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石達開為何出走?是想自立為王嗎?

鐵寶說歷史


說自立為王是不對的,因為石達開當時已經是太平天國翼王,而在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死去之後,石達開的地位在天國中已僅此於天王洪秀全,更是名滿天下的“義王”,所以他沒有必要還去自立什麼王。

問題所問的應該是:石達開在天京之亂後毅然出走,是想要自立一派,和太平天國割席嗎?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損失慘重

公元1856年九月,發生了一場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天京事變”,天國最具戰爭天賦的東王楊秀清被奪權的北王韋昌輝所殺,殺了兩萬人,據清廷咸豐收到的奏摺來看:楊氏被殺,株連人數應該是多於兩萬人的。

八月二十五、二十六等日,見有長髮屍骸不可計數,由觀音門口內漂流出江。首逆楊秀清已被殺死,並殺楊逆黨羽多人。

而翼王石達開趁夜出城回到駐地安慶,急調武昌、漢陽前線的四萬軍隊討韋,軍隊來到天京城下時,韋昌輝早已因為倒行逆施而被天王洪秀全拿下處死,石達開取代了楊秀清和韋昌輝的地位,“提理政務”,下令只追究韋昌輝和一些餘黨,不興株連,總算沒釀成大亂。

不過洪秀全受夠了楊秀清、韋昌輝等人的掣肘,他也想自己做主,可現在又來了個民心所向的石達開,尤其是他才能不在楊秀清之下,名望更是遠超洪秀全本人,這讓本來就如驚弓之鳥的洪秀全更加忌憚石達開了。為此,洪秀全違背國家制度,越級提拔了毫無戰功的洪仁發和洪仁達為安王和福王,和石達開三人理政。

這兩人沒有任何才能,只有一點:他們是天王洪秀全的哥哥,如此任人唯親,讓為天國付出了一輩子心血的石達開心灰意冷。洪秀全不顧前線戰事吃緊,偏偏要在名號上玩花樣,將本應賜給石達開的“正軍師”名號廢除,由自己兼任,另外賜石達開“通軍主將”名號。

石達開以全家性命,國家以前線被破的代價(石達開調走了武昌、漢陽軍隊討韋,兩地很快就被攻破,湘軍兵鋒直抵九江,石達開在湖口大捷所創造的大好局勢全部奔潰)所換來的,卻是在這次事變中得益最多的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和不信任。功高震主這事石達開自然知道,於是他在天京事變後半年就帶著軍隊離開了天京,另外開闢浙閩根據地,以護衛天京。


這就是“天京事變”的簡單介紹,而討論石達開是否要自立門戶的關鍵,就在於他從天京帶了多少軍隊以及他後面對太平天國的態度如何

關於石達開所帶走的軍隊,目前很多研究資料都說至少有十萬,更甚者的還有二十萬之多,要照這個數目來看的話,那石達開的出走無疑是雪上加霜、趁火打劫之舉,完全不顧天京的死活了。但事實上石達開帶走了多少人呢?

以石達開出走的路線來看,他在太平天國丁巳年五月十一日(公元1857年6月2日)離京,經過江寧鎮,從銅井鎮渡江,走和縣、無為州回去安慶,這一點得到了清朝兩江總督何桂清、安徽巡撫福濟、江北大營欽差大臣德興阿等人的確定:偽翼王石達開已於五月十一日帶兵數千出金陵南門,由江寧鎮以西的銅井鎮渡江經無為州至安慶,到處張貼偽示傳諭各賊,察其詞意,因洪逆疑忌過甚,懼害脫逃。

在石達開出走當天下午,洪秀全派了當年金田起義僅剩的元勳老人蒙得恩去把他追回來(何桂清的奏摺中的“洪逆令蒙賊禾賊追之”印證了這一點),根據蒙得恩的回報,他率領兩百騎兵追擊,一直追過江寧、銅井,當地鄉民說石達開已在當天上午就渡過江了,人數大約有五千。蒙得恩認為這五千兵馬應該就是石達開從皖南帶進京的。



