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溥儀為何不遵祖訓,也要成為清帝中第一個剪辮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作為封建王朝帝制的終結者,因此也被稱為末代皇帝。溥儀一生的命運發生了很多的變故,3歲登基,6歲退位,可以說不幸也可以說有幸,不幸的是他成為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說其有幸他沒有像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的末帝那樣遭受或被殺或被囚徒或遭不測的悲慘命運。辛亥革命爆發後,隨著如火如荼的形勢發展,清王朝的根基終於扛不住了,幾乎是一瞬間崩塌,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廷統治,最後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一行清室核心人員不得不重啟賦閒在家的袁世凱。

溥儀為何不遵祖訓,也要成為清帝中第一個剪辮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袁世凱上臺後也沒辦法阻擋大勢所趨,只能通過南北和談解決局勢,最後達成了清帝遜位的結果,1912年2月12日一道詔書的頒發昭示著清王朝的覆滅,溥儀自此也只能在紫禁城內被前清的遺老遺少們稱皇帝了,還是孩童的溥儀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所有的這些也是在溥儀成年後慢慢的留存在了記憶裡。

溥儀為何不遵祖訓,也要成為清帝中第一個剪辮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而說到清朝,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標誌性的的辮子了,因為和漢人的傳統不一樣,滿清有著自己的一些民族習慣,而蓄辮就是最明顯的印記之一,漢人自古蓄髮,當年清軍入關後,因為留髮還是蓄辮的問題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在江南地區的的抵抗運動尤其強烈,甚至出現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慘狀,剃髮令既是殘酷的也是無情的。

溥儀為何不遵祖訓,也要成為清帝中第一個剪辮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而自清朝滅亡到民國初建的一段時間裡,民國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剪辮運動,不同於前朝的剃髮令那樣殘酷,民眾完全有辮髮保留與否的自由(這從很多人群可以看出,比如張勳的辮子軍,完全性的沒有剪掉辮髮,如果像當年清軍入關時苛刻的執行剃髮令,那麼結果必將是殘忍的),雖說如此但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紛紛走上街頭,三五成群的來到剃頭匠的面前樂呵呵的剪掉辮髮,以示對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溥儀為何不遵祖訓,也要成為清帝中第一個剪辮人?原因其實很簡單

而這個時候,依然住在封閉的紫禁城內的溥儀,在一些老臣宮女太監的簇擁下憑著民國每年的優待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接受了新事務的溥儀也慢慢的從洋老師那裡瞭解了外面的世界,特別是處在叛逆時期的溥儀聽到宮外的人都剪掉了辮子,自己也是從心底想去剪掉髮辮,但這遭到了一些保守老臣和太妃們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樣做是不遵祖制。

無論宮內的反對聲音是多麼的強烈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溥儀剪辮的行為,這也讓他成為了自清朝創制以來第一個剪辮的皇帝,為此而被認為是愛新覺羅的不肖子孫。而關於溥儀為什麼執意要剪掉辮髮的原因,據說和當時的“洋老師”莊士敦有關係,莊士敦身為外國教師,在溥儀面前施教,曾在他面前說過西方人嘲笑中國人落後的原因,其中有很重要的標誌就是身後留著的“豬尾巴”辮,為了趕時髦也為了擺脫自己內心對落後的抗拒,溥儀下定了決心剪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