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24节气:惊蛰节气

轰隆隆

春雷乍响

我们都醒来了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春雷会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2020年02月19日12:56:53惊蛰节气。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满园桃花朵朵娇艳,馥郁清香。二候仓庚鸣:春风和煦,黄鹂早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开始鸣叫。三候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蜜蜂忙着采蜜 摄影:耀哥


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间明显增长,蛰伏于地下的生物也逐渐结束冬眠。


汉初之前,该节气被称为启蛰。置于雨水节气之前。即《夏小正》所说的《正月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为惊蛰。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摄影:耀哥


后人认为“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为合于月令,遂与雨水调换了位置。位于东汉中平三年的《张迁碑》明确载有“二月震节”“阳气厥析”之语,可见当时惊蛰已被定为二月节。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摄影:耀哥


后世以“震”字突出雷的作用为普遍认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正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对这个节气的描写。然而,每年初雷的日期并没有这么早,即使是江南地区也只能在公历三月中左右迎接来初雷,这样才不会与春分节气的第二候“雷乃发声”,相互违犯。

若非春雷震响,蛰虫又为何“惊而出走”呢?《易.说卦》解释“震为龙”。将震卦赋予代表东方,对应春季等属性应该源自先民对于自然界的感知和归纳。


古人发现恒星间的位置恒久不变,于是选择周天二十八个星宿作为标志来观测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转,又把它们按照季节所反映出的天文现象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即为“四象”。

其中东方七宿有如春季夜空中的一条巨龙,被称为“东宫苍龙”。如果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连缀在一起,则与古文字中“龙”的形象吻合。所谓“二月震节”当是一个关乎“龙”的节日。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古人制历,意在阴阳调和,“朔日(阴历初一)逢节,望日(阴历十五)逢气”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可惜阴阳有别,节气之间相隔十五天有余,其构成的阳历月比二十九天半的阴历月多出大约一天的时间。正像上一个壬申年(1992)那样,当阴历年的大年初一正逢立春,惊蛰节气只能交于阴历的二月初二。


于是,在阴历月份中留下一系列有趣的节日,如二月二春龙节,三月三上上已节、五月五端阳节、六月六天贶kuang(况音)节、七月七乞巧节等。


此时“阳气厥析”,春风送暖,黄昏来临,角宿就会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之上,它昭示着象征春天的巨龙即将现身。如此看来,龙与虫的联系就显而易见了,天上“龙抬头”,地下虫蛇醒。

春龙的出现,是开启“九九”春耕的信号,百姓于春龙节当日通过耍龙灯、吃“龙食”等风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子耕地臣赶牛”,更是体现出农耕社会对于不误天时的重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获丰收的希望。那么,中华民族把对自然的崇拜凝聚为对龙的崇拜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由于岁差的原因,现在角宿出现于东方的龙抬头现象已经推迟到阴历三月之后,据此亦可推知西汉以前正月启蛰的合理性。


春日之境,花开灿烂,水中云摇,鸟鸣婉转,柳叶轻摇......



刚刚经历的闰月


今年是闰年,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闰月,四年一次的2月29日。

我们中国所用历法为阴阳合历。当今世界通用格里历~太阳历。它是以太阳的回归年周期为基本数据制定的历法。

欧洲太阳历是古罗马凯撒在公元前46年请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斯制定的,世称“儒略历”或者旧太阳历。当时测得的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因此,儒略历规定,每四年中前三年为平均365日,第四年为闰年366日,即逢四或缝四的倍数的年份为闰年。


一年十二个月,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起于3月,终于2月,与月相完全无关。因为罗马帝国每年2月(年终)处决犯人,视为不吉,所以减 去一日,平年有29天,闰年为30天。又因为凯撒养子屋大维(奥古都斯)生于 八月(小月),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八月,变八月小为八月大(31日)。这 样,2月即为28日(闰年为29日)。为了避免由于2月小,八月大造成的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连大,又改为7月,八月连大,九月十一月为小月,十月十二月为大月。

这段话虽然看着像绕口令,但是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大小月之分了。从前小时候在拳头上数月份时(见下图),我还以为先人们是按照拳头顺序来定的大小月,到今天才明白原来是这样………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借我闺女拳头一用


然后,在1582年10月4号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因为罗马人在一觉醒来后跨过十天直接就到了10月15日。


原来,在325年罗马帝国召开宗教会议,将3月21日定为春分日,到了公元1582年,人们发现春分点竟在3月11日,与325年的春分点相差十日之多。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当时在1582年3月1日颁布新历法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了解到每年要多算出0.0078天的问题,从公元前46年,到16世纪,一共累计多出了10天,所以儒略历已经误差积累了10天。

因此,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命令,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这样,就把从公元325年以来积累的老账一笔勾销了。


所以,在1582年10月4号,人们一觉醒来就到了10月15日。


为避免以后再发生春分飘离的现象,改闰年方法为: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后记

黄明雨老师说“大自然天地万物运行,昼夜更替,四季轮转,自有他的节奏。许多灾难的出现,是很自然的。比如星系的运行,有小循环、大循环,所以有些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会周期性的发生。因为我们活在宇宙的家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星系空间位置变动而带来的能量影响。”


李辛老师说: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浪声震耳的海边、坐在几亿年前的岩石上,几百年前的大树下,通过去到那样的地方,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不止是城市生活中被家庭工作抓住的那个人,我们可以进入更大的自然空间和更大的精神世界。


我们尽可能去接触大自然、去看那些风景,去看那些细小的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很小很小的苔藓,刚刚发芽的嫩芽,小小的昆虫。看一些过去的书,欣赏几百年前的、几千年前的作品,其实可以扩大我们的空间,对人的可能性的理解。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摄影:耀哥

成都的樱花开了


这种不同角度的看待问题,空间便延展开了。古人说“天人合一”,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人则是个小宇宙,人和自然相通相应,天能影响人,人亦影响天。将生活放到历史的长河、宇宙中去,眼前的琐碎便不再那么重要了。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宋代 郑思肖


文末了,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吧。

牛顿和“万有引力”

在1666年的秋天,牛顿正在躲避瘟疫(划重点哦,瘟疫),在故乡林肯郡母亲的农场一颗苹果树下做着宇宙冥想,忽然一颗成熟的苹果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忽然觉得非常惊奇,想苹果为什么不斜落、横飞或者上升呢?月亮是不是也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只是其降落弧线与地表的弯曲同步因此才环绕地球运行的?由此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原理.........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在家里休息的日子里,您会因为一个苹果或者鸡蛋或者一颗萌芽的小草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人类的活动顺应大自然的规律,
在大自然中找到规律,尊重规律;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因为对自然的敬畏,对世间万物也就有了敬畏。顺应自然规律,万物皆生长

欢迎添加下面二维码做交流分享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行承72候节气~惊蛰

部分内容参考《二十节气与七十二候花信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