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张宗禹:百足不僵的捻军王

没有太平天国,就自然没有它的衍生品--捻军。捻军算是杂牌军,但和一般游兵散勇不同的是,他们是一群强悍的杂牌军,有武器,有战术,更有一个头脑清晰,杀伐果断的大神坐镇,手下强将如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捻军能在中原大地上纵横数十年,并不是仅仅靠运气,要是靠运气,早就脑袋不够十八刀砍的。

张宗禹:百足不僵的捻军王

张宗禹,就是捻子的灵魂,捻子,汉人轻骑兵最后的辉煌。

打仗从来不是半斤八两的平分秋色的对着干,大多数都是倚强凌弱或者是以少胜多,如果军事实力,后勤补给,背景都不如人家,就是等于坐以待毙?那怎么可能,那打仗就不要打了,直接投降就完了。

硬实力不如别人,就可以软实力嘛,不都扯蒙古人运动战放风筝嘛,蒙古人最后的英雄僧格林沁率领着农耕民族式的军队,被一群马贼农民用游牧民族的战术弄死了。

任何定居的文明帝国,军队都是所谓农耕民族式的,辽朝、金朝、元朝、清朝、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叶尔羌汗国均如此。被压迫到了野蛮人的地步,农耕民族也会搞出玩命的所谓“游牧战术”或者“海盗战术”,晋朝孙恩卢循如此、唐末黄巢如此、元末红巾军、明末李自成如此、清末的捻子更是如此。

张宗禹正是玩这种战术的好手,打得过就往死里打,打不过就跑,反正没有啥固定根据地,机动性非常强,机动性是啥,是马,捻子不一定每个人都配有马,有的是牛,有的是驴,只要是四脚的,总比步兵跑得快!

其实,严格的来说,清末曾先后出现两股农民起义,一是安徽淮北地区的捻党,一是广西洪秀全的太平军。捻党要比太平军早几十年,后来他们的首领张乐行举旗起义,捻党就成了捻军。

就是在此时跟着张乐行起事的,他就是张乐行的侄子,有着“小阎王”之称的张宗禹。

本来是乱世翩翩佳公子,但非要走上造反这条路,更厉害的是做了搅屎棍这么多年,最后失败了居然不知所踪,免受凌迟之苦,也没得到杀身之祸,安然善终,这么一个牛人,却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

张宗禹家境不错,其父受封建礼仪文化的熏陶,一直希望张宗禹能够读书入仕,然而张宗禹这个人,对于读书倒是喜欢,对于给大清当奴才却没有丝毫兴趣。遇到劝他读书劝的狠了,便直言以“必须文章足登台阁,吾方应考试”来应对,也算的是上相当有个性了。

这种个性的小子,肯定被他老爸揍了很多次,越揍越逆反,结果他老爸失望了,这儿子废了,不想立功名,就不给他经济来源了,张宗禹不怕,因为他多方打听到有个族叔现在做大了,做的是杀头的事业。

捻军张乐行,是他族叔的名号和事业。

张宗禹:百足不僵的捻军王


都是自家人,好办事,张乐行正准备举旗起义,见到张宗禹甚喜,便收为师爷,做一些起草文稿处理案卷的文墨工作。张乐行不想让这个侄子过早的走上战场,容易出事,还不如先在后勤工作,安全一点,起码不会送命,但他不知道的是张宗禹也是喜欢剁人的主,见血浑身颤动的那种好战分子。很快张乐行就见识到了这侄子的霹雳手段。

1856年正月初,捻党在亳州雉河集会盟,张乐行把捻军组织分成了五旗,张宗禹成了他的禁卫军。次年一次出征中,张宗禹问他:“部下要是不听我的将令该怎么办?”张乐行回答:“斩之。”

结果回来的时候遇到了追兵,张宗禹传令拒敌,另一头领张文的亲信随从18人拒不服从命令,张宗禹毫不客气全部诛杀。张文跑去告状,张宗禹说:“奉叔命,禹不敢违。”这下张乐行也没脾气了,说:“汝真阎王哉!”从此,张宗禹的“小阎王”就这么叫开了。

弃文从武,张宗禹就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兵权,但还不算是一把手, 还在想呢,时机到了,同治二年,由于被叛徒出卖,张乐行惨死清军之手。张宗禹二话不说,率领部众杀回涡阳,亲刃叛徒杨瑞英,随后率领捻军联合任化邦、陈大喜西北太平军共同对抗清军,获封梁王。

张宗禹的战绩很牛逼,比李秀成陈玉成强多了,要知道李秀成和陈玉成最巅峰的时候,都是和曾国藩李鸿章不相上下,甚至有点小赢,要知道李陈两人手下的军队近百万了,占据很多富得流油的根据地,打成这样,也不算什么骄傲。

几年后,张宗禹开始当家做主的捻军就开始迎来第一波考验--僧格林沁的围剿。他重整了捻军队伍,成了领袖。随后,他放弃了步兵战法,把捻军变成了骑兵,并且一人配备数匹马匹,资源充足,战法飘忽。

