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殲轟7是什麼?

靜思遠志


先說下殲轟-7“飛豹”的研發背景,在我國戰機研發歷程中可以說是最為曲折的一款。經歷了三次下馬,又三次重上的曲折歷程。由西飛和603所負責研製,機長22.3米,翼展12.8米,空重14.5噸,最大起飛重量28.47噸,使用兩臺最大推力為9.3噸的渦扇-9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1.75馬赫,作戰半徑1650公里,最大武器攜帶量約6.5噸。

1974年,我國與南越爆發了場西沙海戰,雖然這場海戰中海軍官兵以大無畏精神,拿著037獵潛艇打退南越驅逐艦編隊的進攻,但是也充分暴露海軍航空兵支援能力的匱乏。強-5作戰半徑太短,轟-5老舊不堪重任,所以海軍強烈要求研發一款中程轟炸機以滿足未來作戰需求。

於此同時空軍也面臨缺乏穿透縱深轟炸能力的問題。轟-5、轟-6等對地攻擊機型速度慢,突房能力差,強-5作戰距離有限,十分需要一款能夠突破敵方一線防空火力,對後方高價值目標進行縱深轟炸的機型。結合當時流行的蘇-24、FB-111、狂風等戰鬥轟炸機概念,提出研製一款海空軍通用的超音速戰鬥轟炸機。

殲轟-7項目在1977年立項,但是很快改革春風下,我國外交環境大幅度改善,軍隊建設讓位於經濟建設。殲轟-7項目也一度下馬,進展緩慢,直到1982年馬島戰爭阿根廷空軍用空射飛魚反艦導彈重創英國遠征艦隊,海軍重新對殲轟-7項目感到興趣,要求其搭配使用鷹擊反艦導彈作為空中反艦平臺。

1988年在英國範堡羅航展首次亮相的殲轟-7模型

但真正的提速是再1988年,當時我國海軍又與越南打了場南沙海戰,這場海戰中海軍雖然取得海上戰鬥勝利,但是不僅沒有空中掩護支援,還擔心越南蘇-22攻擊機的威脅,連夜撤回艦隊。受次刺激,海軍再次重視殲轟-7,並且對性能指標大幅度修改,要求作戰距離能夠覆蓋南沙,並且由於已經超出陸基戰鬥機航程範圍,其對空戰要求大幅度提升,要求可以在不掛載對地武器情況下進行爭奪制空權。

1988年南沙海戰,可以說越猴對於殲轟-7研發中的“貢獻”相當大

這也是殲轟-7整個研製歷程長達1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連技術指標和作戰用途都經歷多次修改,再加上這段時間正好是我國整體工業體系從蘇式體系向西方化體系轉變提升的過程,航空設計規範也是從蘇式標準向西方標準轉型過程。再加上我國當時航空工業水平相當低,本身是剛學會走路沒多久就因中蘇交惡而斷奶的孩子,再加上經濟上不允許進行高投入研發。所以殲轟-7設計相當之保守,連前緣襟翼都不敢加,所以當90年代飛豹亮相時帶著50年代風格的翼刀時,那麼一副天雷滾滾畫面。但是遺憾的是,當時我們就是我們當時航空工業水平的寫照。

就連感覺很“穩”的發動機,引進生產英國的斯貝發動機(RB163 MK202)也同樣困難重重,採用英國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1975年籤的合同,1979年就生產出來並送到英國檢測完全合格。但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我們不會做啊!而這些的生產工藝技術都是工業國家的飯碗本事,英國人堅決不賣。我們只能埋頭專研,這一專研就一直到2003年才完全攻克,整整28年的苦功!

到了新世紀,隨著我國航空工業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也對殲轟-7進行全面升級改進,推出殲轟-7A,採用全新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全面升級航電水平,換裝JL-10神鷹雷達,更換整體風檔,採用部分複合材料製作控制面,達到減重和增強穩定性,逼格全無的翼刀也得以去掉。殲轟-7A可以說是完全達到第三代戰鬥轟炸機水平,特別在航電和飛控上比較突出,但是遺憾的是,殲轟-7的基礎性缺陷開始越來越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前面提到本身殲轟-7設計之初是極其保守,研發過程中多次反覆修改,這就導致其飛行性能和飛機結構上這些基礎性能方面存在較大缺陷。這集中體現在低空性能不足,安全性差。飛豹在設計改進過程中為滿足航程和空戰性能指標提升要求,增加了機翼翼面積,從而翼載荷較低。飛豹空重水平跟歐洲狂風差不多,同屬14噸級,但是其翼面積達到42.2平方米,比狂風的26.6平方米要高的多。較低翼載荷有利於空戰機動性能和降低油耗,但是低空超低空對抗各種擾流能力就要差很多。更加遺憾的是,飛豹氣動控制面佈局也太過於簡單了,本身控制能力也比較有限,所以飛豹出現在新聞鏡頭中較多的畫面是,墜機、墜機。

