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末年陕北农民起义十大家,当时闯王李自成还排不上号呢

明朝天启末年(公元1627年)以后,陕北遍及农民义军烈火。至崇祯三年(公年1630年),著名的起义队伍先后有十家。

1.渭北澄城县王二、郑彦起义

揭开陕北农民起义浪潮序幕的是渭北王二、郑彦在澄城怒杀知县的造反活动。天启末年,陕西数年持续干旱,赤地千里,到处发生人食人的惨剧。渭北澄城“土瘠赋重”,本应免征赈济,以为养民。但是,官府迫于拯救政权危机,正赋之外增加“辽饷”,并加大上缴皇王宗室禄饷米粮,贪官污吏也搭车苛取。农家田户有逃跑能力的草屋一空,无力逃亡的被官府暴力相逼。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二月二十五日,澄城知县张斗耀为了多搜刮粮食,在公堂上拷打濒死饥民,激起众怒。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竞相传告,聚集前往县衙呐喊声援,张斗耀见危逃回私宅。怒不可遏的农夫郑彦不由自主地高喊“我敢杀张知县”①,追上张斗耀乱刀砍死。逼上梁山的王二、郑彦与广大饥夫饿民无路可退,只得拿起刀枪棍棒,结队造反,打富劫豪,流转活动在黄龙山以及西部子午岭山区的宜君、中部等地,并于次年攻克宜君县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三月,王二、郑彦与明军在商洛战斗中失败被俘,遭兵备道刘应遇杀害。

2.府谷县王嘉胤起义

王嘉胤,今府谷县黄甫乡小宽坪村人,曾为明军守边士兵,后逃回家乡。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乡民无粮可食,王嘉胤联络同乡吴廷贵、杨六等,在清水率百余饥民拥进地主财东家院开仓放粮,树起了起义大旗。当晚,王嘉胤派数人进入清水堡,打着火把在街道上来回奔跑呐喊,官军以为大军来临,不敢走出军营。义军随即进入清水堡,杀驻堡官军。天明,义军聚众数百,当日又攻克黄甫堡,开仓赈济。穷人拍手称快,奔走相告。

入冬,黄河封冻。王嘉胤率义军踏冰进入山西河曲,攻打县城,县令张天德拼死抵抗。义军初临战阵,杂乱无章,伤亡百余人,吴廷贵牺牲。义军转战数日后返回黄甫,进行整编。

二年(公元1629年)初,王嘉胤率部南下攻打吴堡城未破。三月,义军再进击延安、庆阳,王二在商洛遭杀。五月,义军攻克宜川城,进入黄龙山区和白水王二部属会合,队伍达到五千余众。同时,安塞、绥德西川、清涧、延川等义军前来会合,一时队伍兴盛,活动在洛川、中部、宜君、金锁关、耀县、阳平关等十余州县,烽火燃遍秦、晋、甘、宁等地区。王嘉胤率部进入黄龙山谷,在苜蓿沟扎寨驻守。

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王嘉胤指挥义军北上。王自用、王子顺、苗美合兵攻击延安、绥德,又南下围韩城芝川;十一月又攻薛峰和韩城县,转战四十余日,形成进军关中之势。同年二月,义军老回回、横天王、八金刚、王子顺、苗美、上天猴等部渡黄河成功,占领黄河东西两岸,往来于晋陕之间,攻克吴堡川口虎头寨(今名红寨子)。王嘉胤在神木县东渡黄河,兵分两部,一部东进赵城、洪洞、汾阳、霍县等地,一部西攻石楼、永和、吉县、隰县等。四月进攻保德州时,知州王国珪早有准备,高城固垒,未能攻克,王嘉胤夫人被俘入狱。六月,王嘉胤率部回师府谷,占领黄甫、清水二营,攻陷府谷县城和神木县城,八月攻克孤山堡。

