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世界人文通史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宦官之祸”最为严重的三个朝代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宦官乱政也是这三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过东汉宦官虽然嚣张跋扈,但他们经常受到外戚制约,也略有收敛;明朝宦官乱政虽肆无忌惮,如刘瑾、魏忠贤等奸佞宦官动辄乱杀忠臣、误国误民,但他们对皇帝却保持着高度敬畏,最终也都被新君解决。由此看来,汉、明两朝宦官终究只是皇帝手中的工具,然而唐朝宦官却与之不同,他们权倾朝野,甚至能够行废立之权,其中尤以李辅国权势最大,因为李辅国不仅剿杀了反抗他的皇子,还吓死了皇帝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剧照

李辅国,唐朝中期权宦,也是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唐玄宗时期,李辅国入宫为宦,本名李静忠,原是主管宫廷马匹簿籍的一个小官,后因尽心侍奉李亨而成为其心腹,后又拥立其登基称帝。肃宗于灵武即位后,念其恩德,便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加封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将大唐军政事宜委托于他。一时之间,李辅国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然而李辅国又是一个无才无德之人,掌权不久就将整个唐朝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到后来,李辅国甚至要求朝臣将所奏之事先经他手才能转呈肃宗。

▲太监李辅国剧照

为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动向,李辅国还派遣专人负责监督官吏们的一举一动,对不顺从他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还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讼案,甚至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最终唐朝政局被其一手把握,就连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唐肃宗都要经过他的安排,肃宗诏书也需李辅国署名才能施行,群臣对此不敢提出任何意见。到最后,李唐宗室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宰相李揆更是称李辅国为“五父”。

▲唐朝官员塑像

对于李辅国的乱政行为,宗室子弟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可惜在李辅国操纵下,唐肃宗没有任何办法,只得把李岘贬出京城以平息李辅国的怒火。李辅国一手遮天后,企图做唐朝的首任宦官宰相,此举遭到宰相萧华激烈反对。怀恨在心的李辅国于是多次在肃宗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其亲信元载取代萧华相位,并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玄宗病逝,肃宗伤心悲恸之下也罹患重病,接连数月不能处理政事,遂命太子监国,大唐政局顿时波云诡谲。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便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为此她还特意召见了太子李豫,说到:“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眼下陛下病危,未免其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立刻诛杀。”李豫流泪而言:“父皇病重,此事不宜向其奏告,若我等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必定震惊,恐不利其病情,此事还是暂缓再言。”

▲《旧唐书》清代刻本

见李豫这么不识趣,张皇后与越王李系立马从内廷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后准备动手谋反。谁知太监中有人秘密将此情报告知了李辅国,于是李辅国、程元振等人便带着手下党徒到凌宵门,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肃宗,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了太子入宫,在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后,李辅国假传太子命令,调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随后诛杀。

▲张皇后剧照

得知政变失败,张皇后急忙逃入肃宗寝宫避难。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后,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唐肃宗受此惊吓,一时竟然说不上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乱棍打死,肃宗本人也因受惊吓过度驾崩于长生殿。就这样,唐肃宗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乱政宦官吓死的皇帝,唐朝宦官之猖獗由此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


趣观历史


被杀的是张皇后,她在李亨还是太子时被选为良娣,因此又被称为张良娣(以下我们就一直称呼她“张良娣”)。

(张良娣剧照)

张良娣出身于世宦大家,容貌艳丽,身材丰腴,且极为伶俐善言,因此得唐肃宗李亨专宠。然而太监李辅国杀她时,李亨为何不阻止呢?

一、患难夫妻。

张良娣嫁给李亨,是唐玄宗的主意。

在张良娣之前,李亨已经离过两次婚了,一次是太子妃韦氏,一次是杜良娣。倒不是李亨和她们感情不好,而是她们的家人被诬告说有谋反之嫌,李亨为了不受牵连,于是和她们断绝了夫妻关系。

李亨这样做,也有苦衷。因为奸臣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宠信,正是他的诬告,让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唐玄宗赐死。