超低空性能極佳的狂風戰鬥轟炸機,實際上在80年代空軍一直希望獲得這款戰鬥轟炸機,但是沒小錢錢,已經英國人不願意轉讓RB199發動機技術。

飛豹總共200多架的裝備規模,迄今為止已經發生10次機毀人亡的墜毀一級事故,而且十次事故中除了兩次後座飛行員僥倖跳傘逃生外,其餘18名飛行員全部犧牲。說真的,這一成績太嚇人了,印度三哥都可以來笑話我們了。

這恐怕也是殲轟-7A後續改進型號沒有繼續,殲轟-7系列已經停產,海空軍寧可繼續讓老舊的強-5繼續服役熬到殲-16接班,也沒有擴大飛豹規模進行取代的原因。飛豹在設計之初不斷改擴建和縫縫補補,已經不慎將其弄成了“危房”。而且這些基礎性缺陷很難通過修補改進得以解決,脫胎換骨式的投入和產出比太低,更何況現在已經有殲-16,重複建設毫無意義。殲轟-7在18年研發過程中,總共只花費了11億人民幣,可以說是在那個特殊時期,非常良心的也項目。但是現在我軍建設已經開始步入“亮劍”時期,再有更好選擇情況下,飛豹需要讓位了。


五嶽掩赤城


殲轟-7就是我國自研系列中比較有名的“飛豹”,20世紀80年代,由西飛研製的一款雙發、雙座、超音速、全天候殲擊轟炸機。在殲-10研製之前,應該是我國自研機型中最帥氣的存在(而且還是兩側進氣)。

殲轟-7的研製背景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西沙海戰,戰後空軍殲-5、殲-6、殲-7以及轟-5、轟-6腿短加缺乏現代突防能力的事實,迫使軍工需要拿出新一代遠程火力支援機型。當是由於空軍和海航定位的區別,因此決定採用“一機兩型”的方式滿足雙方要求。

注意下圖,腿短的殲字頭機型以及無空戰能力的轟-5、轟-6都提供不了有效空中支援。

在此基礎上沈飛提出殲轟-8、西飛提出殲轟-7方案,不過基於殲-8緩慢的發展進度,更不用說在其基礎上的改型殲轟-8,進度完全跟不上被淘汰。

改為兩側進氣,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的“殲轟-8”風洞模型

西飛則提出了殲轟-7方案(原型是用於替換轟-5的轟-7方案),具備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同時兼具一定的空中自衛能力。

“轟-7”木質樣機,機頭略微下垂,雙座串列(參考過越戰期間獲得的F-111並列佈局殘骸)。因為兼顧空、海軍需求,但又考慮到現實的科研實力,最終方案以“一機兩型、串座先行”的方式研發。

雖然殲轟-7的服役整體提升了中國海空軍的戰術攻擊能力,但它出現的時間太遲了,直到1998年才正式設計定型。而此時的蘇-27生產線並實現國產化,三代機殲-10也完成了首飛,1996年,美國F-111也正式退役,殲轟-7在設計理念和技術上已經全面落後。雖然可以通過航電系統的升級以及彈藥的配置實現性能提升,但卻再難複製F-111和蘇-24的輝煌。


河東三叔


我是齊奧爾科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殲轟-7是我國於上世紀80年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一款戰鬥轟炸機,綽號“飛豹”,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飛機長22.325米,翼展12.705米,停機高度6.575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28475千克,最大外掛重量6500千克,最大速度1210千米/小時,作戰半徑1650千米。殲轟-7的最新改進型為殲轟-7A。

