同時基金業協會備案審核也愈加嚴格。為了“輕鬆省事”,不少人也就盯上那些“私募殼”。“私募殼”生意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暗自生長。

“一條龍”服務

目前,“私募殼”早已形成產業化運作,出現不少以“私募殼”為主打產品的公司。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私募殼”3個字,有關“私募殼”交易的網站蜂擁出現:“私募基金殼公司轉讓,一站式服務,不通過不收費”“一條龍基金公司備案保殼代辦服務,更高效,低價”等等。

中國證券報記者以“買殼”人士身份隨意挑選一家網站問詢,在留下電話號碼後不到15分鐘,即有對方業務人員張鵬(化名)聯繫上記者。

他表示,目前他們公司在深圳各有3到4個證券類和股權類的“私募殼”,均已發行過產品,證券類“私募殼”的轉讓價格在80萬元左右,股權類“私募殼”的稍高一點,在90萬元左右。

“這個現在是市場價,實際上價格都比較高了,因為我們是直接對接賣家的。現在有幾萬傢俬募公司,我們也是花費大量人力,從這幾萬家公司裡找出一些比較優質公司。”張鵬表示,作為中介,他們只會跟買家收取10萬到20萬元不等的居間服務費。

對控制權變更,張鵬表示:“我們的建議就是分兩步走,工商變更兩次,變一次就遞交協會一次。第一次把實際控制人變更了,然後第二次變更剩餘的股份和法人,或者第一次就把實際控制人和法人變更,後面再慢慢變更剩餘的股份。分兩步走是可以備案下來的,基本沒什麼問題。如果一次性工商變更,然後就去協會備案的,那就可能會被定性為‘買殼’、‘保殼’行為,以後的變更就不好辦。”

除了殼交易,一些網站還會提供諸如“保殼”等服務,收取一些費用。例如某“私募殼”交易網站人士就表示:“如果你的產品募集籌劃週期過長,可委託我們先發一隻小產品,從籌劃、設計、募集、發行到清算,‘一條龍’服務。免除設計產品、編寫產品要素表、籌備募集資金、尋找發行通道、無法完成清算等種種問題所帶來的麻煩,所有程序符合要求,不會給後期留下隱患,影響產品業績。”

張鵬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如果由他們提供“保殼”服務,一般收費在7到8萬元,一個月基本可“保殼”成功。

堅決打擊

面對混亂的“私募殼”交易市場,基金業協會不斷在加強審核和堅決打擊“私募殼”買賣行為。基金業協會表示,針對私募基金管理人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或控股股東重大事項變更申請,協會將比照新申請機構登記要求和程序辦理,相應核查存續產品合規性及信息披露情況;擬備案私募基金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存在真實的募集投資行為;對尚未在協會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服務申請機構或其他機構,一經查實其開展上述非法牟利活動,協會將拒絕其登記為私募基金服務機構。

“協會發布聲明後,對我們的業務影響很大,明顯更難做了。”華南一位從事“私募殼”交易的人士說。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私募殼”交易實際上存在不少風險:一方面是基金業協會審核從嚴;另一方面是“私募殼”可能會存在一些隱形債務或其他糾紛。“私募殼”交易對買家會形成巨大風險。

一位較為熟悉監管規則的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買殼’這種行為是被嚴打的,尤其是涉嫌變更法人、實際控制人的都會被從嚴審核。正常辦理備案登記渠道一直是順暢的,時間要根據公司資質、材料是否齊全、是否被退回等因素決定。一般來說,一個月到幾個月的都有。”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