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

吕噱浚


正好我在写一个专栏,叫《中学大历史》,里面就讲到这一点。其实说明白很简单,大汉初期政权是三分的,一是刘姓诸侯,一是皇帝,一是军功集团。

吕后死后,刘襄是第一个起来反对诸吕的,但是,诸吕是被军功集团 周勃陈平摆平的。在周勃陈平看来,他们当然更喜欢一个好相处的皇帝,刘襄这种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当然不合适,而且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我们下面详细解释。

吕后去世后,吕氏的诸侯王们害怕大臣以及刘氏王族迫害,决定秘密造反。在商议的时候,被吕禄的女儿听到 了。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刘章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肥身份很特别,他是刘邦在娶吕后之前的一个私生子,是庶长子。刘邦对刘肥还是不错的,他的封国齐国最大。

但吕后对他不感冒,有一回,刘肥进京见汉惠帝。汉惠帝因为刘肥是老大哥嘛,就让他坐上席,结果刘肥心挺肥,还真坐了。吕后一看,特别生气,就想毒死刘肥。

刘肥最后把自己的一个城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汉惠帝娶的老婆就是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这个关系有点乱哈。

虽然对刘肥不满,但吕后对刘章还是不错的,把他当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了刘章。

但这个刘章也是一个愤青,看到刘氏被吕氏压制,心里很不满。

吕后死后,吕禄密谋造反,被女儿听到,女儿就跑回家告诉了老公刘章,刘章就告诉了自己的老哥齐王刘襄。刘襄就此造反。

刘襄一反,吕氏的反应也很快,他们很快派出了平叛的人:灌婴。

灌婴此人以前是卖丝巾的,后面跟刘邦起事,也是一员猛将。

我们看跟着刘邦打天上的人,萧何,县里的小秘书;曹参,县监狱长;夏侯婴,县长专车司机;樊哙,杀狗的;陈平,小混混 ;周勃,织帘子的;灌婴,摆地摊的。

我们常说,刘邦没什么大本事,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一群虫带成了龙。

灌婴去平叛,但走到半路,突然开窍了,说自己要是带兵过去,消灭刘襄是随手的事,但这样一来,不就给吕氏增加势力了吗?所以,他按兵不动,还跟刘襄达成了协议,两者之间打起了默契牌,相互不进攻。

不进攻干嘛呢?等一个变化。

变化就是军功派开始动手了。

军功派的代表人物是两位,一位是陈平,一位是周勃。

陈平是丞相,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跟吕后合作很愉快,吕后的要求,他从来是照办不误。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从吕氏手里夺回权力的。他在等一个机会:吕后去世。

吕后一死,刘襄造反,灌婴按兵不动。

陈平觉得机会来了,但是,现在的兵权又还握在吕氏手里,吕禄控制着北军,吕产控制着南军。陈平只有一张嘴啊,怎么灭了吕氏?

有时候,嘴比刀剑还要厉害。

陈平先是找到了一个人:郦商。

此人也是军功集团的元老,但陈平找郦商可不是跟他商量,而是直接把他扣押起来了。

扣押郦商的原因是郦商有一个儿子叫郦寄。陈平的关键在郦寄身上。而郦寄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是吕禄的哥们。

我们说,吕氏跟刘氏王族以及军功集团其实并没有分得那么开,吕后能够掌权这么久,很大程度上是在三者之间搞平衡。三者并没有到你死我亡的地步。大家都有蛋糕,但吕氏分得大了那么一点而已。

郦寄跟吕禄关系好,要么是真的关系好,要么就是刻意经营的。

在老爹被扣之后,真的关系好,还是以前就是无间道,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嘛。

郦寄找到吕禄,直接把吕禄的兵权给忽悠没了,他说:“太后去世了,你既然是封王的,腰间有王印的,你应该去封地镇守,如今你做着上将军,统军驻守长安,就会被大臣诸侯猜疑,你不如归还印信,把军队交给太尉(周勃),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世代为王。”

吕禄一听,还真信了,放松了心身。吕后死后,自己一直高度紧张,害怕出事,现在郦寄跟我说了这个话,他肯定是替大臣传话的,是和解来了。太好了,我身上的压力太大了,这样大家可以都放松。

吕禄就此不管事,跟着郦寄跑出去打猎游玩。

吕氏倒霉的日子就此来到。

得知吕禄不在北军后,周勃马上行动。周勃找到了襄平侯纪通。这位纪通是军功二代了,他的父亲纪信长得像刘邦,曾经是刘邦的替身,被项羽抓住后,誓死不降,最终被烧死。

此时,纪通典掌皇帝的符节。通过纪通,周勃获得了兵符,诈称皇帝令他统领北军。他拿着假敕冲到北军。北军大佬吕禄还在外面打猎呢。周勃接管北军,振臂一呼:拥戴吕氏的袒露右肩,拥戴刘氏的袒露左肩!

所有人都袒露左肩。当兵的也不傻,他们当然看出来,这天下要变色了。

那还有吕产的南军呢?

