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作為漢高祖長子長孫,劉襄為何無緣帝位?

呂噱浚


正好我在寫一個專欄,叫《中學大歷史》,裡面就講到這一點。其實說明白很簡單,大漢初期政權是三分的,一是劉姓諸侯,一是皇帝,一是軍功集團。

呂后死後,劉襄是第一個起來反對諸呂的,但是,諸呂是被軍功集團 周勃陳平擺平的。在周勃陳平看來,他們當然更喜歡一個好相處的皇帝,劉襄這種第一個跳出來的人當然不合適,而且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我們下面詳細解釋。

呂后去世後,呂氏的諸侯王們害怕大臣以及劉氏王族迫害,決定秘密造反。在商議的時候,被呂祿的女兒聽到 了。呂祿的女兒嫁給了朱虛侯劉章。劉章是齊王劉肥的兒子,劉肥身份很特別,他是劉邦在娶呂后之前的一個私生子,是庶長子。劉邦對劉肥還是不錯的,他的封國齊國最大。

但呂后對他不感冒,有一回,劉肥進京見漢惠帝。漢惠帝因為劉肥是老大哥嘛,就讓他坐上席,結果劉肥心挺肥,還真坐了。呂后一看,特別生氣,就想毒死劉肥。

劉肥最後把自己的一個城獻給了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漢惠帝娶的老婆就是姐姐魯元公主的女兒。這個關係有點亂哈。

雖然對劉肥不滿,但呂后對劉章還是不錯的,把他當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把呂祿的女兒嫁給了劉章。

但這個劉章也是一個憤青,看到劉氏被呂氏壓制,心裡很不滿。

呂后死後,呂祿密謀造反,被女兒聽到,女兒就跑回家告訴了老公劉章,劉章就告訴了自己的老哥齊王劉襄。劉襄就此造反。

劉襄一反,呂氏的反應也很快,他們很快派出了平叛的人:灌嬰。

灌嬰此人以前是賣絲巾的,後面跟劉邦起事,也是一員猛將。

我們看跟著劉邦打天上的人,蕭何,縣裡的小秘書;曹參,縣監獄長;夏侯嬰,縣長專車司機;樊噲,殺狗的;陳平,小混混 ;周勃,織簾子的;灌嬰,擺地攤的。

我們常說,劉邦沒什麼大本事,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一群蟲帶成了龍。

灌嬰去平叛,但走到半路,突然開竅了,說自己要是帶兵過去,消滅劉襄是隨手的事,但這樣一來,不就給呂氏增加勢力了嗎?所以,他按兵不動,還跟劉襄達成了協議,兩者之間打起了默契牌,相互不進攻。

不進攻幹嘛呢?等一個變化。

變化就是軍功派開始動手了。

軍功派的代表人物是兩位,一位是陳平,一位是周勃。

陳平是丞相,這麼多年來,他一直跟呂后合作很愉快,呂后的要求,他從來是照辦不誤。但他也從來沒有放棄從呂氏手裡奪回權力的。他在等一個機會:呂后去世。

呂后一死,劉襄造反,灌嬰按兵不動。

陳平覺得機會來了,但是,現在的兵權又還握在呂氏手裡,呂祿控制著北軍,呂產控制著南軍。陳平只有一張嘴啊,怎麼滅了呂氏?

有時候,嘴比刀劍還要厲害。

陳平先是找到了一個人:酈商。

此人也是軍功集團的元老,但陳平找酈商可不是跟他商量,而是直接把他扣押起來了。

扣押酈商的原因是酈商有一個兒子叫酈寄。陳平的關鍵在酈寄身上。而酈寄之所以關鍵,是因為他是呂祿的哥們。

我們說,呂氏跟劉氏王族以及軍功集團其實並沒有分得那麼開,呂后能夠掌權這麼久,很大程度上是在三者之間搞平衡。三者並沒有到你死我亡的地步。大家都有蛋糕,但呂氏分得大了那麼一點而已。

酈寄跟呂祿關係好,要麼是真的關係好,要麼就是刻意經營的。

在老爹被扣之後,真的關係好,還是以前就是無間道,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嘛。

酈寄找到呂祿,直接把呂祿的兵權給忽悠沒了,他說:“太后去世了,你既然是封王的,腰間有王印的,你應該去封地鎮守,如今你做著上將軍,統軍駐守長安,就會被大臣諸侯猜疑,你不如歸還印信,把軍隊交給太尉(周勃),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世代為王。”

呂祿一聽,還真信了,放鬆了心身。呂后死後,自己一直高度緊張,害怕出事,現在酈寄跟我說了這個話,他肯定是替大臣傳話的,是和解來了。太好了,我身上的壓力太大了,這樣大家可以都放鬆。

呂祿就此不管事,跟著酈寄跑出去打獵遊玩。

呂氏倒黴的日子就此來到。

得知呂祿不在北軍後,周勃馬上行動。周勃找到了襄平侯紀通。這位紀通是軍功二代了,他的父親紀信長得像劉邦,曾經是劉邦的替身,被項羽抓住後,誓死不降,最終被燒死。

此時,紀通典掌皇帝的符節。通過紀通,周勃獲得了兵符,詐稱皇帝令他統領北軍。他拿著假敕衝到北軍。北軍大佬呂祿還在外面打獵呢。周勃接管北軍,振臂一呼:擁戴呂氏的袒露右肩,擁戴劉氏的袒露左肩!

所有人都袒露左肩。當兵的也不傻,他們當然看出來,這天下要變色了。

那還有呂產的南軍呢?

