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究竟该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部书?

岳南先生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是长达180万字的煌煌大作,以宏大叙事和细节兼备的方式,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的命运。一度是无数内地读者的案头书,也的确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不过,也有很多人对该书评价不高,比如著名作家止庵先生。


究竟该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部书?

早在该书出版之初,止庵试读过之后说了如下一番话——

“有朋友问我《南渡北归》如何,我只读过试读本,看到‘阵阵香风吹拂中,张学良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澎湃如涛的激情,……突然‘嗷’叫一声蹦跳而起,于宋美玲放情的大笑与秋波含情的迷人眼神幻影中,抽刀拔剑,亲率20万东北军携枪架炮以虎狼之势入关助蒋’之类描写,便不敢再看了。”

有网友进一步质问止庵:那些嘲笑本书的人,你认真地看过全书?

止庵干脆利落地回应说:读书之道,不应见好就收,但绝对应该见不好就收。吃一口饭,馊的,就别再吃了,不成,非得把整碗甚至整锅都吃光了,然后谨小慎微地告诉别人:这饭口味差点。似可不必。

究竟该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部书?

究竟是什么段落让止庵先生大倒胃口呢?

那段话出自《南渡》序章《烽火照京都》,原文是这样的——

就在彼此打得难分难解,成一团麻花时,蹲在白山黑水间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在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亲往其密所连番规劝、利诱下,张氏原本因吸食大麻而蔫儿巴唧的身子骨儿,如同每日注射的杜冷丁药力发作,突然“嘁里喀喳”响了起来,屁股开始由发热到发烫,随着脉管血液奔流窜腾,密布的毛孔迅速扩张炸裂,细黄的汗毛如同霜打毛草在苦寒的夕阳中根根直竖。张学良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澎湃如涛的激情,在蒋介石与阎、冯联军双方死伤达到30余万众仍难决胜负的关键时刻,突然“嗷”叫一声蹦跳而起,抽刀拔剑,亲率20万东北军携枪架炮以虎狼之势入关助蒋。

稍微敏锐一点的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写这段情节时,有意进行夸张的细节描写,加入了明显的个人情绪在内。

作为一部描写严肃历史的书,应不应该加入如此强烈的个人情绪,从而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一个分寸的把握上。

究竟该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部书?

显然,止庵先生认为岳南先生的做法太过了。

上世纪的那段历史,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一些著名人物驾鹤未久,若干史实尚未能盖棺定论,作为严肃的历史作家,最好的态度是,用严谨的姿态,客观地描写当时的人和事,不虚构,不臆想,模棱两可的事情宁可不写,宁缺毋滥,尤其不能轻易表达主观结论,只需要陈述可以找到证据的史实,结论留给读者去判断。

事实上,用文学手法写历史人物,并且将个人的强烈好恶加诸真实人物之上,自古至今并不罕见,不说远的如《史记》,就说当代历史小说的杰作《金瓯缺》来说,作者徐兴业先生在描写秦桧夫妇时,毫不掩饰对两人的痛恨和鄙夷,用夸张的细节描写,不厌其烦地详细刻画两人的种种丑态,这些细节当然在历史书上是找不到的,完全来自作者的想象。

不过和《南渡北归》不同,《金瓯缺》首先是一部小说,小说自然容许各种合理甚至大胆的想象。其次,秦桧夫妇是早已盖棺定论的人物,不论将他们描写得多么不堪,也不会引起太大争议。相反,正是因为徐兴业先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以及对历史细节的钻研和把握,才成就这样一部经典之作。

究竟该如何评价《南渡北归》这部书?

而《南渡北归》描写的是一段敏感的历史,越是敏感和有争议,越是应该以严谨苛刻的态度去撰写,只有这样,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才具备真正的可信度。

所以,止庵在总结这部书时说道,有的书是不该写,有的书是不该那么写,《南渡北归》就是属于不该那么写的书。

也正如曹勇军老师说的那样,这部书能让人补全这一段被遮蔽的历史,了解历史上这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多舛的命运、让人唏嘘的遭遇;而不足在于,细节的铺陈、情景氛围等想象性的东西比较多,有时不免显得诗大于史,在真实性上容易引起嫌疑和非议,这是中文世界非虚构写作的普遍问题,自有其历史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