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培養“一個雲計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錢?

“培養“一個雲計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錢?

UCloud已經作為“雲計算第一股”在上交所鳴鑼上市了,但資本市場,對於雲計算的投入產出比,真有一個清晰地概念嗎?

前期重資產、高投入是雲計算業務的一大特點。在前期高投入之後,雲計算行業的盈利方式其實是降低後期的邊際成本。從高投入到降低邊際成本獲利,國際雲服務巨頭AWS用了7年,國內雲計算份額第一的阿里雲,成立近10年,2018年也仍在虧損;已經融資60億人民幣的金山雲,2019年上半年虧損4.63億元,同比擴大29.2%。

所以雲服務商,特別是對於創業雲服務商來講,在高投入與盈利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是一件需要仔細斟酌的事。

雲計算追求的是規模經濟,但這一天不會來太早

一般來講,雲計算企業的每輪融資,少則近億,多則數10億,一家創業公司從A輪到D輪、E輪,要燒掉20億~60億元不等。鈦媒體根據公開數據計算,UCloud加上本次上市的19.44億元的籌資額,至今已獲得將近35億元的融資;2018年完成10億元Pre-IPO融資的華雲,總融資額也在35億元左右;正在籌備在美國獨立上市的金山雲,有明確金額的融資已經達到了8.9億美元,按照現在的匯率,約等於61.43億元人民幣。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圖片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發展白皮書(2018)》

“我們計算過,大概虧兩三個億,可以換回來十幾億的收入,但這個收入不是良性的。“在鳴鑼上市之後,UCloud COO華琨接受了媒體採訪。

他對鈦媒體坦言,雲計算行業還在高速的發展,離成熟期還很遠。

“需要保持一個比較高速的增長,但是我們不希望這個增長是一個低質量的。”

華琨所說的低質量包含三個方面:收入結構下降、產品結構下降、用戶黏性下降,他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UCloud財務數據(2016-2019年上半年)

根據UCloud此前發佈的招股書,由於產品降價、固定資產(新老服務器更迭)成本上升、下游互聯網行業增幅放緩等等。UCloud 2019年上半年的淨利潤相較2018年上半年大幅下降84.31%,2019 年上半年毛利率較2018年下降 了9.44 個百分點。這與華琨期望的UCloud的增長形勢其實是相反的。

毛利率高低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產品是否具有足夠高的含金量,比如用戶粘性提高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都會促使毛利率的提升。

“AWS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體現了邊際成本的下降。”在華琨看來,AWS的用戶粘性與用戶數的增長都是UCloud 應該學習的,這也是UCloud 今後的發展方向:對資源高投入是必須的,但是需要通過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與用戶粘性來降低邊際成本,提高毛利率,從而推動雲計算產品價格下降。

與一些雲計算公司為了拓展規模、佔領市場,願意忍受長期虧損不同,還有一部分雲計算服務商在創業初期就實現了盈利,例如成立2013年的青雲QingCloud,在2016年就實現了千萬級人民幣的盈利規模。

公有云服務商比格雲CEO諸葛輝此前也告訴鈦媒體,能夠提前實現盈利無論是對用戶還是對員工都是一件好事:“比格雲尊重自己賺到的每一分錢,也會有效地去花錢,其中‘花錢’也包括不定期做的一些產品降價的活動。一家公司在規模不大的時候就能夠實現盈利,恰巧說明這家公司是一家良性經營的公司。”

不同的因素促成下,大家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基礎設施的高投入是一個成熟雲計算服務商的標配

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4月份UCloud發佈的招股書(申報稿) 相比,擬訂的籌資額已經從47.48億元調整為了19.44億元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UCloud去年4月份發佈的招股書申報稿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UCloud今年1月中旬發佈的最新版招股書

UCloud COO華琨向鈦媒體回應稱, 籌資額度縮減的很大部分原因在於科創板再融資的開放。

鈦媒體從證監會11月8日發佈的《科創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註冊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即《科創板再融資辦法》)中瞭解到,在此之後,上交所可以根據市場發展需要,制定上市公司最近12個月內申請融資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且不超過最近一年末淨資產20%的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業務規則,並報證監會批准。

所以在UCloud看來,他們不必一次稀釋掉太多股份,在《科創板再融資辦法》的支持下,UCloud 完全可以在今後的某一個合適時間,選擇再融資,這將有利於公司的現階段經營。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UCloud未來5年四個項目的資金使用規劃

但融資規模的調整也意味著UCloud對新項目的投資金額也必須隨之調整。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UCloud此次募集的資金基本用於了四年內基礎設施的建設,其中總投資最高的是內蒙古烏蘭察布數據中心,本次籌資額的39.50%將用於支撐該項目,在該項目進行的第五年,出現了明顯的資金不足。不排除UCloud在第四年,根據數據中心投產運營情況進行新一輪融資。

像阿里張北數據中心、騰訊貴州七星數據中心、百度陽泉數據中心一樣,每一個雲計算服務商都有自建數據中心,投資金額在數十億乃至上百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雲服務商自建大型數據中心說明其在本地的客戶量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我們可以從國內國外雲服務商設立數據中心的方式看出來。