兩架殲轟-7A飛豹戰機正飛越天山

殲轟-7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執行對地、海攻擊,具有很強的殲擊護航能力。它既可以攻擊敵戰役縱深目標,也可以攻擊敵人交通樞紐、前沿重要海空軍基地、灘頭陣地、兵力集結點等戰場目標,還可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戰,以及執行遠程截擊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艇等攻擊任務。它可攜帶4枚鷹擊-81/83反艦導彈,以多種方式實現對地、海目標的攻擊。一箇中隊的殲轟-7能夠攜帶16枚空艦導彈,如果出動1個大隊至1個團的殲轟-7,以疏散隊形多方向、多批次發動攻擊,敵對目標將遭受從各個方向射來的多達32至96枚“鷹擊-81/83”反艦導彈的攻擊。殲轟-7發動飽和攻擊的可怕之處在於突發性和多方向。殲轟-7採取超低空突防,依靠第三方遠程偵察平臺指示目標的數據時,能夠在多個方向的水天線附近發射“鷹擊-81/83”導彈,並迅速降到水天線以下。

飛行中的殲轟-7A飛豹戰機

不過伴著時間的推移,這款當年的明星戰機,如今已經顯得有些老邁。隨著中國新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6的批量生產服役,殲轟-7將逐漸開始退役。


齊奧爾科夫


圖注:殲轟7

殲轟7“飛豹”戰機是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自行研發的雙發雙座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承擔戰略縱深攻擊以及對地對海攻擊等任務,可進行超音速飛行。從誕生以來,殲轟7戰機一直是我國空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現在,殲轟7戰機仍在繼續發展,在我國空軍中佔有一席之地。

殲轟7長21米,翼展寬12.8米,高6.22米,採用高位雙後掠翼標準氣動佈局,標準空重14.5噸,其升力係數在1.4-1.5之間,由於採用了大長細比設計,阻力系數在現役殲擊轟炸機中處於領先位置。雷達方面,殲轟7採用了航空工業雷電所研製的平板縫隙脈衝多普勒雷達——代號“神鷹”,該雷達對空作用距離超過100千米(對RCS=3平米目標),作戰距離雖然不突出,但卻具有合成孔徑和波束銳化等功能,在對地對海攻擊時效能顯著;機動性上,殲轟7使用了2臺渦扇-9(WS-9)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10噸,發動機推重比約5.4。該機最大起飛重量約27噸,巡航速度900千米每小時,作戰半徑1650千米,轉場航程3650千米。武器系統方面,殲轟7共有六個武器外掛點,可發射C-801K/803空艦導彈、霹靂-5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霹靂-8/9導彈、制導炸彈等,配合由多功能雷達、空艦導彈火控、平顯、大氣數據系統、機載計算機系統總線、慣性/GPS導航系統、控制增穩飛控系統等組成的作戰系統,火力強大,可遂行各種任務。

目前,殲轟7已經發展出兩個衍生型號,即殲轟7A和殲轟7B。其在殲轟7的基礎上,對雷達、航電系統、發動機、武器系統等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進。尤其是最近剛在網上曝光的殲轟7B,其在性能上並不輸於目前國際上的大部分殲擊轟炸機,性能優異。


兵工科技


您好,我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沖天飛豹!

在6月29日晚,央視6套特意播放了軍事電影《沖天飛豹》,這部電影的年歲可有點老了,筆者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還是在上初中,也是在央視6套,迄今快20年了。殲轟-7戰鬥攻擊機是中國空軍、海軍目前的絕對主力,殲轟-7代號“飛豹”,出口型號為FBC-7。其是西飛生產和研製,目前在中國海空軍服役數量超過了300架,甚至在6月20日,有圖片和消息證實,飛豹-B型號又在陝西閻良試飛基地開始重新試飛,2架飛豹-B戰鬥攻擊機進行重新試飛,意思飛豹-B有恢復生產的意思。

但不如何,飛豹戰鬥攻擊機目前仍然是中國海空軍的轟炸、反艦、電子壓制、反輻射、護航、巡邏等任務的主力。特別是飛豹戰鬥攻擊機可以攜帶大量的對地、對海打擊武器。飛豹戰鬥攻擊機是繼強-6攻擊機後,開始提出的。那個年代,中國空中對地、反艦實力嚴重不足,與世界脫節:蘇軍大規模使用蘇-24、美軍F-111和A-10、日本F-2、英國和法國採用美洲虎、德國使用狂風戰鬥攻擊機等,中國還使用強-5,這個沒有任何精確制導能力的機型,與世界強國比落後太多了。

