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歷史時期,自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自此三國時代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於成都,史稱“蜀漢”,部分學者又稱之為“季漢”。229年孫權於江東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正式確立。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由於曹魏雄踞北方中原,是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實力最為強大,因此南方的蜀漢和東吳長期保持聯合,共同抗曹。不過作為承接時期的歷史階段,三國沿襲了東漢時期豪族社會的大體結構,並在曹魏率先延伸出“九品中正法”的選官制度,從而埋下了曹魏乃至西晉政權中的結構性隱患。

自從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氏家族始終把控著曹魏的權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當時的魏國皇帝曹髦性情綱領,親率隨從出宮,意圖誅殺權臣司馬氏,不料卻在路上被刺身亡。此事給司馬氏造成了極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其始終不敢“加九錫”和篡魏稱帝。為此,司馬昭力排眾議,決定推行討伐蜀漢的計劃。最終在鍾會、鄧艾等人的率領下,成功覆滅蜀漢。然而由於當時的曹魏是政治基礎建立在以司馬氏家族為核心的世家利益集團之上,處於其中的鐘會對寒門出身卻立下戰功的鄧艾心存不滿,最終釀成二士爭功的悲劇,雙雙慘死蜀中。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到了西晉時期,司馬氏政權狹隘的政治基礎結構延續了下來,並未發生太大變化,反而隨著九品中正制的深入推行和實際操作中被世家把持的原因而更為惡化,最終促使西晉短促而亡。公元265年司馬炎(司馬昭之子)接受了曹魏末帝曹奐的禪讓,建立了西晉。然而作為開朝君主,司馬炎卻是一個弱勢皇帝。原因也很簡單,登基時已經三十歲的司馬炎,在此之前並沒有多少實際的政治歷練。司馬氏家族滅亡蜀漢、加九錫稱王、開建五等、制定禮律等幾乎都是由司馬昭完成的,只不過他在距離登頂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的時候去世了。

正因如此,雖然司馬炎在名義上是西晉的開國君主,並且死後被諡號為“武”,但自身並未建立多大功勳,非常弱勢。同時,由於他的弟弟齊王司馬攸曾被過繼給司馬師(司馬懿長子),故而按照順位應當傳位司馬攸。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司馬攸頗具才華,言行舉止顯得更有威望和能力,所以從法理性和合理性上均對司馬炎構成挑戰。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當然,隨著司馬炎的正式稱帝,朝臣們對司馬攸的想法也漸漸歸於平息,但是隨著時日的推移,太子司馬衷的愚笨漸漸展露出來,並逐漸成為大家普遍擔憂的問題。當武帝正處於盛年之時,這一問題並不凸顯,然而一次偶然事件卻改變了局面,徹底激化了矛盾。

原來,公元276年元旦將要舉行元會,用以象徵國家的禮儀秩序。為此,西晉朝廷各層官員都在前一年底就開始籌備,耗費了許多事件。但到了臨近的時候,朝廷卻突然宣佈取消元會。要知道如此大型的典禮必定需要皇帝親自參加,而元會的取消就意味著司馬炎突發疾病,並且相當嚴重。此時在朝野內外引起軒然大波,畢竟元會是一場動員了幾乎整個國家的行動,這相當於晉武帝病危的消息透露給了所有官吏,成為整個朝野的公共話題。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關於這場病疫的源起,很可能是源於當時國都洛陽爆發的一場瘟疫,所幸幾個月後武帝的病情逐漸好轉,並漸漸康復了。不過正是在這幾個月中,支持齊王司馬攸的一系朝臣大肆活動,他們未必是反對武帝司馬炎,但確實是不希望皇位最終落入太子司馬衷手裡。也正因如此,重新穩固朝局之後的晉武帝心裡,開始對齊王留下了深深的猜忌之心,甚至為了防止司馬攸在朝中勢力做大,一改魏晉抑制外戚,開始重用外戚楊氏以培植太子黨羽。

在司馬炎的刻意操作下,外戚逐漸成為朝廷中一股新的力量,承擔起抑制和平衡功臣、宗室兩股既得利益勢力的角色。與此同時,司馬炎一改即位以來一貫的求穩政策,開始積極籌備伐吳,以謀求為自己帶來威望,改變自身弱勢的局面。公元280年,“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西晉成功平定了吳國,統一了中國。解決了外患並提升了自身威望以後,司馬炎開始將主要精力轉向內部,以尋求徹底解除司馬攸的威脅。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公元282年,容忍許久的晉武帝終於下達了要求齊王司馬攸離京的命令。不過畢竟是同胞兄弟,為了顧全影響,皇帝任命司馬攸為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以此方式想要調離齊王。然而讓司馬炎沒有料到的是,詔命下達之後,不僅司馬攸拖著在洛陽不動身,甚至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涵蓋了宗室、外戚、禁軍、清流名士等多股勢力,繼而形成了皇帝與朝臣對峙的僵局。事情的結果以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結束。

雖然爭執以司馬攸病故而告終,掃清了太子司馬衷的繼位障礙,從表面來看是晉武帝司馬炎勝利了,但西晉政治卻在這次風波中留下了難以消弭的列橫。許多反對皇帝外放齊王的朝臣,都並不支持司馬攸取代太子司馬衷,僅僅是為了保證朝廷中的政治穩定。然而經過此事之後,皇帝和太子的支持者變成了少數派,本就狹隘的西晉政治基礎更加分裂了。

司馬氏統一三國,西晉為何卻短促而亡,從齊王司馬攸說起

事實上,經過了這次事件之後,一方面皇帝所倚重的外戚楊氏徹底名譽掃地,被推到了官僚集團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司馬氏宗族內部的分裂已成定局,昭示著武帝死後西晉的整個政治結構的脆弱。最終,當太子司馬衷繼位之後,外戚楊氏迅速被官僚功臣集團出身的賈氏所取代,而司馬氏藩王也隨即被捲入中樞權力鬥爭之中,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最終致使西晉短促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