史书记载,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他还想进未央宫叛乱,走到殿门时,因为周勃已经下令关闭宫门,他进不去,在殿门外走来走去。

这时候,周勃调动了另一个人,就是前面告发吕氏为乱的刘章,让刘章率领一千多兵马冲到未央宫,向吕产发起攻击。这时候,正好狂风大作,吕产的亲信大乱,一哄而散。刘章追上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杀死了吕产。

吕产一死,周勃立马派兵四出,将所有吕氏之人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诛杀,吕氏在一夜之间被清除。

可以说,汉朝最倒霉的姓就是吕姓,因为吕以前是大姓,吕不韦就姓吕啊。如果没有这起诛吕大案,吕氏很有可能跟刘姓一样,成为中国大姓,但这一打压,吕姓就变成了小众姓。当然,后代还是名人很多,吕布,吕蒙,吕端等等。

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吕氏之乱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吕氏可能并没有叛乱。

首先动机不明显。吕氏在吕后死后,已经荣华富贵,而且未来前景可期,因为皇帝娶的是吕氏之女,不但皇帝娶的是吕氏之女,刘氏大部分的诸侯王的正妃都是吕氏,吕氏已经是半天下,他们是否还有动力进一步,想全天下呢?

或者就是想全天下,他们是否真的这么急呢?

另外,吕氏的反应也不像要造反的。吕禄,一个造反的人,会轻易被人一张嘴说得军权都不要?吕产去未央宫真的是去叛变?如果真的是,为什么被刘章率一千人就诛灭了?

另外,说吕氏谋反,他们谋反的方案是什么,成功后谁来当皇帝?吕产还是吕禄,这些东西都没有记录,只有五个字:吕氏欲为乱。

猜测一下,所谓的吕氏之乱,其实是军功集团的大反扑,他们早就不满吕氏势力的膨胀,他们只是耐心等到吕后的去世。这一点,吕后预测到了,别人也预测到了。

诸吕之乱后,时代王刘桓,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的郎中令张武说了一句话: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这些大臣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没有作乱,只是畏惧高帝、吕后的威严,现在刘邦吕后都不在了,他们当然要搞点事情出来。

所以,吕氏一族被族灭是汉朝第一起冤假错案,吕氏并没有谋反之心,也没有谋反之迹,只是莫须有的说他们有为乱的想法。

当然,他们中大部分人死得并不冤,在权力场上混,心不够狠,又多吃多拿多占,该有这一劫。

好了,陈平周勃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终于扳倒了吕氏,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汉文帝即位的背后,有什么惊人的秘密呢?汉文帝做为刘氏王族代表,又怎么跟军功集团抗衡并成为一代明君呢?

我们下回再聊。

前面我们讲了诸吕之乱。这可能是汉朝的第一大冤案,吕氏并没有造反,只是被军功集团设了一个套。最终被陈平跟周勃二位开国元老给团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怎么办。要知道宫里还有一位皇帝:后少帝刘弘。

这是汉惠帝的儿子。

深谱斩草要除根的军功集团大佬们很清楚,既然灭了吕氏,那自然不能留着由吕后扶立的皇帝。

是时候选一个新皇帝了。

选谁呢?

中国讲究立嫡立长。嫡这一块显然不行了,吕氏的嫡子嫡孙们要全部废掉。那只有立长了。

论长,那位跟大将军灌婴达成停战协议,最先起兵的齐王刘襄应该是有资格的。因为他是刘邦庶长子的长子。是刘邦的长孙。

可是,这位最先起来创业的兄弟第一个被陈平周勃们排除了。

【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

不知道哪位哥们提出让齐王刘襄当皇帝。

是不是在诛吕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刘襄的弟弟刘章呢?应该不是,因为后面大臣们反对时,提到了齐襄的舅家。如果刘章在场,不可能这么直接。所以,这个新皇选拔讨论会,立下大功的刘章以及其他刘氏王侯根本没有参加。

这是军功集团的一个内部通气会。

那刘襄被排除的原因很简单,刘襄的舅舅驷钧比较凶悍,要是立齐王,外戚一定得势,等于刚消灭一个吕氏,又出来一个新吕氏。

通过这个标准,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些安刘大臣们,他们考虑的不是谁最有资格,而是谁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

接下来,又有一位人选:淮南王刘长。

这位仁兄很快也落选了,原因也是因为舅家太强势,另外,还有一个隐秘的背景,刘长虽然不是吕后的儿子,但是吕后扶养长大的。万一人家还想着吕后的抚养恩情呢。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人选出来了:代王刘恒。

刘恒为什么能够中标呢?他们家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争无敌。

刘恒的母亲叫薄姬,以前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韩信灭了魏豹之后,把薄姬送进宫,成为刘邦的妃子。

刘邦的妃子那就不要太多,估计薄姬就要歇菜,有一天,却突然被宣了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薄姬有两个闺蜜,当年进宫时一起发誓,说以后谁发达,可不要忘记对方啊。

结果这两个闺蜜都成为刘邦的宠妃。只有薄姬依能给她唱一首凉凉。

这一天刘邦跟这两位宠妃吃饭,这两位想着薄姬,不由得吃吃在笑。刘邦觉得奇怪,一问之下,这两位妃子就把事情给说了。

刘邦好奇心被勾起来了,说那把薄姬叫过来看看。

薄姬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这时候,她马上讲了一个故事。

我昨天梦见一条龙盘踞在我的身上。

刘邦大喜,今天就让你美梦成真。

可见,薄姬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这个世界是会讲故事的天下,从原始社会的篝火晚会开始就一直如此。

