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消耗上百億個二維碼,一旦用完了怎麼辦?

媒體大律師


二維碼-每天都在使用,但又有多少人對其瞭如指掌?

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東西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生活就是這樣伴隨著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消失,並出現可以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事物。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對二維碼這個東西感到陌生,上到七老八十的老年人,下到兩三歲的小孩子,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二維碼在我們生活中普遍地存在。

幾乎每天我們都會掃二維碼好幾次,可能是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也可能是在公司樓下的某家飯館吃飯。簡單來說,二維碼的確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消費、還是瞭解某些信息,它都成了一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媒介。但是,即便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但大家對二維碼本身並不瞭解。比如,你知道原本由日本人發明的二維碼,為什麼會被我們利用起來嗎?要是用完了又該怎麼辦?

QR Code-日本人發明的一種矩陣二維碼符號!

近幾年來,移動設備上最流行的編碼方式,非QR Code這種二維條碼莫屬。早在1994年9月的時候,來自日本的Denso公司便研製出了這種矩陣二維碼符號。與傳統的Bar Code條形碼相比,QR Code可以表示的數據類型不僅更加多樣化,而且存儲的信息量級也更加龐大。

在QR Code的數據表示方法中:二進制"0"體現為淺色模塊,二進制"1"體現為深色模塊。一組信息可包含1-16個QR Code碼符號,並且,每一符號都表示了100個字符的信息。可以簡單粗暴的說,QR Code不僅能存儲所有一維條碼和二維條碼的信息。

與此同時,QR Code還可表示圖像和文字等多種信息,其保密防偽性強的特點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二維碼從二維方向上,將特定圖形以黑白相間的方式記錄下這些數據信息,巧妙地利用了“0”、“1”這種構成計算機內部邏輯的比特流概念。

文字和數值信息,都可以通過多個二進制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而信息的自動處理,則可以通過光電掃描設備、或圖像輸入設備自動識別和讀取。也就是說,二維碼不僅擁有其他條碼技術的共性,更能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功能識別和圖形處理。

二維碼掃一掃- AR跟蹤註冊並不是QR Code的簡單引用!

正如剛剛所說,二維碼的確是由日本人發明,那麼,為什麼我們這一次沒有受到日本公司的壓榨?其實,“二維碼掃一掃”的知識產權是我國所有,它並不是將二維碼進行簡單引用。

關於二維碼,我們已經擁有了“二維碼掃一掃”自主知識產權,並制定了SJ/T 11350-2006(二維碼緊密矩陣碼)和SJ/T 11349-2006(二維碼網格矩陣碼)這兩個二維碼標準。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我們經常用的二維碼“掃一掃”功能背後,其實蘊藏著重要的技術手段。

它不僅會涉及到RFID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對二維碼信息的轉化,更離不開AR跟蹤註冊技術(並不是簡單的信息處理)。只有這兩者結合起來,才可以定位到我們的掃一掃是在哪個地方進行的。比如,要是沒有AR跟蹤註冊技術,那麼,便會導致我們不知道商品是哪家賣出的情況。

我們可以用一個更為形象的表達方式來體現,之所以日本人發明的二維碼被我們利用起來的本質。這就好比是日本人提供了做飯需要的食材,但是一盤菜是否好吃就全看廚師的手藝了,而我們就是這個做菜人的角色。

簡而言之,正是我們自己開發的碼鏈技術(AR跟蹤註冊技術),讓我們掌握了“二維碼掃一掃”的關鍵知識產權。而我們每個人都經常使用的無線電子支付,便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得以實現。

QR Code的使用-倘若二維碼被我們用完了該怎麼辦?

從大數據來看,全球每天大約需要消耗上百億個二維碼。於是,就有不少不了解二維碼原理的人開始擔心,萬一這些二維碼被用光了可怎麼辦?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了解二維碼的編碼方式。

首先,從我們QR Code的規格來說,已經從第一個版本發展到了版本40,版本1是21×21模塊,而版本40則是177×177 模塊。當然,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數字代表了什麼,事實上,每當版本提高一次,便意味模塊又增加了4個。

比如,被稱為目前最大規格符號版本的40-L級,它的數據類型和容量分別為:數字數據7089個字符、漢字數據1817個字符、字母數據:4296個字符、8位字節數據2953個字符,且大約可糾錯7%的數據碼字。