明总督杨鹤、巡抚洪承畴、总兵杜文焕围攻义军,并进剿府谷城。王嘉胤夜袭明军营寨,引起洪、杜两部黑夜混战。后王嘉胤兵弱,接受招抚,部属黄虎、小红狼、一丈青等受抚领到了“免死牌”,并被委以延绥职官。陕北各处受抚义军为数不少,一般兵士返回乡里,将士思想波动。九月,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预谋设宴,在绥德州城杀害王子顺等受抚头领。年底,久战无功的主剿官杜文焕为了假冒报功,在延川指挥军士杀害无辜百姓199人。面对官府残杀受抚义军的残暴行径,广大贫苦农民又一次举起造反的大旗。

同年七月,王嘉胤联合蒙古族民万余骑,占据府谷城,重举造反大旗,至靖边寨与明军大战。八月,占据府谷大小宽坪、张山口、刘家坞,建立4寨驻守,部属齐三防守皇甫川。明总兵杜文焕率军围剿皇甫川,王嘉胤从府谷城突围,杀明将游击李显忠,又东渡黄河入晋。山西总兵王国梁出动西洋大炮,轰击义军渡河船只。义军入水游至对岸,与官军肉搏。河曲乡民王可贵引众从城内杀出,打开城门,义军占领河曲城。陕北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来河曲会合,共推王嘉胤为王。王嘉胤以河曲为根据地,沿两岸开创新区,并在河曲建立义军指挥中心,自号“横天一字王”,并封王自用为左丞相兼军师。明洪承畴、杜文焕又引兵进攻孤山堡,部将李佥被杀。在此期间,延安义军王子顺、张述圣、姬三儿等首领于绥德西川兵败被服。苗美等率众八百余从绥德转移至清涧,再至延川的贺家湾;苗美叔父苗登雾、苗登云占据安定堡城。杜文焕紧追不舍,后苗登云、苗登雾投降明官府。明都司王仲宁率军在延川等地镇压义军,苗美部下叛变,杀害苗美,献首级于官兵。义军将领飞山虎、大红狼遭官兵杀害。王嘉胤闻讯,火速驰援,攻克延安、庆阳地区多处堡寨,杀伤大量明军,延安义军又迅速掀起反明热潮。

四年(公元1631)正月十六日,王嘉胤率义军与明军战于神木菜园沟,明军溃败。崇祯帝急召山西按察使杜乔和陕西参政刘嘉遇进京,于文华殿听王嘉胤义军事。又下诏:“命御史吴甡赴陕西赈饥放粮。”此时起义烈火冲天,镇压和招抚已无法挽回败局。山西闻喜、稷山有王嘉胤义军20万。王嘉胤在神木战败官军后,复占山西河曲城。四月,明廷放粮赈饥不济后,又命延绥副总兵曹文诏率裨将曹变蛟、艾万年、袁廓守等2万官军开赴河曲镇压起义军。王嘉胤身边兵力不足,与明军血战近两月,寡不敌众,于四月十八日被迫退出河曲。王嘉胤指挥义军且战且退,在山西阳城、沁水一带与当地义军会合。王嘉胤与主力会师后,重振军威,恢复了战斗力,开辟新战场,赫赫有名的官军名将尤世威和儿子尤人龙也吃了败仗。明军一筹莫展之际,曹文诏发现部下有一名叫张立位的士兵,是王嘉胤从府谷县尧峁村新娶夫人张氏的亲弟弟,便生毒计。曹派人找张谈话,用提升军官加俸禄等手段,收买为奸细,随即以假降之计打入义军,伺机行刺。张立位打入义军后,用甜言蜜语和亲戚关系迷惑了王嘉胤,很快受到重用,竟当了帐前指挥。此后,张立位又按照曹文诏的密示,引诱王嘉胤部将王国忠叛变为奸。

四年(公元1631年)六月二十一日,曹文诏率军围王嘉胤部。当晚,官兵举火为号,张、王二人突然将王嘉胤杀死在阳城南山营地,王夫人张氏当即上吊自杀。官军发起攻击,义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右丞相白玉柱投降。