以石達開在當天凌晨離京,上午就渡過銅井渡,可見他的軍隊不多,大多是騎兵,再者,石達開如果真的帶走了十萬乃至於二十萬軍隊,難道沒人報告洪秀全嗎?別忘了,當時的石達開可是受到了洪仁發、洪仁達兩個活寶的監視的,而且他是以出城對民眾宣傳“反清”教義的藉口離開的,可見石達開當時並沒有帶走過多的軍隊,才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清廷方面關於石達開離京帶走的兵馬數目是可信的。

另外石達開在路上四處傳諭的《五言告示》也多處表明:石達開自己還是太平天國的人。“力酬上帝德,勉報主恩仁。依然守本分,照舊建功名。或隨本主將,亦足標元勳。一統太平日,各邀天恩榮”。而且石達開在出走後,依舊掛著“通軍主將”的名號,四處安撫人心,並且在當年九月天京軍情危急時,將部下最重要的李秀成、陳玉成、韋俊等人調回天京援助。這些人後面都成了太平天國的頂樑柱。

有人說:為什麼石達開不親自回去天京呢?這很正常,一則當時離京和洪秀全鬧得太僵了,連洪秀全給他鑄造的“義王”金牌都退了,此時距離離京也才四個月,雙方關係還沒解凍呢!二則當時石達開的情況也不樂觀:最重要的基地江西面臨著極大的危險,曾國藩雖然回家了,可他弟弟曾國荃已經新建完成,湘軍李續賓、王鑫、劉長佑部不斷進逼,幾處重鎮不是被攻破就是被圍困,這時的石達開是分身乏術。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石達開還是將李秀成等人派迴天京救援,可見石達開對天國的忠誠是不容置疑的,不存在“割席”的情況。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並非如此,“翼王”,“義王”也,石達開為人可以說是豪爽大氣,石長得高大俊秀,十三歲已“凜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經略四方”,因急公好義,常為人排難解紛,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從容赴死時年僅三十三歲,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後仍令對手心有餘悸,在他身後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運動,辛亥革命黨人曾通過詩歌,小說,繪畫等各種媒介宣傳他的事蹟以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他身後流傳的傳說等不可勝數,更是在24歲時與號稱“立功,立德,立言”的曾國藩大戰並一舉擊敗了他,逼得曾國藩都要跳河自殺了!

這樣的人物一旦確立了理想目標,又怎麼會輕易為了私利更改,更何況他當時已經是王了,要想再進一步只有殺天王了吧,但石達開終究不會這麼做。

回首天京事變,石達開家人與下屬被北王韋昌輝所殺,他在事後依然保持忠心,想要完成未完成的反清大業,但遭洪秀全猜忌,一步步看著洪剝奪自己的權利,曾經的兄弟們走到這一步了,石達開此時心中必是無比淒涼,負氣出走天京已經是他唯一的出路了,不然就將永遠被困在這小小京城之中,一個30多歲的鐵血漢子怎會屈從,有不少的將士因翼王的威望而跟從西征,數量竟達十萬之眾,可惜石達開終究是命數盡了,又或是時代的侷限,成於百姓,卻也敗於百姓,石的軍隊在徵西中與當地土著居民相處並不友好,又因為為小兒子擺宴錯過了渡河的大好時機,最終在大渡河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


瞳麋


為何要自立為王?太平天國封的前五王之一的翼王號召力難道沒有自己封的王高?顯然不是!

石達開出走主要原因歸於兩點:

其一:政治鬥爭

經過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實力遭受重創,楊秀清,韋昌輝等天國元勳均已隕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早已犧牲,此時五王只剩翼王石達開主掌大局。

但是天王洪秀全卻越來越忌憚石達開的能力與威望,便扶持兩個哥哥為王削弱石達開。石達開考慮到自己的處境,怕重蹈楊、韋的覆轍,於是憤然率眾離開天京,獨自發展。

其二:軍事方面

由於太平天國拿下天京後,西邊又一直受到湘軍的壓迫,全國局面遲遲打不開,石達開決定率軍二次西征打開局面。

然並卵,石達開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被湘軍、清軍趕回了自己的老家一圈又繞到四川最後兵敗大渡河!

