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农村,人去世时穿寿衣,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讲究,年轻人还知道吗?

醉憙欢


在农村确实传有习俗,我老家是农村,记得我父亲姥姥可能是60岁左右准备寿衣,寿材(棺材)只记的衣服都是各种花的棉的鞋帽铺垫都有。棺材是红柒,单独仃放一间小屋,每年上一次柒,父亲姥姥活90岁。后来我奶奶也是60岁把寿衣寿材都作齐全,每年署热时节把寿衣在阳光下晒一次。每年生日这天还穿寿衣过生日。她说喜庆,穿着舒服得体。奶奶99岁。我母亲说:把我和你爸作寿衣所有布科都准备好就开始自己作。作好后还自试来试去的,还问我们好看吗?自己作的舒服,不然到那时候穿着不合适咋办?我母亲还经常拿出来看看,然后整理好放回柜子里。在农村老人都是自已作寿衣,现在很少有人自已作了。要老了人都去寿衣店需要什么有什么。


老刘AB1513699


在农村对于人去世的时候穿寿衣是非常有讲究的,有的人在提前好几天就把寿衣穿上了,有的人是在咽气之前必须穿上睡衣。这样穿上的睡衣预示着这个人走的时候就是穿上了新衣服,如果说在咽气以后身体发凉了,再穿上寿衣那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只是外观的人来好看一些。其实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老人去世的这这一段的时间有人陪着,这样老人在走的瞬间能够看到自己的亲人幸福的离开了人间。在农村就会说这样走的老人非常的有福气,至少子女在床边前送走的。


记得年前我父亲去世的时候,走的时候是非常的安详,但是也是非常的痛苦。于是在一时还比较清醒的时候,就没有给父亲穿上寿衣,直到最后那一刻感觉的已经呼吸非常困难了。意识当中也已经失去了痛苦的感觉,这样才给穿上了寿衣,直到咽最后一口气寿衣也就穿完了。

在农村穿寿衣也是有讲究的,需要近亲属有一个比较大的年龄的人才能帮忙穿寿衣,并不是那些年轻的人能够给穿寿衣的,当然也需要自己的子女帮忙,这样显得非常的孝顺。当时我父亲穿寿衣的时候,就是我们家族一个长辈来指导着我们兄弟给父亲穿的寿衣,他亲手教我们怎么穿。需要从里里外外的穿外衣,而且对于穿睡衣必须是单数,不准穿两套衣服。


对于穿寿衣首先做到穿金戴银,这种做法也就是衣服一般都是白色加金黄色,要从头到尾给换上一套新寿衣。然后再把床头掉过来,在我们这边是头要朝南脚朝北对着大门口。紧接着就开始把家里人全部叫来商量怎么办丧礼,然后商量要叫外边的近亲属来送最后一程。现在想想老父亲去世了,感觉的记忆犹新,似乎还没有走的感觉。已经走了有三个多月了,依然还是走不出那种失去亲人的困境,总是不相信这是个事实,时常想起来还是流泪的感觉。


宗元三农堂


有一条:成年女性的寿衣上,缝上铜钱作为纽扣。

坐标广东。不知道有没有其它地方也曾有这个习俗。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太奶奶尚在世,即我爷爷的母亲。

老人家逝世时九十三岁,而大概在她九十一二岁时,老人家大概觉得自己大限将至,便开始平静从容地为自己的后事作准备。

我太奶奶集起一些清朝的铜板、黑色的前襟斜扣的女式上衣,亲自把铜钱缝在衣扣上。


年少的我坐在她膝下,拿着还没缝上的铜板细看,那时还不认识铜板上的“光绪”之类的字眼,只觉新奇,好奇地问:“阿太,这个什么?用来做什么?”