入晋义军时有三十六营,号称20万兵力。三十六营首领有王自用(号紫金梁,绥德人),张献忠(号八大王,定边人),张一川(号扫地王),邢家米(号邢红狼),李老柴(号黑煞神,洛川人),罗汝才(号曹操,宜川人),郭应聘(号乱世王),李自成(号闯将,米脂人),刘国能(号闯塌天),周清(号满天星,清涧人),马守应(号老回回,绥德人),李晋王(不详),党家(不详),破甲锥(不详),八金刚(不详),张应金(号混天王,延川人),拓养坤(号蝎子块,清涧人),高迎祥(号闯王,安塞人),赵胜(号点灯子,清涧人),张存孟(号不沾泥,绥德人),张文耀(号张妙手),白九儿(不详),一阵风(诨号),七郎(诨号),大天王(诨号),九条龙(诨号),四天王(诨号),刘九思(号上天猴),丫头子(诨号),齐天王(诨号),映山红(诨号),催山虎(诨号),冲天柱(诨号),油里滑(诨号),贺一龙(号格暸雁、革里眼)。王嘉胤死后,大家公推王自用为盟主,组织、指挥、协调义军的活动,转战在山西和陕西地区。同期,留在陕西的农民军郝临奄、刘汝金(号可天飞)和独行虎(绰号)等,率部在定边县南白马崾崄的铁角城山区耕牧、练兵;而一丈青、独头星等率领义军活动在洛川、宜川、中部三县广大地区。

3.安塞高迎祥起义

高迎祥,又名如岳,今安塞县王家湾乡高家川村(有说谭家营乡龙山村)人,世代务农。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高迎祥与弟高迎恩等人揭竿而起,打开地主粮仓,救济饥民,数日队伍扩大至五万余。高迎祥率部活动在延安、庆阳地区,后至黄龙山区与王嘉胤部会合二

三年(公元1630年)十一月,高迎祥随王嘉胤、王自用部会合东渡入晋。四年(公元1631年)六月王嘉胤遇难后,陕晋各路义军结成36营,高迎祥为领袖之一,推称闯王。是时,李自成及侄李过、张献忠等部亦东渡入晋。义军众20万,分道四击,相继攻克了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涧诸州县。

五年(公元1632年),王自用统领高迎祥、马光玉、张献忠、李自成合攻蒲州、大宁、阳城。八月,攻克大宁、隰州、泽州、寿阳,全晋震动明廷乃罢巡抚宋统殷,以许鼎臣督贺人龙、左良玉军8000人进驻平阳;宣大同总督张宗衡督张应昌、颇希牧、艾万年兵7000人堵汾州,妄图一举剿灭义军。义军入磨盘山,三路御敌。高迎祥弃泽州、寿阳,率部南逾太行,攻济源、清化、修武,围怀庆,潜入西山,直捣顺德、真定,进逼京畿,京内大哗。后受卢象升阻挡回师屯兵太行二

六年(公元1633年)春义军失利,王自用捐躯二六月,高迎祥奇兵出太行,沿摩天岭西下抵武安,击溃明总兵左良玉军,乘胜袭取怀庆、彰德二府,连攻卫辉。七月与张献忠等部合兵河北,八月战明将汤九州部于河南的牛尾、柳泉、猛虎村。十一月,高迎祥计贿监军太监杨进朝,在黄河封冻之际,以假降手段从毛家寨飞渡入豫,破渑池、伊阳、卢氏三县;又借道卢氏山,走内乡,经枣阳、当阳进入湖广,破夔州、攻广元、逼四川。

七年(公元1634年),明廷擢陈奇瑜为兵部侍郎,总督山陕、河南、湖广、四川诸路军马,与郧阳巡抚卢象升水陆并进,四面包围夹击义军。义军四出河南、淅川、商雒等处。高迎祥、李自成入陕,误入兴安(今安康)车厢峡。时逢大雨两月,马乏倒毙,弓矢皆脱。高迎祥纳部将顾君恩计,以假降骄敌,遂率部度栈,突围入关中。明廷正准备弹冠相庆,惊闻义军突围,群臣交章弹劾,陈奇瑜削籍戍边,洪承畴代之。高迎祥、李自成乘洪承畴处置西宁兵变无暇东顾,率部入巩昌、平凉、临洮、凤翔诸府数十州县,击败贺人龙、张天礼军,杀固原道陆梦龙,围陇州四十余日。待洪承畴卷土东进,高迎祥、李自成已入终南山。后东出,破东州、灵宝、汜水、荥阳,闻左良玉军将至,移师梅山、溱水间,分兵拔下蔡,烧汝宁。

