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古寺遗风」广州大佛古寺历史演变(之一)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年间,最初名为新藏寺,是南汉“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一。随着岁月迁移、朝代更迭,原有的“二十八寺”大多已钟湮鼓息,唯此大佛寺历尽劫数而未泯,历代流传,沧桑可考。新藏寺兴盛了数百年,至宋代曾一度荒芜。

「古寺遗风」广州大佛古寺历史演变(之一)

南汉新藏寺(模拟)

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入主后,在新藏寺旧址重建殿宇,易名为福田庵,香火一再延续。

「古寺遗风」广州大佛古寺历史演变(之一)

元朝福田庵(模拟)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福田庵旧址上,再度大规模扩建,名曰龙藏寺。当时寺址东起双门底下街(后永汉街,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南起寺前街(今惠福东路),北达西湖街(今西湖路)。大佛寺从此奠定了广州“五大丛林”之一的地位。

「古寺遗风」广州大佛古寺历史演变(之一)

明代龙藏寺(模拟)

明末清初,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兵南讨广州。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为统帅,合围穗城(史称“两王入粤”),遭到明兵顽强抵抗,攻城十个月而不下,于是纵火焚城。当时南明王朝巡按御史公署设在龙藏寺内,故首当其冲。烈焚之后,殿宇悉数化为灰烬。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二日,广州沦陷。是役南明官兵陈亡六千余人,且清兵入城后又大肆屠杀,死难平民达数十万人。粤省全境被平定后,尚可喜以藩王身份留领广州。他对惨烈屠城之举时有内疚之感,良心受到谴责,遂生营造佛寺之念,企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召集僧侣及谋士,商议在龙藏寺废墟上重建寺院。他的设想得到安南(今越南)王莫敬耀的支持和捐助,获得大批优质楠木,并自捐王俸,亲任董理,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春,以“为天子祈福”为名动工重建佛寺,于翌年冬竣工。殿宇布局、建筑规格,皆仿京师官庙寺样。其中大雄宝殿面阔七开间,内宽32.35米,进深五开间,23.5米;四周飘檐下廊,前宽5米,后宽2.4米,两侧各宽4.5米;大殿建筑面积1277.7平方米,气势磅礴,雄伟庄严,金碧辉煌。殿中供奉三尊三世佛像,皆以黄铜精铸,每尊均高6米,重10吨。观音殿供奉铜铸观音菩萨像高4米,重5吨。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寺佛之大均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