但是,后宫斗争颜值第一,光靠讲故事还是不成的。毕竟这不是一千零一夜。

以下是付费内容

很快,刘邦就把薄姬给忘了,但薄姬却幸运的怀上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是刘恒。

到了吕氏掌权的时候,以前那些得宠的妃子可就倒大霉了,只有薄姬长期被冷落,所以没有进入吕后的打击序列。

而刘恒也是相当低调的一个人。八岁的时候,刘恒被封为代王,封地在山西。

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曾经一度想把刘恒封为赵王,这样离中央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刘恒谢绝了,表示自己愿意守在边疆。

所以,在陈平、周勃这些人精开始讨论接班人时,很快就锁定了这位低调的代王刘恒。理由有两个: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

刘恒本身孝顺,脾气好,人畜无害的样子,他的母亲薄氏又向来与世无争,是个好相处的对象。

那就他了。

很快,召刘恒入京的秘使来到了太原。

那刘恒去不去呢?

欢迎大家到今日头条关注《脑洞历史观》,观看我的专栏《中学大历史》


脑洞历史观


首先,他这个长子长孙并不是嫡长子,而是庶长子。



刘襄的爹刘肥是高祖刘邦和他的情妇曹氏生的,虽然挂着长子的名声,却没有长子的地位。当初吕后也曾经想过动刘肥,不过有惠帝,也就是真正的嫡长子,法定继承人刘盈帮忙,再加上刘肥把封地分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一部分才得活命。

刘襄作为王太子继承了刘肥的齐王位置,后来诛灭诸吕的时候,他和他的弟弟刘章也都是立了功的,刘章还因为这个由朱虚侯升为了城阳王。



诸吕之乱平定之后,大臣们曾经也确实想过选择刘襄作为候选人,刘章,还有刘襄的舅舅驷钧等人也都是他的坚强后盾。

可问题是当时刚刚诛灭诸吕之乱,被外戚给搞怕了,所以大臣们就想选择一个外戚不那么强,名声也好一些的。刘襄这个舅舅驷钧名声就不太好,被说成是为人凶残暴戾。相反,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人却忠厚老实。



这么一对比,就高下立判了。再加上刘恒那可是刘邦的亲儿子,怎么着也比孙子要近一层,而且刘恒的势力也没有刘襄、刘章兄弟那么强,裙带关系那么多,大臣们的位置也容易保住。

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最优解刘恒,而不是齐王刘襄。


水一白聊历史


刘襄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在荡平诸吕后,本应该是帝位不二人选。但政治斗争很残酷,刘襄虽然拥有法统的优势、战功的优势,却没有取得朝臣们的支持,皇位出人意料地落到代王刘恒的头上。个中原因复杂,甚至不排除有见不得人的交易。

刘襄继承大统的优势

1.法统优势

诛灭诸吕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金灿灿的皇冠,必然属于刘襄,包括他自己。刘襄有一个别人无法具备的先天优势,他是高祖长孙。

按照古代皇位继承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当嫡系一脉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都死光了后,高祖嫡系断了,只能从庶系选择。一般情况下,以立长为先,按照这个规则,非刘襄莫属。

刘恒、刘长兄弟,与刘襄相比,都是庶系,辈分不一样,那么谁更具有优先权呢?刘襄!因为继承法里还有一条:兄弟不相入庙!意思是说,一个辈分兄弟俩做皇帝,将来只能有一个可以入太庙,所以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一个辈分里面两个皇帝出现。

刘恒、刘长与汉惠帝刘盈是兄弟,正常情况下,必须从侄子辈挑选一人,过继给刘盈为子,承续嫡系继承大统。那么刘襄不是跟少帝同辈吗?少帝被废黜了,根本不被承认帝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刘襄的优势是先天的。

2.战功优势

历史把荡平诸吕的首功,记在了陈平周勃头上,其实刘襄才是首功。吕后去世后,是刘襄点燃了剪出诸吕的第一把火,这才有了吕产授灌婴兵权,让他攻打刘襄,灌婴拿到兵权后就跟吕产翻脸,造成刘襄、灌婴、吕产吕禄三股军事力量的抗衡。

如果没有刘襄的第一把火,灌婴得不到兵权,陈平周勃再大的能耐,也不敢策动政变。有了两股对抗吕家的军事力量后,刘襄的弟弟刘章,又诛杀了吕产,助周勃夺了南军军权。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刘襄不但是“革命的火种”,更是荡平诸吕的最重要的执行人,他理所当然地是第一功臣。

3.家族优势

刘襄兄弟八人,除了在平定诸吕中,主要谋划人和参与者刘章外,还有一个弟弟刘兴居,此人也是这次政变的主要内应。

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邦打天下期间,刘肥是刘邦唯一成年的儿子。因为这个优势,刘肥早早地被刘邦封为齐王,得了全国最大最富庶的一块地。早年,曹参在齐国做国相,为刘肥父子治理齐国,及培养后代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实,刘家兄弟能率先造反,除了胆量外,能力不是一般的强。首先刘襄作为诸侯王,是没有兵权的,他能顺利夺过兵权就不简单。刘章和刘兴居,在吕后的眼皮底下蛰伏多年,悄悄为大哥造反做准备,这能力,让陈平周勃都害怕!

