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六国的国王去哪了?

汉史趣闻


在公元前221年,我们伟大的先祖秦始皇陛下荡清寰宇,扫平天下,从此中华民族赢来了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那么秦朝统一六国后,山东六国的王者如何呢?

韩国

最先被灭的韩国。据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权威史书

《史记》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也就是说,秦王十七年时,韩国国君韩王安被秦军俘虏。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样的信息,在韩国被灭后,韩王安,成了始皇帝陛下的俘虏!成为俘虏的韩王安被始皇帝陛下安排一个叫陈县的软禁了起来,这个陈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

公元前226年时,韩国旧贵族发动叛乱,始皇帝陛下一看,这哪行啊,万一再拥立韩王安,那大秦就有有波折,于是,始皇帝陛下,果断下令,处死了韩王安。

赵国

韩国灭亡后,紧接着就是赵国,而赵国呢,由于秦国离间计玩的太好,让赵国自斩李牧这员大将,而赵王更是最后被俘,赵国从此灭亡。

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之中,最终活活饿死在了大山中。公子嘉逃到代地称王,是为代王,与燕国共同聚兵抗秦,但是不幸运的是6年后兵败被俘不知所终

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军围困魏国首都大梁,“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在经3个月战争后,魏国终于撑不住,彻底崩盘了。后来有人说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也有人说魏王假出降后,本人与魏氏王族全被秦军杀掉,只有信陵君魏无忌的族人得以逃脱。

楚国

魏国灭亡后,秦国将目标投向了楚国

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

这一下子就俘虏了楚王负刍。楚王负刍的弟弟芈启在兰陵称王抵抗,不过也不久就被灭亡。负刍下场不明,芈启则是兵败后自杀。

最后的燕国

由于燕太子丹的刺杀大计曝光,这下始皇帝陛下,彻底震怒,于是派军进攻燕国。


秦军攻下燕都蓟,燕王喜和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燕王喜想了秦国这次出军的理由,于是果断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

前222年,王贲再次攻打燕国残余势力,这次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历史小公子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表:1、灭韩。2、灭赵。3、灭魏。4、灭楚。5、灭燕。6、灭齐。

东方六国被灭后,六国的国王去向和下场分别是这样的:

1、韩王安:投降被俘,被软禁于陈县(今河南淮阳一带)。5年后,亡韩故臣韩国旧都新郑叛乱被平定。随后,秦始皇下令把并没有参与叛乱的韩王安处死,以绝后患。

2、赵王迁:投降被俘,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最终饿死山中。据载死时年方15岁。曾作如下亡国之歌:“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唯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惹秦王。”

代王赵嘉:赵王迁之兄。赵国被灭后,逃到赵国代地复国,被拥戴为代王,并与燕国共同聚兵抗秦,6年后兵败被俘不知所终

3、魏王假:投降被俘。关于魏王假的结局有两种说法:正史记载不详,只说秦军水淹大梁,俘虏魏王假,灭魏国,魏地设为秦国郡县。

而刘向所著的《烈女传》记载:“秦杀假”。据传,魏王假出降后,本人与魏氏王族全被秦军杀掉,只有信陵君魏无忌的族人得以逃脱。

4、楚王负刍:投降被俘。秦王政亲自前往樊口接受了负刍的纳降,并当面斥责其“弒君之罪”,被废为庶人。因为负刍本是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仅两个多月,就令党羽袭杀楚哀王,自立为王,所以有“弒君之罪”。

楚王启:楚王负刍之弟。楚国被灭后,昌平君熊启逃到淮南兰陵,被拥立为楚王复国,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抗秦,后来被秦军所灭,楚王启自杀。

5、燕王喜:投降被俘。关于燕王之死,正史同样记载不详,但野史有传言,燕王喜被俘后,由王翦率军押往秦都咸阳。“途中,饥渴而死。”走一路没有管吃管喝,活活饿死和渴死了。

6、齐王建:投降被俘。对于齐王建正史中所述极多:齐王建在位40多年没有遭受战祸。任命舅舅后胜担任相国,后胜接受秦国间谍的大量金钱,就派很多宾客到秦国,秦国又给他们很多钱,这些宾客回来搞反间活动,劝说齐王不要于秦国为敌。因此秦灭五国时,齐国置之不理,视若不见。等五国灭亡后秦军攻入山东临淄,百姓没人反抗。于是齐王建投降秦国。齐人都抱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听信奸臣和宾客的话而亡国,唱道:“是松树?还是柏树?让王建住到共城的不是宾客吗?”

