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黄蜂二师兄


真实的阿炳打死都是中国人,血液里充满道家文化的精华。暗算里安在天的领导说有个人拉的曲子像哭一样,说的就是在间谍片里阴森森的阿炳,曲子就是二泉映月。

道德经里描写的二泉映月之道德之魂:美之与恶,相去几何。众人兮兮,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凤凰台主持人说道家轻浮,阿炳就是轻浮的人,阿炳得梅毒而变瞎眼。

二泉映月充满哲学思想,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得了神经病,贝多芬得了耳聋。阿炳却是瞎了眼。

道家文化的大音希声相当厉害,阿炳在二泉映月拉曲中道隐无名。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孰能浊以动之徐清,唯有道者。阿炳困苦折磨中像婴儿不会笑,胸怀非常宽广,阿炳与众不同地方,在于听力方面大音希声,悟道的阿炳宁静致柔如婴儿。

世界有名日本艺术家跪着听阿炳二泉映月。

源头的活水,艺术家跪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无锡中心洞虚宫雷尊殿旁的一个房间。

瞎子阿炳是风流的产物,是这里当家道士华清和同 道观做杂务女工、寡妇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标准的丑闻,在清末江苏乡下,阿炳的母亲是要被家族浸猪笼处死的。

即便没有遭遇生命危险,阿炳母亲也饱受家族成员迫害、谩骂、讥笑,在阿炳4岁时候就羞愤而死。

父亲无法承认这个私生子,只得将阿炳交给乡下的亲戚抚养,到8岁才接回道观,谎称是自己的徒弟。

父亲为了面子严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亲叫做“师傅”。

因为是父子关系,父亲对阿炳相当钟爱,不但教他读书识字,也交给各种本事。

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在他的教导下,阿炳从10岁开始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加上父亲教导有方,很快就成为著名演奏大师。

在17岁师,阿炳开始在道场表演音乐。由于演奏技术极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

父亲死后,阿炳继任当家道士的职务。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遗传,阿炳也好色,经常穿便装下山嫖妓,还迷上了鸦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说他还喜欢赌博退二八杠。

由于阿炳自己很多恶习,道观逐步萧条,最终入不敷出被别人接手。

因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见,嫖妓不敢去中高档场所,往往去最低档的窑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当时的绝症梅毒,到34岁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导致双目失明,成为了瞎子阿炳。

由于体力极为衰弱,阿炳已经无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头拉二胡卖艺,成为最低等的街头艺人。

但由于二胡演奏水平极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头艺人。

到了46岁,阿炳还俗后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主要是他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

建国后,国家开始系统保护传统民乐。

资料这么写: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欲为其录音,因当时阿炳已弃业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时30分开始录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当时阿炳已很长时间没有演奏了,乐器是借来的;阿炳坚持练习了三天才录的音,录的六首乐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决定的;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

然而,还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个普通艺人,自己还有很多毛病。他也没有反抗过日本占领军,试问一个瞎子怎么反抗。他只是在街头卖艺,如果日本兵付钱听曲,阿炳不会也不可能拒绝。在进入无锡城时,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么高雅艺术,为了混口饭吃,他也当街演奏黄色小曲,人总要活下去吧,何况一个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黄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半大小子听的。如果知道孩子听了阿炳唱的这些黄色小曲,孩子回家就会狠狠挨一顿揍。


话说回来,谁规定艺术家必须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


萨沙


瞎子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享誉世界,将他从一个流落街头的民间艺人推向了“神坛”,成为了音乐大师。我们这位大师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狗血的剧情,私生子、道士、抽鸦片、嫖娼,因梅毒双眼失明,流落街头卖艺,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在无锡。他的老爸是无锡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只是这个阿炳是个私生子,他的老爸不能正大光明地承认他这个儿子。在他4岁丧母后,他以徒弟的身份,跟着他的老爸在道观里修道。可以说,因为这个私生子的身份,阿炳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

阿炳的老爸不仅是一个道士,还是道教音乐家。阿炳从小随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阿炳天赋异禀,在严父的监督下,他刻苦练习,小小年纪就练就了一手绝技,被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小天师”。阿炳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孤儿,直到他21岁的时候,他的老爸去世前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在他老爸去世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可能是一时间接受不了自己私生子的身份,也可能是因为师父的去世,一时间没有人管教他了,他开始放任自流,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甚至还抽鸦片。荒唐的行为带来了荒唐的结果,他因嫖娼,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眼失明。由于双眼失明,他失去了对道观的控制,被赶出了道观,流落街头。