簡而言之,對於版本40而言,它的編碼總數量達到了2^(177×177),可擁有9.3×10^9430個二維碼。單純從這個數字量級來看,我們想要將其在一定時間內使用完是有很大難度的。而且,即便在很久之後的某個時間真的用完了,相信那時的人類也已經研發出新的碼類來服務我們的生活。


悟空科學


    二維碼是有限的,但是用不完。


    二維碼的數量

    做個計算題。目前,最大的二維碼格式是V40,177*177個像素,有2^(177*177)這麼多組合,大約是10的10000次方不同信息組合,算上V1~V39格式的二維碼,那麼二維碼最多有10的12000次方。


    與銀河系相比:銀河系的總質量是10^41千克,那麼所有的二維碼都用上,全銀河系的每千克物質,可以包含10^900個二維碼。


    與地球相比:地球的總體積是10^12立方千米,也就是10^29立方厘米,一立方厘米相當於一塊橡皮那麼大,所有的二維碼都用上,那麼地球每一立方厘米有10^800個不同的二維碼。


    結論,二維碼數量有限,但是根本用不完。

    科普二維碼

    二維碼是在1994年,一家日本的公司發明的,最開始是彩色的,用戶追蹤旗下公司零部件的維修情況,後來為了提升效率,改進成黑白色。


    二維碼採用特定的幾何圖形,將黑白相見的圖形有規律的分佈在二維反向上,其中白塊表示“0”,黑塊表示“1”,便於計算機識別。


    在二維碼上有不同的區域,標識不同的信息,比如對齊模式、定時模式、安靜區域、版本信息、數據單元等。


    總之,二維碼有廣泛的用途,可以用來記錄信息和傳遞信息,並且具有唯一性,常見的用途有手機支付、信息獲取、網站跳轉、防偽溯源、會員管理等,二維碼應用到了人們的方方面面,成為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二維碼的容量巨大,不用擔心哪天被用完或者不夠用。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全球每天消耗上百億個二維碼,一旦用完了怎麼辦?

我們不清楚其他國家的生活和二維碼之間的關係,但至少在中國,二維碼已經和我們日常綁在一起,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離開了二維碼的生活是什麼樣子,萬一二維碼用完了呢?

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二維碼種類很多,常見的有QR Code、Data Matrix、Code 16K、MaxiCode、Aztec、Vericode、PDF417、Code 49等,很多產品上都會貼上各種標準的二維碼,但我們日常使用的,比如各種支付碼格式是QR Code,所以來自國外的朋友會用QR Code來稱呼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支付碼!下文以QR CODE來說明。

QR Code碼是1994年由日本DW公司發明的,它誕生後,就在信息量大,糾錯能力強等優點絕殺了二維碼,在日本和全世界應用廣泛,我們日常也已經離不開二維碼,平均每天都會掃碼數個甚至數十個,而各種支付碼為保證安全是即時產生的,即用過一次即失效,下次重新產生,那麼吃瓜群眾有一個問題,會不會某天二維碼用完了呢?

QR CODE數據編碼方式

要說明會不會用完,首先得來了解下QR CODE編碼方式,下圖是一張QR CODE基底圖,不含信息,僅僅表示編碼:

QR CODE最明顯的特徵是除了右下角外其他三個角上是一個巨大的回字形定位標誌,其他主要的區域有數據與容錯,版本信息,糾正標誌等,包含QR CODE能不能用完的關鍵是數據編碼的排列組合能不能窮盡!一個QR CODE最大的能包含多少信息呢?

一張小小的二維碼搭載的信息量是驚人的,那麼它所包含的組合總共可以有多少種呢?

QR CODE空白區域表示0,黑色區域表示1,那麼數一數它最大面積的版本有多少格子就能算出它有多少種可能了!QR CODE總共有40種不同密度的結構:

最小的版本1編碼模塊為21×21,編碼數量總有:2^(21×21)

最大的版本40為177×177,編碼數量總共有:2^(177×177)碼

前者大約有5.6×10^132個編碼

後者大約有:9.3×10^9430個二維碼

可能大家對這個數量並沒啥概念,但宇宙中的原子數量總共之有10^80個,所以即使是最小的的那個二維碼也可以給宇宙中每個原子編制一個二維碼,而且還綽綽有餘!而更大的版本40則可以對所有的“平行宇宙”進行編碼,也許還是編不完!

