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公元221年7月,蜀漢章武元年,在關羽死後一年多,劉備成都稱帝后沒多久,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朝中大臣的反對終於興兵大舉伐吳。實事求是的說,劉備之所以決意伐吳不是一時衝動之舉,也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那麼簡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舉動。出征之前劉備是躊躇滿志的:首先當時東吳以前的老對手和老朋友周瑜魯肅早已不在,就連呂蒙也在襲取荊州不久之後死了,可以說劉備認為東吳無人是自己對手;其次孫權得到荊州三郡時間很短,自己和關羽在荊州經營的時間比孫權長多了,孫權不可能這麼快就能完全掌控荊州;再者當時劉備擁有兩川,手下士卒多是能征善戰之輩,綜合看來,劉備實力其實並不在孫權之下,這一仗至少劉備認為自己勝算很高。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可是開局很美妙,結局卻很殘酷:劉備連戰連勝,一直攻入吳境,卻不能速戰速勝,終於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一個沙場宿將敗於他眼中的一個毛頭小夥陸遜身上。戰役的過程和後果就不多說了,導致劉備伐吳大敗的原因很多,此處也不一一分析,只說其中一點也是相當關鍵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劉備身邊沒有得力的謀臣大將,特別是有一個人沒有隨行是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這個人就是魏延。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不是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而是魏延?我們一一分析下。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先說諸葛亮。諸葛亮沒有隨行是有理由的,在劉備時代,其實諸葛亮主要是負責後方留守和後勤保障,漢中之戰就是這樣,劉備諸葛亮的關係其實和曹操荀彧的關係有點類似:劉備主外,諸葛亮主內。劉備伐吳仍然是這種格局的延續,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蜀中遠離荊州,朝中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人鎮守統籌,畢竟漢中還要防守曹魏,國內南蠻也不安穩,此人非諸葛亮莫屬;其實可能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如上所述,諸葛亮也認為蜀漢實力不在東吳之下,劉備此去勝算頗高。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接著說趙雲。說劉備之所以沒帶趙雲前去是因為趙雲反對伐吳,這種觀點至少是很片面的,其實劉備賦予了趙雲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駐守江州。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一帶,它是聯繫成都和荊州的紐帶,同時也可以震懾當時並不安穩的南中一帶(劉備死後,率先叛亂的就是這一帶)。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再說馬超。馬超之所沒去應該是有三方面原因:第一,馬超死於222年,也就是剛好夷陵之戰前後,劉備伐吳時,有可能馬超在病中;第二,馬超在羌胡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留他在成都比帶他去荊州作用更大;第三,馬超的強處在於縱橫馳騁的騎兵大兵團作戰,荊州和東吳地形並不適合馬超,馬超去了也是無用武之地。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最後說魏延。諸葛亮和馬超是排除了隨同去荊州的可能,剩下的就只有趙雲和魏延了。論武力魏延不如趙雲,但是如果要說到行軍打仗和領兵作戰,魏延顯然勝過趙雲。當時魏延重任在身,他是漢中太守,負責防守曹魏,這個擔子不輕,任務很重,按說他也走不開,但是其實當時曹丕代漢建魏沒多久,而且曹魏當時對蜀吳相爭的態度是隔山觀虎鬥看熱鬧,很大的可能不會在漢中方向對蜀漢用兵(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劉備其實可以把魏延解放出來隨同他出徵孫權,漢中可以先交給馬超。

退一步說,即使交給馬超不放心,劉備其實有兩個選擇:第一,漢中給馬超,馬岱留守成都或者和趙雲一起駐守江州;第二,趙雲守漢中,馬超馬岱駐守江州,無論哪種選擇,有諸葛亮居中調節出不了大亂子,劉備大可放心,一句話,魏延其實是可以解放出來的。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遍觀當時蜀中大將,在張飛遇害,黃忠病逝的情況下,只有魏延才是最合適也是最有可能隨同劉備伐吳的最佳人選。試想下,劉備本身對魏延就很信任,而且從日後魏延駐守漢中近十年力保漢中無恙的情形看,魏延實在是蜀漢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有他在劉備身邊,相信劉備不至於還會再犯日後連營幾百裡的低級錯誤,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個精光。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可惜沒有如果,或許是劉備太過自信,或許是擔心曹丕會趁機進攻漢中,總之劉備沒有帶上魏延,也沒帶上趙雲,身邊只有張南,馮習,傅彤等人,這些人能力有,也忠心,但是比起魏延和趙雲還是要差上不少。不知道劉備敗退白帝城後有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不過大錯已經鑄成,悔之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