史書記載,呂產不知道呂祿已經離開北軍,他還想進未央宮叛亂,走到殿門時,因為周勃已經下令關閉宮門,他進不去,在殿門外走來走去。

這時候,周勃調動了另一個人,就是前面告發呂氏為亂的劉章,讓劉章率領一千多兵馬衝到未央宮,向呂產發起攻擊。這時候,正好狂風大作,呂產的親信大亂,一鬨而散。劉章追上去,在郎中府的廁所中殺死了呂產。

呂產一死,周勃立馬派兵四出,將所有呂氏之人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誅殺,呂氏在一夜之間被清除。

可以說,漢朝最倒黴的姓就是呂姓,因為呂以前是大姓,呂不韋就姓呂啊。如果沒有這起誅呂大案,呂氏很有可能跟劉姓一樣,成為中國大姓,但這一打壓,呂姓就變成了小眾姓。當然,後代還是名人很多,呂布,呂蒙,呂端等等。

這就是歷史上的諸呂之亂。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所謂的呂氏之亂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

這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呂氏可能並沒有叛亂。

首先動機不明顯。呂氏在呂后死後,已經榮華富貴,而且未來前景可期,因為皇帝娶的是呂氏之女,不但皇帝娶的是呂氏之女,劉氏大部分的諸侯王的正妃都是呂氏,呂氏已經是半天下,他們是否還有動力進一步,想全天下呢?

或者就是想全天下,他們是否真的這麼急呢?

另外,呂氏的反應也不像要造反的。呂祿,一個造反的人,會輕易被人一張嘴說得軍權都不要?呂產去未央宮真的是去叛變?如果真的是,為什麼被劉章率一千人就誅滅了?

另外,說呂氏謀反,他們謀反的方案是什麼,成功後誰來當皇帝?呂產還是呂祿,這些東西都沒有記錄,只有五個字:呂氏欲為亂。

猜測一下,所謂的呂氏之亂,其實是軍功集團的大反撲,他們早就不滿呂氏勢力的膨脹,他們只是耐心等到呂后的去世。這一點,呂后預測到了,別人也預測到了。

諸呂之亂後,時代王劉桓,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的郎中令張武說了一句話: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

這些大臣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沒有作亂,只是畏懼高帝、呂后的威嚴,現在劉邦呂后都不在了,他們當然要搞點事情出來。

所以,呂氏一族被族滅是漢朝第一起冤假錯案,呂氏並沒有謀反之心,也沒有謀反之跡,只是莫須有的說他們有為亂的想法。

當然,他們中大部分人死得並不冤,在權力場上混,心不夠狠,又多吃多拿多佔,該有這一劫。

好了,陳平周勃這些軍功集團的人終於扳倒了呂氏,接下來,誰來當皇帝呢?漢文帝即位的背後,有什麼驚人的秘密呢?漢文帝做為劉氏王族代表,又怎麼跟軍功集團抗衡併成為一代明君呢?

我們下回再聊。

前面我們講了諸呂之亂。這可能是漢朝的第一大冤案,呂氏並沒有造反,只是被軍功集團設了一個套。最終被陳平跟周勃二位開國元老給團滅了。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怎麼辦。要知道宮裡還有一位皇帝:後少帝劉弘。

這是漢惠帝的兒子。

深譜斬草要除根的軍功集團大佬們很清楚,既然滅了呂氏,那自然不能留著由呂后扶立的皇帝。

是時候選一個新皇帝了。

選誰呢?

中國講究立嫡立長。嫡這一塊顯然不行了,呂氏的嫡子嫡孫們要全部廢掉。那只有立長了。

論長,那位跟大將軍灌嬰達成停戰協議,最先起兵的齊王劉襄應該是有資格的。因為他是劉邦庶長子的長子。是劉邦的長孫。

可是,這位最先起來創業的兄弟第一個被陳平周勃們排除了。

【或言:“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舅駟鈞,虎而冠;即立齊王,復為呂氏矣。”】

不知道哪位哥們提出讓齊王劉襄當皇帝。

是不是在誅呂過程中立下大功的劉襄的弟弟劉章呢?應該不是,因為後面大臣們反對時,提到了齊襄的舅家。如果劉章在場,不可能這麼直接。所以,這個新皇選拔討論會,立下大功的劉章以及其他劉氏王侯根本沒有參加。

這是軍功集團的一個內部通氣會。

那劉襄被排除的原因很簡單,劉襄的舅舅駟鈞比較兇悍,要是立齊王,外戚一定得勢,等於剛消滅一個呂氏,又出來一個新呂氏。

通過這個標準,我們也終於明白這些安劉大臣們,他們考慮的不是誰最有資格,而是誰當皇帝對他們最有利。

接下來,又有一位人選:淮南王劉長。

這位仁兄很快也落選了,原因也是因為舅家太強勢,另外,還有一個隱秘的背景,劉長雖然不是呂后的兒子,但是呂后扶養長大的。萬一人家還想著呂后的撫養恩情呢。

討論來討論去,最終人選出來了:代王劉恆。

劉恆為什麼能夠中標呢?他們家的故事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不爭無敵。

劉恆的母親叫薄姬,以前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韓信滅了魏豹之後,把薄姬送進宮,成為劉邦的妃子。

劉邦的妃子那就不要太多,估計薄姬就要歇菜,有一天,卻突然被宣了過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薄姬有兩個閨蜜,當年進宮時一起發誓,說以後誰發達,可不要忘記對方啊。