关于齐王建的最终下场则出自《战国策》:说是当初秦国大兵临境时,秦国宾客诱骗齐王建,称只要投降便赐他500亩封地,后胜也劝说不要抵抗。等齐王建投降后,为兑现赐地诺言,秦王政把齐王建安置在共地的500亩荒僻松树、柏树之间,令兵士看管,不允许供给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指动济南


一.韩国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所以第一个被秦国所灭。韩国的灭亡甚至都没让秦国费劲,秦国利用了一个韩国的内奸,一路当“带路党”,直接就灭掉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但是,韩国的旧贵族并不甘心亡国,他们在不久之后发动了叛乱,叛乱被平定后,秦始皇处死了韩王安。谋求韩国复国的贵族中,最有名的就是家世五代相韩的张良,他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韩国报了仇。

二.赵国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强国,然而长平之战损失了40万大军,从此一蹶不振。秦国灭韩后,派王翦进攻赵国,又用离间计,让赵王杀死了大将李牧。不久,赵军大败,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秦国国君秦王政将他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之中。

三.燕国

燕国也是个弱国,在赵国灭亡后不久,也被秦军攻灭。燕王喜逃到了辽东,又被秦军抓获俘虏。燕王喜和秦始皇可是有大仇的,因为当初正是他的儿子太子丹派荆轲去咸阳刺杀秦始皇,是嬴政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所以,燕王喜很快就被秦始皇所杀了。

四.魏国

魏国在源出三晋的赵国、韩国覆灭后,自己自然无力独自抵挡秦军。尤其此时,信陵君公子无忌已死,魏国再无能人。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魏国,王贲水淹大梁,城内积水几乎与城墙一样高,很多城墙都被水泡崩塌了。魏王无奈之下,出城投降,不久被杀。

五.楚国

末代楚王昌平君与秦始皇自小一起长大,关系亲密,他母亲是秦国公主,外祖父为秦昭襄王。平定嫪毐之乱时,就是昌平君带兵入宫。秦始皇逼死吕不韦后,就以昌平君为国相。然而,在秦国李信率领20万大军进攻昌平君的祖国楚国时,昌平君最后还是选择了祖国,背弃了发小嬴政。昌平君以其楚国公子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击败了李信,不仅收复了楚国前首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嬴政惊怒之下,起用王翦率领60万大军再次伐楚。最终,秦军终于击败楚军,昌平君死,大将项燕也就是项羽的爷爷自杀。楚国灭亡。

六.齐国

秦军灭了燕国后,已经消灭了五国,王贲从燕国率领军队南下进攻齐国,齐国军心涣散,物理抵抗。秦始皇派人哄骗齐王建,只要投降秦国,秦国便赐给他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相信了,于是投降秦国,齐国灭亡。嬴政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居处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不给供给齐王建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欢乐的逗逼


秦始皇,贏姓,名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秦王嬴政在铲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势力之后,开始着手统一六国战争。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六国的君主都去哪了?按照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小编就给大家挨个说一说。



第一个:韩国

韩国是七个国家中领土最小,也是军队最少、实力最弱的国家,位处秦国和魏国之间,由于它的弱小,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就由韩国开始。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司马腾率军攻打韩国,韩国灭亡。

韩国的亡国之君是韩王安,他被软禁在陈县,后来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并被秦国军队平定。为了斩草除根,秦人把软禁中的韩王安给处死了。

第二个:赵国

赵国是当时唯一能在军事上抗衡秦军的国家,不过在秦国攻打赵国之前,赵国因与秦国的一场长平之战,被斩首坑杀了45万军人,诸如廉颇、赵括、赵奢等的名将也都因此战战死沙场,赵国的实力急剧下滑。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军大破赵军,俘获了赵王迁。