太奶奶只是温和慈祥地简单回答了我,似乎并不细说,却似乎也不大避讳,只是年少的我听不懂。

现在想来,太奶奶是我们中国风骨女性的格度,能从容面对生命的最终归属。

那件缝着铜钱的寿衣,最终随着我太奶奶长眠地下了。

到了我奶奶那代,奶奶六七十岁时,也曾自备铜钱,还有女式前襟斜扣的上衣,藏青色的。

但最后奶奶没有用上它们,丧葬政策已改变,奶奶故去后,遗体火化,她并没有用上寿衣。但她当初为自己准备寿衣的沉静与从容,和我的太奶奶是一样的。

亲见的我也非常认同,寿衣也能折射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


漪露申


我奶奶过世,我全过程都在。是我和我妈还有姑姑们 我奶奶的侄女们穿的衣服,确实有很多讲究,比如要穿单数,不能打死结,不能把眼泪掉奶奶身上,唉,想我奶奶了,我奶奶是聋哑人,去世那天是我爷爷生日(爷爷已经去世十几年了) 大家都说是我爷爷生日这天来接我奶奶走了。晚上的时候一只大飞蛾就在我奶奶生前的床上飞,很大一只,还很漂亮,翅膀是彩色的,我那时候正坐在她床上哭,突然就出现了,我宁愿相信就是她想安慰我。。各位,好好珍惜亲人,多些陪伴。祝大家好运


社会你张哥gg


农村里老人去世时穿寿衣的讲究,一直以来都靠老一代的人口口相传给后人,年轻人从懵懂不知,到经历这种事以后,就可为师,一代代相传。因口口相传,其中的讲究不免会出现差异,形成各地不一样的丧葬文化。

(寿衣寿鞋)

寿服的准备

讲到农村的寿衣,老祖宗确实留下很多的讲究。寿衣和寿材一样,从老人还活在世上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虽然老祖宗比较迷信,但面对这一点还是很从容的。既然有了从容的心态,也就很坦然地面对。古代的人寿命比现在的人要短,因此,在人到四十五岁后可以准备寿材(棺材)的木头。满了五十才称寿,就可以做寿材、和寿衣服。

做寿材一般由儿子做。儿子和父母在一起,名义上是儿子做,实际上还是自己做。寿衣服由已出嫁的女儿来置办。如果没有女儿,可让侄女置办,但大多数还是由儿媳来置办。这种风俗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差不多。

现在农村,一些年轻人不太讲究这些规矩了,因为寿材和寿服皆有专门的店铺,随时都可以买到手。再说寿服的制作有很多讲究,而到店铺购买,店铺会按当地习俗全套搭配好了,用不着劳心费力。不懂的地方店主还会告诉年轻人怎么做,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最靠得住的是人民币。

寿服的种类和布料

寿衣,又叫寿服,其实不只是寿衣寿裤,还包括寿鞋、寿帽和寿被一整套。寿服的作料一定要是棉、丝、麻织的布料。不能做扣子,更不能用金属、塑料扣子,而是以布带子代替,意思是老人带来子孙发达。这种要求可能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国外传入化纤、塑料工艺,应用于布料、纽扣的生产。与传统的寿服料子不同,主要是不易腐烂,民间有一种排排斥心理,因而成为制作寿服的禁忌。

寿服因地方不同,风俗不同,性别不同,其中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讲究,有暗红色的,也有蓝花色的,还有黑色的等。上衣无衣领。寿被的颜色大多数地方为白里子红印心的印心被,也有的地方为绿色、蓝花色等颜色的印心被。

(老式寿衣)

活人穿寿衣和晒寿衣

中国民间有健在的老人穿寿衣的习俗,有的地方老人一年穿一次,有的地方老人一年穿数次。有的地方老人穿寿服只给子孙看一下就收起来,而有的地方穿了寿服要到村头村尾转一圈才收起来。此谓添福添寿。看来过去老人面对死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每年的六月六晒龙袍,民间当然没有龙袍,那是帝王的专利,那就晒衣服。此日,置办了寿服的老人,也要将寿服拿出来晒一晒。这种风俗以前在全国多地都有,现在很少看到了。

人去世时穿寿衣

老人去世时穿寿衣,既有在去世前给老人穿上(老人要求穿),也有在去世后穿的。总的来说,给去世老人穿寿服,要趁其身体还柔软的时候给穿上,等身体僵硬了就难穿了,最怕的是易掰断老人的手脚,出现这种情况,儿女心里很不好受。老人去世穿寿衣时,先要给老人洗澡。说是洗澡,民间大多数地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洗澡,只是擦一下身子。有的地方全身擦到,有的地方也只是擦洗三个地方,一是前额,二是胸口,三是手。有的地方忌有水冲洗身体。