阿炳还是一个奇人,他虽然流落街头,但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反而是幡然醒悟,振作起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在街头卖艺。从此之后,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他的族人还为他安排了一个农村的寡妇照顾他的生活,阿炳也是一个多情的艺术家,不久之后,他又与寡妇催弟同居。

瞎子阿炳上午去茶馆收集素材,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去茶馆门前演奏。在抗战时期,他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更是创作出了二胡独奏曲《听松》,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生活的艰辛和磨难给他带了丰富的创作灵感,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二泉映月》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乐曲。

抗战胜利后,禁止他说唱新闻,再加上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次年,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找到了阿炳,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在录音后不久的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阿炳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和周总理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此后,阿炳的《二泉映月》多次登上国际舞台,享誉世界,被誉为“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瞎子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生前遭遇了种种狗血剧情,荒唐过、挥霍过,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终于创作出了人生写照的《二泉映月》。在他去世后,成为音乐大师,享誉世界,也不枉来着人世间走一遭呀!


密探零零发


如果说到著名的二胡《二泉映月》,我想大家都应该有所耳闻,这是有名的无锡街头艺人阿炳所创作。

阿炳的原名叫做华彦钧,早些年他是一个道士,后来还俗之后和一个寡妇生活在1950年12月份死亡。

他生前的时候曾是无锡一个非常有名的街头二胡演奏家,这也是我们大家对于阿炳所共同了解的资料。

阿炳的《二泉映月》因为独特的曲调在国际上获得过很多的大奖,甚至有人将阿炳称之为中国的贝多芬。

那么在如此多的光环荣耀下的阿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情况呢?

阿炳的真实历史并不是很光鲜,他的父亲是无锡雷尊殿的道长,毕竟道长是不允许娶妻生子的,但是他的父亲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色心,和在道观做杂工的寡妇秦嫂有了夫妻之实,后来秦嫂怀了阿炳。

由于秦嫂是一个寡妇,又在道观做杂工之间有了生命生下的这个孩子,所以当时世人都非常唾弃秦嫂。

在当时的状况下,像秦嫂这种情况是需要囚禁猪笼而死的。不过当地的族长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们母子让人活了下来。

但侵嫂每天否生活在他人的唾弃和歧视当中,于是在阿炳4岁那年,秦嫂因为受不了这种被人鄙视的生活就死去了。

阿炳的母亲去世之后,阿炳的父亲只好将阿炳寄养到一个亲戚家里4年,在阿炳8岁那一年便以收徒之名将阿炳收到了自己的道观之中,但是阿炳的父亲从来不敢告诉阿炳的身世,他们二人在道观之中一直以师徒相称。

到1918年他的父亲到了大限将至之时才告诉了阿炳的身世。阿炳的父亲去世之后,由于缺少了人的管教,而且受到了身世真相的打击,让阿炳的内心难以接受,所以便开始无心道观之事,反而流连于世俗之间。

阿炳的父亲在他10岁那年便开始教他学习各种乐器。刚巧阿炳对这方面也很有天赋,所以他的造诣是非常高的,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已经是当无锡有名的一个天才演奏大师了。

在流落世俗的过程中,阿炳也逐渐显示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好色本性。但是阿炳这个人又比较花心,他并没有和一个女子长久下去,而是经常留恋于一些红尘场所,时间久了阿炳也就染上了梅毒。

在那个时候医疗技术非常的落后,得了梅毒也就相当于得了绝症,因为梅毒的原因他日渐消瘦,后来导致了双目失明,成为了一个瞎子。

成为瞎子之后不可能说在靠之前的老本行混饭吃,也不可能再有人请他做法事了,所以他便拿起了自己的二胡上街卖艺。

由于他的音乐技术比较高,所以愿意听他唱曲的人还挺多,虽然职业特别的低下但是收入还可以,至少能够养活他自己。

后来在族人的介绍之下,他又和一名寡妇结婚,毕竟他也需要一人照顾,寡妇和他在一起之后,两个人也算是相依为命,直到1950年阿炳去世。

至于说阿炳曾经为日本人演出,当年阿炳已经成为一个街头的艺人,日本侵略者来了之后,他身为一个艺人根本没办法做出太多的反抗,而且他需要生活,有人愿意给他钱,他自然也就愿意演奏。

并非像大家所说的那样,为了谄媚日本人,自己主动找到日本人演奏。


夏目历史君


阿炳,一个让国际顶尖音乐人长跪不起的,中国草根艺术家。

昨日独木难支,窘迫寂寥;今日众星捧月,誉满天下!