赵国的亡国之君是赵王迁,被俘虏后流放到房陵的深山之中,不久,赵王迁被活活饿死。

第三个:魏国

秦国灭掉韩国和赵国后,下一个要出手的必然是仅次于韩国,同样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进攻魏国。王贲采用水攻的方法,将黄河,鸿沟水灌入到魏国都城大梁魏国都城大梁的城墙泡塌了,魏王假见此情景,吓得赶紧率众投降。

《列女传》记载:魏国亡国之君被秦始皇所杀,但是《史记》并没有明确记载他是否被秦始皇所杀。

第四个:楚国

楚国是几个国家中,地最广、最富饶的国家。秦始皇为了攻打楚国,亲自请老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伐楚,单从这伐楚人数上我们就能看出伐楚有多艰难。公元前224年,项羽的爷爷项燕兵败,自刎身亡,楚王负刍被俘,秦国消灭了统治长达800多年的楚国。楚国与秦国有秦晋之好,亡国之君楚王负刍废为庶人,不知所踪。

楚国灭亡后,负刍的弟弟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在淮南继续抗秦。后来王翦大军进袭,昌平君兵败自杀。



第五个:燕国

燕国在被灭掉的六国之中,实力仅弱于韩国。公元前228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秦始皇大怒,即命王翦发兵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兵夺取了燕地,燕王喜与燕太子丹退保辽东,代王嘉逃往上谷。秦将李信对燕王喜和太子丹穷追不舍。 燕王喜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向秦求和,秦国未允。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燕国彻底灭亡。

燕国亡国之君燕王喜,辽东被俘获。

第六个:齐国

齐国在战国初期是个大国,与秦国国主并称东西二帝。由于齐国与秦国并没有共同的边界,未被攻击,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齐国的亡国之君齐王建,眼见秦国兵锋不可挡,他选择投降秦国。

齐国的亡国之君齐王建,被秦始皇囚禁在共地,由于秦人不提供饮食,他被活活饿死了。



10年的战争死伤逾百万人,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诸侯割据局面。39岁的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后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

心恬澹


王嬴政亲政后,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号令手下强大的秦军,陆续消灭了“战国七雄”中其它六国,即韩、赵、魏、楚、燕、齐。年纪还不满四十岁的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并自称为秦始皇。

那么,秦始皇赢政灭掉六国后,六国的国王去哪了呢?


秦灭韩


韩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弱,秦国灭韩国本不急于一时。但是韩国的战略地位实在太重要,韩国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为此秦国不断的对韩发动战争缠食韩国的土地,韩国被打的不得不称臣于秦。


据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权威史书《史记》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也就是说,秦王十七年时,韩国国君韩王安被秦军俘虏。


韩王安成为俘虏后,被送到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的陈县软禁。


公元前226年时,韩国旧贵族发动叛乱,为了防止他们拥戴韩王安,从而号召原来韩国的百姓进行抵抗,嬴政在平定叛乱后便将韩王安处死。




秦灭赵


韩国灭亡不久,“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韩国灭亡后,秦国巧施离间计,迫使赵王迁杀害赵国名将李牧。此后,秦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无能的赵王迁听信谗言竟开城投降。


公元前228年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最终饿死山中。秦大将王翦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建立代国。


秦末时,赵国后裔赵歇曾经短暂恢复赵国。秦始皇俘虏赵王迁以后,并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偏远山区,支援山区人民建设。


秦灭魏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军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

关于魏王有2种说法:


1.有人说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


2.也有人说魏王假出降后,本人与魏氏王族全被秦军杀掉,只有信陵君魏无忌的族人得以逃脱。


秦灭楚


要知道,当时楚国的实力仅次于秦国。


公元前223年时攻进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双方经过一番苦战后,楚国灭亡,末代楚王熊负刍被俘,秦王嬴政因为负刍曾弑君,将其废为庶人。


而昌平君熊启逃到淮南兰陵,被拥立为楚王复国,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抗秦,后来被秦军所灭,负刍下场不明,楚王启自杀。

秦灭燕


在此之前,燕太子丹曾想出刺杀秦王的主意,所以才有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只是可惜刺杀失败了,而秦国也加紧了灭掉燕国的步伐,燕王先是派人杀掉了太子丹,但燕国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将王贲俘虏,燕国灭亡。