(商铺中的寿衣)

洗澡和穿寿衣,不同地位习俗有别。有的地方去世老人为男性,由儿子洗澡和穿寿衣,去世老人为女性,由女儿来洗澡穿寿衣。有的地方则专门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儿女只跪在地上哭喊就行了。

寿服一般只有外面的一套,里面的衣服还得穿平时的衣服,只是把扣子剪掉,换上布带子,同样不能穿化纤衣服和缎子。衣服的数量,不管是衣服和裤子都要成单数,双数被认为不吉利。中国民间讲究的是好事成双,丧事就要成单,意思是只有老人一人去阎王殿报到,成双就意味还要带走一人。因此,丧事忌双数。

一般来说,衣服的数量要多余裤子的数量。民间一般是七件衣和五条裤子。现在生活普遍宽裕了,不愁衣食,有的要给老人多穿一些衣服,最多也就衣服十一件,裤子九件,如果还多穿就是一种规矩的“僭越”了,因为十三件以上只有王侯才能享受的待遇,平普百姓穿了也受不起。

(清代贫穷百姓穿着,后一张为无法补的衣服)

旧时,平民百姓,能让老人穿上七件衣服的只有财主家里才做得到,贫穷人家哪里还有多的衣服?就是有多的衣服也舍不得,要留下来给活着的人穿。那时的农村,一件衣服三代人穿是很正常的事,老人去世时大多穿不上七件衣服,这样说也只是一个大概数,具体穿多少还得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

至于入殓时还有一些关系到盖寿被和儿女衣服的讲究,因与问题内容无关,也就不再赘述。


关山听风


寿衣用绸子不能用缎子。(稠子,断子)

分衣裳,上衣下裳,现在裳就是裤子了

一般下比上少二,整体穿多少根据老人寿来的。越高寿越多。衣为领,裳为腰。一般规格如下:

五领三腰

七领五腰

九领七腰

(枉死,横死,一领一腰)

领中要有一件夹衣,基本是贴身衣外的,是红色的,大红色。讲究说人一辈子肯定都有作恶的,踩死打死啥的啊,下地狱要受刑。铁棍子抽,抽到红就不抽了,叫皮开肉绽了。在外边穿一件四开的绸衣,男绿女红。还有老蓝色(藏青色)的套头所有衣服不能有扣子,都是布带子的,不打死结,裤腰用九道不断的白纱线系住。然后开始扎棉。这么多衣服在长子捧头取水的时候都要穿,暖衣。还有的地方要暖材。(寿材)

除了寿衣,还有子孙后代的孝衣也很讲究。现在怕讲究越来越少了哦~


春绣景


在我国只要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大多都需要给老人准备寿衣,寿衣的件数需要是单数,不能出现双数。在有些地方,只有老人一过六十岁,家里的孩子就要开始为老人做寿衣。寿衣人们又会叫它“老衣裳”,老人去世以后会由儿子或者女儿来给父母穿上寿衣,如果是男性,则由儿子来给穿,如果是女性,则由女儿来给穿。寿衣的意思是长寿健康的意思,这是儿女们希望父母下辈子可以身体健康,不用有太多的焦虑,寿衣一般都不会选择带有皮毛材质的衣服,因为有的地方会认为给人穿这些会不吉利。


寿衣其实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鞋袜、衣裤、帽子等,在以前的社会里面,这些东西都需要家里的儿女自己做的,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很多人都是直接买的寿衣。做寿衣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老说法和讲究,寿衣上不会用扣子,而选择用带子系上,这寓意是家族里面后继有人;男性的寿衣大多是杏黄色、女性的寿衣大多是青黄色;在做外面的外衣的时候里子和帽子上面会有红色的顶子,这寓意是子孙后代红红火火。我国人对于丧葬的礼仪特别的重视,这都体现在寿衣的设计上面了,很多人在选择寿衣上面都特别的谨慎。

