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石达开为何出走?是想自立为王吗?

铁宝说历史


说自立为王是不对的,因为石达开当时已经是太平天国翼王,而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死去之后,石达开的地位在天国中已仅此于天王洪秀全,更是名满天下的“义王”,所以他没有必要还去自立什么王。

问题所问的应该是:石达开在天京之乱后毅然出走,是想要自立一派,和太平天国割席吗?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损失惨重

公元1856年九月,发生了一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天京事变”,天国最具战争天赋的东王杨秀清被夺权的北王韦昌辉所杀,杀了两万人,据清廷咸丰收到的奏折来看:杨氏被杀,株连人数应该是多于两万人的。

八月二十五、二十六等日,见有长发尸骸不可计数,由观音门口内漂流出江。首逆杨秀清已被杀死,并杀杨逆党羽多人。

而翼王石达开趁夜出城回到驻地安庆,急调武昌、汉阳前线的四万军队讨韦,军队来到天京城下时,韦昌辉早已因为倒行逆施而被天王洪秀全拿下处死,石达开取代了杨秀清和韦昌辉的地位,“提理政务”,下令只追究韦昌辉和一些余党,不兴株连,总算没酿成大乱。

不过洪秀全受够了杨秀清、韦昌辉等人的掣肘,他也想自己做主,可现在又来了个民心所向的石达开,尤其是他才能不在杨秀清之下,名望更是远超洪秀全本人,这让本来就如惊弓之鸟的洪秀全更加忌惮石达开了。为此,洪秀全违背国家制度,越级提拔了毫无战功的洪仁发和洪仁达为安王和福王,和石达开三人理政。

这两人没有任何才能,只有一点:他们是天王洪秀全的哥哥,如此任人唯亲,让为天国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石达开心灰意冷。洪秀全不顾前线战事吃紧,偏偏要在名号上玩花样,将本应赐给石达开的“正军师”名号废除,由自己兼任,另外赐石达开“通军主将”名号。

石达开以全家性命,国家以前线被破的代价(石达开调走了武昌、汉阳军队讨韦,两地很快就被攻破,湘军兵锋直抵九江,石达开在湖口大捷所创造的大好局势全部奔溃)所换来的,却是在这次事变中得益最多的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和不信任。功高震主这事石达开自然知道,于是他在天京事变后半年就带着军队离开了天京,另外开辟浙闽根据地,以护卫天京。


这就是“天京事变”的简单介绍,而讨论石达开是否要自立门户的关键,就在于他从天京带了多少军队以及他后面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如何

关于石达开所带走的军队,目前很多研究资料都说至少有十万,更甚者的还有二十万之多,要照这个数目来看的话,那石达开的出走无疑是雪上加霜、趁火打劫之举,完全不顾天京的死活了。但事实上石达开带走了多少人呢?

以石达开出走的路线来看,他在太平天国丁巳年五月十一日(公元1857年6月2日)离京,经过江宁镇,从铜井镇渡江,走和县、无为州回去安庆,这一点得到了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安徽巡抚福济、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等人的确定:伪翼王石达开已于五月十一日带兵数千出金陵南门,由江宁镇以西的铜井镇渡江经无为州至安庆,到处张贴伪示传谕各贼,察其词意,因洪逆疑忌过甚,惧害脱逃。

在石达开出走当天下午,洪秀全派了当年金田起义仅剩的元勋老人蒙得恩去把他追回来(何桂清的奏折中的“洪逆令蒙贼禾贼追之”印证了这一点),根据蒙得恩的回报,他率领两百骑兵追击,一直追过江宁、铜井,当地乡民说石达开已在当天上午就渡过江了,人数大约有五千。蒙得恩认为这五千兵马应该就是石达开从皖南带进京的。



以石达开在当天凌晨离京,上午就渡过铜井渡,可见他的军队不多,大多是骑兵,再者,石达开如果真的带走了十万乃至于二十万军队,难道没人报告洪秀全吗?别忘了,当时的石达开可是受到了洪仁发、洪仁达两个活宝的监视的,而且他是以出城对民众宣传“反清”教义的借口离开的,可见石达开当时并没有带走过多的军队,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清廷方面关于石达开离京带走的兵马数目是可信的。