刘襄意外落选的原因

刘襄有这么多优势条件,为什么却落选了呢?原来除了这些优势,他还有几个劣势。

1.过于强悍不好控制

刘家兄弟能力太强,本来是好事,但反过来却让陈平周勃们担忧:这么强势的人,要是做了皇帝,我们可咋活?

朝政从来都是强者的天下,皇帝太强,大臣只有趴在地上听命的份。

如果刘襄做皇帝,荡平诸吕的首功,一定是他兄弟三人的。反过来假如立了一个不相关的人做皇帝呢?无疑,大臣们功劳占了,大权也得了。

这个选择题对陈平他们来说不难选择。

2.外戚太强

刘襄不但自己强,他还有个强势的外戚驷钧,史书说,驷钧此人专横残暴,也是个厉害角色。关键刘襄对他这个舅父非常信任和倚重。

史书上没有驷钧的具体事例,我估计所谓专横残暴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刘襄对驷钧的信任和倚重。试想一下,假如刘襄登基,未来的相位会是谁的?非驷钧莫属,陈平周勃能心甘吗?

3.朝中无内应

诛灭诸吕的时候,老功臣们大多不在世了,尤其是曾经在齐国为相的曹参不在了,刘襄在朝中没有内应,没有人替他说话。刘襄,就像一个漂流在外的苦孩子,家里没人疼,朝中的利益链,没有刘襄这一环。

非但如此,为了顺利拿到兵权后除掉诸吕,刘襄还欺骗了宗室,琅琊王刘泽,将他软禁,并夺了琅琊国的兵权。

这让刘泽很不爽,刘泽是当时刘家资格最老的宗室,跟刘邦是兄弟辈。虽说血缘关系远了点,但在拥立这件事上,正因为没他份,所以他说话的分量才更重。刘泽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刘襄的,本来就没内援,还得罪了少数可以为他说话的人,刘襄落选不奇怪。

刘恒即位的疑点

不过,我个人始终认为,刘恒成为幸运者,绝不是一觉醒来,突然被大元宝砸中,个中肯定有交易,甚至有阴谋。提出两个疑点,权当抛砖引玉。

1.为什么要诛杀少帝兄弟

按理来说,诛灭吕氏,不应该祸及汉惠帝的子孙。说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吕氏后人,完全靠不住。不杀少帝,陈平们正好顺势接过吕后的班,辅佐少帝。要说好控制,年幼的少帝要比成年的刘恒好控制得多。

所以,诛杀少帝兄弟很吊诡,不合情理。唯一的解释就是,陈平他们以少帝兄弟不是惠帝血脉,来诱惑刘襄动手。只有这样,革命成功,帝位空缺,才具有对刘襄的吸引力。所以,牺牲少帝,就是陈平放出来的诱饵。

2.周勃要单独汇报会什么

那么为什么最后人选为什么是刘恒?我觉得从一开始,陈平就耍了阴谋,骗了刘襄。他空出皇位,不是为了刘襄,而是刘恒,他们应该在造反前,就跟刘恒或刘恒的代表有过接触,这事早就内定了,刘襄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个证据,刘恒进京当天,周勃就要求单独见面,被刘恒拒绝了,连印玺也没有接受。我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很可能当时与陈平周勃达成协议的,是薄昭,现在周勃需要刘恒当面做出某些承诺,所以要单独见面。

刘恒一不接受印玺,二拒绝见面,等于在告诉陈平周勃:我跟你们没任何交易,如果你们想反悔还来得及,印玺在你们手上,你们可以试一试!

这段简单故事,实际上显示出刘恒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不想在别人的要挟下当皇帝,所以必须洗白。他选择时机也非常恰当,陈平周勃已经骑虎难下,不得不就范!

郑重说明,关于这两个疑点及推断,纯属个人的分析,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供大家讨论。

综上所述,刘襄不能即位,原因很复杂,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各派势力的角逐,还包括一些至今说不清的因素掺杂其中。


寻根拜祖


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按理来说作为刘邦的长孙是继承刘邦帝王之位的最佳合适人选,但是刘襄却无缘帝位这是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无政治智慧

刘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却没有把握住机会,反倒被人将了一军,刘襄为了拿到兵权,除掉吕后,就骗了当时手握重要兵权的刘泽,刘泽在辈分上来说是刘襄的爷爷辈了,刘泽知道自己被骗之后就骗刘襄,说他是刘邦的长孙,肯定会继承皇位,所以就让刘襄送刘泽去京城面圣,刘襄竟信以为真,放刘泽回去了,所以在刘襄继承时刘泽肯定不会支持刘襄,由此可以看出刘襄是很单纯没有政治头脑的。

