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探究傳統武術是怎麼樣變成傳統舞術的?

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的一項璀璨的文化遺產,從商周時期的軍事訓練“田獵”和“武舞”開始就有了武術的雛形。

田獵是訓練各種武器的使用及與馭馬駕車技術,是集身體、技術、戰術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訓練。武舞是將用於實戰的格殺經驗按一定程式來訓練,是古代武術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昇華,是由支離破碎向系統化演進的象徵,也是武術套路的雛形。武術對於中國社會影響之深,是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技藝能與之可比的。可以說,沒有國人不知道武術的,而對於武術的認知和定義,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武術變成一個小圈子瞭解,大部分人聽聞的事物。

探究傳統武術是怎麼樣變成傳統舞術的?

一、是什麼時候武術開始向舞術轉變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來不及考慮武術問題,我國政府對武術的發展並不重視。但是隨後不久,一種非常傳統而又根深蒂固的歷史偏見起了主導作用,那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把武術看作是“犯禁”的工具。1955年5月3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十次會議上,國家體委工作報告說,“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原有武術小組,要加以整頓;沒有的,暫不建立。農村中堅決停止發展,原有的武術活動,可由鄉政府、青年團加以領導,不要被壞分子利用做壞事。”這就給“武術”定了性,即“壞分子利用做壞事”的工具。很快,在鄉村武術活動的主要基地農村,武術活動一律被禁止。農村再也見不到武術的蹤跡。

探究傳統武術是怎麼樣變成傳統舞術的?


在武術是可以被壞分子利用做壞事的工具的思想主導下,改造武術做壞事工具的性質,就成了武術發展的主要任務,要變害為“利”。從此,武術就從被壞分子利用的“工具”走上了改革之路。沿著“變害為利”的思路,把武術從“技擊之術”改造成“表演之術”。這就是今天的各種競賽表演套路主要原因。

二、現在武術的作用變成了什麼

在全國武術去掉搏擊性,推廣套路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套路武術”,大搞武術套路比賽。武術套路是按虛擬的武打動作編排的,比賽按表演類體育項目的模式進行,提出“高、難、新、美”的評分標準,搞標準化動作和動作的量化標準。為了製造臨場效果,拳愈打愈飄忽;刀、劍愈練愈薄,成了“韭菜葉”;槍、棍愈練愈細。武術的本質丟掉了,得高分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標。中國武術終究沒有成為日本柔道、空手道、劍道,韓國跆拳道,泰國泰拳那樣的國技。當下的武術其實質上已經成了一種“娛樂項目”應該姓“舞”而不姓“武”了。每逢節假日來個武術集體表演,學習運動會來個武術體操,拍個影視武打片,廣場舞,來個集體太極舞提升下逼格。或許人們只能在武俠小說裡看到武術的身影。

武術不在是搏擊之術,不過是一些花拳繡腿,花架子而已。是不是國人不喜歡武術呢?絕對不是!國人非常喜歡或者說熱愛武術,儘管大多數人並不練習武術。

探究傳統武術是怎麼樣變成傳統舞術的?


三、武術究竟是什麼

武術的本體是什麼?武術的靈魂是什麼?我們打一個比喻,比若說一隻唐代的瓷碗,今天我們說它是個文物,然而它仍然是一隻碗。從一件供使用的餐具來講,唐代瓷碗與今天的碗沒有什麼不同,這是其本體。為什麼說它是文物呢?因為它是唐代的而不是現代的,它含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文化積澱,而現代的碗卻沒有,這是它的靈魂,沒有載體魂,五百年的文化就無法承載。

武術呢?其本體是技擊術,它所以是國之瑰寶,是因為它承載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武術的靈魂,載體是技擊術。武術的一切文化內涵都是附著在技擊術上的,沒有技擊術,武術的文化內涵就是空話!中國傳統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最正統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在對抗性鬥爭中,是尚智不尚力,柔克剛,弱勝強。這種哲學,在西方是不能接受和不可理解的。然而,中國武術,幾千年卻是在這種“弱勝強”的哲學理念指導下發展完善的。不但有“弱勝強”的技擊理論,而且有實現的技術方法。想想漢朝的國人是什麼樣的身高,什麼樣的體魄,但又是什麼樣的武力,經過幾千年血的洗禮,總結出了從理論到方法系統完善的,專門對付強大敵人的技擊方法——中華武術。這就是中國武術的本質,它的一切都是出敵不意的“形人而我無形”之技。如此,它才能做到“弱勝強”。是除中國以外世界上沒有的!這是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沒有的,屬中國獨創!

探究傳統武術是怎麼樣變成傳統舞術的?


四、武術現在發展成什麼樣子

從日本柔道和韓國跆拳道的外包裝設計經驗看,民族性和特殊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卻完全忽略了民族性和特殊性。五十年來,我們沒有搞清東西文化的本質差異,沒搞清中國武術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內涵,只是一條盲目追隨西方體育的政策。造聲勢,圖表面,走過場,湊熱鬧,動輒搞萬人大表演。把武術歸結為有攻防動作編排的“舞蹈”,其形式是“套路”,動作要求是“高、難、新、美”,其宗旨是“觀賞”和“娛樂”,表現是“表演”和有表演性的“競技比賽”。看看現在所謂的大師們,別說擂臺教技,單是防衛己身都不一定打得過一個小混混。不論西方拳擊或東方的空手道、柔道,都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六》就曾經說過“凡比較武藝,務要具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可見“花拳繡腿”自古有之,不過使之登峰造極的卻是今天的“競技武術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