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鄭州GDP進入三萬億時代?一個保守的“小目標”

文|孫不熟

鄭州計劃2035年進入3萬億時代,說的是GDP。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稱,鄭州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聽取和審議關於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草案)。根據行動綱要,到2020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到2035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萬億元以上。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數達到200家。

鄭州GDP進入三萬億時代?一個保守的“小目標”

3萬億,什麼概念?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2016年的GDP是2.75萬億元,而未來的鄭州要超過今天上海的這樣一個體量,接近臺灣省或者瑞典,而2016年的鄭州才7944.2億元,聽上去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客觀來說,這個目標挺保守的。

首先,通脹會帶你飛。

最近十多年,官方公佈的CPI大約年均增長3%左右,按照3%計算的話,2016年的1元錢到2035年就變成了1.75元。也就是說,鄭州從現在開始什麼都不做,7944.2億元的GDP到2035年就變成了1.39萬億元,距離3萬億是不是近了點?

還可以更近一點,從老百姓的實際感受來說,真實的通脹率肯定不止3%,一般把M2增速減去GDP增速視為真實通脹率,用這個口徑的話,過去10年的通脹率年均6%左右。也就是說,2016年的7944.2億元,即便什麼都不做,到2035年就變成了2.4萬億元,已經十分接近目標值了。

當然,“通脹”這隻傲嬌的飛鷹不是你想攀就能攀得上的,因為過去十多年的經驗表明,大部分企業、居民、城市是跑輸它的。想想看,你的收入要跑贏真實通脹率,每年的增幅起碼要超過6%,現在做製造業的利潤率已經非常微薄,很多企業的年均增長率是不到6%的,居民端就更不用說了,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要麼不靠譜,要麼門檻極高。城市的話,想想最近幾年東北、華北、西北有多少城市的GDP與財政收入增速是徘徊在3%以內甚至負增長的?

所以,要跑贏通脹,鄭州最大的籌碼還是城市化。什麼是城市化?就是不需要任何高端產業,也不需要任何技術創新,只需把村民變成市民,做簡單的位移動作,也能大幅提升經濟總量。

人類最近幾百年城市化的經驗足夠說明一個道理,提升人口密度可以顯著提升生產力。2015年,全國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1.7元,城市居民則是31194.8元。簡言之,村民變市民,生產力至少能提升3倍。一個農民只要放棄種田,去城市裡找工作,哪怕是端盤子掃地,其收入也可以提高三倍,比較優秀的,可以提高五到六倍。

河南擁有近1億的常住人口,在數量上可與廣東媲美,但城鎮化率還很低,大約只有48.5%,而全國平均水平是57.35%、廣東是69.2%,提升空間非常大。也就是說,只要河南的城鎮化率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這個目標不高吧?),未來就有1000萬的農村人口進城。

那麼這1000萬的增量人口會去到哪裡?基本上只有一個出口,那就是鄭州。

數據顯示,鄭州是2011~2015年河南省唯一的人口淨流入地區

,外省流入河南人口的37%和省內流動人口的60%均都流入鄭州,“十二五”期間鄭州淨流入人口達185萬,僅比深圳少1萬。(映像網)

數據還顯示,本世紀前十年裡,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分別是廈門、蘇州、深圳、北京、上海、佛山、鄭州、天津、廣州和東莞。除了鄭州,其餘城市全部來自東部沿海地區。而近五年時間裡,原本人口增速靠前的蘇州、佛山、東莞等地已位列倒數的位置,鄭州、武漢、長沙、重慶等中西部城市則躍居前列。

鄭州狂拽炫酷的人口吸納力可見一斑。

2016年,鄭州的常住人口是972.4萬人,即便增加1000萬,也就2000萬人,和3000萬的技術極限值還有很大距離,佔河南省的比例也才20%,這個比例中規中矩,不過分。

我對鄭州最大的信心在於,它的背後是一個億的人口腹地。鄭州只要願意,繼續做大人口規模根本不是問題。還記得鄭東新區嗎?曾經被媒體稱為“亞洲最大鬼城”,但現在誰都不敢這麼說,因為現在這個區的房子,你想買還不一定買得到。為什麼?因為這個城市的人口腹地是一個億,多大的“鬼城”都能給你填滿。

你看,最近又有消息稱,鄭州或將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向部分非戶籍人士放開購房資格,繼續做大人口規模的信號明顯。

不論年齡和畢業年限,只要符合本科以上學歷、副高級以上職稱、高級技師以上職業技術資格三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不用審核社保或個稅,即可按規定購買住房。

可以說,這個政策的普惠度非常高,大幅降低“人才”的認定標準,有海納百川的意味。從房產投資的角度,我很喜歡鄭州這種還處在粗放式發展的城市,因為它不矯情,不挑客,對人口的興趣大於對人才的興趣,這種城市的增量空間更大,也更有機會冒出馬雲這樣的草莽創業英雄。

我為什麼說人口比人才重要?舉個例子,過去10多年,香港、新加坡以及一些內地城市在人才引進方面曾被視為楷模,什麼“專才計劃”、“優才計劃”、“積分入戶”可謂精心設計、十分矯情。但問題是,這些城市精挑細選的“人才”後來並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反而是深圳、杭州這些對屌絲敞開大門的城市,冒出了馬雲、馬化騰、丁磊等這樣群星璀璨的創業英雄。

結論是,真正的“人才”不可識別,只有無差別地接納所有人,才能保持社會生態的多樣性與創造力。得屌絲者得天下, 挑肥揀瘦者被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