八年(公元1635年)一月,侦闻洪承畴与朱大典并力入豫进剿,高迎祥遂召集各路义军,十三家72营首领会聚荥阳,共商应敌之策。十三家首领有老回回(马守应,绥德人),曹操(罗汝才,宜川人),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乱世王(郭应聘),射塌天(李万庆),横天王(张应金,延川人),混十万(马进忠,延安人),过天星(张天琳,清涧人),九条龙(不详),顺天王(不详),闯将(李自成,米脂人),八大王(张献忠,定边人)。会上经过激烈的争论,一致同意采纳李自成“一夫犹奋,况10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的建议,分路四出攻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东进,破霍丘、攻寿州,入颍州杀知州尹梦龙、州判赵士宽、尚书张鹤鸣。乘胜轻取凤阳,焚皇陵,杀留守朱相国,指挥袁瑞征、吕承荫,知府颜容暄,推官万文英等,尽放囚犯百余人。崇祯闻报,几欲惊死,素服避殿,哭告祖庙,市斩凤阳巡抚杨一鹏。四月,高迎祥、李自成西趋归德,会合曹操、过天星等部义军复入陕西。五月,高迎祥与各路义军会师陕西,合兵20万直逼西安,连营50里,烽火照西京。洪承畴、曹文诏死守西安府城。高迎祥移兵西攻平凉,设伏宁州湫头镇,诱杀明将艾万年、曹文诏。七月,复向西安挺进未果,西走武功。8月,破陇州、扶风、岐山等县。九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合兵,与洪承畴大战关中。十月,义军战明军不利,张献忠等部出潼关,分十三营东进。高迎祥、李自成大战渭南、临潼,东逾华阴南原绝岭,出朱阳关。十一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会师河南闵乡,合攻左良玉军,进取陕州,直逼洛阳。攻占光州、霍丘后,向江北挺进。

九年(公元1636年)一月,高迎祥、李自成攻庐州,取含山、和州,杀知州黎宏业、御史马如蛟等;继围滁州,与卢象升、祖宽、罗岱、杨世恩等部激战朱龙桥。高迎祥等北攻寿州不克,西入归德。二月,攻密县、破登州,击杀明将汤九州,进军邓州、郧阳。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分兵,由郧襄入兴安、汉中与张献忠会师。五月,高迎祥复入湖广。

同年七月,高迎祥出南山,挥师直驱西安,军至周至黑水峪,遭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被俘,押至北京,不屈就义。

4.延川王自用起义

王自用,绥德州人(别号王和尚、紫金梁),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与张应金(延川人,号混天王)在延川起义,连续攻克延川、清涧、米脂等城寨。

二年(公元1629年)春,明总兵杜文焕至清涧进剿王自用、张应金义军。义军向西转战至甘肃东部,攻克平凉,后与王子顺联合围攻韩城。年秋返回北部,张应金、苗美等活动在清涧、米脂等地。

三年(公元1630年)三月,明军调集大量军队围剿义军,王自用率部转战至山西,与王子顺时分时合,攻州占县,杀富济贫。夏季,与王嘉胤联合,为义军中重要首领。十一月,王嘉胤在山西河曲称王,封王自用为左丞相兼军师。