在选择寿衣的时候应该知道一些基本的东西,要学会合理的搭配,现在一种地方开始穿西方的寿衣了,不要上面穿西装,下面却穿中国的衣服,要选择皮鞋,不然感觉不伦不类,没有体统。寿衣件数的选择上其实也有说法,寿衣应当都是单数,年纪越大的话能穿的寿衣就越多,年纪没有过50岁的话,最多不能超过3件,以前古代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超过15件,因为古代皇帝就穿15件,一些王孙贵族会穿13件,大臣就会穿11件,这样会按照社会等级慢慢的排下去。现在的寿衣款式和颜色已经越来越多了,现在的颜色已经慢慢有了红色、金色、绿色等可以对应上五行关系的颜色,有些人家也会讲究这些。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人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讲究,还是源于人们对于家里老人的尊重,这也是感恩的一种形式。选择合适的寿衣对家里的老人也比较好,一些老的风俗传统我们还是需要知道的,这些东西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作为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很多人都已经不了解寿衣的讲究了,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以后往往会弄的一团糟,多注意一些东西总没有错,老祖宗都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可以继承发展,但不能彻底消失。


老农民说事


1,我们那边不可以把切菜的刀放在盆里,

2 卧室要比厕所地面高

3 给神仙上香前一定要拜三拜

4 大年初一不能生气

5 过年那几天不能去地里干活

6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7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

8、 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

10(招待客人的量,要做好),这个怎么解释?就是给客人添饭,倒酒,倒茶的量。有句话说“茶七,饭八,酒满”,就是这个道理,并不是什么都倒满了才是好,有的东西倒满了,反而会让讲究的客人,心里觉得并不是很舒服呢!


对你爱爱爱不完


家里老人弥留之际,儿女们强忍悲痛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人穿好寿衣,但是,这个时候一般的年轻人都会慌了手脚,因为给老人穿寿衣有很多讲究,很多时候,其意义只是给老人穿上了衣服而已,并不明白这一丧葬文化的习俗。

(唐装寿衣)

01、准备寿衣

丧葬习俗经过千年,依华北北部来说,在穿戴方面没太大出入。寿衣,俗称“妆裹衣裳”。前些年老人们,到了一定年龄大多都提前为自己制作寿衣,有的一放十几年,寿衣都发了霉,只好在春秋两季拿出来晾晒。这种风俗以前在全国多地都有,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丧葬品商品化的时代,售卖这些用品的商店应有尽有,临时买都来得及,可是,有的老人比较开明,常给孩子们开玩笑:“今天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明天能不能端起饭碗”,言外之意自己是熟透的瓜了,阎王什么时候叫就什么时候走了。

(古代旧式大袍)

很多老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寿衣是什么样的,置办好寿衣过目,老人满意,儿女心里踏实,也了却了老人的心愿。为老人准备寿衣的人一般是女儿,其次是儿媳。我们当地老人的寿衣绝大多数都是儿媳操办。提前置办寿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老人一口气上不来,措手不及的时候抓瞎,那样老人就光着身子走了。

(寿衣、寿鞋、寿帽)

02、寿衣选择的基本常识

寿衣,又叫寿服,寿衣不只是代表寿衣寿裤,还包括鞋、帽和寿被一整套。在寿衣的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

农村老百姓的寿衣,一般延续的都是古装,大概源于传统文化习俗吧!无论男女几乎都是里面两件套,外面是长衫大褂,上衣无衣领的多,不管是内衣还是外衣,都不使用纽扣,要用成条的布带代替纽扣,扣子扣子,不能代字(老人走了不能带着儿子),寓意不好,以期待后继有人。

(棉、丝、麻织的布料)

另外,寿衣的布料也很讲究,一定要是棉、丝、麻织的布料。多数用绢棉制作而成。用绢棉做成的寿衣,寓意“眷恋、缅怀”之意。

还有就是寿衣的袖子要足够长,在给老人穿寿衣时,袖子要遮住老人的手,只有“衣不露手”,下辈子老人转世后就不会出现衣不蔽体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儿女们祈求老人来生幸福的美好愿望吧!