1949年无锡解放时,57岁的阿炳的肺病已经严重到吐血,无法支撑他继续卖艺求生,只好通过给人修琴谋生。这时,远在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意外得知阿炳的存在,教授计划用当时进口的最先进的钢丝录音机,记录了下来阿炳创作的曲子。但阿炳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最终只录完6首曲子。

这时从开始录制到去世,只有4个月的时间。但就是这6首曲子,被灌制成唱片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二泉映月》唱片被毛主席、周总理当做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更被小泽征尔评价:“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还被改变成各种演奏形式,全世界得到的各种荣誉数多到数不过来。

阿炳的一生,用任何一个形容词都不足以完整表达。

1893年出生于道长和民女的寂静之夜,4岁母亲去世,道长收养阿炳。父子之间以师徒相称,并且阿炳并不知道自己的师傅就是自己的父亲。之后的十七年,阿炳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在当时被称为“小天师”。

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继承道观,但也得知了师傅就是自己亲生父亲的消息。开始吸食有毒物品等一系列骚操作,直到把自己的道观经营破产。开始了二十多年的街头卖艺生活。

1927年,阿炳因为不当行为染上的病毒,导致双目失明。但阿炳依然靠自己精湛的技艺谋生,两年后娶了一个民女照顾自己。直到1950年去世。

他的经历在国际上被拿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就能说明了一切。

引用《二泉映月:十八人评阿炳》里的一句话:失明者阿炳,长久地生活于社会和人世的黑暗低处。然而,正是因为此种复杂的“低”,使他酿制并最终为人类奉献出动人心弦的永恒音乐。



阿炳到底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还是一个放纵自我的人,我们无法考究。但是这阻挡不了阿炳在我们心中封神的形象,他,就是最厉害的二胡草根艺术家。


粗腿阿立


瞎子阿炳虽然是我国知名的民族艺术家,但他的前半生其实并不算光彩。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城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一个寡妇,俩人私下通奸生下了阿炳。

阿炳3岁时,母亲被同族相迫而死,他被父亲送回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被带回雷尊殿,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直到21岁时,华清和因病去世前,阿炳才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由于出身不算好,再加上华清和的放纵,阿炳在年轻时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毒全都沾染。他好吸食鸦片和嫖妓,导致入不敷出。

34岁时,由于罹患梅毒,阿炳的双目失明了。瞎子阿炳,那双眼睛就来自于此。

阿炳流落街头后,无力参与道观的法事工作,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就是这段经历,使得阿炳的技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阿炳成为民族艺术家,其实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那是1950年8月,中央音乐学院邀请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曲目,这些乐曲获得了大奖,阿炳也一战成名。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HuiNanHistory


已经有了很多正统回答;我来说说感受。

大概十年前,经常去无锡出差,去看过瞎子阿炳的故居,出来进去的感受,满满的沧桑和冷清感,一种天才落难的处境。

看阿炳的经历,几次落泪。阿炳一生跌宕起伏,有过年轻时的放荡,与妓女鬼混无度,因而获红眼病,没有经过正规治疗,导致双目失明。

之后潜心研究音乐,后又习古筝。后来以街头卖艺为生。

后因赛事,阿炳拉了一段自来熟,因而轰动当地,后经中央音乐学院专家亲访,现场录制了5段音乐,几月后再去录制,阿炳已经离世。无限惋惜和遗憾,一世天才仅留下5段录音。

后来这段音乐被起名二泉映月,赠送日本来访大使,从而闻名世界。

我自己在故居听二泉映月原版,听的泪流满面。无限沧桑和伤感,而又展露生命中的顽强。原版比现在电视上的演奏感觉要慢一点点,二胡也比较老,没有功放,音乍感粗糙,实则细腻。

以上都是调动十年前的记忆,或有误差,但感情满满。


鬼谷杂谈


只要提起二胡演奏,人们便会想到《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瞎子阿炳来。

当那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的旋律响起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创作者华彦钧,也就是瞎子阿炳那命运多舛、悲惨不堪的一生。