結果這兩個閨蜜都成為劉邦的寵妃。只有薄姬依能給她唱一首涼涼。

這一天劉邦跟這兩位寵妃吃飯,這兩位想著薄姬,不由得吃吃在笑。劉邦覺得奇怪,一問之下,這兩位妃子就把事情給說了。

劉邦好奇心被勾起來了,說那把薄姬叫過來看看。

薄姬知道自己的機會到了。這時候,她馬上講了一個故事。

我昨天夢見一條龍盤踞在我的身上。

劉邦大喜,今天就讓你美夢成真。

可見,薄姬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這個世界是會講故事的天下,從原始社會的篝火晚會開始就一直如此。

但是,後宮鬥爭顏值第一,光靠講故事還是不成的。畢竟這不是一千零一夜。

以下是付費內容

很快,劉邦就把薄姬給忘了,但薄姬卻幸運的懷上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劉恆。

到了呂氏掌權的時候,以前那些得寵的妃子可就倒大黴了,只有薄姬長期被冷落,所以沒有進入呂后的打擊序列。

而劉恆也是相當低調的一個人。八歲的時候,劉恆被封為代王,封地在山西。

到了呂后執政的時候,曾經一度想把劉恆封為趙王,這樣離中央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劉恆謝絕了,表示自己願意守在邊疆。

所以,在陳平、周勃這些人精開始討論接班人時,很快就鎖定了這位低調的代王劉恆。理由有兩個: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

劉恆本身孝順,脾氣好,人畜無害的樣子,他的母親薄氏又向來與世無爭,是個好相處的對象。

那就他了。

很快,召劉恆入京的秘使來到了太原。

那劉恆去不去呢?

歡迎大家到今日頭條關注《腦洞歷史觀》,觀看我的專欄《中學大歷史》


腦洞歷史觀


首先,他這個長子長孫並不是嫡長子,而是庶長子。



劉襄的爹劉肥是高祖劉邦和他的情婦曹氏生的,雖然掛著長子的名聲,卻沒有長子的地位。當初呂后也曾經想過動劉肥,不過有惠帝,也就是真正的嫡長子,法定繼承人劉盈幫忙,再加上劉肥把封地分給了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一部分才得活命。

劉襄作為王太子繼承了劉肥的齊王位置,後來誅滅諸呂的時候,他和他的弟弟劉章也都是立了功的,劉章還因為這個由朱虛侯升為了城陽王。



諸呂之亂平定之後,大臣們曾經也確實想過選擇劉襄作為候選人,劉章,還有劉襄的舅舅駟鈞等人也都是他的堅強後盾。

可問題是當時剛剛誅滅諸呂之亂,被外戚給搞怕了,所以大臣們就想選擇一個外戚不那麼強,名聲也好一些的。劉襄這個舅舅駟鈞名聲就不太好,被說成是為人兇殘暴戾。相反,代王劉恆的母親薄姬為人卻忠厚老實。



這麼一對比,就高下立判了。再加上劉恆那可是劉邦的親兒子,怎麼著也比孫子要近一層,而且劉恆的勢力也沒有劉襄、劉章兄弟那麼強,裙帶關係那麼多,大臣們的位置也容易保住。

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最優解劉恆,而不是齊王劉襄。


水一白聊歷史


劉襄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長孫,在蕩平諸呂后,本應該是帝位不二人選。但政治鬥爭很殘酷,劉襄雖然擁有法統的優勢、戰功的優勢,卻沒有取得朝臣們的支持,皇位出人意料地落到代王劉恆的頭上。箇中原因複雜,甚至不排除有見不得人的交易。

劉襄繼承大統的優勢

1.法統優勢

誅滅諸呂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金燦燦的皇冠,必然屬於劉襄,包括他自己。劉襄有一個別人無法具備的先天優勢,他是高祖長孫。

按照古代皇位繼承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當嫡系一脈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們,都死光了後,高祖嫡系斷了,只能從庶系選擇。一般情況下,以立長為先,按照這個規則,非劉襄莫屬。

劉恆、劉長兄弟,與劉襄相比,都是庶系,輩分不一樣,那麼誰更具有優先權呢?劉襄!因為繼承法裡還有一條:兄弟不相入廟!意思是說,一個輩分兄弟倆做皇帝,將來只能有一個可以入太廟,所以一般情況下,要避免一個輩分裡面兩個皇帝出現。

劉恆、劉長與漢惠帝劉盈是兄弟,正常情況下,必須從侄子輩挑選一人,過繼給劉盈為子,承續嫡系繼承大統。那麼劉襄不是跟少帝同輩嗎?少帝被廢黜了,根本不被承認帝位。

所以,從法統上講,劉襄的優勢是先天的。

2.戰功優勢

歷史把蕩平諸呂的首功,記在了陳平周勃頭上,其實劉襄才是首功。呂后去世後,是劉襄點燃了剪出諸呂的第一把火,這才有了呂產授灌嬰兵權,讓他攻打劉襄,灌嬰拿到兵權後就跟呂產翻臉,造成劉襄、灌嬰、呂產呂祿三股軍事力量的抗衡。

如果沒有劉襄的第一把火,灌嬰得不到兵權,陳平周勃再大的能耐,也不敢策動政變。有了兩股對抗呂家的軍事力量後,劉襄的弟弟劉章,又誅殺了呂產,助周勃奪了南軍軍權。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劉襄不但是“革命的火種”,更是蕩平諸呂的最重要的執行人,他理所當然地是第一功臣。

3.家族優勢

劉襄兄弟八人,除了在平定諸呂中,主要謀劃人和參與者劉章外,還有一個弟弟劉興居,此人也是這次政變的主要內應。

劉襄的父親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劉邦打天下期間,劉肥是劉邦唯一成年的兒子。因為這個優勢,劉肥早早地被劉邦封為齊王,得了全國最大最富庶的一塊地。早年,曹參在齊國做國相,為劉肥父子治理齊國,及培養後代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實,劉家兄弟能率先造反,除了膽量外,能力不是一般的強。首先劉襄作為諸侯王,是沒有兵權的,他能順利奪過兵權就不簡單。劉章和劉興居,在呂后的眼皮底下蟄伏多年,悄悄為大哥造反做準備,這能力,讓陳平周勃都害怕!