希望幫到你!





北玄吾


石達開極富傳奇色彩,16歲出山,19歲就統率千軍萬馬,20歲封翼王,26歲時離開天京獨自率兵與清軍作戰,32歲兵敗,為了保全部下主動捨命,受凌遲酷刑而死。

後世很多人認為,如果當年他不離開天京(南京),未必會有這樣的命運,天國也不一定會亡。也許吧,但更大的可能是石達開早早死於內鬥,天國該亡還得亡。可以說太平天國從來不是亡於外敵,而是亡於自身。

石達開是天國中難得的頭腦清明之人,他從來沒想自立為王,離開天京只是為了避禍。至於更長遠的事兒,還沒想到。或者說,太平天國失敗的最大原因,就在於領袖們似乎都只顧眼前,不想未來。

(石達開塑像)

石達開出走的前因,那一場慘烈的大內鬥。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北王韋昌輝在天王洪秀全的支持下,誅殺東王楊秀清及其黨羽,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殺害,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比殺清軍狠多了,天京處處是哀嚎慘呼之聲。

本在前線的石達開聞此消息,趕回天京指責韋昌輝濫殺無辜,不想韋昌輝殺得性起,連石達開也想一起殺了,石達開在部將的保護下逃出天京,留在城中的家人全被韋昌輝殺了。

石達開大怒,舉兵靖難,上書洪秀全要求誅韋昌輝,洪秀全也覺得韋昌輝有要成為第二個東王的趨勢,順應民意捕殺了韋昌輝和附從他的燕王秦日綱(天國王很多,秦日綱的二弟是畏王,三弟報王,四弟慶王,五弟賀王)。

雖然有滅家之仇,但石達開很理智,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和燕王的家屬、部將都得到保護和重用,天京得以安定,他的威望也大漲。

洪秀全的疑心一直很重,以前猜忌東王,在背後主導了天京事變;之後猜忌北王,順勢殺之;現在石達開深得人心,當然也在他猜忌之列。為了制衡石達開,他將自己的兩個哥哥封王,甚至試圖加害石達開。

石達開心灰意冷,當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怎麼變成這樣了呢?為什麼所有人都忘記了初心?

他不想被殺,也不想對昔日戰友拔刀相向,於是帶著自己的直屬隊伍離開天京去了安慶(安徽省西南部)。

(初衷很好的太平天國)

但這並不代表他想自立為王,依然以天國的名義與清軍作戰,承認自己是天國將領。

1857年9月,天京形勢危急,洪秀全調石達開回京,石達開自己沒回去,但調了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解了天京之危。

關於石達開當初到底帶走了多少人,因為天國史料的缺失,已經無法確切的得知。一說20萬,一說10萬,但從石達開離開時的渡江時長來看,人數並沒那麼多。

經過安徽無為州時,當地官員上奏摺稱“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帶其黨與數千,道經該州前往上游,到處張貼偽示,傳諭各賊。察其詞意,因洪逆疑忌過甚,懼害脫逃。”

這奏摺既說明了石達開出走的原因,也說了人數只有“數千”。所以“石達開的出走分裂了天國”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不過之後投奔而來的太平軍將士挺多,只能說他太得人心。

總之,哪怕石達開對太平天國失望至極,也沒有背棄它,而是踐行當初的誓言。在他心中,也許真有個完美的天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石達開出走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待在天京受洪秀全的猜忌排擠,又擔心“天京事變”可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因此出走。石達開本身已經是翼王了,因此沒必要自立為王。



一、石達開出走天京的背景

“天京事變”,1856年9月2日,韋昌輝、秦日綱等人殺害楊秀清和他的家屬部眾2萬多人,而當時的石達開還在與湘軍激戰,這時候“天京事變”爆發,石達開不得不撤軍,放棄了這次戰役。

從洪山撤軍之後,石達開返回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天王級別的人物,這等大事肯定是要出面的。但是,等到石達開回到天京的時候,等待他的卻是韋昌輝的殺機。