至于燕王之死,正史记载不是很多,但有传言说是燕王在被押往咸阳的路上,因饥渴而死。


秦灭齐


齐国也曾国力强盛过,但经过齐燕之战后早就元气大伤了,再加上六国中已经有五国被灭了,齐国又怎能躲过。


公元前221年,“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据《战国策》的记载:“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


在最后秦、齐对峙的关头,秦军派出陈驰诱降齐王,向他许诺说如果投降,便会被赐予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于是齐王投降秦国。


谁知,秦国竟然把齐王安置在荒远偏僻的山林中,最终齐王找不到食物,饥饿而死。


综上可知,秦始皇灭亡六国,部分六国的君主被俘虏后就不再见于史书,于是不知所终。后人们知道下场的君主有:害怕被拥立来领导叛乱的韩王安;被发配到山林之中的赵幽缪王和齐王建;兵败后自杀的昌平君芈启,至于其他国王,就只是说被俘虏,而没有记载其结局了


路之意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山东六国已经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秦国统一中国的大局已定,秦国统一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发起了歼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秦国统一六国的基本方针是先近后远,先弱后强。秦国在短短10年时间先后灭掉山东六国。六国灭亡之后,他们的亡国之君的命运如何,我们来一起看看。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一个叫腾的内史率领军队一举灭掉了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本来秦始皇并没有处死韩王安的想法。可是到了公元前226年,原韩国贵族发动反秦叛乱。秦始皇平定叛乱后,为了永绝后患决定处死韩王安,韩王安的嫡系后代也基本上被屠戮殆尽。可怜的韩王安真是躺着也中枪。秦末农民起义时,也只有韩国找不到合适的复国者,只得把远亲韩王信推上历史舞台。

灭掉韩国之后,秦始皇决定趁机灭掉赵国。公元前228年,秦大将王翦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建立代国,两年后也被秦国灭掉。秦末时,赵国后裔赵歇曾经短暂恢复赵国。秦始皇俘虏赵王迁以后,并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偏远山区,支援山区人民建设。

赵国被灭以后,燕国感觉自己将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他们没有积极备战而是派出刺客暗杀秦始皇。恼羞成怒的秦始皇立即派王翦出兵燕国,并于公元前226年占领燕国首都,燕王喜逃亡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下辽东,俘虏燕王喜。关于燕王喜被俘以后命运的情况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王贲在围困大梁城3个月后引河水淹没大梁城,攻破大梁俘虏魏王假。《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魏王假的结局,但是有的史书记载秦始皇杀掉了魏王假。魏国的后裔魏咎和魏豹在秦末先后重建魏国。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进攻楚国。公元前23年,王翦击杀楚国大将项燕,俘虏楚王负刍。楚王负刍在楚国灭亡同年死亡,死亡原因史书中并无记载。秦灭楚国的时候,楚国百姓抵抗地尤为惨烈。楚国老百姓也最痛恨秦国,当时在楚地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后来秦国也确实被楚国的刘邦和项羽所灭。

公元前221年,天下只有秦齐两国。秦始皇派王贲率领大军发起灭齐之战。齐王建自知无力抵挡秦军攻势只得投降。王贲俘虏齐王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齐国后裔也在齐地复国。齐王建算是六国被君主中最凄惨的一位。秦始皇把齐王建安置在共地,流放在山林之间,下令任何人不得给齐王建食物,缺少生存能力的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依稀说史


大家对秦始皇多多少少都有点了解,最流弊的就是统一六国和建立长城。

又是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所以称为始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我们耳熟能详,但六国国王怎么样下场,相信我们大部分人肯定不知道了吧?