李亨白捡了个太子之位,却并不高兴。毕竟李林甫初意并非是支持他做太子,所以他活得战战兢兢,担心随时会步入李瑛的后尘。

张良娣是个聪明人,她为了保护李亨和自己,一方面不让李亨和大臣有往来,另一方面事事亲为,不留侍女仆人在身边,以免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因此,就连做饭煮茶这样事,都是她自己来做。

(李亨剧照)

二、染指朝政想做武则天。

好不容易熬到李林甫病逝,张良娣和李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又赶上了安史之乱。

在逃亡的路程中,有孕在身的张良娣,一刻不离李亨左右,时刻保护着他。

当时一些吏民纷纷请求李亨收复长安,李亨却一直犹豫不决。还是张良娣劝谏,才让李亨下定决心,与唐玄宗就此别过,转道灵武,并登基称帝,遥奉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收复长安后,立刻把跟着他吃了不少苦的张良娣封为皇后,不久,张良娣先后给李亨生下二子李召和李侗。

李亨做皇帝后,有三宠:一是大将郭子仪,二是太监李辅国,三是与他共患难的张良娣。

由于李亨体弱多病,郭子仪又常年在外,所以朝中事务,多交给张良娣和李辅国打理。

张良娣是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自从染指朝政后,便有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她勾结李辅国,不光在朝中重要的职位上安插心腹,还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力,对大臣们旁敲侧击,想让他们联名上疏,请求李亨给她加尊号。

李亨本是个没有主见的人。经不起张良娣缠磨,本想依从她。却有忠臣谏言说唐朝以来,除了韦皇后曾加过尊号,再无二人。李亨惊得冷汗直流,害怕自己会成为第二个唐中宗。恰逢此时又出现了月食,于是李亨便以天神警示为由,没有答应张良娣。

(李辅国剧照)

三、盟友反目。

既然得不到更多的权力,张良娣便打起了太子之位的主意。

当时太子李俶不光是长子,还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再加上他贤明,因此深得李亨器重。

张良娣没少给李亨吹枕头风,希望他能废黜李俶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让她万万没想到,她两个儿子都没活几年,便夭折了。

张良娣并没因此消停,她变本加厉地诬陷李俶。然而此时,李俶由于常年领兵在外,又有郭子仪等老将拥护,因此绝不是她三言两语就能被废黜的。

张良娣眼见李亨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卧床不起。她担心李俶继位后,她必会招到打击报复,所以她便想立李亨第二子李系为太子。

为了能早日让李系成为太子,她矫诏让李俶进宫。同时又让平日依附于她的一众人埋伏在大殿内,准备等李俶入殿后,将他诛杀。

然而,一向和张良娣内外勾结的李辅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老奸巨滑的李辅国认为,如果能救下李俶,他必在李俶继位后,保平安富贵。所以他增兵在凌霄门拦截李俶,并把他保护起来。随后,李辅国率领近卫军冲进大殿,将埋伏的一众人等诛杀殆尽。

四、最后的挽歌。

张良娣见李辅国反水,深知大势已去,为了逃命。她在惊慌失措中,逃到李亨病榻前,希望能得到李亨的保护。

然而,李辅国提着刀径直闯了进来,丝毫不顾病榻上已气若游丝的李亨,直拽着张良娣的头发拖了出去。

李亨眼睁睁看着这一幕,早已吓得胆裂魂飞。

不一会儿,又听到门外响起一声女人的惨叫,顿时昏死了过去。

是夜,在位仅6年的李亨便一命呜呼,卒年52岁。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张生全精彩历史


题目太夸张了,其实这是唐朝历史上的一场著名政变。起因是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张氏想要发动宫廷政变废了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但是太监李辅国和太监程元振拥立李豫,他们带兵冲入宫中击垮了张皇后的阴谋,随后把张皇后幽禁在别殿。由此唐代宗得以登基称帝。我们先看看这场政变的前因后果。

