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北宋993年,尊重經濟規律,發明紙幣,打贏貿易戰!

北宋紙幣,歪打正著的重大收穫

前文提到管仲的經典妙筆,歷代都極受推崇。到了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仰慕者更非常多。但事實證明:仰慕容易,有樣學樣,卻是高風險。為此吃了苦頭的,就有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登基時,正是大宋嚴重缺錢的時候,大宋南北百業待興,外邊的遼國卻鬧得歡,戰場上被遼國虐打過多次的宋太宗,找錢找得急紅眼,卻突然一拍腦袋:沒錢?那就打場“貿易戰”弄錢!

於是,這宋太宗拍腦袋制定的“貿易戰”戰略,真個就高調頒佈天下,矛頭直指彼時大宋富庶的蜀地:蜀地百姓從此以後的完糧納稅,不再是過去那樣只交實物,而是要繳納部分銅錢抵稅。且銅錢的繳納比例,更是逐年增高。乍一看去,交實物和繳稅沒區別,實際一操作,卻是如意算盤——蜀地百姓要交銅錢,只能拿辛苦收穫的農作物去官府兌換,每次都被悲慘盤剝。算盤打得精明的宋太宗,沒幾年就賺了大錢。

但就在宋太宗雄心勃勃,打算把這“成功經驗”繼續推廣時,公元993年,一聲晴天霹靂差點沒把他打暈:忍夠了的蜀地百姓揭竿而起,鬧出了席捲西南的空前大起義,持續兩年的戰亂裡,蜀地經濟遭受重創,人員財產損失慘重。初建的北宋王朝,更被折騰到內外交困,險些就提前關張。宋太宗一拍腦袋,就這麼給北宋挖了大坑。

而更意想不到的後果是:事後被宋太宗派去蜀地“填坑”的名臣張詠,在親眼看過了當地百業凋敝的慘狀後,竟又是一拍腦袋,以當地十六家富商為擔保,發行一種可兌換錢幣的紙券“交子”,輕鬆解決了蜀地窮山惡水貨幣攜帶不便的難題。慘遭重創的蜀地經濟,這下好似打了強心針,果然火速提振起來。宋太宗挖的這大坑,就這麼被這張叫“交子”的紙成功填平。

北宋993年,尊重經濟規律,發明紙幣,打贏貿易戰!

交子

而它接下來的影響,卻更比這次“填坑”大得多:以“交子”為代表的紙幣,成了兩宋貨幣裡的大黑馬,之後的角色越發重量級,甚至成了宋朝富庶經濟的重要助推,更深遠影響古代經濟史。“拍腦袋”的張詠,名號漂洋過海傳到近代英國,更收穫榮耀稱號:紙幣之父。

拍不拍腦袋並不重要,別管多有創意的“貿易戰”,尊重經濟規律,才是王道。

北宋993年,尊重經濟規律,發明紙幣,打贏貿易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