另外石达开在路上四处传谕的《五言告示》也多处表明:石达开自己还是太平天国的人。“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而且石达开在出走后,依旧挂着“通军主将”的名号,四处安抚人心,并且在当年九月天京军情危急时,将部下最重要的李秀成、陈玉成、韦俊等人调回天京援助。这些人后面都成了太平天国的顶梁柱。

有人说:为什么石达开不亲自回去天京呢?这很正常,一则当时离京和洪秀全闹得太僵了,连洪秀全给他铸造的“义王”金牌都退了,此时距离离京也才四个月,双方关系还没解冻呢!二则当时石达开的情况也不乐观:最重要的基地江西面临着极大的危险,曾国藩虽然回家了,可他弟弟曾国荃已经新建完成,湘军李续宾、王鑫、刘长佑部不断进逼,几处重镇不是被攻破就是被围困,这时的石达开是分身乏术。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石达开还是将李秀成等人派回天京救援,可见石达开对天国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不存在“割席”的情况。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并非如此,“翼王”,“义王”也,石达开为人可以说是豪爽大气,石长得高大俊秀,十三岁已“凛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经略四方”,因急公好义,常为人排难解纷,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从容赴死时年仅三十三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对手心有余悸,在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他身后流传的传说等不可胜数,更是在24岁时与号称“立功,立德,立言”的曾国藩大战并一举击败了他,逼得曾国藩都要跳河自杀了!

这样的人物一旦确立了理想目标,又怎么会轻易为了私利更改,更何况他当时已经是王了,要想再进一步只有杀天王了吧,但石达开终究不会这么做。

回首天京事变,石达开家人与下属被北王韦昌辉所杀,他在事后依然保持忠心,想要完成未完成的反清大业,但遭洪秀全猜忌,一步步看着洪剥夺自己的权利,曾经的兄弟们走到这一步了,石达开此时心中必是无比凄凉,负气出走天京已经是他唯一的出路了,不然就将永远被困在这小小京城之中,一个30多岁的铁血汉子怎会屈从,有不少的将士因翼王的威望而跟从西征,数量竟达十万之众,可惜石达开终究是命数尽了,又或是时代的局限,成于百姓,却也败于百姓,石的军队在征西中与当地土著居民相处并不友好,又因为为小儿子摆宴错过了渡河的大好时机,最终在大渡河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瞳麋


为何要自立为王?太平天国封的前五王之一的翼王号召力难道没有自己封的王高?显然不是!

石达开出走主要原因归于两点:

其一:政治斗争

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实力遭受重创,杨秀清,韦昌辉等天国元勋均已陨灭,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早已牺牲,此时五王只剩翼王石达开主掌大局。

但是天王洪秀全却越来越忌惮石达开的能力与威望,便扶持两个哥哥为王削弱石达开。石达开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怕重蹈杨、韦的覆辙,于是愤然率众离开天京,独自发展。

其二:军事方面

由于太平天国拿下天京后,西边又一直受到湘军的压迫,全国局面迟迟打不开,石达开决定率军二次西征打开局面。

然并卵,石达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被湘军、清军赶回了自己的老家一圈又绕到四川最后兵败大渡河!

希望帮到你!





北玄吾


石达开极富传奇色彩,16岁出山,19岁就统率千军万马,20岁封翼王,26岁时离开天京独自率兵与清军作战,32岁兵败,为了保全部下主动舍命,受凌迟酷刑而死。

后世很多人认为,如果当年他不离开天京(南京),未必会有这样的命运,天国也不一定会亡。也许吧,但更大的可能是石达开早早死于内斗,天国该亡还得亡。可以说太平天国从来不是亡于外敌,而是亡于自身。

石达开是天国中难得的头脑清明之人,他从来没想自立为王,离开天京只是为了避祸。至于更长远的事儿,还没想到。或者说,太平天国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领袖们似乎都只顾眼前,不想未来。

(石达开塑像)

石达开出走的前因,那一场惨烈的大内斗。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北王韦昌辉在天王洪秀全的支持下,诛杀东王杨秀清及其党羽,上万东王部属惨遭杀害,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比杀清军狠多了,天京处处是哀嚎惨呼之声。