首先说的是张皇后本人,张皇后本人是十分贤惠的。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史叛军一路攻城拔寨,最后攻破潼关,唐玄宗从长安出逃,在逃往蜀地的路上爆发了马嵬驿兵变,当时是张皇后前去和唐玄宗接触,这才有了唐肃宗的北上朔方军,而唐肃宗北上朔方军一路上都有张皇后的陪伴,唐肃宗身边的侍卫很少,张皇后都会挺身在前,她对唐肃宗说:“现在一路向北,路途遥远,陛下身边的守卫太少,一旦中途发生变故,我可以在前抵挡,陛下可以随后而出,这样就安然无恙。”到达灵武之后,张皇后生了孩子,但是三天之后她就开始为战士缝补衣服,唐肃宗说:“产后应该好好休息。”张皇后说:“现在不是我修养的时候,而是陛下的事情重要。”说实在话,唐肃宗的皇后如此,唐肃宗本人是十分高兴的,而且只看重张皇后一个人。但是张皇后本人十分喜欢权利,她和太监李辅国两人互为表里,专权用事,张皇后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儿子李佋扶持上帝位。就开始攻击其他皇子,唐肃宗的第三子李倓,此人有才能会打仗,就是看不惯李辅国和张皇后的作风,多次劝谏自己的父亲。但是张皇后就诬陷李倓,最后导致李倓被赐死。但是张皇后的两个儿子兴王李佋早逝、定王李侗年幼,于是张皇后就看上了越王李系,想要扶持李系,所以李豫的太子之位是很危险的。

唐朝皇帝都有一个遗传病,在很多皇帝身上都看得到就是中风,唐肃宗在唐玄宗去世后也出现了这样的症状,不能说话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张皇后看到这个机会于是就想发动政变,她趁着唐肃宗不能够说话,对太子李豫说:“李辅国掌管禁军很久,诏书和命令都出自李辅国之手,而且李辅国还擅自利用禁军逼迁太上皇(唐玄宗),他的罪过很大,他现在所害怕的也就是我和你,现在皇帝病重,李辅国和程元振想要造反,一定要诛杀二人。”李豫说:“这两个人都是元勋旧臣,一旦没有宣告命令就诛杀他们,恐怕不能够善后。”张皇后就说:“太子先出去,我再想一想。”张皇后转头就找到了李系,说:“太子不能够诛杀贼臣,你能吗?”李系说:“我能。”于是张皇后让太监朱辉光、马英俊、啖廷瑶、陈仙甫二百馀人穿戴铠甲手握兵器埋伏于长生殿,然后借口唐肃宗的命令让太子进宫,但是程元振知晓了密谋告知了李辅国,于是两人在李豫进入宫殿的时候拦住了李豫,把李豫送到了飞龙厩,派士兵看护李豫,同时当天夜里,李辅国,程元振带兵进入宫中逮捕了越王李系和朱辉光等人,随后以太子的命令把皇后迁徙到别殿,当时的时唐肃宗在长生殿里躺着,使者直接威逼张皇后从长生殿里出来,并且还把左右服侍的数十人幽于后宫,而在场的宦官和宫人都惊骇逃散。唐肃宗由于中风并不能够说话,只是躺在床上,最后病重去世,在唐肃宗去世之后,李辅国等人杀了张皇后郃越王李系以及兖王李僴,最后李辅国带着太子李豫前去接见宰相,随后登基称帝。

可以说张皇后是意图发动政变未果,最后兵变失败被杀。


人者仁义也


唐肃宗自己已经病得起不了身,哪里还顾得上张皇后,况且张皇后当时并没有被杀死,而只是被软禁了起来,不过这和被杀死也没有什么不同,大约李辅国还是想给唐肃宗最后的体面的,所以不忍心让唐肃宗看着自己的皇后被杀。但即便如此,唐肃宗还是因为这场宫变一命呜呼了。说到底还都是唐肃宗自己惹的祸端。

当初武惠妃一番筹谋,原本是想扳倒太子李瑛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做太子,但是在李瑛等李隆基的三个儿子都被武惠妃折腾死后,武惠妃自己也被吓死,而且李瑁不仅没有得到太子之位,反而自己的娇妻杨玉环也成了父亲的贵妃。这倒是便宜了李隆基的第三子李亨。737年,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这个位置并不好做,李亨战战兢兢又小心翼翼了近20年。

李亨的婚姻也是一波三折,太子妃韦氏和杜良娣的家族先后涉案,最终,李亨与两人离婚。之后娶了表妹张氏,也就是后来的张良娣。张良娣的祖母是李隆基的姨母,曾将李隆基抚养成人,所以张家备受恩宠。张良娣很快就在753年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李佋。