四年(公元1631年)王嘉胤牺牲后,转战山西的各路义军共推王自用为盟主。各路军共36营寨,有将领二百多员,士兵二十余万。七月,王自用指挥义军连克长子、沁水、窦庄、泽州(今阳城)。窦庄是沁东军事要冲,锦衣卫都督张道俊、户部主事张道泽故里。乡民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张母霍氏领民守寨。义军奋勇攻杀,破寨杀张母霍氏。九月初又南下攻克河南济源和温县,月底回陕攻克中部县城。年底,义军又入山西,攻克山西西部的分宁、石楼、稷山、闻喜、河津等地,占领了晋南大片土地。

五年(公元1632年)七月,王自用部张应金在延川永宁关(今延水关)驻守,明将李卑(榆林卫人)和参将马科率官军剿杀义军620余人,张应金率部突围。九月,王自用、张献忠义军二十余万遍及武安、陟县、辉县等地。二十四日进占武修县城,杀知县刘凤翔、县尉周玖传、典史于宋彬等,开仓释狱,焚毁文卷档案。未久,又围攻怀庆,杀参将黄士英。十一月,36营义军兵分四路攻交城、霍州,占领寿阳,攻克辽州(今左权县),明朝在山西的统治势力基本摧垮。

明廷极为震惊,一方面调集军队合围,另一方面策划计谋,分化瓦解义军内部力量。王自用部属韩廷宪叛变,谋杀未逞,但造成义军分裂为七大部分。

六年(公元1633年)正月,义军分三路进入河南,越太行逼近京畿南部,占领沙河、邯郸、顺德等地,有进军京师之势。崇祯帝极为恐慌,忙调左良玉来剿。义军严阵以待,全力拼杀,歼敌七千余,左良玉大败。明廷又远调四川总兵邓玘,另以石柱土司马凤仪为副总兵,率兵前来增援。五月,义军在磁州腹背受敌,退回武安老营。邓玘、马凤仪率军尾追而来,把义军重重包围在武安南部25公里地的尖山。王自用、马守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各路奋力冲杀,斩杀马凤仪,夺路突围。王自用左冲右杀,锐不可当。邓玘兵突放暗箭,王自用咽喉、手臂等处连中五箭,仍奋力拼杀。但众寡悬殊,义军渐不能支,遂转入武安和林县的深山里。五月中旬,王自用因伤势过重而亡。王自用牺牲后,义军公推高迎祥为盟主,其部2万军士归李自成。

5.绥德西川张存孟起义

张存孟,号不沾泥,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在绥德西川(今大理河川)率领饥民起义。三年(公元1630年),西川“窑寨绝险,六十有四”,所有地势险要的寨堡都被农民义军占领。尽是义兵,几近无民,男女老少都加入造反队伍的行列。

四年(公元1631年)二月,张存孟率部与王嘉胤部活跃在延安以南的洛川、中部等地。四月进攻米脂,原王子顺部李自成、侄儿李过前来加入张存孟部,任队长。张存孟部连击葭州不利,退回大理川。明官府王承恩、侯拱极、张应昌率军追剿至大理川,屯驻双湖峪。张存孟被逼率部逃至关山岭,明都司马科继续追剿。张存孟杀部将双翅虎,伪缚王自用受抚于官府。李自成藏匿于山间深沟,得以幸免。张存孟余部归李自成,自立一军,东渡黄河入山西绛州,加入高迎祥部。

四年(公元1631年)十一月,张存孟重新举起造反大旗,率部攻克安定堡,驻屯月余明总兵王承恩追剿,张存孟转战绥德。明总兵曹文诏同游击左光先、崔宗允、李国奇等5路军,在绥德怀宁川、黑水峪、封家沟等地围剿,直至祁家高梁。义军首领张一川(号扫地王)兵败遭杀。

五年(公元1632年)三月,张存孟战败被俘,在绥德遭杀害。余部继续活动在西川等地,被王承恩围剿,首领乔六(吴堡人)投降于明军。

6.宜川王子顺起义

王子顺,清涧人,又名王子爵(号王左挂、左挂子),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伙同苗美(号横天王)、飞山虎、大红狼等聚众四千余,在宜川龙耳嘴起义,转战在延安及渭北一带。