二、家人原因

刘襄的舅舅驷钧,相传驷钧并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为人极其凶残暴力。二十四岁的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开始把控朝政,而因为吕雉的得势,吕氏一族在朝中气焰嚣张,甚至要夺刘家的江山。刘襄在舅舅驷钧的建议下,和当时的齐国中尉魏勃诱骗召平,夺了吕氏手中的兵权,后来召平自杀了,驷钧就被封为了丞相,随着刘襄一起起兵讨伐吕氏。在吕氏一门被平定后,因为驷钧是刘襄的舅舅,为人残忍暴力,在官场上势力极大,并不与人为善,害怕刘襄成为皇帝后,驷钧成为第二个吕氏。

所以由以上可以看出要有政治头脑和好的人辅佐,才能赢得大臣的尊重与拥护。


丫丫说史


这事儿得先从吕后说起。

吕后是个牛人,诛彭越、杀韩信,帮刘邦平定天下。刘邦死后后更是大全独揽,肆意诛杀刘氏子孙,大封吕氏,功臣猛将也都得靠边儿站。

吕后死后,在诛灭吕氏外戚的斗争中有两股势力。

一股就是齐王刘襄和他的亲弟弟朱虚侯刘章,这一股是刘氏宗室的力量。还有一股,就是以陈平和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

这两股势力,名义上都打着刘氏的旗号,但他们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先来说一下事情的经过。

吕后死后,吕氏外戚把持朝政。

这时刘章在首都长安秘密给他哥哥齐王刘襄报信说,我当内应,你发兵来诛灭吕氏,到时候我们就立你为皇帝。

刘襄接到信很高兴,于是带着舅舅驷钧,还有一帮大臣准备发兵平叛。这时,刘襄做了一件“聪明”的事儿,他派人去给琅玡王刘泽说,我要去平定吕氏叛乱,可我年轻没经验,您老人家跟着高祖打过仗,你来带头吧。

刘泽信以为真,来见刘襄,结果被刘襄给软禁了,夺了人家的兵。

刘泽也是老狐狸,他对刘襄说,你是高祖的长子长孙,按理说就该你来继承帝位,我去长安说服那些老臣,让他们立你为帝。

刘襄相信了,派人护送刘泽去长安。

刘湘带兵西进这时, 以周勃和和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已经诛灭了吕氏外戚,平定了局势。

先是太尉周勃取得了北军的统领权。周勃在军中大喊,为吕氏者左袒,为刘氏者右袒,结果士兵皆左袒。

既得北军,周勃又令朱虚侯刘章诛杀吕产,把南军也控制了。

于是下令把吕氏外戚无论男女老少统统给杀了,周勃和陈平控制了局面。

大家商量立谁为皇帝,这时刘泽也赶到了。有人提出立刘襄为皇帝,理由是他是长子长孙。刘泽带头反对,说,不能立刘襄,他娘家人非常的可恶,如果立了刘襄,那就会引发下一个吕氏之乱。

大家听后深以为然。

于是刘襄与帝位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这个事表面上看,是刘泽的一席话坏了刘襄的好事儿,其实即使没有刘泽的话,功臣集团也不会立刘襄为帝。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刘襄当了皇帝,陈平和周勃能去哪儿呢?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诛杀了吕产,这是立了大功的,到时候怎么不得封个丞相什么的当当?

还有刘襄的舅舅驷钧,跟着他起兵平叛,到时候就是刘襄的左膀右臂。

所以如果刘襄当了皇帝,那陈平和周勃在朝中就没什么事儿了。

他们好不容易把吕氏外戚给平定了,控制了局面,再拱手让人,怎么可能呢?

再说刘襄这小子心术不正,把伯伯刘泽都给骗了,当上皇帝后会怎么对付陈平和周勃这帮功臣呢?想想也害怕。

所以大家一番商量,最后找了一个最没有背景,也没有野心的人--刘恒来当了皇帝,这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的母亲薄氏不受刘邦的待见,刘邦只是出于可怜临幸了她一次,结果生了汉文帝。

汉文帝被刘邦封在贫穷的边塞之地--代地,想来也是不怎么受刘邦的重视和待见。

这样一个被刘邦无意中生下来又忽视的儿子,他的身边是没有什么势力的,他当上皇帝之后,只能依靠陈平和周勃这帮大臣。

再者,汉文帝这个人也比较的仁厚。

于是他就成了不二人选。

积极钻营者,不能成功,佛系淡定者,却能笑到最后。这在小说中的常见套路,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了历史当中。


三上历史



吕后死后,吕氏被灭族。群臣商议拥挤新君之事。有两个候选人:刘邦第四子刘恒和刘邦庶长孙刘襄。

刘恒是刘邦与薄姬之子。


薄姬倍受刘邦冷落。入后宫一年多,从未侍寝。颇受刘邦宠爱的两位嫔妃。提及当初与薄姬誓言——苟富贵,勿相忘。刘邦为了哄两位爱妃开心。才让薄姬侍寝一次。这一次,薄姬就有了生孕。后来生下刘恒。

子凭母贵,薄姬被刘邦冷落。刘恒也被刘邦无视。刘邦兄弟儿子被分封诸侯,刘恒被封在贫瘠而狭小的代国。

吕雉大肆屠杀刘邦子孙。只允许两人存活: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刘长自幼被吕雉扶养承认。且不是刘邦的骨肉。而是张敖之子。没有资格继承大统。刘恒与母亲薄姬则是一对可怜虫。对汉朝中央政府构不成任何威胁。