本在前线的石达开闻此消息,赶回天京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不想韦昌辉杀得性起,连石达开也想一起杀了,石达开在部将的保护下逃出天京,留在城中的家人全被韦昌辉杀了。

石达开大怒,举兵靖难,上书洪秀全要求诛韦昌辉,洪秀全也觉得韦昌辉有要成为第二个东王的趋势,顺应民意捕杀了韦昌辉和附从他的燕王秦日纲(天国王很多,秦日纲的二弟是畏王,三弟报王,四弟庆王,五弟贺王)。

虽然有灭家之仇,但石达开很理智,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和燕王的家属、部将都得到保护和重用,天京得以安定,他的威望也大涨。

洪秀全的疑心一直很重,以前猜忌东王,在背后主导了天京事变;之后猜忌北王,顺势杀之;现在石达开深得人心,当然也在他猜忌之列。为了制衡石达开,他将自己的两个哥哥封王,甚至试图加害石达开。

石达开心灰意冷,当年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为什么所有人都忘记了初心?

他不想被杀,也不想对昔日战友拔刀相向,于是带着自己的直属队伍离开天京去了安庆(安徽省西南部)。

(初衷很好的太平天国)

但这并不代表他想自立为王,依然以天国的名义与清军作战,承认自己是天国将领。

1857年9月,天京形势危急,洪秀全调石达开回京,石达开自己没回去,但调了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解了天京之危。

关于石达开当初到底带走了多少人,因为天国史料的缺失,已经无法确切的得知。一说20万,一说10万,但从石达开离开时的渡江时长来看,人数并没那么多。

经过安徽无为州时,当地官员上奏折称“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道经该州前往上游,到处张贴伪示,传谕各贼。察其词意,因洪逆疑忌过甚,惧害脱逃。”

这奏折既说明了石达开出走的原因,也说了人数只有“数千”。所以“石达开的出走分裂了天国”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过之后投奔而来的太平军将士挺多,只能说他太得人心。

总之,哪怕石达开对太平天国失望至极,也没有背弃它,而是践行当初的誓言。在他心中,也许真有个完美的天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石达开出走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待在天京受洪秀全的猜忌排挤,又担心“天京事变”可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出走。石达开本身已经是翼王了,因此没必要自立为王。



一、石达开出走天京的背景

“天京事变”,1856年9月2日,韦昌辉、秦日纲等人杀害杨秀清和他的家属部众2万多人,而当时的石达开还在与湘军激战,这时候“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不得不撤军,放弃了这次战役。

从洪山撤军之后,石达开返回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天王级别的人物,这等大事肯定是要出面的。但是,等到石达开回到天京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韦昌辉的杀机。

韦昌辉想要除掉石达开。石达开感觉到韦昌辉的不友好,便提前离开,自己逃过一劫,但是很是不幸,他的家人全部遇害。到了安庆后,在这里石达开给天王洪秀全上书,要求处死韦昌辉。

👆韦昌辉塑像


二、处死韦昌辉,石达开执政太平天国

处死韦昌辉之后,洪秀全派人把首级送到安庆,让石达开亲自查看,在看到真的是韦昌辉本人的首级之后,石达开这才放心,心里的怨恨才得以解除。不久,石达开受洪秀全的劝解,返回天京。

这个时候的太平军内部,元老级别的除了洪秀全和石达开外,冯云山、萧朝贵在1852年就战死,杨秀清被杀害、韦昌辉被处死,剩下的就只有石达开的资历最老,洪秀全此时能依靠的将领,恐怕就只有石达开了。

“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

石达开回到天京后,获封“电通将军”开始处理太平军的事务。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太平军的不利处境有了稍微的好转,军事上桐城大捷,就很是鼓舞人心。

👆石达开的影视资料图


三、石达开出走的原因

洪秀全没有从根本上汲取“天京事变”教训,在石达开返回天京之后,仍然不信任他,对他还是猜疑。

虽然再次返回天京的石达开被封为电通将军,主持军务,但是天平天国的大权已经在好洪秀全的手上,军政大权此时已经落到了洪秀全的手上。在天平天国建立之初,军政大权都是在军事手上,这已经作为了太平天国的政体,是不能改变的。另外,洪秀全为了平衡世石达开的权力,加封两个自己的族弟为王,与石达开平分秋色。他的这两个族弟,既无才干,也无军功,因此惹得天平军内部很是不满,大家议论纷纷,背后流言四起。