QR CODE的容錯功能

從上文我們知道了QR CODE是用不完的,但QR CODE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而我們有又用不到這些新的時候就有新的玩法了,我們可以將容錯信息編制進去,當QR CODE汙損時將會起到糾錯作用!

從7%到30%不等,但糾錯效果越好,面積也將越大,所以大部分都取折中的15%糾錯率,優點類似於服務器中硬盤陣列,犧牲容量的方式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如下是硬盤陣列的容錯比例:

RAID0:無容錯,可靠性降低一半

RAID1:可以損壞一半硬盤

RAID5,可以損壞一個硬盤

RAID10,可以損壞一半硬盤(理想狀態下)

當然硬盤陣列的的容錯和QR CODE容錯原理是不一樣的,但兩者宗旨是一樣的,保證數據安全!

QR CODE的安全性

其實我們要說的不是加密,而是包含有害信息,因為它是隱含的信息,因此即使包含有害信息我們也無法看到,比如包含欺騙、誘導或者淫穢色情甚至木馬等信息時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對於來歷不明的二維碼我們要謹慎“掃一掃”,而且手機上安全軟件不要忘了裝!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明白了二維碼的原理,就不會有是否會用完這樣的疑問。

手機號碼、車牌號、IP地址等,就有被用完的可能性。原因在於它們不允許重複。而類似姓名、網上暱稱、個性簽名等等,則允許重複,所以永遠也不會用完。比如現在一大堆人姓名是張偉、李子涵等。

注意:二維碼是允許重複的。

二維碼看上去顯得很神秘,事實上它只不過就代表一串文字(多數情況下,99%如此,下邊的討論不再註明),在整個過程中,也沒有用到加密技術。比方說下面這個二維碼,就是“犍為真人”四個漢字。

這麼花裡胡哨的一張二維碼,就完全等同於文字“犍為真人”。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完全等同,為什麼不直接用文字呢?這就涉及到打字的辛苦。打字速度再快,也是需要花時間的,4個字還好,如果400個呢?另外,像11位手機號,我們打字的時候都要反覆對照幾遍,還不保證一定正確不粗心。於是二維碼就發明了,它主要針對手機、平板。二維碼目的就是用來複制一串文字,避免打字錄入。比方說,我要給你一個手機號(比如海報,廣告),以前要把手機號打印在紙上,你照著一個一個輸入。現在,我把手機號轉換成二維碼打印到紙上,你用手機對著紙上的二維碼掃一掃,直接就識別出來11位數字。

當我們用手機掃二維碼時,會啟動手機的自動識別程序,將圖片識別成一串文字,於是就輕鬆實現了類似電腦複製粘貼的功能。說得更直白一點,假設未來圖像識別技術非常發達,那麼二維碼可能就慢慢消失了,因為直接掃文字就可以了。也就是說,那時候我把上面那張二維碼圖換成醒目的“犍為真人”四個大字,是完全沒有區別的。

那麼為什麼現階段二維碼可以輕鬆識別?那就是因為它用到了特殊的,針對計算機(手機也是計算機)攝像頭的算法,天生就是給計算機看的。這就好比,盲人看(摸)普通文字很費勁,他們用盲文。相反普通人看盲文又覺得是“讀天書”。

大家都知道,計算機用二進制表示信息。二維碼的那些黑白方塊就是二進制。黑色代表1白色代表0。黑白必須對比清晰,然後攝像頭拍照後轉換成010101這樣的二進制。之後用較複雜的解碼算法轉換成文字。

算法中最複雜的設計就是糾錯。意思是說,即使識別錯了一部分黑白塊,依然可以成功解碼。舉個人類識別的例子。比方“38”這樣的文字形式就不合理,因為容易把3錯誤判別成8。而“三八”,“叄捌”就很好。而且即使這樣的文字被遮擋一部分或很模糊,依然可以被人類辨別。這就叫“糾錯”或“容錯”。除了糾錯,二維碼還涉及到定位參考,掩碼等技術。這裡就不再展開介紹。

我們再來看看二維碼的容量到底有多大。在國內,二維碼多數用的都是QR碼。QR碼最多能表示7089個純數字,或者4276個字母(形如網址的字符),或者2953字節的二進制(相當於2.9KB)。還有日文中文等最多表示數就不再列出。

已經足夠多了!

