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瞿孜文:CFO將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



瞿孜文:CFO將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

瞿孜文,明略科技集團高級財務總監、財能書院會員


嘉賓:瞿孜文

來源:財大咖(ID:caidaka2019)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未來CFO的畫像應該是怎樣的?明略科技集團高級財務總監、財能書院會員瞿孜文在2019財能百人會(西南)峰會的圓桌對話中表示,財務管理者必須從數據的使用者轉變為數據的管理者,只有熟悉業務、具備技能、轉變理念、升級工具,才能被數字化時代賦能。以下為發言整理:

最近一兩年我參加的財務相關活動中聽到最多的詞就是“數字化轉型”,包括企業的數字化創新和財務的數字化轉型,財務同行們在一起,也常常會談到這個話題。為什麼會這樣?


大家都知道,中國目前的互聯網+、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技術都在飛速發展,與此同時,經濟下行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經營壓力。在這種內外環境下,企業都希望能更有效率地運用資源、管控風險,必然從原來粗放型的管理向更精細化、更有量化數據支持的商業決策方法轉變。


當企業發生這種轉變時,“業財融合”的理念就變得格外重要,財務要跟得上業務的視角轉換。尤其在互聯網行業,真的是“一天一小變,一月一大變”,幾乎每個月企業都在做大的組織架構調整,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產品和新的運營模式出現。如果財務不能跟上業務的腳步,整個企業的價值輸出都會受到影響。如果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財務本身也要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去賺錢,這對傳統財務工作者產生了很大挑戰。

瞿孜文:CFO將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


三大賦能點:業財融合、技術支撐、視線前移


我個人對財務數字化轉型的願景,可以用財能科技創始人、CEO成豔華的一句話概括:“讓優秀的CFO更卓越,讓卓越的CFO更幸福。”我覺得這就是數字化能夠給CFO帶來的賦能。


這個過程中,有三點非常重要:


首先是業財融合,用業務數據給財務賦能。


業財融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財務真正懂得業務、瞭解業務,能夠結合業務的數據支持業務作出決策。

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往往是,絕大部分財務組織沒有能夠完全做到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人要先有認知,然後才能行動,對財務來說也一樣。比如財務分析,我們會先要獲取數據,羅列數據反映的事實,然後找一些原因,做歸因分析。但真正有價值的是根據這些分析提出行動方案的建議,然後從財務的角度、以財務的能力,去推動執行,最終實現組織變革——這一點恰恰很多財務人員做不到,做不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數據支撐。


明略科技是一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公司,但我剛到這裡的時候,財務管理還是基於Excel表的。每次開月度經營分析會時,我通常都是在開會前5分鐘才能拿到最終定稿的管理報表。這導致我們沒有能力進行深入洞察,而沒有洞察,就談不上推動變革。


所以我認為,財務的數字化轉型,首先要用業務數據給財務賦能,讓財務真正具備數字能力,實現業財融合。


其次是通過技術給財務賦能。


雲計算、區塊鏈、財務機器人、商業智能等技術,都能讓整個業財數據打通,把複雜的財務數據變得簡單,再讓簡單的財務數據變得自動,有了自動化的數據歸集和分析,我們才能更加智能。


我們現在正在上線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也稱財務機器人),我會要求公司財務有AI(人工智能)的建模能力,實現這一點後,分析人員不用再去寫數據如何對比,無論同比還是環比,各個維度的數據都是自動輸出的,財務人員所要做的只是探求這些數據背後的業務原因而已。


再次是變後端為前端,變被動為主動。


現在我們很多財務組織是“被動型財務”或者“誤導性財務”。我們只觸及業務最後端,被動接受業務提交的各種信息,不管是銷售數據、生產數據還是費用數據,都輸入系統裡,用手工或信息系統做簡單的數據處理,導出財務報表,然後再從明細賬、序時賬,做各個維度的分析。這樣的財務無法觸達業務前端。


當財務團隊實現數字化轉型後,前面的工作系統都會幫你完成,而且7×24小時工作,更高效,傳統記賬型的財務團隊此時真的轉變為業務的戰略合作伙伴,成為財務的BP(business partner,業務夥伴)。這個時候,我就有了更多時間和業務開會,坐下來一起聊聊他們的工作內容,甚至和他們一起去比稿,一起去要錢,一起去打仗。

