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在二战历史中,日本九三式氧气鱼雷,被美国海军惊恐称呼为长矛鱼雷。这种鱼雷威力大,射程远,在当时的鱼雷中属于最先进的鱼雷之一。

日本对这种武器信心满满,称之为“制胜武器”。然而在实战中,这种武器不仅无用,还炸沉了自家军舰。为什么这种制胜武器,会变得如此鸡肋呢?

一、日本和鱼雷

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向近现代国家过度,不仅要“富国强兵”,还要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而鱼雷这种武器则引发了日本人莫大的兴趣。

在19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开发了利用压缩空气发动机,带动单螺旋桨推进,并通过液压阀操纵鱼雷尾部的水平舵板控制鱼雷的艇行深度。这种武器外形酷似一条鱼,所以被称为鱼雷。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不过当时的鱼雷航速不过每小时11公里,且无法控制鱼雷方向,比较差劲。但是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用鱼雷将土耳其军舰击沉。这就让各国意识到了,鱼雷这种武器所具备的价值。

相比于过去只能靠舰炮轰击,鱼雷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武器,在转瞬间就能将敌方军舰击沉。由于这种武器的性能,各国开始疯狂的研究鱼雷。

在这个过程里,鱼雷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技术飞跃。第一次是1899年,陀螺仪被安装在鱼雷上,目的是利用陀螺仪给鱼雷定向直航,从而就大大提高了鱼雷的精度。

第二次是1904年,美国人E·W·布里斯发明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燃烧来产生动力推进的"热动力鱼雷"研制成功,使鱼雷的航速提高了每小时65公里,航程为2740米。

此时日本也加进了投入到了鱼雷的研发中,而且日本对这以小博大的武器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

在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日本集中了驱逐舰和鱼雷艇对俄国发动了夜间袭击,从而使俄军三艘战列舰沉没。

从此之后,日本人就将这种雷击战术定义为了其海军的根本,将其作为扭转局面的“决战兵器。”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在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日本海军陷入了困境,因为其海军吨位按照条约,远不如美国海军。尽管美国海军是两洋舰队,但是一旦开战,日本海军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数量上将远远不如美国。面对这种困局,日本再一次将目光放到了鱼雷上,希望能够用鱼雷让双方势均力敌。

而日本九三式鱼雷,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二、九三式氧气鱼雷

九三式鱼雷的开发始于1928年,由岸本鹿子治少将与朝熊利英上校监督开发。当时日本海军的最大潜在敌人为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美国海军作战计划中预期日军将入侵当时为美国国协成员的菲律宾,故设定作战方针为攻入太平洋,援助或夺回菲律宾,并摧毁日军舰队。

而由于日军战舰数目不及美国海军,故日军计划以轻巡洋舰、驱逐舰与潜艇作为主力,通过一系列夜间进行之小规模战斗逐渐削弱美国海军。待到双方数量势均力敌,或是日军具备一定优势时,再行投入主力舰队,这也就是日本海军所谓的“九段渐减邀击战术。”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日本海军为此投入许多资源,计划开发了一种大、重且射程长的鱼雷,即九三式鱼雷。之所以耗费巨资开发鱼雷,是因为鱼雷是少数能让如驱逐舰的小型船舰伤害战列舰的海军武器之一。日本海军集中于研究与开发使用压缩氧取代氧浓度只有约21%的压缩空气作为鱼雷推进系统之氧化剂。

压缩氧被灌入燃烧甲醇或乙醇的一般湿加热引擎。由于压缩空气仅有21%为氧气,使用高浓度氧可在同体积压力下容纳约5倍的氧化剂,使鱼雷射程增加此外,由于使用压缩氧排除了不具活性的氮气,引擎的燃烧产物仅剩下可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导致鱼雷的气泡轨迹减少,让鱼雷更难被发现。

但压缩氧在处理上具危险性,使得日军必须投入大量时间研究与开发相关技术并训练鱼雷兵,以确保作战时能安全使用这些鱼雷。后来日本帝国海军的武器开发工程师发现,若先使用一般压缩空气启动引擎,再逐渐切换到高浓度氧,就能避免过去这些鱼雷意外爆炸的问题。

为了不让船员与敌军知悉鱼雷使用高浓度氧这件事,压缩氧气被称作“特用空气”或“第二空气”。而这种鱼雷也在1937年,投入量产供日本海军使用。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九三式鱼雷搭载490千高爆炸药弹头以38节(每小时70公里)前进时,最远射程可达40公里,其远射程、高速与重弹头等特性使其在水面作战时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使用时由日本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与巡洋舰甲板上的610毫米鱼雷管发射。由于1930年的伦敦海军公约放宽了重量上限,使得此前服役的日本驱逐舰无法装备九三式鱼雷(如吹雪特型)。