据说,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掩面而泣,不能自己、当即双膝跪地,虔诚地说,听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坐着和站着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谁又能想得到,这首具有如此深刻感染力的名曲,正是其创作者瞎子阿炳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下面,咱们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近已经故去半个多世纪的瞎子阿炳的传奇人生。

01.道士下山,缔结孽缘,注定了就是个悲剧

清朝末年,江南的水乡古镇无锡,波澜不惊。

一个名为华清的年轻道士,精通乐律,其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常常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聆听,堪为一道仙风道骨的别样风景。


一个唤作阿芬的小寡妇,新婚丧夫,心中百般愁怅却道无处倾诉,封建礼教的枷锁犹如牢笼困鸟,哪个知她夜难眠泪儿沾巾。

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月老昏了头儿,无意间的一次偶遇,在外人看来,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二人,却走到了一起。

1893年,阿炳来到了这个不该来的人间。

02.幼年丧母,寄养人家,不称父亲却是师傅

一个道士,一个寡妇,竟然有了一个私生子,霎时间,在小城无锡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阿炳的母亲阿芬不堪忍受世俗的指责,丢下幼小的阿炳,寻了短见儿。

当父亲的华清身为道士,无力抚养自己的骨肉,只好寄养在乡下一户人家,到了小阿炳8岁那年,才接回道观雷尊殿,并以师徒相称。


同时,华清为了向阿炳的母亲阿芬赎罪,以减轻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负疚感,将平生音律所学传授给阿炳,希望将来他可以立身成才。到了18岁,阿炳在音乐上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了。

03.明了身世,内心挣扎,放浪形骸麻醉自我

本以为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谁知道阿炳悲惨的人生才开了个头儿。21岁那年,华清病重,临死前告诉了阿炳身世。

这对于他不啻于是晴天霹雳。这些年自己一直活在不清不楚的境地,外界的岐视,他人的非议,阿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弃儿,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的尽是屈辱和痛苦。

接下来、阿炳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

他产生了厌世情绪,愤世痴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绝望。他流连烟花柳巷,且染上了鸦片瘾,全然不顾自己道士的身份。其荒诞不经的行为举止,让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渣男”。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最悲催的是,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成了一个瞎子。

也是因为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负债累累,最后竟然将父亲华清传给他的雷尊殿,也被他人夺去了,彻底沦为一贫如洗的街头流浪艺人,靠拉二胡为生。

04.一生是非,传世绝响,贫病交迫撒手人寰

解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得知了阿炳的事,对其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坎坷人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一行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而此时的阿炳,已有三年多没有拉二胡了。

经过短暂的练习,难能可贵的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当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然而此时阿炳已病入膏肓,未能应聘。又过了三个月,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享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是不幸的,生下来就饱受世人非议,一辈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阿炳又是幸运的,在弥留之际,却留下了传于后世的天籁之音。

可以说,瞎子阿炳的悲剧人生,是那个封建愚昧的旧时代造成的;而新社会的进步和关怀,却又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这是唯一存世的阿炳照片,出自无锡公安局抢救出的一套阿炳户籍档案。