二年(1629年)一月,李自成起事,加入王子顺部。时王子顺义军分八队,队长分别为钱眼儿(诨号,姓名无考),点灯子(赵胜),李晋王,蝎子块(拓养坤),老张飞(无考),乱世王(郭应聘),夜不收(无考),闯将(李自成)。四月,明廷洪承畴率军在云阳(今淳化)围王子顺等,王子顺突围东走黄龙山区神道岭

三年(公元1630年)一月,王子顺率部攻打宜川城不克,随攻韩城。明军失利,洪承畴率兵驰援。时苗登云、苗登雾起义于安定,王子顺又转战至清涧、绥德西一带。明总兵杜文焕、延安知府张辇、都司艾穆等追剿。王子顺、张述圣、姬三儿等二百余人被迫降于官府,并驻绥德。部众苗美坚持斗争,率兵转战在延川贺家湾。官兵围剿,苗美被叛将李攀龙(清涧人,庠生)杀害。李自成部投奔了张存孟。

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义军白汝学部4000人攻绥德,王子顺准备内应,举兵再起。不幸消息败露,与大红狼、飞山虎、苗登云、苗登雾等98名首领被陕西巡按李应期和巡抚洪承畴诱杀。

7.清涧赵胜起义

赵胜,又名赵四儿,清涧人。幼年家境贫寒,白天种田,夜晚在村东石油寺借光秉烛苦读,故号“点灯子”。时讹传赵胜酷似黄巢,点灯孤寺,著作兵书,有谋反之嫌,官府即将拘捕。赵胜害怕诬陷入狱,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在花岩寺(今解家沟镇)聚众起事。赵胜部义军“旋抚旋叛”,时众时寡,少则5000~6000人,多则万众;或向东进入山西,或向西返回陕西,活动在黄河两岸之间。二年(公元1629年)会合王子顺部,担任二队队长。

三年(公元1630年),赵胜率部与洛川李老柴部转战于延安以南地区。五月,与刘九思(上天猴)合军攻克金锁关城,斩杀都司王廉。

四年(公元1631年)三月,赵胜同整齐王(张胖子)、张存孟余部控制宜川、洛川、宜君和中部等地。五月以万余众进攻韩城、郃阳和灵州(今宁夏灵武),同明将张全昌激战3日,伤亡三百多。继而转移至鄜州,会合其他义军攻伐鄜州城,被明军追杀六百余名,于桑落镇被洪承畴、曹文诏擒获投降。不久走至宜川、雒州,举旗再起。六月,王嘉胤牺牲,赵胜与拓养坤、刘九思、一阵风等在王自用部下为三十六营首领之一。七月,赵胜在山西,与追剿至山西的明洪承畴、艾万年军多次激战。赵胜和李自成等率部连破隰州、蒲县,会集于沁水。后寡不敌众,退至石楼。绥德知州周士奇、守备孙守法伏兵河西,以叛将贺思贤为向导,渡河夹攻。九月十八日夜,赵胜于山西石楼县康家山突遭袭击。赵胜赤身提刀,仓促应战,被贺思贤杀害。

8.洛川李老柴起义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三月,洛川籍民李老柴(别名黑煞神)伙同诨号五虎、一座城等起义,不久便与黄龙山王嘉胤、王自用、张天琳、拓养坤众部数万人活动在黄龙山等渭北地带。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二十九日,李老柴、李自成率万余人自庆阳合水县和延安两路进军中部县,在城内田近奄的内应下,攻破县城。明延绥副总兵曹文诏和张福臻围追义军,李老柴等转战至延安北。十一月.李老柴、一座城至安定,八十余人乘夜从城南高山上攻击安定城,官府二百余守军逃遁。次日义军进城,屯住十二日。明榆林官兵到来,义军当即撤离,北上攻克葭州城,不久在明兵备道郭景嵩率军围剿中战死。