下面就奔入主题:讲述六国国王的那些年那些悲催事。

先说说秦国攻占国家的顺序,第一个荣登宝座的就是韩国,接下来依次是赵、魏。楚、燕、齐。

《阿房宫赋》有云:灭六国着六国也,非秦也。

主要打的伤害都来自与六国的人。

为什么第一个就要灭掉韩国了呢?因为韩国是七个国家中最菜的国家了,一是容易打倒,弱鸡一戳就死。

二是本来秦是打算攻打赵国的,怪就怪在韩国的地理位置好的不行,阻止了秦国由函谷关向东去的道路,所以,有理没理,先打的就是你。

公元前230年,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软禁在了陈县。



(韩王安)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中记载: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公元前226年,韩国的那些旧贵族们想要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一看情况不太好,干脆斩草除根,将软禁中的韩王安给处死。

韩国灭了,秦始皇统一的绊脚石少了,本来就是想借救燕的理由攻打赵国。

所以赵国就是秦始皇的下一个目标。

公元230年,赵国发生了大饥荒。

《史记》: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秦始皇逮着这个机会,趁你病要你命,立马使用反间计,除掉了李牧这个良将。

赵国的擎天柱没了,实力大大下降。

公元前228年,赵王被俘,被流放到房陵。话说还作了首诗歌《山水》来思念故乡,看来那个地方是真的偏远啊。

(赵王迁)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赵国没了,接下来就是灭楚了。

但在楚国之间隔了一个魏国,怎么办?先打了在说呗,所以下一个目标:魏国。

公元前225年,魏王假投降,被王贲所杀。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记载: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烈女传》中说“秦杀假。”

(魏王)

但《史记》没有说魏王怎么死了,所以是否是被杀,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魏没了,当然就是楚了。

当时秦国派李信,率20万大军去攻打楚国,不料被项燕带领的军队反击。

秦始皇之后重新用起已经年老的王翦,用60万大军打败了实力强劲的楚国。

(灭燕)

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被俘,楚国也步入历史的尘埃了。

《三家注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中: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

(楚王夫妇)

这场战争也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啊,要是秦始皇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动用合适的人,估计后面的事情也会变幻很大。

后面就是燕国了,荆轲刺秦王这个词不陌生了吧。小学生肯定很喜欢荆轲。

燕太子丹派荆轲、高渐离去刺杀秦王,折腾来折腾去,秦王没被杀死,他们自己却搭进去了。



(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开始滔天大怒,天子一怒,浮尸百万。遂命令大军全力攻打燕国,公元前222年,王贲活捉了燕王喜。


(燕王喜)

《史记》(燕召公世家):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最后差一步:齐国。 在秦国灭五国期间,赵曾经对齐国请求协助,不听,宁愿投靠秦国抱大腿。

这个贪图安乐的国君在公元前221年被俘虏后活活饿死。

(齐王建)

《资治通鉴》说到: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

可以说,这六个国王的下场是惨惨惨,最后一个我想是最惨的,对于吃货来说,吃是一个莫大的享受,生生剥夺了吃的权利,那是有多惨?惨到饿死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简单来说,死去了,而且死得还挺惨。

秦始皇的千古功业我们是耳熟能详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奠定了大一统的长久基础。

而大一统环境下,分封制是不允许实际存在的,就算有,也只能是拿钱的虚名。

秦始皇作为创立者,连虚名也不想给,所以他自己的亲属都没有封王封侯,六国的君主就更别想像商朝遗族那样获得一块封地了,他们的身份,只是亡国后的囚徒,生死由秦始皇掌握。

“六王毕,四海一”,这六位大王,分别是韩王安、赵王迁、魏王假、楚王负刍、燕王喜、齐王建。

韩王安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地位位置又极其不利,处在中原四面是敌,难以发展,同时离秦国又近,在秦国“远交近攻”方针下,秦军率先向韩国发起攻击。

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军攻韩,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很快就攻占韩国国都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

秦国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并将韩王安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

四年后的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新郑发动叛乱,试图复国,秦军平定叛乱,随后处死韩王安。

赵王迁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跟秦国抗衡的大国,尽管长平之战被秦国打废了,但其军力仍不可小觑,秦国原本将赵国列为第一个目标,但在名将李牧的指挥下,秦军竟然战败,这才将矛头转向韩国。

灭韩后,灭赵势在必行,从前229年起,秦国大举兴兵,发动了灭赵战争,但遭到了李牧等将领率领的赵军激烈抵抗。

为了解决掉李牧,秦国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施展离间计,让赵王迁杀了李牧。

李牧死后,前228年,王翦率秦军猛攻赵国,大败赵军,继而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 ,赵国灭亡。

赵王迁被俘后,秦始皇将之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在这重重大山中,赵王迁思念起了故乡,创作《山水》一诗。