  无锡市中心的阿炳雕像。

  阿炳故居还保留了原来的模样。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中包括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六首等。  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无锡人之一,在无锡市竖立着一尊阿炳的雕像,雕像头戴礼帽、佝偻着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着头,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搁于腰间的二胡上。这应该是多数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用二胡控诉黑暗的旧社会,但见过阿炳的多位老街坊均说,雕像不像其本人。  那么,真实的阿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阿炳之谜1究竟长什么样?  现存唯一珍贵照片呈现最真实的阿炳  近年来,无锡市档案局、无锡市公安局等部门都在抢救、整理有关阿炳的一切历史档案。经过曲折的搜集整理,无锡市公安局抢救出一套阿炳的户籍档案资料,其中一份档案里,有一张阿炳的黑白照片,这实在让人惊喜——这张照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阿炳的照片。  照片上的阿炳头戴礼帽,面容清瘦,留浓密胡子,颇像影像中民国街头艺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墨镜,正如故居画像上所描绘的那样,这副墨镜的左镜很明显高出右镜许多。  这张照片出现在1947年“无锡县国民身份证底册”上,阿炳和妻子的照片都在其中,上面登记有两人的住处是“图书馆路三十四号”,并注明阿炳的职业是“演奏”。另外一份档案为1951年所建的户口登记簿,这一页档案显示了阿炳1892年7月9日出生,1950年12月死亡,私塾文化程度,失明,职业是道士。  在同页登记簿的空白处,记者注意到,有人用蓝色笔写有一行字:“华阿炳为全国音乐艺人”,字是繁体字,蓝色的墨水区别于原登记簿填写时所用的黑色笔迹,估计是阿炳去世后不久,档案登记人员所留。  根据这份档案,阿炳离世后不久,妻子董氏也离世。档案同时也留下了线索:阿炳还有一个孙女“球娣”,1944年出生。阿炳和妻子逝世后,“球娣”的户籍从此地迁出。无锡市公安局档案科工作人员寻找发现,球娣现居上海,联系方式不详。但她曾在2008年4月接受了无锡本土著名作家黑陶的采访,详细回忆了她记忆中的“阿炳”。  原来球娣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孙女,董氏是前夫过世后和阿炳走到一起的。球娣大约4岁时,由父亲从江阴乡下送到无锡“亲娘公公”(无锡方言,奶奶爷爷)这里。“公公(阿炳)个子蛮高的,用现在的说法有一米七几。他有小辫子,再盘起来结在头顶。”球娣回忆说,“公公出去拉琴卖唱的时候,总是由我搀着带路。我拉好他的衣服,他一边走一边拉琴。公公经常在公园茶馆和广场上卖唱。表演完一段我就拿着公公的帽子,向周围看的人收钱。”阿炳之谜2为何精通音律?  父亲是道士,在道教音乐中长大  阿炳故居距离阿炳雕像不远,位于无锡崇安寺内,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院落。进门处,一堵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牌坊竖立,让整座院落更显得古色古香。左手边几间房子是展厅,介绍阿炳的身世及其非凡的音乐成就。展厅的大门上方悬挂“雷尊殿”三个大字,听名字便知这是一宗教场所,这让记者很是奇怪:阿炳为何会在此地长大?  阿炳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解释,阿炳本名叫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正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的住持——当时的崇安寺是一个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场所。阿炳是父亲和无锡一个秦家的寡妇所生,按照道规,华清和不能娶妻。于是,阿炳自生下来后便被送到乡下,直到8岁时,才回到父亲的身边。华清和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而华彦钧也不称呼华清和“父亲”,而是一本正经唤作“师父”。  如此身世对于阿炳来说自然是难以言说的隐痛,母亲在他一岁时便离世而去。母爱和家庭感的缺乏,也为阿炳成人之后的不羁生活埋下伏笔。对于华清和而言,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自是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这个“师父”将一腔父爱都给了华彦钧,11岁左右教学《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等,倾其所有。  作为道观住持,华清和精通道教乐器,却不希望儿子重走他的老路,但从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欢上吹拉弹唱。无奈之下,华清和转而严格教习,阿炳12岁便已能熟练运用各种乐器,16岁便能外出参加斋事,19岁就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阿炳被不少人称作精通音律的“小天师”。  