劉襄意外落選的原因

劉襄有這麼多優勢條件,為什麼卻落選了呢?原來除了這些優勢,他還有幾個劣勢。

1.過於強悍不好控制

劉家兄弟能力太強,本來是好事,但反過來卻讓陳平周勃們擔憂:這麼強勢的人,要是做了皇帝,我們可咋活?

朝政從來都是強者的天下,皇帝太強,大臣只有趴在地上聽命的份。

如果劉襄做皇帝,蕩平諸呂的首功,一定是他兄弟三人的。反過來假如立了一個不相關的人做皇帝呢?無疑,大臣們功勞佔了,大權也得了。

這個選擇題對陳平他們來說不難選擇。

2.外戚太強

劉襄不但自己強,他還有個強勢的外戚駟鈞,史書說,駟鈞此人專橫殘暴,也是個厲害角色。關鍵劉襄對他這個舅父非常信任和倚重。

史書上沒有駟鈞的具體事例,我估計所謂專橫殘暴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劉襄對駟鈞的信任和倚重。試想一下,假如劉襄登基,未來的相位會是誰的?非駟鈞莫屬,陳平周勃能心甘嗎?

3.朝中無內應

誅滅諸呂的時候,老功臣們大多不在世了,尤其是曾經在齊國為相的曹參不在了,劉襄在朝中沒有內應,沒有人替他說話。劉襄,就像一個漂流在外的苦孩子,家裡沒人疼,朝中的利益鏈,沒有劉襄這一環。

非但如此,為了順利拿到兵權後除掉諸呂,劉襄還欺騙了宗室,琅琊王劉澤,將他軟禁,並奪了琅琊國的兵權。

這讓劉澤很不爽,劉澤是當時劉家資格最老的宗室,跟劉邦是兄弟輩。雖說血緣關係遠了點,但在擁立這件事上,正因為沒他份,所以他說話的分量才更重。劉澤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劉襄的,本來就沒內援,還得罪了少數可以為他說話的人,劉襄落選不奇怪。

劉恆即位的疑點

不過,我個人始終認為,劉恆成為幸運者,絕不是一覺醒來,突然被大元寶砸中,箇中肯定有交易,甚至有陰謀。提出兩個疑點,權當拋磚引玉。

1.為什麼要誅殺少帝兄弟

按理來說,誅滅呂氏,不應該禍及漢惠帝的子孫。說漢惠帝的兒子們都是呂氏後人,完全靠不住。不殺少帝,陳平們正好順勢接過呂后的班,輔佐少帝。要說好控制,年幼的少帝要比成年的劉恆好控制得多。

所以,誅殺少帝兄弟很弔詭,不合情理。唯一的解釋就是,陳平他們以少帝兄弟不是惠帝血脈,來誘惑劉襄動手。只有這樣,革命成功,帝位空缺,才具有對劉襄的吸引力。所以,犧牲少帝,就是陳平放出來的誘餌。

2.周勃要單獨彙報會什麼

那麼為什麼最後人選為什麼是劉恆?我覺得從一開始,陳平就耍了陰謀,騙了劉襄。他空出皇位,不是為了劉襄,而是劉恆,他們應該在造反前,就跟劉恆或劉恆的代表有過接觸,這事早就內定了,劉襄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個證據,劉恆進京當天,周勃就要求單獨見面,被劉恆拒絕了,連印璽也沒有接受。我覺得,這裡面大有文章,很可能當時與陳平周勃達成協議的,是薄昭,現在周勃需要劉恆當面做出某些承諾,所以要單獨見面。

劉恆一不接受印璽,二拒絕見面,等於在告訴陳平周勃:我跟你們沒任何交易,如果你們想反悔還來得及,印璽在你們手上,你們可以試一試!

這段簡單故事,實際上顯示出劉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不想在別人的要挾下當皇帝,所以必須洗白。他選擇時機也非常恰當,陳平周勃已經騎虎難下,不得不就範!

鄭重說明,關於這兩個疑點及推斷,純屬個人的分析,沒有充分的事實證明,供大家討論。

綜上所述,劉襄不能即位,原因很複雜,除了個人因素外,還有各派勢力的角逐,還包括一些至今說不清的因素摻雜其中。


尋根拜祖


劉襄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長子,按理來說作為劉邦的長孫是繼承劉邦帝王之位的最佳合適人選,但是劉襄卻無緣帝位這是為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無政治智慧

劉襄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卻沒有把握住機會,反倒被人將了一軍,劉襄為了拿到兵權,除掉呂后,就騙了當時手握重要兵權的劉澤,劉澤在輩分上來說是劉襄的爺爺輩了,劉澤知道自己被騙之後就騙劉襄,說他是劉邦的長孫,肯定會繼承皇位,所以就讓劉襄送劉澤去京城面聖,劉襄竟信以為真,放劉澤回去了,所以在劉襄繼承時劉澤肯定不會支持劉襄,由此可以看出劉襄是很單純沒有政治頭腦的。