由于赵王迁在秦末没有出镜,很可能在亡国后的数年他就死在了大山里边。

值得一提的是,赵王迁成为太子前,他哥哥公子嘉才是太子,赵国灭亡后,这位废太子跑到北边自立为代王,六年后被王翦的儿子王贲俘虏。

魏王假

三晋都是从当初晋国分出来的,大家都是邻居,韩赵都领了盒饭,魏国自然也跑不了。

魏王假继位时,韩赵都已经灭亡了,魏国顶在秦国的兵锋前瑟瑟发抖,再不是当初那个大战四方、猛揍秦国的魏国了。

前225年,秦军向魏国发动战争,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史记》并没有记载魏王假是否被秦王杀害,但《列女传》中记载:“秦杀假”,则魏王假结局成谜,但他应该也没活到秦末。

楚王负当

楚国曾经也是跟秦国并列的大国啊,结果给练废了,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领土辽阔、人口众多,要灭它并非轻描淡写,就连秦始皇,也用了两次。

第一次就是李信出马,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秦始皇较真了,派王翦出马,倾全国之兵灭楚。

前224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击败楚将项燕。次年,王翦率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楚国灭亡后,楚王负刍的弟弟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占据吴越之地,以长江天险为依仗,试图抵抗秦军,但最终兵败自杀。

燕王喜

燕国也是个存在感很低的国家,国力能跟韩国比比,它这么晚被灭纯粹是因为离秦国远,尽管如此,当初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时候,秦军还是打过一次燕国,在前226年就攻下燕都蓟城(今北京市)。

燕王喜逃亡辽东,派人杀死儿子太子丹,将之献给秦国,以求苟延残喘。

前222年,秦军在王贲的率领下进攻辽东,燕王喜被俘虏,燕国至此宣告灭亡。

齐王建

齐国也是东方大国,但在五国伐齐后元气大伤,复国后也就静悄悄地看着,坐看曾经的仇人打生打死,一个个灭亡。

齐王建在位时间很长,但因为离秦国远,又没派刺客,安享了四十几年的太平。

直到前221年,秦国已经消灭五国,齐王建才匆忙发兵守卫齐国西部边界,不和秦国通往来。

秦国直接以此为借口,派灭燕的王贲率军南下,同时王翦在吴越准备北上,夹击齐国。

不过齐王建压根就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准备北上的秦军转而向百越发展。

投降后,齐王建被安置在边远的共地,食也不提供,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平沙趣说历史


诗仙李白在《古风•秦王扫六合》中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意思是秦王统一六国,何其威风!

我们都知道,战国末期,秦统一了六国,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此成绩,与秦国本身的实力有着一定关系,无论是法律还是统治制度,那时的秦国都是先进于其他六国的。

国君秦始皇自称自己功高三皇,名高五帝,所以在三皇五帝中取两字名为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在秦始皇还是秦王的时候,战乱时期的那一段历史也是血腥的,没有六国的灭亡就没有后来的大一统的秦朝,成为天下一统牺牲品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国君,他们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战国结束后,韩国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结局如何?

从位置上看,秦国距离韩国最近,自然也是受秦国崛起冲击最大的国家。

与秦国相比,韩国的版图小许多,军事实力更不用说,早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就已经调整扩张政策,将目光对准韩国,韩国成为了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韩国最后一任国君韩王安在位期间也是担惊受怕,一面是强秦,一面是国力旺盛的赵国,而韩国在中间,说不定哪天就是两国开战的牺牲品,面对如此情行形,韩王只能委曲求全,不能惹怒任何一方。

因此才有了割让上党给秦国,却又让上党百姓投降给赵国的阴谋事件发生,最终将赵国拉下水,长平之战爆发,韩国也因此得以延续几十年,但是在秦国国力恢复后,韩国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公元前230年当秦攻入韩国,韩王选择投降,韩国灭亡。

韩王安被软禁,本可以在软禁中安度余生,可是韩国旧贵族,发起叛乱。秦平定战乱后,为韩国后族不再生事,将韩王安处死。

战国结束后,赵国最后一任国君赵王迁结局如何?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崛起的一匹黑马,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后发制人的赵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国叫板的国家。然而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受损,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霸。

赵国最后一位君王是赵悼襄王之子赵王迁。赵王迁以品行不端而闻名,自他登上王位后,秦国兴攻赵国,赵国连打败仗,失去数个城池,实力大减。加上听信被秦国收买的奸佞郭开的谗言,亲小人,远贤臣,废用廉颇,杀死名将李牧。

可以说,赵王迁在位的时候,战国四名将,赵国的两位都还活着,却都没能挽救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军在灭韩之后,进攻赵国,公元前228年攻入赵国,赵国灭亡,赵王迁被流放深山,不知所终。

战国结束后,魏国最后一任国君魏王假结局如何?

