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东阿鱼山曹植墓 曹植后人今安在?

东阿鱼山曹植墓 曹植后人今安在?

记者实地探寻

鱼山,“泰岱西来之余脉”,山不高,海拔仅82米。东与群山叠翠隔河相望,南有小清河清如明镜。魏太和七年,即公元233年,一位悲情才子,长眠在此。一睡千余年,他再次被人仰望。不为别的,只因其父曹操的大墓被发掘。

曹操墓的发掘,掀起一浪浪争议,同时,寻找曹氏后人也备受关注。

那么,曹植是曹操之三子,能否在曹植长眠之地寻找到曹氏后人呢?10日,记者专程来到东阿探寻曹氏后人。

◇鱼山村有两户曹姓人家

鱼山村离曹植墓一箭之远,在这个村子里,是否会有曹植后人呢?

鱼山村,几百人的普通村子。村子不大,姓氏很杂,最多时有二十个姓氏,以房姓居多。曹姓人家只有两户。

今年65岁的曹洪群是两户曹姓人家之一。另外一家是他的兄长。

他的家原来就在鱼山北坡,与沉睡的曹植是邻居。1987年,县里对曹植墓进行保护,他才搬到山下。虽然居住在曹植墓附近,但从来没有恐惧感,反而觉得“曹子建”很有亲和力。

曹洪群绘声绘色地回忆说,从前的鱼山每到夏天,地上就“冒出”很多清水。有山有水,就缺少一位山水画家前来画下来。

曹植在鱼山附近,村民亲热地称之为“曹子建”。每每遇到不舒心的事,便拿果树供品,在曹植墓前祭奠一番。“他是村民的一种寄托,他甚至就是一位普通的村民!”曹洪群动情地说。

曹洪群说,他并不是鱼山的原著居民,他也没有家谱,不知道曹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他只知道,祖先从清朝中期迁移到鱼山村,至今一百多年。既然不是原著居民,那曹洪群的祖先是从哪里搬迁来的?

“俺的祖先是从附近曹庙村搬迁来的。”

东阿鱼山曹植墓 曹植后人今安在?

图片说明:鱼山村曹洪群手扶曹植墓大门,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曹植的后人

◇曹庙村曹氏村民是曹植后人吗?

在说曹庙村之前,不得不先说1951年曹植墓发掘时的一件事。当年6月,原平原省文物部门对曹植墓行进发掘,消息传到离曹植墓几公里远的曹庙村。村里的老人坚信自己就是“曹植的后人”。“破俺曹家的祖坟,不行!”——二十多位老人气愤地来到发掘现场。

“这是对文物发掘,不是破祖坟!政府决定的!”——发掘工作人员的一番话,朴素的老人们最终同意发掘。

发掘半个月,下了半个月的雨。老百姓说,那是老天在哭,哭的是曹子建。

在这二十多位老人中有一位叫曹可范。他对发掘曹植墓总是“耿耿于怀”,经常给儿子提及这些往事。

曹可范的儿子曹贞,今年62岁。退休前东阿县委党校工作。他常年研究曹植墓,造诣很深。当时,曹植墓的“隋碑”,没有人能读懂。他用一年多时间,准确无误翻译出来。

之所以说“隋碑”,是因为它能提供很多历史信息。隋碑立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原立于曹子建庙内。在这通石碑上有931字,楷篆隶并行。这931字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碑文中有“十一世孙曹永洛”七个字让曹贞兴奋不已。隋碑记载了曹植十一世孙曹永洛在北齐皇建二年(561年)奏请孝昭皇帝建立曹植灵祠、进行祭祀的情况。

从曹植去世的232年到曹永洛奏请建立曹植灵祠的561年,三百多年的历史烟云,曹氏后人经历那些碾转迁移已无从得知。

但曹贞认为,北齐治所在邺,曹永洛应当是朝中官员,所以,曹永洛肯定居住在邺这个地方。

曹植死后,他的儿子曹植任济北王,治所在今长清。那里是否有曹氏后人呢?

曹植选鱼山为长眠之地,难道在鱼山附近没有他的后人?

纷扰的历史悬疑,让曹贞不得其解,他一直在探寻。

“曹庙村的曹姓是不是曹植后人呢?”自从曹操墓发掘以来,很多人这样问曹贞。

“俺不是曹植后人!俺的祖先是从文登铁板桥前以来的”。曹贞果断的回答。

曹贞介绍说,明朝洪武8年(1375年),他的祖先从“文登铁板桥”迁移而来,到他这辈已经19辈。当时,和曹氏一起从“铁板桥”迁来的有十几姓。

有家谱为证,曹贞拿出《曹氏家谱》。那既然记载从“铁板桥”迁来,“铁板桥”在哪里?“俺一直没有找到铁板桥这个地方”曹贞无奈地说。

从曹贞提供的家谱看,曹氏的历史只记录到明朝洪武8年。从曹植去世到此,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中,曹植的后人是怎么迁徙的?

曹贞对明朝洪武8年的历史空白感到十分困惑,他不敢肯定在明朝以前,他的家族与曹植没有血缘关系。

事实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我国民族融合非常普遍,居民迁徙频繁。唐朝开始,曹操被丑化后,很多曹氏后人甚至不愿提及自己的身世,不断迁徙流转。曹贞推测道:曹植后人应该迁徙到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曹植后人到底在历史风雨中经历了什么?他们迁徙到什么地方?这个历史悬疑一直在人们的关注中升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