韋昌輝想要除掉石達開。石達開感覺到韋昌輝的不友好,便提前離開,自己逃過一劫,但是很是不幸,他的家人全部遇害。到了安慶後,在這裡石達開給天王洪秀全上書,要求處死韋昌輝。

👆韋昌輝塑像


二、處死韋昌輝,石達開執政太平天國

處死韋昌輝之後,洪秀全派人把首級送到安慶,讓石達開親自查看,在看到真的是韋昌輝本人的首級之後,石達開這才放心,心裡的怨恨才得以解除。不久,石達開受洪秀全的勸解,返回天京。

這個時候的太平軍內部,元老級別的除了洪秀全和石達開外,馮雲山、蕭朝貴在1852年就戰死,楊秀清被殺害、韋昌輝被處死,剩下的就只有石達開的資歷最老,洪秀全此時能依靠的將領,恐怕就只有石達開了。

“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

石達開回到天京後,獲封“電通將軍”開始處理太平軍的事務。在石達開的指揮下,太平軍的不利處境有了稍微的好轉,軍事上桐城大捷,就很是鼓舞人心。

👆石達開的影視資料圖


三、石達開出走的原因

洪秀全沒有從根本上汲取“天京事變”教訓,在石達開返回天京之後,仍然不信任他,對他還是猜疑。

雖然再次返回天京的石達開被封為電通將軍,主持軍務,但是天平天國的大權已經在好洪秀全的手上,軍政大權此時已經落到了洪秀全的手上。在天平天國建立之初,軍政大權都是在軍事手上,這已經作為了太平天國的政體,是不能改變的。另外,洪秀全為了平衡世石達開的權力,加封兩個自己的族弟為王,與石達開平分秋色。他的這兩個族弟,既無才幹,也無軍功,因此惹得天平軍內部很是不滿,大家議論紛紛,背後流言四起。

但是大家的輿論並沒有讓這種情況得到化解,而是矛盾加劇。洪秀全在得知眾人的議論後,反而更加猜忌石達開,認為他在天京的影響力已經超過自己,因此更加深了對石達開的排擠。終於石達開的軍務處理也慢慢的少了,這種少不是好事,是一種變相的排擠,是對石達開軍權的架空。

👆影視資料


四、避禍自保,石達開終於出走天京

1857年6月2日,石達開率部眾出走天京,在安徽的安慶安營紮寨。到達安慶後,石達開向太平天國發布布告,號召將士遠征,一時間,許多將士追隨著他去遠征。天京這邊著急了,洪秀全向石達開伸出橄欖枝,他先是撤掉兩個族弟的封王,然後給石達開刻了“義王”的金印送到安慶,但是石達開一心要實現自己的遠征抱負,對這種誘惑不聞不問,石達開堅持自己的理想抱負,自己遠征。

但是天不隨人願,在石達開離開天京後,屢戰屢敗,國土不斷地縮小,糧草補給困難,慢慢的士氣低落。而另一邊的天京,洪秀全任用有能力的青年將領,取得了不少勝利,天國迎來一點曙光,此時石達開這邊許多人認為他脫離天京就是脫離天父,沒有天父的庇佑,他們對石達開未來很悲觀,一些人相繼流失,脫離石達開,石達開的的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弱。

👆石達開大渡河兵敗處


五、凌遲處死,石達開的悲慘結局

1863年,石達開領兵進入四川,5月來到大渡河,大渡河本就是天險,再加上石達開為了慶賀喜得貴子大宴三天,錯失了渡河的時機,而被清軍包圍。為了突圍,石達開數次強渡大渡河均告失敗。

這時,清軍認為石達開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於是對石達開進行招降。此時的石達開進退兩難,前面是天險,後面是敵兵,投降又不甘心,又要考慮到身邊追隨他的人,最後石達開選擇隻身一人去清營投降,以換取手下將士的性命。