事实上,僧格林沁的部队还真被张宗禹的骑兵给折腾惨了。捻军行动迅速,瞬息移防,清军完全措手不及,左右奔突又追不上。打到最后,捻军竟直接威胁到了直隶边境,马上就要打到北京城了。这下朝廷慌了,严斥僧格林沁,他情急之下率军数十日不离马鞍,“士兵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就这样跟着捻军跑了40多天,奔驰不下一两千公里,把自己的士兵累死好几百。

张宗禹把他拖得半死之后,又在曹州的葭密寨柳林中设下埋伏,全歼僧格林沁马队1万多人。

张宗禹:百足不僵的捻军王

在这场战斗中,张宗禹除了歼灭其主帅僧格林沁,同时还歼灭了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文武官员。从此,捻军声威大震,张宗禹也是名噪一时。

僧格林沁只是开盘菜,下面就来了好几个重量级的大佬。

要知道在清廷被称为柱石的人物有哪个?三个,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在张宗禹面前丢脸大发了,尤其是李鸿章,被他虐惨了。

1866年9月24日,张宗禹率捻军一举突破曾国藩辛苦酿就的“贾鲁河防线”,此次打败曾国藩直接导致清朝剿捻政策的首次破产,而且就曾国藩本人而言,这是他自靖港之后又一次亲自督师遭到的惨败。 1867年1月23日,张宗禹在陕西灞桥设伏,一举歼灭陕西巡抚被曾国藩曾经捧上天的湘系的所谓思想家、军事家刘蓉及其麾下1.4万人,陕西震动!同年十月,张宗禹再度出奇兵大败号称“当代武侯”的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

在接到东捻军的告急文书之后,张宗禹率军连夜渡过黄河,再败左宗棠,经山西、河南进入河北,军队的前锋直抵卢沟桥!清廷大惊失色,宣布京师戒严!西捻军兵贵神速、锐不可当,湘军名将刘松山等人只敢尾随,而不敢接触。 西捻军进入京师附近以后,满清贵族震恐异常,这是继太平军北伐以来又一次的大规模的围攻京师的军事行动,而且此次的距离较之北伐军更接近北京。恭亲王会同醇亲王调动神机营保护北京,继而大骂李鸿章、左宗棠、官文等剿捻的主帅,严令火速入京勤王。这时候云集北京附近的清军多达20多万,而张宗禹只有6万人,而张宗禹并不畏惧,同敌人在河北境内连续作战多次,阵斩清军2万余人,李鸿章因此被拔去双眼花翎和褫夺黄马褂。

1868年4月27日,西捻军进抵天津,清廷再次宣布京师戒严!并且立刻调动崇厚的洋枪队来助战,而且正式约会英法军队给予协助,英法专门出动军舰进行拦截。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清军为了剿灭张宗禹,花了自立国以来的最大力气!统兵大员共有:两亲王、三大臣、一总督、三巡抚、四侍郎、一将军,阵容异常强大。湘军、淮军的几乎所有名将均参与战斗!曾国藩亲自为之办理军饷! 最为精彩的天津外围战打响以后,张宗禹英勇向前、一马当先,直取李鸿章,李鸿章平生以卖国为主业,哪里会料到张宗禹会直接杀奔他来?吓得滚落马下,极为狼狈!淮军名将鼎军统领杨鼎勋(提督)前来救应被张宗禹当场击毙!如果不是李鸿章的亲军护卫拼死,李鸿章很有可能被张宗禹杀掉或者活捉,这件事李鸿章多年以后,尤心有余悸,他在《复陈做梅观察》一信中写道:“张总愚(张宗禹的蔑称)则似刘(刘邦),专以智取,老亮(左宗棠)绝非敌手。余至今觉有余悸。”

这光荣的战绩值得张宗禹吹嘘一辈子了。

但打仗是一回事,政治又是一回事,捻军数十万,怎么能抵得住清廷举全国之力呢?

覆亡只是时间问题。

1866年9月,捻军在许昌召开会议,分军为二。张宗禹率本部军西上,称为西捻军。赖文光等率另一支奔走于山东一代,称为东捻军。后来,东捻军发来告急书,张宗禹遂率军千里驰援,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直接朝着京津挺进。

但可惜的是,那时候情报太不及时了,等张宗禹来到京畿附近的时候,东捻军已经被清军打败了。张宗禹知道这些消息时,已经晚了。清廷派出李鸿章,将其围堵在运河、黄河和徒骇河之间。

当时阴雨连绵,河水暴涨,张宗禹的战马队伍优势尽失。黄河水倒灌入运河,水涨三尺,清军水师炮船云集。再加上清军的坚壁清野,张宗禹很快就弹尽粮绝了,最后他选择了突围,从此下落不明。

那么他到底去哪里了呢?李鸿章给皇帝上奏说是投水而死,但没有找到他的尸体,这很可能是李鸿章的请功之举。因为打败了捻军,却把贼首放走了,不是啥光彩的事,但贼人死了只是没找到尸体,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对此,与他联合作战的左宗棠都不相信,不但不信,还专门拆台,派了很多士兵沿河寻找逃匿的张宗禹踪迹。幸运的是张宗禹确实没死,而是沿河向下游跋涉,最后隐居在了某个偏僻的小山村,这个战神,反侦察极为高明的专家,就这样,在这里认干亲,看风水,为民医病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他借以容身的小破屋,还能寻到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