但是大家的舆论并没有让这种情况得到化解,而是矛盾加剧。洪秀全在得知众人的议论后,反而更加猜忌石达开,认为他在天京的影响力已经超过自己,因此更加深了对石达开的排挤。终于石达开的军务处理也慢慢的少了,这种少不是好事,是一种变相的排挤,是对石达开军权的架空。

👆影视资料


四、避祸自保,石达开终于出走天京

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部众出走天京,在安徽的安庆安营扎寨。到达安庆后,石达开向太平天国发布布告,号召将士远征,一时间,许多将士追随着他去远征。天京这边着急了,洪秀全向石达开伸出橄榄枝,他先是撤掉两个族弟的封王,然后给石达开刻了“义王”的金印送到安庆,但是石达开一心要实现自己的远征抱负,对这种诱惑不闻不问,石达开坚持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远征。

但是天不随人愿,在石达开离开天京后,屡战屡败,国土不断地缩小,粮草补给困难,慢慢的士气低落。而另一边的天京,洪秀全任用有能力的青年将领,取得了不少胜利,天国迎来一点曙光,此时石达开这边许多人认为他脱离天京就是脱离天父,没有天父的庇佑,他们对石达开未来很悲观,一些人相继流失,脱离石达开,石达开的的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

👆石达开大渡河兵败处


五、凌迟处死,石达开的悲惨结局

1863年,石达开领兵进入四川,5月来到大渡河,大渡河本就是天险,再加上石达开为了庆贺喜得贵子大宴三天,错失了渡河的时机,而被清军包围。为了突围,石达开数次强渡大渡河均告失败。

这时,清军认为石达开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于是对石达开进行招降。此时的石达开进退两难,前面是天险,后面是敌兵,投降又不甘心,又要考虑到身边追随他的人,最后石达开选择只身一人去清营投降,以换取手下将士的性命。


不料石达开的军师所言,清军的招降就是骗局,清军的目的是抓活的好去邀功。等到石达开到了清营,立马被抓住,石达开恍然大悟这是个骗局,1863年,石达开被压解到四川成都,石达开始终不投降,至死不渝,最后被凌迟处死,终年33岁。他的父亲和部将均北杀害,2000余名士兵也被屠杀殆尽。

✍太平天国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天京之变”、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慢慢的走向了覆灭,内部的争权夺势,君臣猜忌,这些弊端是太平天国始终甩不开祸端。


南山居史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令人叹息的一次农民起义。因为,如果不发生内讧,高层不争权夺利,灭掉满清是比较容易的。可惜、可叹!石达开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却遇不到明主,是将才而非王才。对于太平天国一片忠心。在全家被害,应洪秀全之召回天京主持大局,却又被多疑的洪秀全不信任而被其架空。有冲天大志却无法施展,内心悲愤可想而知。怨怒之下,率本部人马离开太平天国进行西征,据说是希望重新打下另一片根据地以图发展。其实是负气出走,心中并没有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属于走一路看一路的得过且过。并不是要自立为王。正因为没有整体战略规划,所以,最终导致兵败大渡河,全军覆没,悲惨就义。


东说西读


首先,石达开为何要出走?金田起义之初,杨秀清是太平军的实际领导,洪秀全多为名义上领导。随着太平军不断壮大,打下南京定都,摧毁江南大营。杨秀清功劳日盛,野心不断膨胀,产生了取洪秀全而代之的念头。

洪秀全感觉到杨秀清的威胁,暗中调韦昌辉与石达开来勤王。韦昌辉离天京近,先带兵入天京,杀死了杨秀清。杨秀清死后,韦昌辉取代了杨秀清,嚣张跋扈,大肆诛戳,俨然又一个杨秀清。

石达开后入天京,指责韦昌辉滥杀,两人不欢而散。韦欲杀石,有人告密,石达开连夜缒城逃出。韦昌辉于是杀石达开全家。石达开跑至安庆调兵来攻韦昌辉,又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由于人心都向着石达开,韦昌辉见势不妙,情急之下带兵攻打天王府,被效忠天王部众所杀。