二、家人原因

劉襄的舅舅駟鈞,相傳駟鈞並不是什麼良善之輩,為人極其兇殘暴力。二十四歲的漢惠帝劉盈死後,呂雉開始把控朝政,而因為呂雉的得勢,呂氏一族在朝中氣焰囂張,甚至要奪劉家的江山。劉襄在舅舅駟鈞的建議下,和當時的齊國中尉魏勃誘騙召平,奪了呂氏手中的兵權,後來召平自殺了,駟鈞就被封為了丞相,隨著劉襄一起起兵討伐呂氏。在呂氏一門被平定後,因為駟鈞是劉襄的舅舅,為人殘忍暴力,在官場上勢力極大,並不與人為善,害怕劉襄成為皇帝后,駟鈞成為第二個呂氏。

所以由以上可以看出要有政治頭腦和好的人輔佐,才能贏得大臣的尊重與擁護。


丫丫說史


這事兒得先從呂后說起。

呂后是個牛人,誅彭越、殺韓信,幫劉邦平定天下。劉邦死後後更是大全獨攬,肆意誅殺劉氏子孫,大封呂氏,功臣猛將也都得靠邊兒站。

呂后死後,在誅滅呂氏外戚的鬥爭中有兩股勢力。

一股就是齊王劉襄和他的親弟弟朱虛侯劉章,這一股是劉氏宗室的力量。還有一股,就是以陳平和周勃為代表的功臣集團。

這兩股勢力,名義上都打著劉氏的旗號,但他們的利益訴求是不一樣的。

我們先來說一下事情的經過。

呂后死後,呂氏外戚把持朝政。

這時劉章在首都長安秘密給他哥哥齊王劉襄報信說,我當內應,你發兵來誅滅呂氏,到時候我們就立你為皇帝。

劉襄接到信很高興,於是帶著舅舅駟鈞,還有一幫大臣準備發兵平叛。這時,劉襄做了一件“聰明”的事兒,他派人去給琅玡王劉澤說,我要去平定呂氏叛亂,可我年輕沒經驗,您老人家跟著高祖打過仗,你來帶頭吧。

劉澤信以為真,來見劉襄,結果被劉襄給軟禁了,奪了人家的兵。

劉澤也是老狐狸,他對劉襄說,你是高祖的長子長孫,按理說就該你來繼承帝位,我去長安說服那些老臣,讓他們立你為帝。

劉襄相信了,派人護送劉澤去長安。

劉湘帶兵西進這時, 以周勃和和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已經誅滅了呂氏外戚,平定了局勢。

先是太尉周勃取得了北軍的統領權。周勃在軍中大喊,為呂氏者左袒,為劉氏者右袒,結果士兵皆左袒。

既得北軍,周勃又令朱虛侯劉章誅殺呂產,把南軍也控制了。

於是下令把呂氏外戚無論男女老少統統給殺了,周勃和陳平控制了局面。

大家商量立誰為皇帝,這時劉澤也趕到了。有人提出立劉襄為皇帝,理由是他是長子長孫。劉澤帶頭反對,說,不能立劉襄,他孃家人非常的可惡,如果立了劉襄,那就會引發下一個呂氏之亂。

大家聽後深以為然。

於是劉襄與帝位就這麼擦肩而過了。

這個事表面上看,是劉澤的一席話壞了劉襄的好事兒,其實即使沒有劉澤的話,功臣集團也不會立劉襄為帝。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劉襄當了皇帝,陳平和周勃能去哪兒呢?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誅殺了呂產,這是立了大功的,到時候怎麼不得封個丞相什麼的當當?

還有劉襄的舅舅駟鈞,跟著他起兵平叛,到時候就是劉襄的左膀右臂。

所以如果劉襄當了皇帝,那陳平和周勃在朝中就沒什麼事兒了。

他們好不容易把呂氏外戚給平定了,控制了局面,再拱手讓人,怎麼可能呢?

再說劉襄這小子心術不正,把伯伯劉澤都給騙了,當上皇帝后會怎麼對付陳平和周勃這幫功臣呢?想想也害怕。

所以大家一番商量,最後找了一個最沒有背景,也沒有野心的人--劉恆來當了皇帝,這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的母親薄氏不受劉邦的待見,劉邦只是出於可憐臨幸了她一次,結果生了漢文帝。

漢文帝被劉邦封在貧窮的邊塞之地--代地,想來也是不怎麼受劉邦的重視和待見。

這樣一個被劉邦無意中生下來又忽視的兒子,他的身邊是沒有什麼勢力的,他當上皇帝之後,只能依靠陳平和周勃這幫大臣。

再者,漢文帝這個人也比較的仁厚。

於是他就成了不二人選。

積極鑽營者,不能成功,佛系淡定者,卻能笑到最後。這在小說中的常見套路,真真實實的發生在了歷史當中。


三上歷史



呂后死後,呂氏被滅族。群臣商議擁擠新君之事。有兩個候選人:劉邦第四子劉恆和劉邦庶長孫劉襄。

劉恆是劉邦與薄姬之子。


薄姬倍受劉邦冷落。入後宮一年多,從未侍寢。頗受劉邦寵愛的兩位嬪妃。提及當初與薄姬誓言——苟富貴,勿相忘。劉邦為了哄兩位愛妃開心。才讓薄姬侍寢一次。這一次,薄姬就有了生孕。後來生下劉恆。