回忆当初,球娣的记忆中多是和公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对阿炳来说,那时生活的重心却落在了如何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之上,对于身旁这样难得的温情,他较少注意和享受。阿炳之谜3为何双目失明?  因生活失检,染上吸毒宿娼恶习  雷尊殿旁边是一幢3米多高的白墙瓦房,这是阿炳成人之后的住处。这间瓦房至今保持着当时原貌,屋内极尽简陋,有一盏落满灰尘的油灯。阿炳和妻子画像挂在旁边的墙壁上,往上望能看见曾经的阁楼的痕迹,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阿炳和妻子当时就住在阁楼上。  记者注意看墙上阿炳和妻子的画像,雷尊殿那个潇洒的“小天师”不在了,在这间简陋、破败的屋内,阿炳和妻子是一副穷困潦倒的形象,阿炳挽着道士头,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墨镜倾斜着,一高一低,显得极不搭配。阿炳此时已经失明。  据无锡文史研究专家许墨林记述,1925年—1928年间,即阿炳33岁到36岁时,其父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当家。“因为生活失检,阿炳染上吸毒宿娼之恶习,导致经济入不敷出,双目先后失明。为生活所迫,阿炳开始走上街头,以卖艺为生。”  “卖艺中,阿炳经常运用‘说新闻’的形式,把在茶馆、酒楼、烟馆、旅馆以及报纸上听到的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敲响竹板,到处演唱。”  钟桂芳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大孙子,这位77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年少时他也曾如同堂妹球娣一样,隔三差五从江阴顾山老家来到无锡,陪“公公和亲娘”。钟桂芳说阿炳“唱得蛮好的”、“在家话不多”,他经常扶着公公去大街上卖艺,“听的人比较多,但很多不给钱就走了”。钟桂芳对当时一家人生活之拮据印象深刻,他说“家里的钱经常不够用,奶奶常常要父亲和几个姑姑贴补”。  钟桂芳的父亲名叫钟伯英,按照钟桂芳的回忆,其父经常从乡下进城,要送些菜、米、油给阿炳和奶奶。江阴顾山文化站原站长毛德彦1979年曾专门采访过钟伯英。大约在1932年,经人介绍,阿炳和丧夫的董翠娣走到一起。  “每天一早,翠娣搀扶阿炳到茶楼吃茶,翠娣去买菜,茶罢回家,下午晚上去赶赴堂会或到栈房里卖艺。”钟伯英告诉毛德彦。阿炳之谜4缘何成为大师?  一代宗师储师竹嘱咐弟子找出了阿炳  今年83岁的过泳华老人见过阿炳,当时她跟阿炳住在一条街上。时常晚上九十点钟,阿炳卖艺回家经过过泳华家,过泳华的父亲过补白会打招呼,“有时候家里剩的一些锅巴,父亲会送给阿炳,让他做次日的早饭。”阿炳会用胡琴拉出“谢谢”的人声,表示感激。  这样的情景过泳华记忆深刻,对与她同龄的无锡人来说,每天晚上阿炳回家的二胡声相当于晚安曲。后来,过泳华才知这首百听不厌的曲子叫《二泉映月》。1949年1月,刚到南京工作的黎松寿在二胡界的一代宗师、师傅储师竹教授处上课,为了活动手指,黎松寿无意中拉起了这段阿炳在街头巷尾常拉的旋律,储教授突然示意暂停,问这首曲子的来历。储教授吩咐弟子完整地再拉一遍,听完之后连声称赞:“太美好啦,不仅富有个性,并且内涵深邃。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黎松寿后来成为二胡演奏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据其所著的《神曲诞生》记述,按照师傅的吩咐,1950年,他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几人来无锡为阿炳录音,阿炳显得十分激动,他说:“我已经三年左右没有奏乐了,乐器也没有了,荒废太久了,让我练上几天,再演奏吧!”  杨荫浏、黎松寿等人给阿炳借来了胡琴、琵琶,这次珍贵的录音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  9月份,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分析研究,认为阿炳乐曲杰出,演奏精湛,要请阿炳去音乐学院开《二泉映月》和《听松》音乐会,并拟聘请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遗憾的是,此时的阿炳已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当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离世,享年58岁。阿炳入殓时,家中已无物可带,身旁只有录音时那把借来的胡琴。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1978年6月,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小泽征尔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指挥中国中央乐团演出了《二泉映月》,随着旋律的响起,小泽征尔被深深打动,流下眼泪。次日,他专程到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聆听了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为他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女生姜建华,听完后,小泽征尔动情的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站着坐着都是极为不恭敬的,说着真的虔诚地从椅子上顺势跪了下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赵沨赶紧把他扶起来。