不料石達開的軍師所言,清軍的招降就是騙局,清軍的目的是抓活的好去邀功。等到石達開到了清營,立馬被抓住,石達開恍然大悟這是個騙局,1863年,石達開被壓解到四川成都,石達開始終不投降,至死不渝,最後被凌遲處死,終年33歲。他的父親和部將均北殺害,2000餘名士兵也被屠殺殆盡。

✍太平天國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規模最大的一次,在“天京之變”、石達開出走後,太平天國慢慢的走向了覆滅,內部的爭權奪勢,君臣猜忌,這些弊端是太平天國始終甩不開禍端。


南山居史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令人嘆息的一次農民起義。因為,如果不發生內訌,高層不爭權奪利,滅掉滿清是比較容易的。可惜、可嘆!石達開具有較高的軍事才能,卻遇不到明主,是將才而非王才。對於太平天國一片忠心。在全家被害,應洪秀全之召回天京主持大局,卻又被多疑的洪秀全不信任而被其架空。有沖天大志卻無法施展,內心悲憤可想而知。怨怒之下,率本部人馬離開太平天國進行西征,據說是希望重新打下另一片根據地以圖發展。其實是負氣出走,心中並沒有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屬於走一路看一路的得過且過。並不是要自立為王。正因為沒有整體戰略規劃,所以,最終導致兵敗大渡河,全軍覆沒,悲慘就義。


東說西讀


首先,石達開為何要出走?金田起義之初,楊秀清是太平軍的實際領導,洪秀全多為名義上領導。隨著太平軍不斷壯大,打下南京定都,摧毀江南大營。楊秀清功勞日盛,野心不斷膨脹,產生了取洪秀全而代之的念頭。

洪秀全感覺到楊秀清的威脅,暗中調韋昌輝與石達開來勤王。韋昌輝離天京近,先帶兵入天京,殺死了楊秀清。楊秀清死後,韋昌輝取代了楊秀清,囂張跋扈,大肆誅戳,儼然又一個楊秀清。

石達開後入天京,指責韋昌輝濫殺,兩人不歡而散。韋欲殺石,有人告密,石達開連夜縋城逃出。韋昌輝於是殺石達開全家。石達開跑至安慶調兵來攻韋昌輝,又求洪秀全殺韋昌輝以謝天下。由於人心都向著石達開,韋昌輝見勢不妙,情急之下帶兵攻打天王府,被效忠天王部眾所殺。

這場內亂之後,石達開執政。洪秀全鑑於楊秀清、韋昌輝之變故,對外人石達開並不放心,開始起用自己的兄弟來牽制石達開。石達開眼見遭受猜忌,處處受到牽制,心灰意冷而出走。由於石達開深得人心,大量士兵都隨他出走。甚至洪秀全派去追殺石達開的部隊也倒戈追隨了石達開。

其次,石達開為何要帶兵入川?石達開出走後,並無明確目標。先在安慶待了一個多月,便率兵萬人進入江西。在江西轉了一大圈之後,又調頭進入浙江西部。在浙西待了數月之後,調頭進入福建。之後兵分兩路,一路走向廣東,一路西進湖南,最終跑到了自己廣西老家貴縣。

由於石達開深得人心,在一路流竄過程中,各地太平軍將士 從者雲集,到廣西時已有十萬大軍。石達開在廣西待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廣西太窮,養不起自己這麼多軍隊。終於想明白了只有北上四川,學劉備、王建、孟知祥,做個四川王,然後北伐中原,以圖天下。

也許造化弄人,石達開沒有劉備那麼好命。劉備前半生東奔西走,到處投靠,卻無立足之地。直至遇到孔明提出《隆中對》,明析跨荊連益,三分天下之目標。並因一系列因緣際會,終於取得西川,三分天下有其一。

石達開出走之後,與劉備頗為相似,東奔西走,無處立足。等到想明白學劉備、王建、孟知祥當蜀王時,卻沒有這些人那麼幸運。當他帶領大軍一路進入四川,走到大渡河時。前受阻於大渡河,後有清軍追兵,陷於絕境。