而我們平常見到的二維碼,最多的就是網址,其次是純數字。比如微信掃碼支付(商家掃你),公交地鐵掃碼,共享單車掃碼,火車票實際上代表的就是一堆純數字。而關注公眾號,微信支付(你掃商家),就是一個網址。這些數字或二維碼,通常長度還不到30位。

再強調一下,二維碼多數時候僅僅就代表一串文字。比方說你掃商家的二維碼,實際上就是一個網址。這時候,你自己在微信瀏覽器中手打輸入這個網址,然後打開,效果是一樣的(彈出一個輸入金額的畫面)。區別就是手打網址,要打半天字浪費時間,還容易輸錯。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知道了二維碼是用不完的。一方面,二維碼允許重複。另一方面,二維碼幾千的最大容量,足夠表示日常的網址和數字編碼。


犍為真人


二維碼最初由日本的一個程序員所發明,跟傳統的條形碼相比,二維碼相當於是二維化的條形碼,二維碼的數量是有限的,有人說全球每天消耗上百億個二維碼,那麼二維碼會有用完的一天嗎?

二維碼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別的不說,光就我們每一天使用的二維碼支付,就大大提高了購物的速率。而我們每天使用的二維碼,每隔一段時間都是會不停地變化的,隨機進行黑白組合。仔細看二維碼你可以發現,在二維碼中有三個比較大的點,而這三個點是用來定位的,不論你是正面掃描還是傾斜掃描,或者旋轉180°掃描,都可以掃描出二維碼來。

二維碼最初是彩色的,後來為了提升效率,改進成了黑白色,二維碼採用特定的幾何圖形,將黑白相間的圖形有規律地分佈在二維平面內,其中白色的塊代表數字“0”,黑色的塊代表數字“1”,這是為了便於計算機的識別。二維碼上有不同的區域,每一個區域標誌著不同的信息。二維碼的組合方式雖然有限,但是這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根本不用擔心某一天它會被用完。

二維碼的組合數量跟二維碼自身的像素密集點有關,簡而言之,像素越高,那麼二維碼的組合數量就會越多。目前的二維碼中,最大的二維碼格式是V40,擁有177×177個像素點,那麼這麼多的像素點,能夠形成的所有二維碼的數目是多少呢?這是一個很容易計算的問題,也就是2^(177×177)個,差不多是10的10000次方,這還只是V40格式的二維碼組合數量,如果算上V1到V39的,恐怕還要多上不少。



所以說,即使地球上每天消耗上百億個二維碼,那麼等到二維碼用完,恐怕到宇宙滅亡的那一天都不可能,更不用說了,二維碼的像素密集點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而一旦進一步擴展的話,數量又是呈幾何爆炸式增長。所以結論是,二維碼雖然數量有限,但是根本就是用不完的,二維碼有廣泛的用途,它已經成為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維碼的容量巨大,不用擔心哪天被用完或者是不夠用。


鏡像科普


其實你不用擔心。二維碼是有限的,但是用不完。

  二維碼的數量

  做個計算題。目前,最大的二維碼格式是V40,177*177個像素,有2^(177*177)這麼多組合,大約是10的10000次方不同信息組合,算上V1~V39格式的二維碼,那麼二維碼最多有10的12000次方。

  與銀河系相比:銀河系的總質量是10^41千克,那麼所有的二維碼都用上,全銀河系的每千克物質,可以包含10^900個二維碼。

  與地球相比:地球的總體積是10^12立方千米,也就是10^29立方厘米,一立方厘米相當於一塊橡皮那麼大,所有的二維碼都用上,那麼地球每一立方厘米有10^800個不同的二維碼。

  結論,二維碼數量有限,但是根本用不完。


趣視先鋒


答:二維碼數量雖然是有限的,但是多到用不完,永遠也用不完。


二維碼原理

二維碼發明於1994年,相對於一維的條形碼,二維碼具有更大的容量;二維碼本質上就是一個矩陣,在常見的二維碼中,白色色塊表示“0”,黑色色塊表示“1”,經過掃描器讀取後的二維碼就成了一段特殊的代碼,計算機從而識別出代碼中的有效信息。