而齐王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自幼被吕雉扶养。刘肥地位崇高。被封为齐王。齐王是富庶强大的诸侯,拥有九郡七十余城。

刘肥被封齐王后。吕雉对其态度180度大转变。欲毒杀之。在汉惠帝刘盈的保护下。献出城阳郡。才捡会一条性命。

刘肥死后,嫡长子刘襄即位。

刘襄的亲兄弟朱虚侯刘章在诛灭吕氏的政变中立下头功。

刘襄兄弟八人,各个位高权重。齐国也是最为富庶强大的诸侯。

吕雉死后。齐王刘襄率先举起诛灭吕氏的大旗。向长安进军。未至长安。被朝臣派使臣拦截。使者称:吕氏已被全部诛杀,少帝被废。群臣正在商议立新君。并暗示,齐王十拿九稳会被拥挤立为天子。刘襄还想进军入长安。使臣警告道:静观其变,就是十拿九稳的皇帝。再进一步,将以谋反罪论处,封国被废,夷灭三族。

刘襄便原地驻军,坐等好消息。

诛灭诸吕后,刘襄原本是最被看好的新君。刘襄有才干。家族势力强大。同时,外戚也只手遮天。群臣担心重蹈吕氏屠戮群臣和皇族覆辙。使得群臣对刘襄有所忌惮。

群臣权衡利弊,最终拥挤起初最不被看好的代王刘恒为天子。是为汉文帝。

被世人遗忘的代王刘恒做了皇帝。就仿佛中国男足战胜了巴西队。爆出了一个大冷门。

其实,刘恒被立为新君。有其必然性。吕雉把彭越剁成肉泥。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刘襄家族及外戚的强大。使群臣忌惮。群臣皆喝过彭越肉泥熬成的汤羹。刘襄外戚若再度掌权。说不定下一个被剁成肉泥,熬成汤的就是自己。

拥挤谁做皇帝。群臣的第一感肯定是刘襄。但再三思量、衡权利弊之后,所有人都会改变想法。还是立代王刘恒妥当。

经历了吕后执政及诛灭吕氏的特定事件后。群臣铁定拥挤代王刘恒为君。

薄姬、刘恒母子倍受刘邦冷落。代国狭小而贫瘠。反而使刘恒能避过吕雉大肆屠戮刘邦子孙。最终被群臣拥挤为皇帝。

这完美的诠释了老子思想:柔弱胜刚强。飓风过岗,伏草唯存。


杨朱学派


刘襄是刘邦长孙没错,可以继承帝位也没错,毕竟嫡系的刘盈此时也没有后代了。

刘襄的父亲刘肥虽是长子,却是庶长子。但这并不代表刘襄在身份上就低于其他宗叔子弟,毕竟现在大家都是庶系了。

那么,作为长孙的刘襄,身份上是没有什么劣势的,毕竟,他是孙辈里最大的,按顺序,本也不该由刘盈的庶兄弟们继位,而应该在子侄辈里面去选。

若一切依规矩来干,刘襄的胜算确实很大,他为长孙,且铲除诸吕有功,不立他立谁?

琅玡王刘泽当时就是这么忽悠他的:“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皇帝的长子,推究根源而言之,大王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长孙,应当继位。现在我看到大臣们正在犹豫还没有确定立谁,而我刘泽在刘氏家族中最年长,大臣们必然等待我去决定计策。现在大王留我在这里也没有用处,不如派我入关进京商议大事。”

刘泽的话好有道理,刘襄一听正合心意,就把刘泽放回京城了。

为什么要说刘襄“放“刘泽呢?因为此时刘襄为了取得刘泽的兵力,设计挟制了他。听了这一番话后,才给了刘泽自由。

受了一番惊吓的刘泽,嘴上说得好,到了表态立哪个皇帝的时候,这位内心的愤恨正好发出来了,他才不同意立刘襄为帝呢。不过口头上刘泽是这样说的:刘襄他舅舅很强横,我们吃够了诸吕的苦,不要再来吃诸驷的苦了……

众大臣一听,甚是甚是,来个有强大外家的皇帝,我们多有不便……

于是,众人选了个看似老实、母家又薄弱的刘恒来当皇帝,谁知这位扮猪吃老虎,在他手里最后贵族大臣们的权力越来越小了,这是后话了。

只可惜刘襄,为他人做了嫁衣。


钱多多读文史


根据《史记》《汉书》刘襄无缘帝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刘襄为庶出孙子,不符合当时的皇室继承法。二是刘襄舅父凶残,怕外戚再次专权。三是他得罪了琅邪王刘泽。

刘襄是庶子庶孙

按照正统的皇室继承法:“嫡长为先,父死子继续”的规定。刘襄确实没有代王刘恒的优势,因为他是孙子,而刘恒虽是庶子,但却是高祖的亲儿子,而且年龄也更大一些。虽然并不是所有皇室选继承人必须遵循的规定,但是当时众大将臣刚刚完成“诸吕大事”。