子憑母貴,薄姬被劉邦冷落。劉恆也被劉邦無視。劉邦兄弟兒子被分封諸侯,劉恆被封在貧瘠而狹小的代國。

呂雉大肆屠殺劉邦子孫。只允許兩人存活:淮南王劉長、代王劉恆。劉長自幼被呂雉扶養承認。且不是劉邦的骨肉。而是張敖之子。沒有資格繼承大統。劉恆與母親薄姬則是一對可憐蟲。對漢朝中央政府構不成任何威脅。

而齊王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自幼被呂雉扶養。劉肥地位崇高。被封為齊王。齊王是富庶強大的諸侯,擁有九郡七十餘城。

劉肥被封齊王后。呂雉對其態度180度大轉變。欲毒殺之。在漢惠帝劉盈的保護下。獻出城陽郡。才撿會一條性命。

劉肥死後,嫡長子劉襄即位。

劉襄的親兄弟朱虛侯劉章在誅滅呂氏的政變中立下頭功。

劉襄兄弟八人,各個位高權重。齊國也是最為富庶強大的諸侯。

呂雉死後。齊王劉襄率先舉起誅滅呂氏的大旗。向長安進軍。未至長安。被朝臣派使臣攔截。使者稱:呂氏已被全部誅殺,少帝被廢。群臣正在商議立新君。並暗示,齊王十拿九穩會被擁擠立為天子。劉襄還想進軍入長安。使臣警告道:靜觀其變,就是十拿九穩的皇帝。再進一步,將以謀反罪論處,封國被廢,夷滅三族。

劉襄便原地駐軍,坐等好消息。

誅滅諸呂后,劉襄原本是最被看好的新君。劉襄有才幹。家族勢力強大。同時,外戚也隻手遮天。群臣擔心重蹈呂氏屠戮群臣和皇族覆轍。使得群臣對劉襄有所忌憚。

群臣權衡利弊,最終擁擠起初最不被看好的代王劉恆為天子。是為漢文帝。

被世人遺忘的代王劉恆做了皇帝。就彷彿中國男足戰勝了巴西隊。爆出了一個大冷門。

其實,劉恆被立為新君。有其必然性。呂雉把彭越剁成肉泥。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劉襄家族及外戚的強大。使群臣忌憚。群臣皆喝過彭越肉泥熬成的湯羹。劉襄外戚若再度掌權。說不定下一個被剁成肉泥,熬成湯的就是自己。

擁擠誰做皇帝。群臣的第一感肯定是劉襄。但再三思量、衡權利弊之後,所有人都會改變想法。還是立代王劉恆妥當。

經歷了呂后執政及誅滅呂氏的特定事件後。群臣鐵定擁擠代王劉恆為君。

薄姬、劉恆母子倍受劉邦冷落。代國狹小而貧瘠。反而使劉恆能避過呂雉大肆屠戮劉邦子孫。最終被群臣擁擠為皇帝。

這完美的詮釋了老子思想:柔弱勝剛強。颶風過崗,伏草唯存。


楊朱學派


劉襄是劉邦長孫沒錯,可以繼承帝位也沒錯,畢竟嫡系的劉盈此時也沒有後代了。

劉襄的父親劉肥雖是長子,卻是庶長子。但這並不代表劉襄在身份上就低於其他宗叔子弟,畢竟現在大家都是庶繫了。

那麼,作為長孫的劉襄,身份上是沒有什麼劣勢的,畢竟,他是孫輩裡最大的,按順序,本也不該由劉盈的庶兄弟們繼位,而應該在子侄輩裡面去選。

若一切依規矩來幹,劉襄的勝算確實很大,他為長孫,且剷除諸呂有功,不立他立誰?

琅玡王劉澤當時就是這麼忽悠他的:“齊悼惠王(劉肥)是高皇帝的長子,推究根源而言之,大王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長孫,應當繼位。現在我看到大臣們正在猶豫還沒有確定立誰,而我劉澤在劉氏家族中最年長,大臣們必然等待我去決定計策。現在大王留我在這裡也沒有用處,不如派我入關進京商議大事。”

劉澤的話好有道理,劉襄一聽正合心意,就把劉澤放回京城了。

為什麼要說劉襄“放“劉澤呢?因為此時劉襄為了取得劉澤的兵力,設計挾制了他。聽了這一番話後,才給了劉澤自由。

受了一番驚嚇的劉澤,嘴上說得好,到了表態立哪個皇帝的時候,這位內心的憤恨正好發出來了,他才不同意立劉襄為帝呢。不過口頭上劉澤是這樣說的:劉襄他舅舅很強橫,我們吃夠了諸呂的苦,不要再來吃諸駟的苦了……

眾大臣一聽,甚是甚是,來個有強大外家的皇帝,我們多有不便……

於是,眾人選了個看似老實、母家又薄弱的劉恆來當皇帝,誰知這位扮豬吃老虎,在他手裡最後貴族大臣們的權力越來越小了,這是後話了。

只可惜劉襄,為他人做了嫁衣。


錢多多讀文史


根據《史記》《漢書》劉襄無緣帝位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劉襄為庶出孫子,不符合當時的皇室繼承法。二是劉襄舅父兇殘,怕外戚再次專權。三是他得罪了琅邪王劉澤。

劉襄是庶子庶孫

按照正統的皇室繼承法:“嫡長為先,父死子繼續”的規定。劉襄確實沒有代王劉恆的優勢,因為他是孫子,而劉恆雖是庶子,但卻是高祖的親兒子,而且年齡也更大一些。雖然並不是所有皇室選繼承人必須遵循的規定,但是當時眾大將臣剛剛完成“諸呂大事”。