9.靖边宁塞堡神一元、神一魁起义

神一元、神一魁兄弟,明末靖边宁塞堡(今吴起县长城乡黄涧村)人,初服兵役,为延绥卫指挥使神英的仆人。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十二月,神一元、神一魁、高应登率三千边兵起事,攻克宁塞堡,杀宁塞堡参将陈三槐,并连陷新安边堡。再攻定边营未下,随即联合河套蒙古族千余骑进攻靖边堡(今靖边新城堡)3日。镇靖参将常怀德赴援,义军趁夜登上城墙与明军激战,并纵火焚烧北门,明军用水灭火。因守堡兵力太强,攻城未下,义军撤至柳树涧堡,攻占堡城。

四年(公元1631年)一月,在王嘉胤部攻克山西河曲的同时,神一元在西路攻克保安县,部将李九相斩杀县吏胡国定。接着进军陇东,攻克合水,围庆阳城。三月,延绥副总兵张应昌率大军围剿。十九日,神一元、高应登在激战中阵亡。神一魁率部突围,西走宁夏,明总兵杜文焕与贺虎臣合兵追剿。神一魁部万余人进军庆阳,杀明军五百余名,势力大增,又攻克合水县。明游击伍维藩剿战,义军伤亡五百余。陕西总督杨鹤招抚,四月神一魁于宁州(今甘肃宁县)降于官军。杨鹤罗织神一魁“十大罪状”,又予以“赦免”,任职守备。同时,密授部属贺人龙设宴诱骗,杀神一魁的部属,以及另一支义军首领茹成名和部众共计320人。

同年六月,义军首领张孟金等从鄜州进军靖边城,与明军张应昌交战于真水川,义军败。九月,神一魁再举义旗,占据宁塞城,赶走守将吴弘器、范礼二人,明张应昌前往围剿。九月部将黄友才杀害神一魁。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神一魁余部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郝临庵、刘六(刘道江)、刘汝金(号可天飞)等转战在子午岭山区至铁角城(今定边白马崾崄乡铁角城村),后转移至甘肃平凉,计划从凤翔走汉中。明洪承畴、曹文诏合力围剿于西壕,红军友、李都司兵败被杀。