战国有一种遗憾就是,战国初期强大的魏国的黯然衰弱,魏国在战国前期实力也不可小觑,经过魏文侯变法后可以说是超级强国之一,曾经一度吊打秦国,如果不是没有看到秦国的土地,估计顺手就把秦国灭了。但随着秦国、楚国、齐国的相继崛起,魏国在争霸中,也是略显劣势。

魏王假是魏国最后的诸侯王,在魏王假上位不久,秦将王贲引黄河水大灌大梁城,百姓民不聊生,致使魏国投降,魏国就此灭亡,而关于魏王假,《史记》中并没有明确写出,但以秦王嬴政的性格来讲,魏王假也不会是善终。

战国结束后,楚国最后一任国君熊心结局如何?

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为楚怀王熊槐之后熊心。

秦灭楚以后,熊心失去了自己的王位,没有了王权,可以说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的他沦为一介草民,为别人牧羊,勉强生活。

熊心并没有因为失去了国家,权利,王位而伤心欲绝,对于他自己来说,以后还是要继续生活,只是没有了以往的荣华富贵,妻妾成群的待遇。

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起义,熊心被项羽拥护为义帝,后来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一国只能有一君,项羽要求熊心离开彭城,谁知熊心有着家乡情怀,口有怨言。

项羽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死熊心在他离开彭城的路上,他的一生也就此了结。

战国结束后,燕国最后一任国君燕王喜结局如何?

其实燕国和秦国由于地缘政治上的原因,一直保持不错的关系,然而在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后,秦国越来越强大,燕国也感受到来自秦国的威胁。

燕国最后一位国君燕王喜,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人,但是他的儿子太子丹,却想有一番作为,原来太子丹早年被当作人质压在秦国,后来因为与嬴政关系不和而逃回燕国。为了防止强大起来的秦国吞并各国,太子丹策划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太子丹策划刺杀秦始皇,派遣杀手荆轲与秦舞阳,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大怒,攻打燕国。燕王喜为讨好秦始皇,杀掉自己的儿子太子丹,但是也未能挽回燕国即将灭亡的事实,燕王喜也被杀。

战国结束后,齐国最后一任国君田建结局如何?

在战国七雄当中,齐国还是很有存在感的,然而在战国中后期,五国伐齐之后,强大的齐国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联合带来的伤害,在此战过后,齐国就不再参与到争霸事物当中,而是沉迷于自娱自乐当中,看着身边的国家一个一个被灭。

齐国之所以会灭亡,只是因为太过相信秦国,齐认为秦是他的盟友,不会兵戎相见,然而他们的这一想法错了,最后还是败在了秦的手里。

在诸侯国里只剩秦国和齐国时,齐国的实力远在秦国之下,在两国军队交手时,齐国军队寡不敌众,当仍然孤军奋战。秦王答应在齐军输掉之后给齐王田建贵族身份,齐王信了秦王的话,但当齐国灭亡时,秦王并没有履行承诺,相反的,齐王被流放在树林里,最后被饿死,悲惨死去。

可以说,六国的亡国之君都不得善终,一个国家也只能有一个君主。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也知道了秦始皇的冷漠无情。生于战乱时代,只有弱肉强食。


史论纵横


秦国一统六国国王的结局:

1、燕国:太子丹被杀,燕王喜被俘虏;

2、楚国:楚王负刍被俘虏;

3、赵国:赵王迁投降,代王嘉被俘虏;

4、魏国:魏王假被俘虏;

5、韩国:韩王安被俘虏;

6、齐国:齐王建被俘虏;

