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高週轉下的碧桂園事故頻出,卻先選擇了向媒體封口,誰之過?

事故頻發讓碧桂園高週轉模式飽受質疑

碧桂園又雙叒叕出事故了,一向很關心房價走勢的國人沒能等來政策的利好,而是再次聽到了質量安全事故的消息。從不少業主集體維權到在建工程的坍塌,不少人對房屋質量問題表現出了深深的擔憂。其中,碧桂園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事故發生頻率出奇的高:

6月24日16時50分,位於上海奉賢的碧桂園某項目在建六層售樓處發生模架坍塌事故,造成1人去世,9人受傷;

7月12日8時,杭州蕭山所前鎮“碧桂園·前宸府”在建工地發生基坑坍塌,引發路面塌陷和水管爆裂,無人員傷亡;

7月26日23時,安徽六安碧桂園項目一處圍牆和活動板房坍塌,造成16人送至醫院,其中搶救無效死亡6人,1人傷情危機,2人傷勢較重。

面對頻頻發生的事故,碧桂園在7月底宣佈所有項目停工、排查整改安全隱患,不過在幾天後碧桂園高調宣佈整改成功。據碧桂園方面透露,截至7月31日晚,碧桂園全國在建項目標段項目2798個,已經整改2762個項目標段,仍在整改36個,復工率為98.7%。

然而相距不到一天,在8月1日的14時30分,江蘇啟東市碧桂園中邦上海城二期一建築工地內再次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傷亡。

頻繁的事故讓快速擴張之下碧桂園的高週轉模式飽受質疑,其在三四線城市所奉行的“456”(4個月開盤、5.5個月資金回正、6個月資金再週轉)原則,也被業界視為將高週轉應用到極致。

高週轉下的碧桂園事故頻出,卻先選擇了向媒體封口,誰之過?

難以避免的高週轉

談到高週轉,我們先看如下公式:淨資產收益率ROE=銷售淨利率×總資產週轉率×杆杆比率。目前所有的房企都在努力追求淨資產收益率,不過在如今的房地產政策調控下,限價和高地價讓房企很難追求單一項目的銷售淨利潤率。其次,國家層面堅持去槓桿,要提升ROE,唯有提升總資產週轉率。

當然,目前地產行業的資金情況和發展現狀也為高週轉提供了沃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高週轉模式是目前房地產業的主流選擇。因為高週轉提高了資金利用率,開發越快佔用的資金成本越低,當然利潤也就越高。其次,高週轉提高了抵抗風險,在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房子賣的越快越能規避很多風險。

其中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表述過高週轉對碧桂園的價值“高週轉是我們戰無不勝的法寶”,“高週轉是抵抗任何風險最有效的手段”。自然在高週轉中,碧桂園業績表現突出,在2017年碧桂園以5508億的銷售業績拔得行業頭籌,在2018年上半年又以4124億元的銷售額再次拉開與恆大和萬科的距離,締造了房企銷售的新速度。

高週轉下的碧桂園事故頻出,卻先選擇了向媒體封口,誰之過?

速度違反科學原理,造成質量問題

高週轉確實增加了企業運行的效率,擴大銷售規模,不過弊端也顯而易見,比如爆發出來的質量安全問題。為了高週轉,碧桂園有著相關的激勵和懲罰措施,如果項目開盤週期小於3個月,集團會獎勵20萬;當開盤週期大於7個月,那就是項目主管直接辭職。

但是再高的週轉,也無法違背科學原理,如水泥凝結是需要時間的,普通砂漿通常需要8小時以上的時間,為了高週轉不到8小時就繼續疊加一層必然會埋下安全隱患;還有當牆體鼓包出現空洞要不要拆除重建?每個節點完成後是否要第三方仔細檢查再繼續推進?連夜趕出的圖紙與現場條件不一致會修改圖紙再繼續施工嗎?

這些都需要時間,然而在嚴格的獎懲措施下,一切以工期為主,群眾最關心的也是最重要的質量問題卻只能放在一邊。

高週轉下的碧桂園事故頻出,卻先選擇了向媒體封口,誰之過?

“走進碧桂園”全國媒體行打了誰的臉

當然針對多起安全事故,8月3日碧桂園在廣東總部召開了媒體見面會,本該是一場安全責任事故安撫家屬並向社會致歉的發佈會,然而這次的媒體行又助推碧桂園火了一把。

有良心媒體爆料,碧桂園為每名記者都配一位招待員,並在機票、餐飲、住宿、交通等方方面面照顧的無微不至,進門先送一盒香奈兒,至於後續,自然還有更大的紅包。

如此高端的見面禮,讓部分媒體噤若寒蟬,收了大紅包的記者,只能還以正面報道。很難想象,在工程質量存在安全問題以及事故傷亡數十人的背景下,收了紅包卻只報道正面消息的記者良心會不會痛?面對頻頻發生的事故,碧桂園優先考慮的卻是公關媒體,而不是自我反省以改正錯誤,這更加令人感到痛心。

高週轉下的碧桂園事故頻出,卻先選擇了向媒體封口,誰之過?

後記

恆寬的《鹽鐵論·地廣》中有句“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不因為貧窮而改變一個人的氣節,不因為地位身份低改變一個人的志向。對於碧桂園來說,高週轉確實帶來了更多的利潤,然而為了利潤卻無關乎質量安全。

企業使命是“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然而在出現問題後的第一時間不是加強質量監管,卻先選擇向媒體封口,難道看不見的就是美好的?而部分媒體對於封口的大紅包,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原則,本該發聲的時候卻選擇了沉默。那麼這場媒體行,究竟是打了誰的臉呢?碧桂園?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