群龍無首,只能眾臣商議,皇室繼承法就是他們參考的重要規則之一。事實上,代王劉恆也曾擔心群臣不服,婉言推脫過五次才登基為王的。



群臣擔心外戚專權

這一點是劉澤提出來的,存在個人淵源,但這個問題在當時確實,立新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因為呂氏問題才剛剛解決,群臣並不希望在扶持一個外戚集團。

雖然劉恆和劉襄都有各自的在家,他們通過品德來判斷,認為劉襄的舅父駟鈞兇殘暴戾,野心不可小覷。而劉恆外家博氏,確實忠於皇室的正人君子。所以他們棄劉襄而擁立漢文帝劉恆了。



劉襄得罪琅邪王劉澤

在群臣率兵討伐呂氏家族時,劉襄騙取了琅邪王劉澤的兵力,並且軟禁劉澤。劉澤覺得自己的信任被踐踏,深感受騙,雖然口頭上承諾擁立劉襄為帝,卻在關鍵時刻倒打一耙,不可謂無心之過。

當時外戚這個問題,在劉襄與劉恆身上都存在,只是看眾臣怎麼達成一致。劉澤這樣一表示,群臣心裡的天平就穩穩的倒在了代王劉恆這一邊。所以出來混,勢必要還的,劉襄確實與帝位終究擦肩而過了。




妙趣小總結

歷史上關於政權的爭奪,可謂殘酷至極,史書上只有短短的幾段話,不知在當時發生過多麼慘烈的腥風血雨。沒有依據,不可說。

我是妙趣侃歷史,一起讓歷史更有趣,歡迎關注,點評。


妙趣侃歷史


漢高祖劉邦有八個兒子,可惜在呂后稱制時已經死了六個,只留下老四代王劉恆和老八淮南王劉長。

呂后一去世,劉邦的孫子們眼看著劉家天下將改姓呂了,便按耐不住了,劉邦長孫劉襄和其弟劉章得到開國功臣陳平、周勃的支持,裡應外合,剷除諸呂,政權又回到劉氏家族手中。

然而大功告成之後,出謀劃策戰功最大的劉襄卻為他四叔代王劉恆做了嫁衣裳,帝位與他擦肩而過,那麼作為漢高祖長子長孫,劉襄為何無緣帝位呢?

有書君認為劉襄之所以與帝位失之交臂原因而三:從傳統帝位傳承來說,劉襄父王劉肥不是嫡長子,不合正統。

從政變奪位來說,劉襄的外戚勢力過強,為開國功臣們所忌憚。另外,劉襄起事時得罪劉澤成帝位路上的攔路虎。具體原因聽有書君娓娓道來:

一、劉襄的父王劉肥不是嫡長子,不合正統,無法繼位。

古代繼承皇位向來以立嫡立長為依據。劉襄雖是劉邦長孫,但血統上卻不是嫡長子之子,而是劉邦沒結婚前與曹寡婦所生之子劉肥的兒子。

因為父王不是嫡長子,甚至連庶長子都稱不上,屬非婚生子,所以血統、出身都不尊貴,甚至有些低微。劉邦覺得虧欠這個非婚生子,所以封劉肥為齊王,給了最大最肥沃的齊地給劉肥治理。

劉襄是劉邦的長孫,劉肥的嫡長子不假,可因父王劉肥的出身和血統限制了他的出身和血統,所以從傳統帝位繼承原則上來說,劉襄不能名正言順的成為帝王。

況且漢惠帝劉盈去世,又沒有把劉襄過繼到他名下為子,因而劉襄從古代繼承大統的潛規則來說是不符合繼承製度的。

因而從血親關係上,劉襄之父劉肥不是嫡長子,從正統繼位上來說,劉襄理應無緣帝位。

二、劉襄的外戚勢力過強,為開國功臣們所忌憚,不敢迎立他。

從血親關係論,劉襄理應無緣帝位,那麼通過政變誅殺諸呂之後,劉襄軍功最大,稱帝理所當然了吧。

然而在剷除了呂氏家族之後,眾臣商討扶持誰為新的皇帝時產生了分歧,劉章自然擁立其兄劉襄為帝,少數官員也認為劉襄此次誅呂行動中軍功最大當立為帝,然而以陳平、周勃為首的開國功臣卻連連擺手,稱剛剛平叛了差點奪了劉家天下的強勢的外戚諸呂,還沒喘過氣來,又要穿新鞋走老路,又扶持一個外戚勢力強大的劉襄支持。

原來劉襄的外戚也不容小覷,特別是劉襄的舅舅駟鈞十分殘暴,殺人如麻,像一隻兇惡的老虎,時時可能傷及無辜的人,現在又是劉襄的國相,將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開國功臣將無法承受他的暴虐,甚至有可能一言不合命喪黃泉,從個人利益上,開國功臣們十分忌憚駟鈞。況且劉襄當政,眾元老也擔心以駟鈞的強勢暴虐,輔佐劉襄難上加難。

另外更害怕駟鈞也如呂后的外戚一樣威脅劉氏天下大漢王朝,恐重蹈呂后覆轍,所以想找一個外戚勢力弱,不會傷及國本的劉氏子孫為帝。因而陳平、周勃舍劉襄而立代王劉恆為帝。

劉襄舅舅駟鈞的惡名導致開國功臣不想與之抗衡,不敢迎立劉襄為帝。

三、劉襄起事的得罪劉澤成帝位路上的攔路虎。

劉襄起兵之初,兵力不夠,便邀請琅琊王劉澤共商大事,然而等劉澤一到齊地,劉襄就扣押了劉澤,問他要了琅琊國的虎符,用以調兵遣將,劉澤見勢不妙,趕緊交出虎符,恭順有禮地為劉襄謀略,稱劉襄為高祖長孫,帝位非你莫屬,朝中大臣還在猶豫不決,我作為劉氏長輩,得進京為你說話,早下決斷。