瞿孜文:CFO將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

實現途徑:熟悉業務、具備技能、轉變理念、升級工具

想要實現以上三點,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實施路徑:一是財務要具備業務思維和數字技能,二是財務的理念要轉變


所謂業務思維,就是要把財務語言轉化為業務語言,講給業務聽;然後把業務語言轉化為財務語言,以財務數據的方式呈現。我對自己的財務團隊有一個要求:和業務開會的時候忘掉財務的身份,把自己當作只懂一點財務知識的業務小白,不允許用財務的專業術語和業務對話,而要聆聽業務說什麼,使用對方的語言和話術。


所謂理念轉變,是指財務的思想不要固化在財務會計領域。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小例子。有一次我對賬的時候,發現事業部一位業務員的銷售數據和我預測的差特別多,我就去找他問原因。業務員說,雖然工作已經完成,但因為框架合同沒有拿來,所以他的銷售數據沒有被錄入系統。這其實反映出財務人員並沒有和業務換位思考。業務把工作完成了,發票開了,錢拿回來了,因為合同沒拿來,收入就不給記錄。

財務思維沒有轉變,阻止了數據真實反映業務。由此可以看出,財務思維向業務思維的轉化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包括給予財務人員相應的培訓,他們自己也要投入時間、精力。


要實現財務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工具的升級。Excel確實好用,但我們現在有更好的東西,比如前面提到的財務機器人。


以我所在的企業舉例。每年的11月、12月是回款高峰,會產生大量開發票的工作。開發票是一個流程非常標準但比較耗費時間的工作。我計算了一下,一名出納每開出一張發票,正常情況需要4分鐘,而用財務機器人替代後,只需要26秒。同時,我們在財務機器人後面又加了自動發票打印及用印的系統,以及和快遞公司直連的物流系統,直接掃描二維碼後,發票信息會自動傳遞傳遞到物流系統,自動填寫快遞單,快遞公司直接過來把貨物取走。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財務機器人一年的費用大約是6000元~8000元,至少能夠做兩個出納的工作,而且可以7×24小時工作,業務人員任何時候提出的申請都可以得到響應。


再比如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能)的應用。BI做的其實不是財務做的事情,它不產生財務數據,但可以告訴我銷售部門每個人每天產生了多少商機,這些商機分別轉化到什麼程度。他們簽了多少訂單,多少訂單已經形成收入,這些收入有多少開了票、多少回了款。它甚至可以幫我分析哪些銷售“打新”更厲害,哪些銷售維護老客戶更厲害,哪些銷售在特定行業裡更有資源。CEO、CFO、銷售部門負責人,都可以隨時查閱BI的展示頁面,調取這些信息。


所以,財務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工具的升級。在這種場景下,財務已經從後端走到了前端,參與到對業務的監督和管理當中。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所有這些數據最後都會影響損益表上的收入、利潤表上的利潤、資產負債表上的應收賬款,包括應收賬款的週轉天數。

瞿孜文:CFO將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


未來CFO:引領變革,參與數字架構頂層設計


數字化轉型讓財務人員從數據的使用者,變成數據的管理者,可以對數據進行定義,制定規則。財務不再被動接受數據,而是走到最前端——業務發生的原點管理數據。無論是業務流、財務流還是信息流,每個重要環節的數據流轉,最後都將形成財務報表上某一個科目下面的某一個數字,這才是未來的財務人員。


我堅信,未來5年~10年,大量基礎財務工作將被取代,不能轉型、不會學習的財務人員,就會被淘汰。因為技術發展太快,他們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


以此為基礎對財務部門進行畫像,財務組織整體由三角形變成了五邊形——基礎崗位的兩個角被“削”掉了。這部分職能將被“智能數據工廠”承擔。它通過對系統的建設,主動獲取數據,原來的“財務計劃和分析”崗位將逐漸被“數字中心”所取代。


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會成立數據驅動部門,原來的財務總監或者財務BP會成為業務部門的戰略合作伙伴,而不是傳統的商業合作伙伴。因為未來的商業環境、商業模式、產品模式都會越來越複雜,如果只是盯著某一塊的業務去做夥伴已經不夠了,一定要去協同業務單元的負責人,從對方的組織戰略出發,幫助他做戰略規劃,協助他實現業務發展。


最重要的是,CFO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驅動者,他們將引領整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變革。CEO找人、找錢、定方向,CFO參與甚至領導整個內部數字化架構的頂層設計,這就是未來CFO的畫像。


瞿孜文:CFO將引領企業數字化轉型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