10.定边柳树涧堡张献忠起义与大西政权

张献忠,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柳树涧堡刘渠村(今定边学庄乡高庙湾村刘渠庄贼沟湾)军户家庭。张父为手工业者,经营小买卖,家境略好。张献忠幼年读书,粗通文学,自称“斯文一气,学而未成”。青年时在官衙做捕快,当边兵。因犯军纪,将要处死,被陈洪范救免,杖责囚禁,出狱后穷无所归。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陕北各路义军蜂起,张献忠在米脂入伙。因“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勇”①,与罗汝才等占据吴家山、党家坪、薛家崖等米脂18寨,率一千九百余众,诨号黄虎,独成一队,自称西营八大王。四年(公元1631年)受官府招抚,五年又复起造反,转战山西,为王嘉胤属下三十六营十八首领之一。六年(公元1633年)随王嘉胤、高迎祥转战晋豫陕等地。七年(公元1634年)与李自成合兵转战四川,连取巴州、通江等县,然后回师陕西。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荥阳大会”后,张献忠随高迎祥离开河南,向东南进发。一月十五日攻占了明王朝的中都凤阳(今安徽凤阳),织绣旗帜,自称古元真龙皇帝。因与高迎祥的部将李自成不合,张献忠率部南下庐州(今安徽合肥)。九年(公元1636年)正月,高迎祥率军东进,与张献忠联合围攻滁州(今安徽滁县),为明将卢象升、祖宽所败。十月,张献忠联合老回回、罗汝才等部大举东进,兵锋直指南京。次年四月,大败明军于太湖附近的丰家店,斩明将四十余名,歼敌六千余众。时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令熊文灿专攻张献忠。不久,张献忠在挂车河为明军所败,被迫退驻湖北郧襄山区。十一年(公元1638年)春形势更趋恶化,李自成在川北梓潼中伏大败,与张献忠长期联合行动的刘国能投降明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张献忠“假借招安名色”伪降熊文灿,驻守谷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张献忠伪降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骄不奉法”,“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河南、江北旱蝗,饥民遍地。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杀知县、劫军纵囚、毁其城”,与罗汝才等部联合,七月末在房县罗猴山大败明军左良玉、罗岱等部,杀敌万余人。明廷震惊,处死熊文灿,又派督师杨嗣昌出京,调集各路明军,专剿张献忠。杨嗣昌到达襄阳后,制定了一个从四面八方包剿农民军的“圆盘大计”。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二月,张献忠在太平县(今四川万源)的玛瑙山区为其所败,损失惨重,仅率千余骑北走岔溪、千江河等地。四月,率军突破明将左良玉的防线,再度入川,与罗汝才合于巫山。杨嗣昌尾随追击,张献忠以流动战术纵横驰骋,长驱五六千里,沿途焚驿舍,杀守卒,隔断四川与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明军的联络。抵当阳(今湖北当阳县)时,闻知杨嗣昌大营所在地襄阳城防空虚,即遣军一部阻截尾追明军。张献忠亲率两千精骑,一昼夜急行军150公里,于二月初四抵襄阳境。随即派二十余骑乔装明军,持缴获杨嗣昌的军符、令箭入城。当晚,城中内应纵火,张献忠率军攻城,里应外合,于次日凌晨攻占襄阳,杀襄王朱翊铭,缴获大量军资、器械、饷银,杨嗣昌闻变自杀。攻克襄阳后,张献忠率军进入河、南。罗汝才与张献忠意见分歧,依附李自成。张献忠实力削弱,结果在信阳为左良玉所败。张献忠身负箭伤,率残部投靠李自成。因与李自成旧隙未释,李不愿接纳,幸得罗汝才拨兵马资助,才得逃脱东进,后与一斗谷、瓦罅子、“革左五营”等部联合。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张献忠进入湖广,占领重镇武昌,称大西王,处死楚王朱华奎。设立六部尚书、五军都督等官员。七月,因受明将左良玉逼迫,率军南下。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张献忠率部向四川移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到达万县,六月攻占了重庆,八月夺取成都,然后派兵四面出击,控制了全川。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大西,纪元大顺,并完成一系列建国事项。一是设立政府机构,委任职官。朝廷设丞相,汪兆龄为左丞相,严锡命(四川绵州人)为右丞相。设立六部,胡默为吏部尚书,王国麟为户部尚书,吴继善为礼部尚书,龚完敬为兵部尚书,李时美为刑部尚书,王应龙(延安人)为工部尚书。二是开科取士。三是确定军士建制,编正规军48营,以孙可望为监军节制文武平东将军,刘文秀为挂先锋印抚南将军,李定国(绥德人)为安西将军,艾能奇(米脂人)为定北将军。建置有御营提督、提督皇城都指挥、水军提督、大将,其中大将统辖镇兵或分巡各州县。各州县还建制地方武装里兵,按户口三丁抽一,国军出征,里兵守城。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肃王豪格率吴三桂等部全力南入四川,大西军北上抗清,驻扎西充、盐亭一带。清王朝多次派人向张献忠劝降,张献忠毅然选择联合南明、一致抗清的道路,并嘱咐义子孙可望:“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十一月,大西守护川北门户朝天关将领刘进忠叛变降清。清军入川,连破数城,进抵西允凤凰山下。十一月二十七日,刘进忠引领清军偷袭张献忠老营。张献忠未着盔甲,阵前察看军情,突遭清军骑兵袭击,中箭牺牲,时年41岁。

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军在李定国的领导下,与南明永历王朝联合,转战于湘、滇、黔一带,坚持抗清斗争16年之久。

陕北农民起义大潮中,还有许多小股义军,有的投奔于十支起义大军,有的被明军剿杀或招抚解散。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十一月,安塞谭家营人谭雄率领饥民起义,攻克安塞县城,驻守月余,被明总兵王承恩剿杀五百余。谭雄被招抚投降,后被设计杀害。

同年十二月,葭州民任可学、申在庭、马丙贵等在南部荷叶坪村起义,被榆林兵备参议樊一衡打败,追至关沟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