劉襄聽後喜不自勝,便讓劉澤即刻進京,誰知放虎歸山後,劉澤進京卻堅決不支持劉襄為帝,反而替劉恆代言,稱劉恆忠厚老實,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是個有能力的王爺,舉薦他為帝是民心所向,漢室才能興旺。

劉澤和陳平、周勃的意見一致,認為剛剛擺脫呂氏外戚,不能再出現泗氏外戚當權的現象,三人意見出乎預料的一致。

劉襄限制劉澤人身自由,得罪了劉氏宗親劉澤,成了他稱帝路上的攔路虎,劉澤的意見也代表大多數劉氏宗親的意見,劉襄的支持者便只有他的幾個親兄弟,而劉襄又只有齊地的兵力,無法與京師的南北路軍抗衡,只好聽命罷兵,回到齊地,從而與帝位失之交臂,回到府邸,懊惱至極,一年後便鬱結而死,不要說帝位,連命都沒了!

劉襄為高祖長孫,又在剷除諸呂中立下赫赫軍功,卻無緣帝位,一方面是血親關係上,父王不是嫡長子,限制了他的血流與出身,另一方面呂后稱制呂氏外戚專權影響了群臣的擇帝標準,再加上劉襄得罪劉氏長輩劉澤,攔路虎一擋,三因素合力讓劉襄與帝位無緣。

劉恆與世無爭卻得到天下,劉襄力爭天下而不得!看來還真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皇帝之爭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謎題,正是因為劉襄按道理講處於絕對優勢,這一天生的優勢反而變成了劣勢,難免會遭人嫉妒打壓,也就如同一個人太正直了,世界上沒人能夠與之相比。

那相反,嫉妒他的人多了去了,自然也就成為物極必反的過客,何況當時在整個大漢朝,也並非只有他們劉氏家族說了算,自己爺爺都忌憚的勢力,何況是他一個毛頭小子呢?

那麼,為什麼劉襄已經是長子長孫了繼承不了帝位?

  • 首先,劉襄在嫡庶制度上不佔優勢

對於漢高祖劉邦大家並不陌生,他本來的正妻應該是呂氏,儘管當時劉襄的父親劉肥是劉邦長子,但他是由劉邦與自己的情人曹夫人所生。

所以呢,就只能排在庶長子之列,劉邦與呂后的兒子劉盈,自然從家世背景上更具優勢,畢竟他才是真正的嫡系皇子。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劉襄從父親輩上就已經與皇室有點距離了。

  • 其次,呂后專權時期影響力過於巨大

漢高祖劉邦當年最怕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儘管立下了白馬誓約,但他自己提前撒手人寰,無疑是給了呂后極大的機會。

在呂后專權時期,對於整個劉氏皇親的態度,其實一直處於居高臨下的打壓態勢,儘管當時的劉恭、劉弘都先後被立為少帝,但其實他們也不過是呂后選中的傀儡,真正的朝中大權還掌握在呂家手中。

  • 再次,劉襄競爭力太強勢必會影響他人

儘管種種跡象表明,按照當時的皇權歸屬,怎麼也落到了劉襄的頭上,畢竟當時最有優勢的漢惠帝劉盈的後代,因為各種原因先行離世,所以皇位繼承當從庶出長子為尊。

但是,就因為劉襄如此優秀,那麼皇位就不應該給他,在別人看來劉襄將來肯定會過於強勢,所以勢必要將其壓制,除了自己支持自己,很少有人給劉襄投票。畢竟整個大漢朝已經不僅僅只有一個劉家說了算了,周勃、陳平身為權臣,自然算的比誰都清。

然而,劉襄的舅舅也並非省油的燈

這一點也是諸多朝臣擔心的地方,從剷除呂后這件事來說,劉襄的功勞穩穩的,但是他自己的舅舅駟均,據說是一位極其殘暴之人,何況劉襄一向很聽這位舅舅的話,這怎麼說,難道將來外戚專權的悲劇又要再一次上演嗎?

相信這一點,大臣們自然是深有體會,好不容易產出了呂后勢力,這要是再冒出來一個劉襄的舅舅,就又夠大臣們喝一壺的了,所以果斷決定壓制劉襄一族。

  • 漢惠帝子孫被殺,本就疑點重重

按照常理,漢惠帝子孫應該是嫡系血脈,享有優先繼承權,儘管當時呂后專權,但是從原則上來說,劉弘也算是劉家人。

而自從呂后去世,整個劉家卻成了兄弟相殘的局面,關鍵是最後劉盈之子一個不剩,而當時劉襄作為整個過程中,居功至偉之人。這裡的蹊蹺之處,就不得不令人懷疑,本來這就是一場被設計的局。

總結概述:關於劉襄為什麼不能繼位。

相信周勃和陳平最清楚,他們之所以選中劉恆,自然也有這樣的道理,劉襄儘管各方面佔盡優勢,但是他並沒有將其轉化為最有震懾力的武器,反而淪為了他人壓制他的理由。

當問題的答案太過於明顯之時,顯然並不是最佳選擇,難道就因為劉襄是長子,陳平他們就會為其賣命?顯然不可能,這裡邊的利益交割,才是最致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