群龙无首,只能众臣商议,皇室继承法就是他们参考的重要规则之一。事实上,代王刘恒也曾担心群臣不服,婉言推脱过五次才登基为王的。



群臣担心外戚专权

这一点是刘泽提出来的,存在个人渊源,但这个问题在当时确实,立新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吕氏问题才刚刚解决,群臣并不希望在扶持一个外戚集团。

虽然刘恒和刘襄都有各自的在家,他们通过品德来判断,认为刘襄的舅父驷钧凶残暴戾,野心不可小觑。而刘恒外家博氏,确实忠于皇室的正人君子。所以他们弃刘襄而拥立汉文帝刘恒了。



刘襄得罪琅邪王刘泽

在群臣率兵讨伐吕氏家族时,刘襄骗取了琅邪王刘泽的兵力,并且软禁刘泽。刘泽觉得自己的信任被践踏,深感受骗,虽然口头上承诺拥立刘襄为帝,却在关键时刻倒打一耙,不可谓无心之过。

当时外戚这个问题,在刘襄与刘恒身上都存在,只是看众臣怎么达成一致。刘泽这样一表示,群臣心里的天平就稳稳的倒在了代王刘恒这一边。所以出来混,势必要还的,刘襄确实与帝位终究擦肩而过了。




妙趣小总结

历史上关于政权的争夺,可谓残酷至极,史书上只有短短的几段话,不知在当时发生过多么惨烈的腥风血雨。没有依据,不可说。

我是妙趣侃历史,一起让历史更有趣,欢迎关注,点评。


妙趣侃历史


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可惜在吕后称制时已经死了六个,只留下老四代王刘恒和老八淮南王刘长。

吕后一去世,刘邦的孙子们眼看着刘家天下将改姓吕了,便按耐不住了,刘邦长孙刘襄和其弟刘章得到开国功臣陈平、周勃的支持,里应外合,铲除诸吕,政权又回到刘氏家族手中。

然而大功告成之后,出谋划策战功最大的刘襄却为他四叔代王刘恒做了嫁衣裳,帝位与他擦肩而过,那么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呢?

有书君认为刘襄之所以与帝位失之交臂原因而三:从传统帝位传承来说,刘襄父王刘肥不是嫡长子,不合正统。

从政变夺位来说,刘襄的外戚势力过强,为开国功臣们所忌惮。另外,刘襄起事时得罪刘泽成帝位路上的拦路虎。具体原因听有书君娓娓道来:

一、刘襄的父王刘肥不是嫡长子,不合正统,无法继位。

古代继承皇位向来以立嫡立长为依据。刘襄虽是刘邦长孙,但血统上却不是嫡长子之子,而是刘邦没结婚前与曹寡妇所生之子刘肥的儿子。

因为父王不是嫡长子,甚至连庶长子都称不上,属非婚生子,所以血统、出身都不尊贵,甚至有些低微。刘邦觉得亏欠这个非婚生子,所以封刘肥为齐王,给了最大最肥沃的齐地给刘肥治理。

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刘肥的嫡长子不假,可因父王刘肥的出身和血统限制了他的出身和血统,所以从传统帝位继承原则上来说,刘襄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帝王。

况且汉惠帝刘盈去世,又没有把刘襄过继到他名下为子,因而刘襄从古代继承大统的潜规则来说是不符合继承制度的。

因而从血亲关系上,刘襄之父刘肥不是嫡长子,从正统继位上来说,刘襄理应无缘帝位。

二、刘襄的外戚势力过强,为开国功臣们所忌惮,不敢迎立他。

从血亲关系论,刘襄理应无缘帝位,那么通过政变诛杀诸吕之后,刘襄军功最大,称帝理所当然了吧。

然而在铲除了吕氏家族之后,众臣商讨扶持谁为新的皇帝时产生了分歧,刘章自然拥立其兄刘襄为帝,少数官员也认为刘襄此次诛吕行动中军功最大当立为帝,然而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开国功臣却连连摆手,称刚刚平叛了差点夺了刘家天下的强势的外戚诸吕,还没喘过气来,又要穿新鞋走老路,又扶持一个外戚势力强大的刘襄支持。

原来刘襄的外戚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刘襄的舅舅驷钧十分残暴,杀人如麻,像一只凶恶的老虎,时时可能伤及无辜的人,现在又是刘襄的国相,将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开国功臣将无法承受他的暴虐,甚至有可能一言不合命丧黄泉,从个人利益上,开国功臣们十分忌惮驷钧。况且刘襄当政,众元老也担心以驷钧的强势暴虐,辅佐刘襄难上加难。

另外更害怕驷钧也如吕后的外戚一样威胁刘氏天下大汉王朝,恐重蹈吕后复辙,所以想找一个外戚势力弱,不会伤及国本的刘氏子孙为帝。因而陈平、周勃舍刘襄而立代王刘恒为帝。

刘襄舅舅驷钧的恶名导致开国功臣不想与之抗衡,不敢迎立刘襄为帝。

三、刘襄起事的得罪刘泽成帝位路上的拦路虎。

刘襄起兵之初,兵力不够,便邀请琅琊王刘泽共商大事,然而等刘泽一到齐地,刘襄就扣押了刘泽,问他要了琅琊国的虎符,用以调兵遣将,刘泽见势不妙,赶紧交出虎符,恭顺有礼地为刘襄谋略,称刘襄为高祖长孙,帝位非你莫属,朝中大臣还在犹豫不决,我作为刘氏长辈,得进京为你说话,早下决断。