(唐装龙凤装寿衣)

03、寿衣什么时候穿

老人的寿衣一般都是儿女为其穿,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穿,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穿。

依照传统习俗,寿衣要在老人弥留之际给穿上,笔者的农村老家认为去世前穿的寿衣,老人可以带走,否则即便穿上了寿衣,老人也等于是光着身子走的。乡里乡亲的都非常忌讳老人咽气后穿寿衣。

而不少现代人认为,老人没死就给穿寿衣,是对老人不敬,主张老人死后再给穿寿衣,认为这样才能让死者走的安然。具体怎样好呢?笔者觉得还是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吧!

(全套寿衣寿服)

04、寿衣的文化

寿衣包括:寿衣5件套、(单衣2件、棉衣2件、外长大棉衣1件)双铺双盖4件套、头脚枕、鞋、帽、袜、腰带、绑腿、口铃、盘缠巾、盖脸布、金银元宝、金银戒指、垫被钱。具体手里握的、口里含的、怀里揣的、头枕的、脚蹬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传统意义上讲,寿衣是根据逝者的年龄、地位来确定的。古代皇帝驾崩,穿的寿衣为15套,即九领五腰加披风,寓意九五之尊的意思。王室贵族的寿衣为13套,大臣的寿衣为11套,富贵人家多为9套,平民布衣多为7套。上衣和下衣一般相差两件,比如上身5件,下身就是3件。

穿着寿衣的件数不宜穿的太多、忌双喜单。据说阴间的吉利数字恰恰与阳间相反,认为单数才是阴间最为吉利的数字,衣、裤的件数通常为单数。

(男士五件套寿衣)

逝者穿着寿衣的件数,年龄越大件数越多,是对于逝者的一种敬畏和尊重。个人却觉得对于普通百姓家,时下流行的五件套: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就已足够,再多无益,你想,皇帝才不过十五套,穿多了估计咱平民百姓也受不起啊!

结语:人死如灯灭,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之中一直讲究寿终正寝,在自己的老人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照顾他们,让他们老有所依,尽孝道。当他们临终的时候,儿女给老人清洗身体,为他穿上干净的衣服,守在他们的身旁,送亲人最后一程。让他们尽可能地体面风光,就算是对亲人的敬畏和尊重了。


那些旧时光


人去世穿寿衣,这是非常有讲究的。现今的社会家人去世穿寿衣的习俗还是存在的,年轻人知道这其中讲究和规矩的很少。所以多数人在家里有人去世后都会请一种职业的人在北方称为“知客”是旧时帮助办喜事或丧事的人家招待宾客的人!都会由他们来按部就班的指导。既然说到这个问题别管知道不知道的咱们一起了解一下!人去世为什么要穿“寿衣”?又有哪些禁忌和讲究呢!

人去世后要穿寿衣是我国祖辈留下的一种风俗,也有很多的讲究和禁忌但是地域不同习俗亦不相同。人去世后穿寿衣是对死者的尊重,希望死者来世可以做个有福之人,在古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得起寿衣的,只有那些大富大贵之人死后才可以穿的。迷信之人认为人死后是会变成鬼到阴间地府的,而阴间则是暗无天日,阴风阵阵的,所以为死者穿上寿衣,希望他在阴间可以过得舒适一点。寿衣一般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比如:在我国闽南一带死者穿寿衣一般都是单数,上七下五或者上九下七,七件上衣和五件裤子。夭寿者也就是年纪不过50岁的一般只允许穿3件。死者年纪越大穿的越多表示有福有寿!但是最多也就是上十一下九。还有其它地方的讲究,比如寿衣的材质不可以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而且时间最好选在古闰年,因为这一年的时间比较长也就寓意着在这一年做寿衣可以使家中老人多添寿禄。在北方汉族的习俗中,死者要穿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最讲究的是寿终正寝,人死后,一般亲人会帮他清洗身体,穿上干净的衣服,也就是寿衣若是死者衣不蔽体的,他的家属就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所以,家属都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死者选择合适的寿衣,希望他可以走的安稳一点。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是对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也愿我们能够珍惜和我们身边人相处的每一瞬间,不要最后空留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