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2003年非典爆發,他的一句“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擲地有聲。


如今17年過去了,84歲的他再次掛帥出征。成為最勇敢的逆行者,為整個國家和人民保駕護航。


沒錯,他就是鍾南山。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前幾天,一段關於鍾南山院士的早期採訪視頻,被大家翻了出來。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其中一段關於鍾南山院士家的視頻在網上曝光,引起了不少網友熱議。


鍾南山院士夫妻倆就住在廣州醫學院的普通公寓樓中,房子不大,裝修也十分樸素,牆上掛滿了鍾老所得的榮譽。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最最搶眼的,當屬桌上這個“果盤”獎盃。為了節約空間,分量再重的獎盃只能“屈身”成為果盤。網友忍不住調侃:果盤太霸氣!


不過調侃歸調侃,大家還是從這個簡約樸素甚至略顯老舊的家中,看到了鍾南山的低調和儉樸。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真是身居‘陋室’,志在鴻鵠。


但也正是這樣的家庭和家風,才造就了今時今日的鐘南山。


01

鍾南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學專家,也是當年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03年非典時期,他一直奮戰在第一線,並讓大家把重病患者都轉給他。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在唾液飛沫傳播的危險時期,鍾南山卻堅持近距離觀察患者。


在患者自暴自棄,狂躁的拔掉身上的插管時,是鍾院士撫平他的情緒,告訴他能治,並最終將其治癒。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鍾院士不是鐵人,一次在連續工作了30多個小時之後,他發燒病倒了。


門框上赫然還釘著一顆釘子,就是鍾院士為了不影響“抗非”的士氣,自己在家默默隔離打點滴釘上去的,至今沒拔掉。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幾個月後,抗擊非典結束,這裡面,少不了鍾南山院士的功勞。


在高強度工作後,第二年,鍾院士因為身體透支的太厲害,被檢查出了心肌梗死。


他的心臟裡放了個支架。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治病救人的腳步。
在這次新型肺炎爆發後,他提醒大家: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可84歲的他卻選擇逆行去武漢。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這是鍾南山在工作一天後,緊急登上去武漢的高鐵。


沒有座位,他擠在餐廳一角,疲憊地睡著了。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隨後,他頻繁出現在媒體,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該怎麼辦。


而他說的每句話,人們都信。


在民眾眼裡,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權威。


一箇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個醫學專家,神奇地擁有了100%的可信度。


02


你知道,這位救國民於危難的硬核男神,有一個怎樣的婚姻和家族嗎?


1957年,著名導演謝晉的電影《女籃五號》上映,電影以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為主線。


講述上海女子籃球隊的故事,原型是1952年前後組建的首屆中國女籃,其中有位漂亮的主力隊員叫李少芬。


後來,她成了鍾南山院士的妻子。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風靡一時的《女籃五號》


以李少芬擔任主力的女籃團隊為原型,兩人都熱愛運動,還曾一起備戰全運會。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李少芬和鍾南山院士生了一兒一女:女兒鍾帷月,兒子鍾帷德


兩位都非常低調,百度他們的個人信息,幾乎沒有關於個人生活的,全是職業領域的突出貢獻。


鍾帷月,優秀游泳運動員,獲得過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100米蝶泳冠軍,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紀錄。她的丈夫是美國人,叫費利倫,也是個籃球迷;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鍾帷月和小遊泳隊運動員們

鍾帷德,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百千萬人才,著名泌尿外科專家。


女兒遺傳母親的體育天賦,兒子繼承父親的醫學事業。


這樣的婚姻和家庭,堪稱“珠聯璧合”。


硬核家族、硬核伴侶,造就了硬核的鐘南山。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父親鍾世藩,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後又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是著名兒科專家,被世界衛生組織聘為醫學顧問。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鍾南山院士向來以敢說真話、只說實話著稱,這源於父親對他從小的教誨,“父親很少說話,但他說話都是有證據的”。


75歲的時候,鍾世藩教授患了嚴重的眼疾,身體十分虛弱,仍舊輪流捂著兩隻眼睛,苦苦撰寫出長達40萬字的兒科醫學著作。


鍾南山是真正繼承了老父親的衣缽和精神。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青年時代的鐘南山與父母、妹妹

母親廖月琴博覽群書,經常給小時候的鐘南山和妹妹講故事。


她本人在醫療事業中也非常了不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03


17年前的SARS期間,他面對全國媒體的長槍短炮,堅決不說空話套話,字字屬實句句見血:


- 按照你們的看法,是不是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

- 什麼現在已經控制?根本就沒有控制!


- 中國醫護人員的防護有沒有到位?

- 沒有!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他的耿直引起一片譁然,但這實話卻是抗擊非典最急需的“藥”。


別人不敢接的燙手山芋他搶著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早些年,他從自己身上接連抽血做了近30次試驗;為了研究清楚一氧化碳對人體影響究竟多大,他冒著生命危險猛吸大量一氧化碳。


《人民日報》評價鍾南山院士:既有國士的擔當,又有戰士的勇猛,令人肅然起敬。


有網友拋出了一個鋒利卻實在的疑問:如果不是這次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多少人還會一如既往記得這位老人?


多數人的天性,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但時隔17年,他依然像一顆定心丸,在最危急的時刻出現在公眾面前,熬到雙眼血絲密佈依舊目光灼灼,傳遞著必勝的信念。

沒想到鍾南山的家是這樣

是的,做人,總要信。


而這一切,與他家族的風骨、父母的指引、妻子的愛意、親友的扶持,都密不可分。


鍾南山至今仍記得自己家的家訓: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辦事要嚴謹、要實在。


鍾南山繼承了父輩良好的家風,也一直對自己的孩子們言傳身教:“要保持鍾家的兩個優良傳統。只要有這兩條,你們就會不斷取得進步。”


真正的好家庭,不是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不是豪門恩怨後宮爭鬥,而是代代沿襲的精神財富,在世上留下些什麼的堅持。
疫情如洪水般無情,是以鍾老為代表的這些醫護人員在為我們築起那道安全的堤壩。


謝謝鍾老,謝謝你們,辛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