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徘徊8年艱難“退房”路 終於,航天科工徹底退了

徘徊8年艱難“退房”路 終於,航天科工徹底退了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北京報道

距離國資委出臺“退房令”已達8年之久,不少央企還堅守在“退房”的路上,躊躇不前。

不過,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發佈消息,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陝西航天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擬掛牌出讓。該公司為央企航天科工集團旗下企業。自此,航天科工徹底“退房”了。

然而,至今還有不少央企仍然徘徊在“退房”路上。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央企的掛牌轉讓並不全是因為退房令,也不乏套現、理財投資及增加現金流的需要,原因複雜。

央企8年退房路

央企“退房令”始於2010年3月。彼時,有央企曾因為一天內造出三個“地王”而備受爭議。

當年3月,國資委為了限制央企搶“地王”,哄抬地價,堅定推出了“退房令”。根據要求,78家房地產不是主業的央企,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後,要退出房地產業務。而當時只有16家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不在退房之列。上述78家央企在2008年所屬三級以上子孫公司超過220家,約佔央企中房企的六成。一年後,允許涉足房產業務的名單從16家增至21家。

效果在2012年有所顯現,國資委當年的報告披露,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在2011年就退出了房地產項目,未完成房地產項目退出的央企有51家。

然而,也就只是在剛開始的兩年,退房令還能得到央企的積極響應,但2012年以後鮮有央企退房的舉動,僅有零星的股權轉讓。2017年,央企退房悄無聲息。反而,央企在逆勢擴張拿地,尤以2016年最為瘋狂。

比如,2016年5月27日,經過28輪激烈角逐,備受矚目的“杭州奧體”地塊被央企信達地產與萬科聯合體以123.18億元獲得。地塊樓面價高達21575.78元/平米,溢價率95.95%,成為當年的“全國總價地王”。

同樣,2016年這一年,央企招商地產在寧波以40.88億元天價拍下一塊地皮,成為寧波當年的“總價地王”;在上海,央企保利地產豪擲54.5億元巨資拍下一塊宅地,樓面地價4.4萬元/平米,溢價率近400%,一舉創下上海“外環”地價新高。

央企密集拿地,顯然助長了土地市場的火熱行情。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23日,全國成交總價最高的50宗土地,有27宗地被央企獲得,成交額達1094.9億元。

甚至,也有央企出現“先退後增”的情況。中國黃金集團曾在2011年掛牌轉讓中金地產100%股權,快斬房地產業務。但在2013年,中國黃金旗下中國黃金建設公司與西安簽訂合作協議,再次踏入房地產。

直到今年航天科工的退出,久違的退房令再次回到大眾視野中。

以不在16家央企之列的航天科工來看,它的退房之路走了8年之久。

“退房”前,航天科工集團上報國資委的有7家二三級房地產公司名單,分別為北京地產公司、內蒙古房地產公司、上海房地產公司、華航置業公司、武漢三江航天房地產公司、武漢三江航天興隆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航天地產公司。

北京航天海鷹房地產公司於2010年9月更名為北京海鷹飛航科技發展公司,目前工商信息顯示為已註銷狀態。同樣被註銷的還有武漢三江航天興隆投資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武漢三江航天房地產為航天科工集團上報的7家房地產公司中規模最大的一家。2015年4月,武漢三江航天房地產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以16.07億元標價出售67.08%股權,2015年5月28日,恆大集團成功摘牌,並另外受讓15億元債務,以總計31億元代價收購了武漢三江航天房地產部分股權。

記者查閱中國航天建設集團官網公佈的組織結構發現,其房地產業務公司目前只剩下陝西航天房地產公司、華航置業有限公司和貴州航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工商信息顯示,華航置業與貴州航天房地產已完成更名和經營業務變更。

未竟全功

“從爭搶地王,到競相重組,央企都在盡力而為。”一位退休的國資系統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但退房令執行緩慢的原因相當複雜。

在從事房地產研究的北京市京鼎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杜兆勇看來,退房令未竟其功的原因則是這個文件本身約束力不夠。

杜兆勇對本報記者直言,退房令是2010年3月18日國資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上宣佈的,但其強制性較弱,執行就會打折。

“央企是否從事房地產應當經過股東大會的決議作出決定,在豐厚的利潤面前,央企扎堆地王,並因此實現了做大做強,也沒錯。”杜兆勇說。

“一旦退房令全面生效,央企的利潤也會大幅下降。”上海城市學會高級經濟師顧海波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現在,有央企負債率已高達80%以上。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擁有國資委頒發的“房地產牌照”至今活躍在土地市場的央企,得以迅速成長。

魯能便是這樣的企業。公開資料顯示,國家電網旗下魯能2015年在南京、蘇州、福州三地搶下4幅高價地,總耗資112.4億元,新增土地儲備500萬平米,但此時魯能地產銷售額僅202億元。2016年魯能地產銷售額居然突破了600億元,從202億元到600億元,達300%的增速。

當然,這些年,央企的整合、淘汰屢見不鮮,整合之後脫胎換骨的也不少。2015年,招商局蛇口以換股形式吸收合併招商地產,隨之退市,招商蛇口成為招商局集團唯一的地產平臺。

不可否認,退房令的初衷是積極的。“是想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地價進行一定抑制,讓央企有更多精力做好主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土地資源與房地產管理系系主任趙秀池曾如此說道。

然而,“很多央企投資房地產是為了獲取暴利。因為,央企也是企業,賺錢是第一位的。”謝逸楓說,房地產高盈利是一個鐵的事實,這也導致退房令遭遇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

“一直以來,很多央企沒有退出房地產,還與政策監管漏洞有關,退房令不是法令,沒有非執行不可之必要。”杜兆勇律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