為替這十數萬兄弟求一條活路,石達開向清軍請降,終被凌遲處死,一代戰神就此隕落。石達開沒能做成劉備、王建、孟知祥,反倒成了公孫述、劉季連、蕭紀這類割據未遂的失敗者。


歷史名將錄


內部卻爆發了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的首義諸王中,除天王洪秀全、翼王石達開以外,遂無存者。因此,當時形勢對太平天國極為不利,敵人在各個戰場發動全面進攻,在這種危急的關頭,石達開果斷地採取基本防守、個別出擊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石達開為穩定軍事形勢,派兵出擊皖北淮南。正是在這種策略的指導下,經過太平軍戰士的浴血奮戰,太平天國度過了政治、軍事危機,重新升起了希望的曙光,但恰恰在這時,石達開卻帶兵出走了,這究竟為什麼呢?

洪秀全作為農民領袖,具有濃厚的帝王思想,而且非常狹隘自私。天王洪秀全經過天京事變,變得如驚弓之鳥,從此不信外臣,專信同姓。在合朝文武擁戴石達開輔政之時,他卻產生不樂之心。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請難歸來,滿朝傾心,居於輔政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在洪秀全看來,這對他是很大的不利。他懷疑居於輔政之位的石達開有朝一日會重演楊、韋故事。關於石達開出走的原因,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曾這樣描述, 翼王回京,合朝同舉翼王提理政務,眾人歡悅。主有不樂之心,專用安、福兩王 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歡悅。此人又無才能,又無算計,一味固執,認識天情,與我天王一般之意見不差,狹制翼王,是以翼王與安福二王結怨,被忌狹製出京,今而遠征未肯回者,由此之由也。


小答1318026


天國悲劇,從石達開出走開始,他為什麼要出走呢?他的悲劇,是命運悲劇,也是性格悲劇,他是命中註定要與王權決裂的,不管是清王朝的王權還是天國的王權,他都要決裂,這由他的性格即自由意志所決定,這就是命。

而石達開與洪秀全之間的關係,就不是面子問題,而是骨子問題。天王在天京濫砍濫伐,面子早已千瘡百孔,不值一提,一刀刀都砍在骨子裡。


石氏出走,起初非有戰略遠圖,亦無既定政治目標,更非一時率性,如浪子遠遊。他在天京主政,可人身並不自由,以講道出了南門,立馬就走。


由銅井渡江,前往安慶。他在安慶,駐留了三個多月,看透了一切。洪秀全這才慌了,罷免兄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派人送來“義王金牌”,邀他回京主政。


可石達開不信。一來不信洪秀全所謂“誠意”,二來反對洪只守天京。


天王兩次調他回京,他都無條件遵命,結果葬送了他的西征。


這次,他提出了折中方案:赴援江西,進取浙江,配合天京作戰。他雖然對洪不滿,但還不想與洪鬧翻,因為,他還要維護太平天國政權。


此時,他已深知洪為人陰險,起義諸王,如今只剩下他倆,要麼他取代洪,否則洪必滅他。現在一切都水落石出,惟有他知根知底。


那些死去的人,死到臨頭,都不知早已被洪算計,而他已知。


洪秀全的算計,早在金田起義之前就已開始。那時,洪本來是去投靠馮雲山,可他卻利用馮雲山入獄,起用了蕭朝貴和楊秀清,用巫術將馮排擠。

最早看透了洪,難免惡言惡語,金田起義時,洪又與楊秀清合作,將蕭朝貴排擠,所以永安建制時,原來五王共和,改為皆受東王節制。


馮、蕭二王,力戰而死,看似偶然,實亦欲以死明志。


洪、楊合作,從表面上看,楊飛揚跋扈,佔盡上風,實則洪已陰結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握有絕對優勢,卻以忍辱蠱惑楊的野心,並煽動韋、石二人。


韋與楊有私仇,一有天王指令,就下殺手,洪佯裝不知,待韋殺夠了人,就以石氏來號召,再將韋殺掉,看似平民憤,其實是殺人滅口。


一個文不得、武不得的傢伙,竟然一步步走向專制。


第一步,依靠楊、蕭二人,不惜以巫術確認其教權的合法性。


天國初期,教權由天父、天兄、天王三權分立,而以天王代理;政權乃五王共和,馮、楊、蕭、韋、石都有自己一份實力,而洪沒有,故政教分離。


因此,洪地位雖高,而實力卻有限,沒有實力,哪來實權?