二維碼的數量

二維碼能表示的數量和二維碼自身的像素有關,像素越高,二維碼錶示的數量成指數增長,但是讀取二維碼和掃描器的像素有關,在各種二維碼當中,我們常用的編碼方式是QR Code,目前該編碼方式用到最大的像素為177*177=31329像素,那麼理論上,該編碼方式的組合數量為:

2^(177*177)≈10^20000;

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值,哪怕全球人口有1000億,每人每秒鐘消耗1億個二維碼,即便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至今(138億年)一直在使用,也就消耗了4.35*10^36個二維碼,遠遠低於177*177像素的二維碼數量,更何況二維碼的像素是可以繼續擴展的。

實際上,二維碼有些固定信息以及糾錯碼,所以固定像素的二維碼數量要低於理論值,但是數量也多到用不完,而且平常我們也用不到177*177這麼高像素的二維碼。


生活中的二維碼

平常我們用得最多的就是支付二維碼,每張二維碼裡面,其實包含了你的支付平臺、賬戶信息、支付金額和時間等等,你換一張支付碼,其中的數據跟著變化,但是信息所佔長度未變,時間隨時都在變化沒有終點,所以屬於你的支付碼是用不完的。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二維碼本質上說是有限的,但是幾乎沒有用完的可能性。

而且,二維碼上的用完了時候,可能人類已經開發很多新的技術了。

二維碼的數量有很多

從理論上說,二維碼的數量是有限的。目前最大的二維碼格式是V40,177*177個像素,有2^(177*177)這麼多組合,算上V1~V39格式的二維碼,那麼二維碼最多有10的12000次方。再說,如果人類再開發更加大的二維碼,只要大一個像素,那就是更加這一個二維碼就會呈現指數級的增長的。

也就是說,即使地球每天消耗的二維碼是100億個,但是人類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用完,上百年上千年的時間都用不完。

再說,有一些二維碼本身會被重複利用的。好像我們平時的商販的的二維碼,它們的二維碼是固定的,因為是綁定到某一個地址上的,幾乎不需要變動,所以這些二維碼是固定的。

開發新的技術

二維碼是在1994年被髮明的,在日本被髮明的,接近差不多20年之後,才被中國放揚光大。

二維碼從發明到廣泛使用,到今天才不過20年多一點。在這段時間中,二維碼並沒有消耗多少。

但是,在付款上,我們已經開發出NFC,開發出人臉識別支付,開發出無感支付。可以說,在二維碼被消耗完之前,人類一定會開發出更加先進,更加方便的技術。

所以,我們就不需要杞人憂天了~


太平洋電腦網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什麼是二維碼:


所謂的二維碼,其實就是把一些信息以黑白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具體實現的原理就是:我們可以製造一個固定長度和高度的區域,然後把我們的信息寫成1,0二進制形式。然後再把二進制的1表示成為黑方框,0表示一個空(白)方框。這樣,把這些黑白相間的方框寫入我們劃定的區域,就組成了一個二維碼圖片。當然了,二維碼圖片裡面還有一些定位圖形,輔助定位圖形,等特徵標識圖。出去這些標識符之後,剩下的區域就可以寫入我們剛才轉換過後的黑白方格了。這樣,一個信息就順利轉換成為了二維碼。

其實,上面的原理我們也可以看到,二維碼能夠表示信息對多少,和能夠寫入多少二進制數有關。目前我們常用的二維碼是QR碼標準,這個標準中,一副圖形長可以寫入177個方框,寬也可以寫入177個。那麼這樣就是可以寫入177*177=31329個方框(未除去識別圖形站的面積)。這麼多方框以為著可以寫入2^31329個二進制數。如果我們用ASCII碼錶示信息,一個ASCII碼佔位8,則一個177*177的數據存儲空間可以寫入長度是L=177*177/8=3916個字符。也就是說,一個二維碼可以表示一個長度是3916的任意字符串。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要生成二維碼的字符串長度也就是幾十個,比如一個網址,長度很短,根本就不到3916位。當然了,如果你的信息量很大,超過了3916個字符,那麼二維碼確實就表示不出來了。但就目前來看,3916長度的字符,已經足夠我們表示任何信息了。


科學探秘頻道


二維碼的本質是網頁鏈接,可以無限生成,要多少有多少。每個網絡平臺都有各自的二維碼,比如今日頭條、微信、支付寶等只能用各自的app掃碼。所以你擔心二維碼就像擔心空氣會不會被人吸完一樣,純屬杞人憂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