能让美国波士顿爱乐乐团总监、世界著名指挥大师下跪的这首《二泉映月》出自中国二胡艺人瞎子阿炳,阿炳出生于1892年,至今已经120多年了,阿炳的身世来历、他是怎么通音律的,眼睛又是怎么瞎的,今天我们就来还原瞎子阿炳的身世之谜。

谜1:阿炳的身世来历

无锡有一个瞎子阿炳故居,这里最初是雷尊殿道观,阿炳生于此、死于此,他的传世名曲也都在此创作。

无锡市档案局联合公安局,共同抢救出一套阿炳的户籍档案,并在“无锡县国民身份证底册”上惊喜的找到了阿炳和妻子唯一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阿炳头戴礼帽,面容清瘦,胡子浓密,眼戴墨镜,墨镜左镜明显高出右镜,档案显示,阿炳生于1892年7月9日,死于1950年12月,私垫文化程度,失明,职业为道士。

阿炳原名华彦钧,父亲是无锡洞虚宫雷尊殿(祭祀雷公雷母)主持华清和,按照道规,道士不能娶妻,很明显,华清和违反道规,和无锡一个秦家的寡妇结婚,生下华彦钧,生下不久就送到乡下,母亲在他一岁时病逝,直到6岁,他才回到父亲身边,为掩人耳目,华清和对外人说,这是他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华彦钧也称呼父亲为“师父”。

华清和精通乐器,却不愿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他希望儿子出人头地,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但自小耳濡目染的阿炳12岁就能演奏很多乐器,16岁就参加斋事,18岁就成为无锡道教的演奏能手,无奈之下,华清和只好教他乐器。

华清和去世后,华彦钧子承父业,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和堂兄轮流收香火钱。

谜2:阿炳是怎么瞎的

上图是华彦钧的故居,屋内设置基本保持了他生活时的原貌,可以看出,华彦钧和妻子生活困顿、穷困潦倒,这绝不是一个受香火道士应该的生活,在华彦钧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1925年到1928年,也就是华彦钧33岁到36岁之间,他的父亲去世了,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人,有了钱,母亲早逝、父亲不敢认的阿炳自此失去了约束,很快走上歪路,染上了吸毒和嫖娼的恶习,据华彦钧的朋友阚献之的后人说,华彦钧交友不慎,染上梅毒,再加上吸食毒品,最终成为一个盲人,他的眼睛并不是日本宪兵迫害致残的。

自从染上吸毒嫖娼的恶习,花钱如流水,败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弄得“赤脚地痞光”,再加上双目失明,为生活所迫,华彦钧最终走上街头,卖艺维生,正所谓“好端端的当家道士不做,自甘堕落,偏要做讨饭叫花子似的流浪艺人”。

从此世间再无华彦钧,而多了一个名叫“瞎子阿炳”的流浪艺人。

谜3:阿炳是怎么成为大师的

36岁时,经人介绍,阿炳和一个寡妇董翠娣走到一起了,每天下午,董翠娣搀扶阿炳到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演唱,阿炳的日子过的很艰辛,虽然二胡拉的好,但是很多人听了不给钱,他每天也挣不到几个钱,一条街上的邻居们经常帮扶他,给他一些剩锅巴聊以充饥。

每天晚上,阿炳的二胡声成了邻居们的晚安曲,有人说,阿炳嫉恶如仇,经常用说唱的方式抨击时事,深受市民喜爱,还有人说阿炳和日本宪兵“关系不错”,日本占领无锡期间,阿炳每天晚上10点回家,而城门7点就关闭了,出入城必须有日本宪兵的特别通行证,但是,只要听到阿炳的琴声,守城的日本兵就会开一条门缝让阿炳进去,有时候,阿炳会给日本兵演奏一段作为答谢,并随口说“谢谢东洋先生”,这是已故作家陆文夫的观点。作为多年研究阿炳的专家,陆文夫认为《二泉映月》并非阿炳创作的,而是源自风月场里妓女和嫖客调情时,唱的淫曲《知心客》,旧社会,他靠一把二胡还能过下去,解放后,烟瘾发作,难以断绝,只能自行了断,这样的说法目前无法证实。

让人百听不厌的《二泉映月》当时还没有名字,1949年1月,到南京工作的黎松涛在二胡大师储师竹家中上课,他无意中拉起了阿炳的旋律,储教授连连赞叹,黎松涛后来成了二胡专家,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音乐,1950年,他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等人到无锡为瞎子阿炳录音,阿炳十分激动“我已经三年没有演奏了,乐器也没了,让我练上几天再演奏吧!”,借用黎松涛等人的胡琴,阿炳演奏了那首熟悉的旋律,杨荫浏兴奋的问,这首曲子什么名字,阿炳说“是我瞎拉的,没有名字。”于是杨荫浏就现场取名《二泉印月》,后来改为《二泉映月》。

当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认为阿炳的演技精湛,打算聘请他为教授,遗憾的是,阿炳已经重病缠身,1950年12月4日,吐血离世,终年58岁,入殓时,身无长物,只有录音时借来的那把胡琴陪着他。

阿炳一生共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琵琶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