有一些日军驱逐舰与其他国家军队的驱逐舰不同,将鱼雷管装置在炮塔中;炮塔能保护鱼雷不受破片伤害,也备有鱼雷管装填装置。日本帝国海军几乎每艘巡洋舰都配备了九三式鱼雷。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于1942-1943年的早期水面战斗中,日军驱逐舰与巡洋舰能从大约20km外发射鱼雷攻击试图迫进到炮击射程的盟军军舰。盟军军舰预期,若敌方使用鱼雷,发射距离并不会大于10km,即盟军的鱼雷射程。

在多次交战后,盟军军舰遭受到的多次鱼雷打击导致其军官以为这些鱼雷是由与日军水面舰船只联合进攻,没被侦查到的日军潜艇所发射。有少数几次,没击中目标的九三式鱼雷继续前进,击中比预想目标还要远得多的盟军船舰,导致有些盟军军官以为他们的船触发水雷。盟军直到1943年捕获完整的九三式鱼雷前,大多不了解九三式鱼雷的性能。

三、并不好用的鱼雷

不过在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这种九三式鱼雷并不好用。除去海战已经从以前的战列舰对决,变成了航空母舰对决外,九三鱼雷自身的缺陷也占了很大的原因。这种鱼雷其中一个较大的缺陷就在于这种鱼雷较之盟国的压缩空气鱼雷更容易受到震动引爆。

而它所采用的重弹头通常足以击沉搭载它的驱逐舰,或是重伤搭载它的巡洋舰。所以在实战中,一旦驱逐舰或是巡洋舰遭到盟军的空袭,那么舰长必须做出决断,是否抛弃这些鱼雷,以避免它们在攻击中被引爆。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典型例子就萨马岛海战里的日本鸟海号重型巡洋舰,当时鸟海号被美国海军一枚127毫米炮弹命中,结果遭到重创。

按道理作为重型巡洋舰是不应该如此不堪一击的,但因为这枚炮弹引爆了鱼雷,造成其舵与引擎丧失机能,无奈只能在第二天自沉。

引信的不可靠也是一个问题,九三式鱼雷采用的是触发式引信。但是日本制造的引信过于敏感,发射后鱼雷很容易因为海浪或是军舰尾流而被触发引信,结果就导致了鱼雷还没击中目标就已经引爆了。如此一来,九三式鱼雷往往就不能取得战果,只能在海里炸个浪花出来。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同时这种鱼雷的陀螺仪也有问题,按照它的速度,其陀螺仪的转速应该是一分钟20000转。然而实际上九三式鱼雷的转速仅仅为每分钟8000转。这就导致了鱼雷发射后,非常容易失控,命中率大打折扣。虽然日本在战争后期试图修改,但是直至战争结束都没有完成。

在瓜岛夜战中,日本高雄号、爱宕号重巡洋舰向美国战列舰南达科他号发射鱼雷。然而九三式鱼雷由于引信的不稳定,大部分鱼雷都在靠近南达科他号之前就过早的爆炸。日军不仅未能击沉南达科他号战列舰,还让华盛顿号战列舰抓住了反击的机会,借助新式雷达定位,重创日舰,扭转了战局。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最为致命的还是它过长的射程,这种长射程往往在实战里造成巨大麻烦。因为一旦鱼雷没有击中目标,又没有被海浪引爆,那么鬼才知道会飞到哪去。虽然实战中也因此误打误撞击伤击沉美军军舰,但往往也会击中自家军舰。

1942年3月1日泗水海战期间,日本海军最上号重型巡洋舰于凌晨1点27分,向美军休斯敦号重型巡洋舰发射了一轮鱼雷。但因为定深过高,六枚鱼雷越过了目标船底,直奔前方而去。而在泗水海战进行的同时,日本陆军也在进行爪哇岛登陆战,这几枚鱼雷也就直勾勾奔着陆军的船只去了。

八分钟后,日本陆军一艘扫雷艇最先被炸的粉碎,又过去三分钟,日本陆军的医疗船“蓬莱丸号”和运输舰“佐仓丸号”、“龙野丸号”和登陆舰“神州丸号”先后被日本海军鱼雷击沉。

日本引以为傲的长矛,为何变得鸡肋无比?揭秘九三式氧气鱼雷

当然泗水海战期间这个事情,绝对是有问题的。如果真的是定深过深,那么鱼雷应该炸不到这些日本陆军的船只,很显然其实是美军的休斯敦号重型巡洋舰躲过了鱼雷。不过日本陆军也只能吃个哑巴亏了,毕竟他们能拿日本海军怎么样呢?

当然九三式鱼雷诸如生产量较小,或是维护困难等等,那就是数不胜数了。总之这种武器在实战中几乎没有多大用处,如果真的有什么用处,那么估计也就是加速了自己军舰的灭亡罢了。

结语

可想而知,日本海军所给予厚望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在实际运用中基本上成了一个鸡肋。虽然说,也有战果。但总体却没有那么大,挖空心思研发的所谓“决胜武器”,从一开始就成了一个笑话。这不得不说,也是日本武器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通病了。

参考文献:《日本海军图鉴》

《日本海军舰载兵器大图鉴》

《日本帝国海军兴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