这场内乱之后,石达开执政。洪秀全鉴于杨秀清、韦昌辉之变故,对外人石达开并不放心,开始起用自己的兄弟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眼见遭受猜忌,处处受到牵制,心灰意冷而出走。由于石达开深得人心,大量士兵都随他出走。甚至洪秀全派去追杀石达开的部队也倒戈追随了石达开。

其次,石达开为何要带兵入川?石达开出走后,并无明确目标。先在安庆待了一个多月,便率兵万人进入江西。在江西转了一大圈之后,又调头进入浙江西部。在浙西待了数月之后,调头进入福建。之后兵分两路,一路走向广东,一路西进湖南,最终跑到了自己广西老家贵县。

由于石达开深得人心,在一路流窜过程中,各地太平军将士 从者云集,到广西时已有十万大军。石达开在广西待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广西太穷,养不起自己这么多军队。终于想明白了只有北上四川,学刘备、王建、孟知祥,做个四川王,然后北伐中原,以图天下。

也许造化弄人,石达开没有刘备那么好命。刘备前半生东奔西走,到处投靠,却无立足之地。直至遇到孔明提出《隆中对》,明析跨荆连益,三分天下之目标。并因一系列因缘际会,终于取得西川,三分天下有其一。

石达开出走之后,与刘备颇为相似,东奔西走,无处立足。等到想明白学刘备、王建、孟知祥当蜀王时,却没有这些人那么幸运。当他带领大军一路进入四川,走到大渡河时。前受阻于大渡河,后有清军追兵,陷于绝境。

为替这十数万兄弟求一条活路,石达开向清军请降,终被凌迟处死,一代战神就此陨落。石达开没能做成刘备、王建、孟知祥,反倒成了公孙述、刘季连、萧纪这类割据未遂的失败者。


历史名将录


内部却爆发了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中,除天王洪秀全、翼王石达开以外,遂无存者。因此,当时形势对太平天国极为不利,敌人在各个战场发动全面进攻,在这种危急的关头,石达开果断地采取基本防守、个别出击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石达开为稳定军事形势,派兵出击皖北淮南。正是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经过太平军战士的浴血奋战,太平天国度过了政治、军事危机,重新升起了希望的曙光,但恰恰在这时,石达开却带兵出走了,这究竟为什么呢?

洪秀全作为农民领袖,具有浓厚的帝王思想,而且非常狭隘自私。天王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变得如惊弓之鸟,从此不信外臣,专信同姓。在合朝文武拥戴石达开辅政之时,他却产生不乐之心。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请难归来,满朝倾心,居于辅政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在洪秀全看来,这对他是很大的不利。他怀疑居于辅政之位的石达开有朝一日会重演杨、韦故事。关于石达开出走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曾这样描述, 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 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欢悦。此人又无才能,又无算计,一味固执,认识天情,与我天王一般之意见不差,狭制翼王,是以翼王与安福二王结怨,被忌狭制出京,今而远征未肯回者,由此之由也。


小答1318026


天国悲剧,从石达开出走开始,他为什么要出走呢?他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他是命中注定要与王权决裂的,不管是清王朝的王权还是天国的王权,他都要决裂,这由他的性格即自由意志所决定,这就是命。

而石达开与洪秀全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面子问题,而是骨子问题。天王在天京滥砍滥伐,面子早已千疮百孔,不值一提,一刀刀都砍在骨子里。


石氏出走,起初非有战略远图,亦无既定政治目标,更非一时率性,如浪子远游。他在天京主政,可人身并不自由,以讲道出了南门,立马就走。


由铜井渡江,前往安庆。他在安庆,驻留了三个多月,看透了一切。洪秀全这才慌了,罢免兄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派人送来“义王金牌”,邀他回京主政。