第二步,洪欲從教權進入政權,便拉攏楊秀清,實施政教合一,先從教權內排除蕭朝貴,使教權從三權分立,政權從五王共和,同歸於二王分治。


在二王分治的格局裡,洪成了宗教領袖和國家元首,取得了名義上的最高領導權,而楊在教權上保留了代天父立言的身份,在政權上節制諸王。


這就是為什麼太平天國政權自有平山登基之後,還要有永安建制。平山登基,確立了三權分立和五王共和,而永安建制則以二王分治打破了這格局。


平山登基以三權分立排擠了馮雲山,永安建制以二王分治排擠了蕭朝貴,此二人者,一為洪秀全老友,一為楊秀清老友,洪楊合謀排擠了老朋友。


本來,二王分治,一掌教,一執政,也能共和。可政教合一後,權力交叉。洪執掌教權,楊卻能代天父立言;楊執掌政權,卻須奉洪為天王。


兩人分庭抗禮,而天王示弱,東王用強。東王不僅在政權上將天王掛起來,在教權上,還常以天父下凡佔據上風,甚至以天父名義棍責天王。


誰要天王當年接受了天父下凡所賦予他的權力合法性?有一利,就有一弊,偷吃了一回天父的禁果,從此就要忍受天父的折磨,他好難過,卻忍著。


而動不動就拿天父來演戲的東王,其本來面目日漸暴露,此術久用必敗,何況用來作惡!天王用弱,獲得普遍同情;東王用強,日久失人心。


翼王東征,安定了東南半壁,東王伸手來要最高權力——逼天王封他萬歲,連名義都要拿走,二王分治已經走到了盡頭,該出手時就出手!


東王一味用強,卻不知天王早已安排妥當。東王自以為握有軍政大權,可西征以後,兵權都歸了翼王,有了翼王聲援,誰敢向天王下手?


石達開與馮雲山相知,當年,他率領自家宗族起義,立馬投奔馮去,他有實力,且多智,少年英雄,風雲際會,給太平天國運動帶來青春氣息。


他一味打仗,不問政治,對天父下凡之類的鬼把戲,從來就不感興趣,卻認定馮、洪一體,馮不在了,就跟洪走,天京事變,他也有預謀。


可天王知道,讓他去誅殺東王,他肯定下不了手,他講義氣,是性情中人,不喜歡這樣的陰謀。可天王有了保護者還不夠,他還需要殺手。


於是,天王跟北王結成盟友,虧了天王有眼力,一眼就能看透。同在東王屋簷下,一起低過頭,陰謀,眼神就能交流,只要握一握手。


韋昌輝動手了!原以為,殺個把人是小手術,沒想到是惡性腫瘤,一刀下去,癌細胞就擴散了。跟著,一刀接一刀,越殺越收不住了。


洪與韋、石單線聯繫,他既沒有制止韋的殺戮,也沒有通知韋,要讓石回來安定大局,他這樣安排,使韋、石相疑,殺戮蔓延石的家室。


於是,天國將士無不以為韋氏罪大惡極,人人皆欲殺之。


翼王舉兵,而天王誅之,韋氏死不瞑目矣。天王躲在深宮裡,可憐似漢獻帝,韋氏替他開了劫,他以數萬天國將士做劫材,以打劫自娛。


此劫無他,不過想做王而已。他一開劫,就找到了做王的感覺,因此,他要把打劫進行到底,打出一個真“秀全”——“禾乃人王”――我才是真命天子來。


他以韋殺楊,以石誅韋,三下五除二,原來五個王,如今只剩下翼王了,是與翼王分治,還是由他專制?當然要專制,翼王成了絆腳石。


不專制,做王還有什麼意思?赤手空拳,熬了這麼多年,終於熬到了這一天,他要揚眉吐氣做真王了,可偏偏還留著翼王這麼根刺。


他決定,不管這根刺有多粗,有多硬,他都要拔掉。


石達開當然也明白自己的處境,與洪合作,要麼等死,要麼取而代之。他既不想等死,也不想取而代之,怎麼辦?唯一的辦法——走!