正好我們手裡有進口英國的斯貝渦扇發動機,飛豹戰鬥轟炸機的初始型號動力可算有了著落,飛豹戰鬥攻擊機最先裝備的是海軍,而不是空軍。因為中國海軍繼續一款可以具備突防能力的,強大反艦實力的機型。這個機型就是飛豹戰機,因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大量的F-1/F-2戰鬥攻擊機,而我們當時轟-5、轟-6轟炸機的反艦能力無法預期相比,飛豹這個出現更改恰如其分的展示了自己的作用。


南國軍情


殲轟七是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設計的雙發雙座超音速殲擊轟炸機,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主要用於戰役縱深打擊以及反艦,對地攻擊。殲轟七於1973年研製,經歷多次下馬,後最終於1992年服役。



1974年中國海軍在西沙海戰中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但也暴露出我國在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我國當時的殲擊機基本沒有對海攻擊能力,而空軍轟5轟6則速度慢,起飛複雜,無法適應高強度作戰,而強5強擊機則航程短載重量小,因此要求一款擁有戰鬥機與轟炸機性能的多用途飛機,因此在新型殲轟中海軍,空軍除了使用的武器不同其它各種技術指標基本一致。


殲轟七採用常規佈局,採用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外翼帶氣動扭轉,翼跟帶填角,斜定軸全動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民,單腹鰭,兩側進氣,,峰腰形機身,採用兩臺斯貝202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9.3噸,兩臺共18.6噸推力。使得殲轟七的最大起飛重量達34噸,最大載彈量為8噸,最大飛行速度1.7馬赫,最大轉場航程3650、4500公里,最大作戰半徑1650公里。

殲轟七的氣動上來說只有2.5代戰機水平,航電達到了三代機水平,能夠使用各種各樣的對空對地對海攻擊武器。殲轟七擁有比較大的航程和對地對海攻擊能設計力,在空戰上說只可以做一些自衛能設計力的作戰。殲轟七最大的缺點就是氣動上的,無法提升。



殲轟七是我國第一款可以覆蓋整個南海的戰機,為保護海疆立下了功勳,雖然說隨著周邊國家的三代機的裝備,飛豹的戰力變的不足。但仍是一款合格的殲轟機。


墨天工


殲轟一7是戰鬥轟炸機,是西飛陳一堅總師領導設計的,當時,世界流行戰鬥轟炸機,中國在經歷西沙海戰後,巨大的戰機群沒有一個頂用的,中國急需一種高載量,遠航程,能空戰,能轟炸的戰鬥機,在無參照的情況下開始了艱難的起程,海軍和空軍又為串列,並列雙座炒了三年,專家說串座好,空軍一氣不要了,又經歷國家沒錢砍項目,非常不容易,保住了這條根,發動機用“斯貝”,起落架照搬F一16的,歷經艱難困苦,搞出來了,由於國家技術水平有限,工藝不行,在試飛中把方向舵飛沒了,英雄的試飛員把飛機飛回來了,那些年非常不容易啊。後來,在唐長紅總師的領導下,殲轟七重獲新生,改名殲轟七A,鳳凰涅槃,重新亮相了第二屆,第三屆珠海航展,成為了當時的明星機種,獲得了飛豹美名,有了它,中國南海安全了,它為了中國挑了二十年的大樑,。


東龍45


殲轟-7是我國海空軍唯一的一款殲擊轟炸機,研製過程坎坷曲折幾經下馬,在新老機型同步競爭的夾縫中最終脫穎而出,後經過改進海空軍對其性能還是比較滿意的,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海空軍對面攻擊的主力機型,目前正逐步被殲-16和殲-10C等新型多用途戰機取代。

研發背景

經過文革,我國在西沙海戰中取得完勝,同時也暴露出海空軍裝備體系建設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對面打擊能力嚴重不足。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我國海空軍發展側重於制空戰機,當時最新的殲-7改進型和殲-8殲擊機主要以制空作戰為主,缺乏對面攻擊能力。

海空軍裝備體系中,對面攻擊主要以強-5、轟-5以及轟-6為核心;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戰爭模式的日新月異,強-5航程短、載彈量小的劣勢顯露出來,海軍尤為明顯,根本就沒有一款戰機作戰半徑能覆蓋南海國土;轟-5和轟-6航程還不錯,但速度太慢,戰場生存力低。

