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新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學特點

央廣網北京1月28日消息(記者張聞 車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發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相較第三版,該版新增了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學特點。

最新公佈的診療方案新增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三大流行病學特點,即:(1)傳染源,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2)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3)易感人群,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特別是傳播途徑的表述被大眾廣泛關注,如何理解接觸傳播?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給出瞭解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傳播,所謂接觸傳播是已經被汙染的地方,你的手去摸過了。所以強調了要加強洗手,這就是避免接觸傳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

在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對於危重病例的治療方案,增加了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李蘭娟院士指出,一些危重病人並非死於病毒感染,而可能是死於繼發性細菌感染。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對於減少繼發性細菌感染相當重要。李蘭娟說:“這個疾病本身是病毒感染,它不存在細菌感染。但它在出現炎症、發燒、缺氧的情況下對腸道的微生態會產生嚴重的紊亂。這是在H7N9等疾病當中我們都檢測過發現的規律。在冠狀病毒感染缺氧的情況下,同樣我們認為可以引起腸道微生態紊亂。原來不致病的細菌同樣可能移位導致感染。”

此外,從臨床表現來看,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提到,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潛伏期一般為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