破乞


在太平天國首義諸王中,石達開年紀最輕,有突出的軍事才能,太平軍從廣向金陵進軍,途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石達開均為開路先鋒,攻城守鎮,所向無敵,號稱“石敢當”。在天京事變中,他興師靖難,支持洪秀全平定韋、秦、陳的叛亂,被朝野尊為義王,併成為洪秀全的首輔大臣。就是這樣一位集聲望功勞卓著於一身的石達開,卻徑自率部20萬出走天京,與洪秀全分袂,最後全軍潰滅於大渡河,石達開自己也慘遭清軍凌遲處死。

一、石達開出走原因

洪秀全作為農民領袖,具有濃厚的帝王思想,而且非常狹隘自私。天王洪秀全經過天京事變,變得如驚弓之鳥,從此不信外臣,專信同姓。在合朝文武擁戴石達開輔政之時,他卻產生不樂之心。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請難歸來,滿朝傾心,居於輔政之位而又震主之危,在洪秀全看來,這對他是很大的不利。他懷疑石達開有朝一日會重演楊、韋的故事。這是典型的功高震主君有所疑,這是原因之一。

石達開出走的原因之二,我們可以從石達開個人的性格和品德來進行分析。就其性格說,石達開講義氣,善於獨立思考,不是唯唯諾諾的人。天京事變後,由於洪秀全的猜疑,用安福二王挾制石達開,這令石達開不能忍受,據說石達開親信張遂謀勸石達開取洪自代,對此時代開堅決地回答:“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節。”石達開有實力取而代之卻不為,可見其忠。

石達開出走的原因之三,我們從石達在太平天國所處的地位和形勢分析,石達開為什麼不能委曲求全?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首義之王,開國元勳,加上朝中文武人心所向,有擁有雄厚的實力,洪秀全對他至少表面上禮讓三分,石達開如果犯顏直諫,會被看成對洪秀全的威脅,而且洪秀全對石達開已不受兵事,石達開所處的地位十分被動,犯顏直諫必然招致不測後果。石達開在天國內深得民心,人民這種擁護形勢對他十分有利,如果委屈求全,洪秀全也不可能相信他,這也就是石達開為什麼不能犯顏直諫和委曲求全的原因。

其次,石達開為什麼不能解甲歸田?因為在當時的形勢,石達開已經處在危險之中,如果失去部將的護衛,處境會更加危險。要石達開自動棄職換取洪秀全的信任,當時的形勢來看,是不可能的。

最後石達開既不能委曲求全又不能取而代之,他只能率部出走,而非是自立為王

二、石達開出走對太平天國影響

石達開出走是繼楊、韋以後對太平天國的有一次沉重打擊,他帶走了很多將士,不在受天京的控制,使整個大局和太平天國中央所能指揮的兵力受到了嚴重影響。緊張的戰鬥需要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而石達開出走以後,造成了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而且使很多兄弟痛心內部不幸事件接踵而來,增加了離心傾向,革命力量分崩離析的局面。這些都是石達開出走對太平天國造成的直接影響。

石達開率部出走只是客觀上減輕了太平天國天京的壓力,主觀上仍是棄之於不顧,石達開這支太平軍越來越脫離太平軍的主體,變成了一隻長期流動作戰的孤軍,根本無法發揮自己的戰鬥力,而且日益陷入了被動局面,直至最後滅亡。

石達開的出走,從一個側面再次證明了舊式革命運動中,由於農民小生產者的分散、自私、狹隘等特點,使革命團體內部缺乏統一的革命意志和遠見,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從楊韋事變到石達開出走這一連串的領導核心內部都鬥爭和事變,標誌著太平天國關於“平等天國”的一套政治理想的破滅,太平天國革命自此走向了下坡路直至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