可石达开不信。一来不信洪秀全所谓“诚意”,二来反对洪只守天京。


天王两次调他回京,他都无条件遵命,结果葬送了他的西征。


这次,他提出了折中方案:赴援江西,进取浙江,配合天京作战。他虽然对洪不满,但还不想与洪闹翻,因为,他还要维护太平天国政权。


此时,他已深知洪为人阴险,起义诸王,如今只剩下他俩,要么他取代洪,否则洪必灭他。现在一切都水落石出,惟有他知根知底。


那些死去的人,死到临头,都不知早已被洪算计,而他已知。


洪秀全的算计,早在金田起义之前就已开始。那时,洪本来是去投靠冯云山,可他却利用冯云山入狱,起用了萧朝贵和杨秀清,用巫术将冯排挤。

最早看透了洪,难免恶言恶语,金田起义时,洪又与杨秀清合作,将萧朝贵排挤,所以永安建制时,原来五王共和,改为皆受东王节制。


冯、萧二王,力战而死,看似偶然,实亦欲以死明志。


洪、杨合作,从表面上看,杨飞扬跋扈,占尽上风,实则洪已阴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握有绝对优势,却以忍辱蛊惑杨的野心,并煽动韦、石二人。


韦与杨有私仇,一有天王指令,就下杀手,洪佯装不知,待韦杀够了人,就以石氏来号召,再将韦杀掉,看似平民愤,其实是杀人灭口。


一个文不得、武不得的家伙,竟然一步步走向专制。


第一步,依靠杨、萧二人,不惜以巫术确认其教权的合法性。


天国初期,教权由天父、天兄、天王三权分立,而以天王代理;政权乃五王共和,冯、杨、萧、韦、石都有自己一份实力,而洪没有,故政教分离。


因此,洪地位虽高,而实力却有限,没有实力,哪来实权?


第二步,洪欲从教权进入政权,便拉拢杨秀清,实施政教合一,先从教权内排除萧朝贵,使教权从三权分立,政权从五王共和,同归于二王分治。


在二王分治的格局里,洪成了宗教领袖和国家元首,取得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权,而杨在教权上保留了代天父立言的身份,在政权上节制诸王。


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政权自有平山登基之后,还要有永安建制。平山登基,确立了三权分立和五王共和,而永安建制则以二王分治打破了这格局。


平山登基以三权分立排挤了冯云山,永安建制以二王分治排挤了萧朝贵,此二人者,一为洪秀全老友,一为杨秀清老友,洪杨合谋排挤了老朋友。


本来,二王分治,一掌教,一执政,也能共和。可政教合一后,权力交叉。洪执掌教权,杨却能代天父立言;杨执掌政权,却须奉洪为天王。


两人分庭抗礼,而天王示弱,东王用强。东王不仅在政权上将天王挂起来,在教权上,还常以天父下凡占据上风,甚至以天父名义棍责天王。


谁要天王当年接受了天父下凡所赋予他的权力合法性?有一利,就有一弊,偷吃了一回天父的禁果,从此就要忍受天父的折磨,他好难过,却忍着。


而动不动就拿天父来演戏的东王,其本来面目日渐暴露,此术久用必败,何况用来作恶!天王用弱,获得普遍同情;东王用强,日久失人心。


翼王东征,安定了东南半壁,东王伸手来要最高权力——逼天王封他万岁,连名义都要拿走,二王分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该出手时就出手!


东王一味用强,却不知天王早已安排妥当。东王自以为握有军政大权,可西征以后,兵权都归了翼王,有了翼王声援,谁敢向天王下手?


石达开与冯云山相知,当年,他率领自家宗族起义,立马投奔冯去,他有实力,且多智,少年英雄,风云际会,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青春气息。


他一味打仗,不问政治,对天父下凡之类的鬼把戏,从来就不感兴趣,却认定冯、洪一体,冯不在了,就跟洪走,天京事变,他也有预谋。


可天王知道,让他去诛杀东王,他肯定下不了手,他讲义气,是性情中人,不喜欢这样的阴谋。可天王有了保护者还不够,他还需要杀手。


于是,天王跟北王结成盟友,亏了天王有眼力,一眼就能看透。同在东王屋檐下,一起低过头,阴谋,眼神就能交流,只要握一握手。


韦昌辉动手了!原以为,杀个把人是小手术,没想到是恶性肿瘤,一刀下去,癌细胞就扩散了。跟着,一刀接一刀,越杀越收不住了。


洪与韦、石单线联系,他既没有制止韦的杀戮,也没有通知韦,要让石回来安定大局,他这样安排,使韦、石相疑,杀戮蔓延石的家室。


于是,天国将士无不以为韦氏罪大恶极,人人皆欲杀之。


翼王举兵,而天王诛之,韦氏死不瞑目矣。天王躲在深宫里,可怜似汉献帝,韦氏替他开了劫,他以数万天国将士做劫材,以打劫自娱。


此劫无他,不过想做王而已。他一开劫,就找到了做王的感觉,因此,他要把打劫进行到底,打出一个真“秀全”——“禾乃人王”――我才是真命天子来。


他以韦杀杨,以石诛韦,三下五除二,原来五个王,如今只剩下翼王了,是与翼王分治,还是由他专制?当然要专制,翼王成了绊脚石。


不专制,做王还有什么意思?赤手空拳,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到了这一天,他要扬眉吐气做真王了,可偏偏还留着翼王这么根刺。