以阿里和騰訊為例,在德國法蘭克福,阿里雲與騰訊雲都與德國數據中心運營商Interxion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關係,比如租用當地運營商的機房,然後再根據自己業務特點配置不同數量的特定服務器或其他參數。這一部分原因在於國內雲計算服務商本土化推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於在當地的業務體量太小有關。

例如,UCloud招股書顯示,2019年1-6月,UCloud在境外(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美國、歐洲、非洲、南亞、東亞等地)的總營收為0.75億元人民幣,佔UCloud總營收約11%。

還有哪些玩家?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根據IDC公佈的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數據,拋開UCloud“中立雲計算創業者”的標籤,它的競爭對手其實涵蓋了市場上主流的雲計算服務商,並且隨著華為雲、金山雲、AWS在雲計算戰略上的加碼,UCloud的市場份額排位一直沒能進入前五。這印證了UCloud華琨的說法:UCloud需要把握投入與盈利之間的平衡,不能大規模虧損。這就等於放棄了一部分市場份額,UCloud需要為股東利益負責。

這是UCloud等創業公司以“雲計算”為主營業務的一個劣勢:沒有其他業務為雲計算業務的虧損買單。

但阿里雲、騰訊雲這類有大公司背景的雲計算服務商就不同了,雖然雲計算業務在經受虧損,但這部分虧損已經被公司其他盈利業務中和掉了,例如阿里雲在2018年度虧損了約13.47億,但是阿里集團整體的淨利潤仍然有兩位數的增長。

此外,隨著雲計算行業進入深水區,雲服務商的打法已經明顯分成了兩路,第一路是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國內巨頭,他們旗下的雲服務,已經紛紛向產業互聯網靠攏,即拓展傳統行業業務,幫助傳統行業上雲。

他們大部分的打法是想從“賦能C端”的角度出發,先讓傳統行業看到效益,比如跟淘寶或者微信等的數據結合,進行精準營銷或者減少黑產對企業優惠活動的影響,然後再逐步深入其他業務。

能夠這樣做的雲服務商一般自身生態比較大,在C端有很好的積累。近期華為雲推出的企業辦公軟件Welink,其實也可以看作他們著手培育C端市場的一個動作。

另一路服務商,他們本身在國內的C端用戶上沒有太多根基,但仍在不斷推進雲計算戰略,這類服務商他們一般是國內雲計算創業公司(例如剛剛科創板上市的UCloud),或者國外雲服務巨頭,例如AWS(中國)等。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圖片來源@招股書截圖

從UCloud的業務構成來看,UCloud移動互聯、互動娛樂等業務佔比正在縮小,而企業服務、傳統行業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UCloud的下一步極有可能通過戰略投資彌補“連接”性的不足,或者找到其他突破點以推進傳統行業的雲化進程。

“培养“一个云计算上市公司需要多少钱?

AWS營收增長放緩@鈦媒體經公開資料整理

另一邊,AWS雖然是國際上的雲計算霸主,但從AWS近3年的營收數據來看,其增速從2018年Q2開始已經有了連續5個季度的下滑。然而,這並沒有阻止AWS在國內雲計算份額佔有率的提升:在中國,AWS的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已經從2015年的第五名,提升為了第四名,市場份額提升了2.4%;目前,AWS與第三名的市場份額相差2.3%,與第二名相差5.2%。

同樣沒有來自母公司的助力,AWS在中國的業務進程是值得中國雲計算創業公司學習的。

鈦媒體曾採訪過多家AWS的客戶,他們首選AWS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穩定的全球化部署能力以及新技術的快速部署。AWS到現在對自身的定位仍然是幫助本地企業出海以及幫助海外企業服務中國市場,在市場需求下,及時推出相關產品。例如,在察覺到自身生態上的短板之後,今年年初,AWS在國內上線了“數字化產品目錄”,通過該產品,AWS客戶可以調用涵蓋操作系統、安全、網絡基礎設施、大數據以及業務分析等方面的100多種軟件產品,這些服務由Palo Alto Networks派拓網絡、Tableau、Commvault、亞信等主流ISV提供。

目前2019年中國雲計算市場份額的佔比情況還沒有確切的數據,AWS的市場份額能否再進一級也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雲計算市場可以不依靠一個大集團生存,但在業務生態上需要保持足夠的敏銳性,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曾在個人博文中提到:“從雲服務商看,10年前雲服務商主要是IaaS、SaaS和PaaS;10年後,主要是行業解決方案商、系統集成商、運維管理商、遷移服務商和規劃諮詢服務商。”

揚長避短,找到適合自己的突破口,而不是盲目跟風才是接下來雲計算創業公司“上市”之路的良方。

“我們公有云比重非常高,所以我們會以Cloud為核心,像AWS一樣,我們要這塊兒做得更好;大數據上,我們也採取了差異化的做法,其他友商本身可能會成為一個龐大的數據來源,而UCloud則會成為那個彙集數據的企業,很多數據不止互聯網巨頭有,大型政企也有很多;AI上,我們也不再去做人臉識別,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這些AI獲取更廉價、更低成本的算力。”華琨說道。(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秦聰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