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大家好,我是猩猩。

有这样一本书,专门研究贫困问题。书名为《贫穷的本质》。

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全书用最简练、通俗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

人穷,不是因为懒。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穷人的困境,一方面,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1)政策。

如很多国家,为了照顾穷人朋友,都会制定一项最低工资制度。以此来保证,本国从业者的工资下限。

理论而言——

这种福利制度,会对穷人朋友,形成一种经济保障。无论何时,只要你肯劳动,就能解决温饱。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政策地制定与执行,是全然不同的两个主体。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所以,此举在经济不景气时,恰恰会剥夺穷人地工作机会。

原因很简单——

企业不赚钱时,就会通过降薪来节省开支、渡过危机。

但如果此时,政府规定了工资下限,使得企业降无可降。那么他们就只好选择裁员。

这时,基层员工由于培养周期短、可替代性强,往往会成为主要裁撤对象。

长此以往,穷者恒穷。

2)教育。

几乎每个国家,都会对教育费用,进行一定减免。这样做,是为了让穷人得到读书机会。

用知识改变命运。

但这种做法,在实际运用中,未必就能奏效。因为很多人不上学,不是因为没钱,而是觉得没用。

如我之前耳闻——

很多小作坊,会专门到农村雇佣童工。这些孩子的工资,每月不过几百元。但家长们,对此却并不反感。

他们认为,这几百元可以贴补家用,比整天坐在学校里要好。

所以,对于这些穷人而言,教育是否免费,或许并不重要。让他们明白知识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3)生育。

对一个家庭而言,生育率的提高,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我有一位读者,就曾经历过这种困境——

她有两个女儿,姐姐9岁、妹妹3岁。老公独自在外打工,支撑家庭开销。

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但她的公婆,却一心想让她再生一胎。按她们的说法,家里没个儿子,日子给谁过?

最终,迫于压力,她在今年三月份再次生产。

虽然如愿得子,但往后的日子,却也变得更加拮据。穷人翻身,对她而言已成幻影。

...

这种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例子,比比皆是。说到底,还是固有观念在作祟。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原因,同样也是致贫的元凶。

比如认知受限:

很久之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名为《十二公民》。

内容是——

保安、出租司机,商人等十二个不同身份、学历的人,分别扮演法官,对同一过失杀人案件作出裁决。期间,每个人这件事的看法,都是不相同的。

例如:

出租司机认为,这孩子铁定杀了人,因为他一看就不是好人;商人则认为,他没必要因为一件小事,葬送自己的前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思维里,都有一堵墙。而你的认知,就决定了墙体的高度。高度不同,思维所及之处自然不同。

很多时候,这种认知的偏差,会致使你走向贫困。

就拿保险来说吧——

很多人觉得,这东西很贵,万一买了没生病,那就亏死了。因此对它总是不以为然。

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因为风险一旦来临,没有保险加持,你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都会付之一炬。

这种一夜返贫的案例,我在做保险科普的过程中,见过太多太多......

再比如资源匮乏——

穷二代与富二代,从出生开始,得到的资源就不对等。

前者,利用仅有的资源,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后者则截然不同。

以某富二代为例——

直播行业赚钱,他可以豪掷几亿去尝试。而其他人,只能默默的做一名主播,为人家打工。

最后的结果就是,无论行业发展如何,人家都会比你赚钱。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这些因素,是贫困的最大元凶。因此,想要摆脱贫困,就要先「杀死」它们。

首先就是要破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在这个圈子中,你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并非都有益于你致富。

如保安的朋友圈,基本都是保安。他们每天的话题,无非就是哪个小区分宿舍、哪家公司伙食好......

仅供举例,非职业歧视~

这些信息,最多让你有一个体面的位置站岗,而并不会带来其它的增益。

而老板的朋友圈,基本都是老板。

他们的交流点,则要相对高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意,会越做越大。

所以,如果你对现在的收入不满意,那就一定要想办法,跳出现在的圈子,去和比你好的人交流。

这在无形中,也会提高你的认知,对于开拓思维,有极大地帮助。

...

其次,要摆脱劣质勤奋。

本书的作者说,人穷,不是因为懒。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劣质勤奋,同样会使你贫困。

说的直白些,就是瞎忙活,没有主动思维。

这种行为,只会一天天消耗你,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赋能。

就像圆形梯中的仓鼠——

每天不停地跑啊跑,满头大汗后才发现,其实它一直待在原地。如果它稍微转个方向,其实就可以跳出这种循环。

很多人,其实也是这样。

每天上班—加班—下班......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但其实,如果你稍作改变,可能就会走出这种疲态。

比如:

连轴转时,干脆请个假休息下。重新梳理策划案、规划书,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比无脑重复式地工作,效率要更高。

没有思考的勤奋,只是一场劣质表演。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印钞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