他决定,不管这根刺有多粗,有多硬,他都要拔掉。


石达开当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与洪合作,要么等死,要么取而代之。他既不想等死,也不想取而代之,怎么办?唯一的办法——走!


破乞


在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石达开年纪最轻,有突出的军事才能,太平军从广向金陵进军,途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石达开均为开路先锋,攻城守镇,所向无敌,号称“石敢当”。在天京事变中,他兴师靖难,支持洪秀全平定韦、秦、陈的叛乱,被朝野尊为义王,并成为洪秀全的首辅大臣。就是这样一位集声望功劳卓著于一身的石达开,却径自率部20万出走天京,与洪秀全分袂,最后全军溃灭于大渡河,石达开自己也惨遭清军凌迟处死。

一、石达开出走原因

洪秀全作为农民领袖,具有浓厚的帝王思想,而且非常狭隘自私。天王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变得如惊弓之鸟,从此不信外臣,专信同姓。在合朝文武拥戴石达开辅政之时,他却产生不乐之心。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请难归来,满朝倾心,居于辅政之位而又震主之危,在洪秀全看来,这对他是很大的不利。他怀疑石达开有朝一日会重演杨、韦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功高震主君有所疑,这是原因之一。

石达开出走的原因之二,我们可以从石达开个人的性格和品德来进行分析。就其性格说,石达开讲义气,善于独立思考,不是唯唯诺诺的人。天京事变后,由于洪秀全的猜疑,用安福二王挟制石达开,这令石达开不能忍受,据说石达开亲信张遂谋劝石达开取洪自代,对此时代开坚决地回答:“予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石达开有实力取而代之却不为,可见其忠。

石达开出走的原因之三,我们从石达在太平天国所处的地位和形势分析,石达开为什么不能委曲求全?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首义之王,开国元勋,加上朝中文武人心所向,有拥有雄厚的实力,洪秀全对他至少表面上礼让三分,石达开如果犯颜直谏,会被看成对洪秀全的威胁,而且洪秀全对石达开已不受兵事,石达开所处的地位十分被动,犯颜直谏必然招致不测后果。石达开在天国内深得民心,人民这种拥护形势对他十分有利,如果委屈求全,洪秀全也不可能相信他,这也就是石达开为什么不能犯颜直谏和委曲求全的原因。

其次,石达开为什么不能解甲归田?因为在当时的形势,石达开已经处在危险之中,如果失去部将的护卫,处境会更加危险。要石达开自动弃职换取洪秀全的信任,当时的形势来看,是不可能的。

最后石达开既不能委曲求全又不能取而代之,他只能率部出走,而非是自立为王

二、石达开出走对太平天国影响

石达开出走是继杨、韦以后对太平天国的有一次沉重打击,他带走了很多将士,不在受天京的控制,使整个大局和太平天国中央所能指挥的兵力受到了严重影响。紧张的战斗需要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而石达开出走以后,造成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而且使很多兄弟痛心内部不幸事件接踵而来,增加了离心倾向,革命力量分崩离析的局面。这些都是石达开出走对太平天国造成的直接影响。

石达开率部出走只是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天京的压力,主观上仍是弃之于不顾,石达开这支太平军越来越脱离太平军的主体,变成了一只长期流动作战的孤军,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战斗力,而且日益陷入了被动局面,直至最后灭亡。

石达开的出走,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了旧式革命运动中,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分散、自私、狭隘等特点,使革命团体内部缺乏统一的革命意志和远见,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杨韦事变到石达开出走这一连串的领导核心内部都斗争和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关于“平等天国”的一套政治理想的破灭,太平天国革命自此走向了下坡路直至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