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寶寶摔倒後,爸爸這樣做寶寶立刻不哭了,原來爸爸才是帶娃高手

上次寫道孩子玩耍時摔倒後,家長連忙把孩子扶起來,拍著碰著孩子的物體“都怪你,把我們寶寶都磕疼了,打你”,邊說邊打,不一會,孩子就得特開心,也不哭了。還有的家長不理孩子,直接站在遠處喊“自己站起來,不許哭”,硬生生的把孩子的情緒給壓下來。甚至有的家長還會相互埋怨,相互推辭,覺得都是對方沒有看好孩子,才會讓孩子摔倒。


這些方法雖然能止住孩子的哭,但卻是不對的,孩子摔倒相互責怪或者責怪無關的物品的,會讓孩子學會逃避責任,認為所有事情都是別人的錯;不理會孩子只會大聲呵斥孩子不許哭得,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變得和家長不再親近。

文章鏈接:

寶寶摔倒後,爸爸這樣做寶寶立刻不哭了,原來爸爸才是帶娃高手

孩子玩耍時摔倒,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科恩博士的小侄女有一次在放在地上的枕頭上爬,一不小心摔倒了,很害怕地爬了起來,連忙跑到科恩博士的懷裡,拉著他要離開這個房間,她覺得這個房間很恐懼。科恩博士不想讓她覺得這個房間很可怕,他想讓小寶寶知道這麼爬會是一個危險的事情,他開始給小寶寶講這個摔倒的過程,小寶寶表示很有興趣,最後還讓他去演示一下這個過程,通過他的演示,寶寶理解到了科恩博士要表達的意思,最後自己還慢動作的將剛才摔倒的過程重新表演了一遍,直接戰勝了這件事給她帶來的恐懼。

有的家長覺得這麼簡單啊,對!就是這麼簡單!對1~2歲小寶寶來說,與其讓他理解“你要堅強,你要勇敢”“摔倒了不要哭”,還不如讓孩子去認識到摔倒的這個過程,因為對於小寶寶來說,去理解那些詞彙太難了,讓他親眼看到這個過程,更能讓他記住原來這麼做是會摔倒的。

寶寶摔倒後,爸爸這樣做寶寶立刻不哭了,原來爸爸才是帶娃高手

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些道理。

按照孩子的認知標準去溝通

孩子的認知是有限的,他摔倒的時候,其實他不理解摔倒的這個過程,他只覺得疼,需要安慰。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告訴他“不要哭哦,你要堅強哦”,他無法理解到。如果你直接給他演示一遍,他也許會停止哭,然後看著你演示這個過程,同時也記住了原來這麼做是會摔倒的。當他理解了這一切,就不會對未知感到那麼恐懼了。

寶寶摔倒後,爸爸這樣做寶寶立刻不哭了,原來爸爸才是帶娃高手

減少錯誤干擾和輸入

有的時候,寶寶摔了一下並沒有那麼痛,但是家長表現出來很焦急很心痛,寶寶看到後誤以為這個事情很不好,便會哭,有的時候你越哄,寶寶哭的會更厲害。對於大人來說,我們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但對孩子來說,情緒這種東西太抽象了,他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孩子是聰明的,他可以看到你的表情,只要你表現得跟平常不一樣,就容易被他觀察到。

當寶寶摔倒後,不要給寶寶造成錯誤的認知,我們可以把情緒具象化來教孩子如何正確認識情緒。比如可以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家長扮演情緒,告訴孩子我現在是“害怕”,我要去吃你啦,孩子可以用道具去打敗這些情緒。從遊戲中讓孩子能正確認識到情緒,並且營造一種原來這就是害怕啊,我能克服它。

寶寶摔倒後,爸爸這樣做寶寶立刻不哭了,原來爸爸才是帶娃高手

讓孩子面對挫折和找到解決方法

生活中孩子摔倒的次數很多,那怎麼樣才能不讓孩子犯同樣的錯誤呢?如何不讓他再摔倒?

對於小齡寶寶來說,讓他自己找到不再摔倒的方法,和一直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子哦,會摔倒”,這太難了,對寶寶的要求太高了。家長可以給孩子演示一下,用緩緩的腳步“告訴”孩子:慢慢走。一步一步的分解開,從剛才摔倒的地方走過去,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如果剛才向這樣子,就不會摔倒了”。這樣可比你嘮叨一堆“慢一點”“不要跑”效果要好多了。

寶寶摔倒後,爸爸這樣做寶寶立刻不哭了,原來爸爸才是帶娃高手

媽媽們是不是有時候看到爸爸能很快的把小寶貝逗笑,爸爸只要學著寶寶摔一下、扮個鬼臉寶寶就不會哭了,都說老公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在帶娃的時候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以後面對寶寶時,我們儘量站在寶寶的角度去哄寶寶,然後你就會發現,這些問題都能輕鬆解決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