基於這個大背景之下,從1973至1977年這四年多時間內,有關新一代對地支援作戰飛機項目在國內各大科研單位中“遍地開花”。1974年603所論證轟-7方案,1976年沈飛提出殲轟-8方案,南飛提出了強-6方案,隨後603所的轟-7方案先後經過三次改進,最終於1977年11月被選定,項目代號“70工程”。

殲轟-7研製工作經歷兩次下馬風波,第一次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項目發展被迫緩慢,1982年得到恢復,同時期殲-13和強-6等重點型號下馬;第二次為1985年面臨下馬,後經過劉華清等海空軍將領力爭,次年殲轟-7研發工作再次恢復。1988年12月14日,殲轟-7經過快十年的磨礪成功實現首飛。

設計特點

殲轟-7採用標準的高位雙後掠氣動佈局,殲轟-7A在外形上取消了機翼的翼刀設計,同時對腹鰭和平尾翼尖配重進行了針對性的優化,且大量使用了新型複合材料;首次使用了一體化艙蓋,保證了飛行員良好的作戰飛行視野,保證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該型機最大起飛重量接近28噸,安裝兩臺斯貝MK202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1.8M,實用升限16000米,作戰半徑1650公里,最大載彈量殲轟-7為5噸,改進型殲轟-7A由於使用符合材料降低空重增至8噸,可以掛在國產霹靂系列空空導彈、鷹擊-83K空艦導彈。鷹擊-91反輻射導彈以及空地-88空地導彈和各種航彈、火箭彈發射巢。

殲轟-7最早使用232H型火控雷達,在後續殲轟-7AD的改進上換裝了JL-10A“神鷹”火控雷達,具備邊搜索邊跟蹤以及多目標攻擊能力,最大探測距離為150公里,射控雷達範圍約為100公里;此外還升級了機載數字式任務計算機,使得其具備攜帶多種國產精確制導遂行精確打擊的能力;尤其是首次增加了反輻射作戰能力。

殲轟-7A使用數字式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替換了原來的模擬式三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大幅提升了低空環境可操控性和武器投放精度,這一性能在後續海空軍的超低空突防戰術中得到充分體現。此外未來拓展多用途性能,該型機還具備掛載多種國產吊艙的能力。

總結

殲轟-7作為我國海空軍唯一一款殲擊轟炸機,長期擔負著海空軍對地、對海突擊支援作戰任務。由於設計理念的侷限性和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殲轟-7對空作戰能力先天性不足,僅具備有限的自衛能力;其主要職能集中在對地、對海精度打擊。經過後續現代化升級,殲轟-7A航程、載彈量、作戰半徑等重要技戰術指標基本接近西方國家的狂風戰鬥轟炸機水平,與引進的俄製蘇-30戰鬥轟炸機一道填補了海空軍長期以來對面作戰能力不足的短板;直至最新的改進型轟-6K、殲-16、殲-10C多用途殲擊機研製成功,殲轟-7的作戰任務逐漸被取代。

自殲轟-7服役以來,由於故障率較高,被網友戲稱為“飛行棺材”,但其為中國海空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仍有大量殲轟-7A老驥伏櫪,堅守在祖國海空一線。至於曾經風靡一時的殲轟-7B隱形殲轟機只不過是一個傳說,曾經成為年度十大軍事謠言之一。


鷹鴿分析


殲轟7是中國自行研製設計生產的一款雙發雙座串列式超聲速殲擊轟炸機,該款殲擊轟炸機是中國空軍/海軍部隊,用來取代原先極其老舊的轟-5轟炸機的。殲轟-7A也憑藉著出色的武器性能與實際作戰能力,深得中國空軍和海軍喜愛,因此也使得該機型的A型軍隊裝備的數量非常大,到目前為止已經裝備了將近200架,這個數量對於一款殲轟戰鬥機已經足見規模,同時中國空軍也具備了成體系化的大機群戰術轟炸的能力了。