7、越国:越君长投降(是为会稽郡)。

8个国王,战败被俘虏有6个,2个投降。《史记》虽然没有明确记录他们在被俘虏后的生活,但我们可以从《史记》散落的间接证据来确认他们的最终结果。

在《秦始皇本纪》中记录秦始皇每灭一国,就在咸阳渭水北岸建立微缩版其国宫殿: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衤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

缩小版六国宫殿,彼此有复道相同。那么这六国宫殿拿来做什么?给谁居住?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这12万户豪富是什么样的人呢?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这是秦始皇时期所有宫殿的统计数字。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的战国形势

六国宫殿谁住?12万户豪富是谁?这两个问题刘邦来回答

《娄敬列传》给出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馀万口。”

刘邦虽然没有学秦始皇建立六国宫殿,但学习秦始皇迁移天下豪富国都的做法。刘邦听从娄敬之言,迁移了秦汉之间的所有诸侯贵族到长安。间接说明秦始皇迁移12万户豪富的身份:

这些豪富都是六国贵族,包括六国国王王室、大臣、有声望的名人、富裕商人等。

秦汉之间的六国之后诸侯身份也验证了这一点:

秦汉之间的原有六国诸侯要么是漏网之鱼,要么是关系很远的庶支。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后的战国形势

下面是秦楚之际的诸侯:

1、张楚国:陈胜,平民出身;

2、赵国:武臣,平民出身;赵歇,只能确定是赵国宗室之后,但推测并非嫡支;张耳,平民出身;

3、齐国: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都是庶支,田儋儿子田市、田荣儿子田广,也是庶支;田假是齐王建之弟,为什么田假没有被迁移到咸阳呢?估计是漏网之鱼。

4、楚国:襄彊,是否是楚国之后不清楚;景驹,楚国公族景氏,属于贵族,但不属于王室;熊心,楚怀王之孙,但楚怀王之后有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等三代,熊心是和楚考烈王同辈,楚考烈王即位25年,楚幽王即位10年,楚王负刍即位5年,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灭,熊心是在公元前208年即位,合计有55年。

即熊心即位时最少55岁。但根据《项羽本纪》熊心即位前是“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55岁以上的人,在秦汉时期,早就满头白发了,还能给人牧羊?

5、燕国:韩广、藏荼都是平民出身;

6、魏国:魏咎、魏豹,魏国嫡支;魏咎在魏国灭亡后就被迁移去咸阳: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这就是秦始皇迁移12万户豪强是王室和大臣的侧面证据

7、韩国:韩成,韩国嫡支;韩王信,是韩襄王庶孙,庶支;

8、西楚国:项羽,楚国贵族后,和楚王王室无关,在秦朝是平民;

9、衡山国:吴芮,平民出身;

10、临江国:共敖,平民出身;

11、九江国:英布,平民出身;

12、代国:陈余,平民出身;

13、临淄国:田都,嫡庶不明,只能明确是齐国田氏宗室;

14、济北国:田安,齐王建孙子,嫡系;

15、汉国:刘邦,平民出身;

16、雍国:章邯,平民出身;

17、塞国:董翳,平民出身;

18、翟国:司马欣,平民出身;

19、河南国:申阳,平民出身。

统计:平民出身的有:陈胜、武臣、韩广、藏荼、吴芮、共敖、英布、陈余、张耳、刘邦、章邯、董翳、司马欣、申阳等14人,明确是嫡支的有:田假、熊心、魏咎、魏豹、韩成、田安等6人,明确是庶支的有:田儋、田荣、田横、田市、田广、韩王成等6人,明确是贵族的有:景驹、赵歇、项羽、田都等4人,其他:襄彊1人。

合计27人,平民占比52%,贵族占比59%,明确是王室占比44%。

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后的战国形势

总结

六国灭亡后,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的处置为:

1、建六国宫殿,给被俘虏或投降的六国国王以及他们亲近的各国公子等居住;

2、六国庶支或没有影响力的嫡支,允许其留在原地生活,但被剥削贵族权力,成为平民,将贵族和平民合并为相同的身份:黔首。

这也为什么秦汉之际平民能够以52%的比例,和贵族占据基本相等比例成为诸侯王的原因——六国贵族的没落,平民的崛起。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