刘襄听后喜不自胜,便让刘泽即刻进京,谁知放虎归山后,刘泽进京却坚决不支持刘襄为帝,反而替刘恒代言,称刘恒忠厚老实,代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是个有能力的王爷,举荐他为帝是民心所向,汉室才能兴旺。

刘泽和陈平、周勃的意见一致,认为刚刚摆脱吕氏外戚,不能再出现泗氏外戚当权的现象,三人意见出乎预料的一致。

刘襄限制刘泽人身自由,得罪了刘氏宗亲刘泽,成了他称帝路上的拦路虎,刘泽的意见也代表大多数刘氏宗亲的意见,刘襄的支持者便只有他的几个亲兄弟,而刘襄又只有齐地的兵力,无法与京师的南北路军抗衡,只好听命罢兵,回到齐地,从而与帝位失之交臂,回到府邸,懊恼至极,一年后便郁结而死,不要说帝位,连命都没了!

刘襄为高祖长孙,又在铲除诸吕中立下赫赫军功,却无缘帝位,一方面是血亲关系上,父王不是嫡长子,限制了他的血流与出身,另一方面吕后称制吕氏外戚专权影响了群臣的择帝标准,再加上刘襄得罪刘氏长辈刘泽,拦路虎一挡,三因素合力让刘襄与帝位无缘。

刘恒与世无争却得到天下,刘襄力争天下而不得!看来还真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皇帝之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谜题,正是因为刘襄按道理讲处于绝对优势,这一天生的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难免会遭人嫉妒打压,也就如同一个人太正直了,世界上没人能够与之相比。

那相反,嫉妒他的人多了去了,自然也就成为物极必反的过客,何况当时在整个大汉朝,也并非只有他们刘氏家族说了算,自己爷爷都忌惮的势力,何况是他一个毛头小子呢?

那么,为什么刘襄已经是长子长孙了继承不了帝位?

  • 首先,刘襄在嫡庶制度上不占优势

对于汉高祖刘邦大家并不陌生,他本来的正妻应该是吕氏,尽管当时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长子,但他是由刘邦与自己的情人曹夫人所生。

所以呢,就只能排在庶长子之列,刘邦与吕后的儿子刘盈,自然从家世背景上更具优势,毕竟他才是真正的嫡系皇子。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刘襄从父亲辈上就已经与皇室有点距离了。

  • 其次,吕后专权时期影响力过于巨大

汉高祖刘邦当年最怕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尽管立下了白马誓约,但他自己提前撒手人寰,无疑是给了吕后极大的机会。

在吕后专权时期,对于整个刘氏皇亲的态度,其实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打压态势,尽管当时的刘恭、刘弘都先后被立为少帝,但其实他们也不过是吕后选中的傀儡,真正的朝中大权还掌握在吕家手中。

  • 再次,刘襄竞争力太强势必会影响他人

尽管种种迹象表明,按照当时的皇权归属,怎么也落到了刘襄的头上,毕竟当时最有优势的汉惠帝刘盈的后代,因为各种原因先行离世,所以皇位继承当从庶出长子为尊。

但是,就因为刘襄如此优秀,那么皇位就不应该给他,在别人看来刘襄将来肯定会过于强势,所以势必要将其压制,除了自己支持自己,很少有人给刘襄投票。毕竟整个大汉朝已经不仅仅只有一个刘家说了算了,周勃、陈平身为权臣,自然算的比谁都清。

然而,刘襄的舅舅也并非省油的灯

这一点也是诸多朝臣担心的地方,从铲除吕后这件事来说,刘襄的功劳稳稳的,但是他自己的舅舅驷均,据说是一位极其残暴之人,何况刘襄一向很听这位舅舅的话,这怎么说,难道将来外戚专权的悲剧又要再一次上演吗?

相信这一点,大臣们自然是深有体会,好不容易产出了吕后势力,这要是再冒出来一个刘襄的舅舅,就又够大臣们喝一壶的了,所以果断决定压制刘襄一族。

  • 汉惠帝子孙被杀,本就疑点重重

按照常理,汉惠帝子孙应该是嫡系血脉,享有优先继承权,尽管当时吕后专权,但是从原则上来说,刘弘也算是刘家人。

而自从吕后去世,整个刘家却成了兄弟相残的局面,关键是最后刘盈之子一个不剩,而当时刘襄作为整个过程中,居功至伟之人。这里的蹊跷之处,就不得不令人怀疑,本来这就是一场被设计的局。

总结概述:关于刘襄为什么不能继位。

相信周勃和陈平最清楚,他们之所以选中刘恒,自然也有这样的道理,刘襄尽管各方面占尽优势,但是他并没有将其转化为最有震慑力的武器,反而沦为了他人压制他的理由。

当问题的答案太过于明显之时,显然并不是最佳选择,难道就因为刘襄是长子,陈平他们就会为其卖命?显然不可能,这里边的利益交割,才是最致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