不僅該款殲擊轟炸機的數量龐大,其武器性能在當時的中國空軍戰機裡面也是頂尖。殲轟-7A有著出色的大航程和較大的作戰半徑,同時該型戰鬥機在當時也是中國空軍唯一可以飛赴中國南海執行相關任務的軍用戰鬥機。特別是該殲轟戰鬥機,其機身機翼下能夠掛載大大小小六個武器掛點,最大載彈量也達到了5噸這個級別,雖然比不上世界最頂尖水平,但在當時就憑藉著該型殲轟戰鬥機的生產製造完全能夠國產化這一條,殲轟-7A就是當時中國空軍最為可靠且堪用的空中戰術轟炸能力的核心,擔負著戰場遮蔽的重任。

特別是該機型也是21世紀初期,比初代殲-10戰鬥機還早具備了使用精確制導彈藥能力的戰機。雖然時間飛逝,殲轟-7A也在部隊服役多年,更為先進的殲-16多用途重型戰鬥機也已經面世並交付部隊,但憑藉著足夠數量的規模與還相對富裕的機齡壽命,殲轟-7A還是可以作為中國空軍空中戰術轟炸的中堅力量的,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站好自己最後一班崗。


航空君


2019年4月14日發表過一篇專題短文《殲轟七“飛豹”橫空出世》。

JH7Fightr-Bomber/FBC-1“飛豹”北約代號:FIonder比目魚
(殲轟7A/FBC-1“飛豹”戰鬥轟炸機)


是由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制造公司80年代研發的我國第一型殲擊轟炸機。


(殲擊轟炸機/“飛豹”原形機)

該型號飛機採用串列式雙座、雙發常規佈局氣動外形、攻防兼備型作戰飛機。
(第一代“FBC-1”總設計師/“飛豹之父”陳一堅)

(第一代FBC-1“飛豹”戰鬥轟炸機”)


70年代後期、我國海洋安全面臨各種挑戰、海軍/空軍航空兵遠程作戰飛機缺乏壓力巨大、急需一型遠程作戰飛機……

這一艱難的任務交給了中航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經過多次調整、驗證、論證在海軍大力支持下先上串列雙座型號……

1988年11月14日在西飛機場上萬員工共同努力奮鬥下:一架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戰鬥轟炸機“飛豹”一飛沖天、橫空出世。



FBC-1“飛豹”

原形機參數:

機長:22.325m

翼展:12.705m

機高:6.575m

最大起飛重量:28.50噸

最大外掛:7000kg

最大飛行速度:1.75馬赫

最大飛行使用錶速:1320km

最大航程:3760km

作戰半徑:1670km

動力配置:2臺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原形機採用“斯貝”202軍用型)

武器系統:雙管23毫米機槍/外掛對地/對海攻擊反潛、反艦導彈武器系統等等。
(飛豹早期型號配備的“斯貝202”加力渦扇發動機)



(FBC-1“飛豹”最先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早期型號特徵:座艙擋風玻璃是三片式、機翼帶翼刀)

(“飛豹”殲轟7發射反艦導彈瞬間)

“飛豹”戰鬥轟炸機的問世有力提高了海軍航空兵遠程作戰能力、該型號飛機是當時我軍唯一一型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的戰鬥轟炸機、該具體一定對空自衛作戰能力、對地/海上目標打擊能力強、解決了海軍燃眉之急。
(參加國慶閱兵式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的“飛豹”戰鬥轟炸機機群)


(殲轟7B空中發射反潛導彈武器)


隨著殲轟7在部隊使用暴露出的不足和問題2000年國家軍方再一次將“飛豹”升級改造任務交給西飛……

(殲轟7A總設計師:唐長紅)




新型號“飛豹”在“老豹子”的基礎上進行了“脫胎換骨”式升級、更換航電系統、上數字式多餘度電傳操控系統、實現玻璃化座艙、換裝“嶺”WS-9發動機、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進、使“飛豹”整體作戰性能大幅度提升……試飛成功後、交付空軍航空兵飛行部隊、補充海軍航空兵部隊……
(WS-9加力式發動機)




(殲轟7A驗證試飛過程中資料照)

(參加航展公開展示的殲轟7A“飛豹”)

(殲轟7A可以配置各型號的武器系統)


(飛出國門參加與俄羅斯聯合軍演的殲轟7A)

殲轟7A/B


是我國一型“物美價廉”、經濟實用性強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作用和意義重大……該型號飛機載彈量大、飛行速度快、航程遠、適合對海上巡邏作戰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