755年的冬天,安禄山以范阳为根据地起兵造反,很快就攻下了洛阳,更在潼关打败了哥舒翰,756年的六月,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无心拯救大唐河山,反而趁着夜色出逃了,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以及几千名护卫,当时张良娣和李亨也在其中。

当他们走到的马嵬驿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兵变。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向着相反的地方而去,唐玄宗继续南下四川,而李亨带着张良娣、李辅国以及两千士兵北上灵武,当时的张良娣已经怀孕,但是曾经娇贵无比的张良娣却总是保护着自己的丈夫,走在他的前面,为他阻挡可能的危险,甚至在生下李侗的第三天,就开始为战士们缝补衣服。

那时候的两个人确实共患难了很长时间,李亨在李辅国的辅佐下于灵武僭越称帝,即唐肃宗,张良娣为淑妃。之后,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两京。李亨继位后很是宠信宦官李辅国和张淑妃,后来这两人勾结在一起,在李辅国的帮助下,张淑妃在767年的四月被册封为皇后。

两京收复后,唐肃宗放弃一鼓作气平定叛乱的正确建议,回到长安,并将远在四川的太上皇唐玄宗接回。回到长安之后,各种矛盾开始凸显,张皇后对权力很是执着,她和李辅国联合,大肆干涉朝政,铲除异己,建宁王李倓就是被两人设计害死的,而唐肃宗也渐渐和张皇后离了心,但也只是离心,并没有想过废后,而且唐肃宗也离不开张皇后和李辅国。

而张皇后看着一直病怏怏的唐肃宗,开始有了易储的心思,当时的太子是唐肃宗的长子李豫(即李俶,成为太子后改名为李豫),张皇后和李豫素来不和,遂想废掉太子,然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张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李佋在760年就夭折了,当时刚刚八岁,而第二个儿子李侗只有六岁,在这件事上,张皇后和李辅国有了矛盾,李辅国并不主张废太子,而且唐肃宗也不愿意立这么小的儿子为太子。

762年,李侗也夭折了,张皇后又想到了立唐肃宗的第二子李系为太子。四月,唐肃宗病重,眼看已经快不行了,张皇后联合朱辉光、马英俊、啖廷瑶、陈仙甫等人准备谋害李豫然后立李系为太子,张皇后矫诏让李豫进攻侍疾,并带着200人准备在宫中发动兵变捕杀李豫。

但是当时的宦官程元振和李辅国已经提前知道了张皇后的谋划,设兵在凌霄门候着李豫,然后护送李豫到了飞龙厩,紧接着李辅国出兵在三殿逮捕了李系,朱辉光等人,张皇后也被幽禁在别殿。

唐肃宗惊闻政变,急火攻心,一命呜呼。李辅国等人拥立李豫继位,即唐代宗。张皇后随即被赐死。


尚宫女史


李亨的太子之位是天上掉的馅饼,白捡的!

武惠妃为让亲生儿子寿王李瑁上位,不惜设计害死太子三瑛等哥三个,不想人算不如天算,武惠妃因天天做恶梦被吓死,李瑁也自此无缘太子位,三子李享因此上位,但他天天恐惧生性多疑的老爹给他来个恩赐自尽。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在杨国忠的小算盘下引诱下,唐玄宗先是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又逼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痛失潼关,长安失去门户。唐玄宗吓得连夜逃窜,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结果,禁军怨声载道,在马嵬驿发动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执意继续逃窜,太子马不停蹄的赶到灵武,灵武拥有当时唐朝最强的军队,由忠于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统帅。

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后,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当来自灵武的使者告诉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后,李隆基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之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太上皇,过得十分憋屈,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肃宗李亨则在不久后也离世。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极其渺茫:

1、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变前唐明皇风流快活心轻气爽,杨贵妃可以继续陪伴天天似活神仙,而太子他天天恐惧生性多疑的老爹给他来个恩赐自尽。

2、唐明皇从盛世天子到落魄逃难,从美女陪伴到杨贵妃已与他阴阳两隔,回到长安又被监视失去自由,如此落差居然只比肃宗早死半月,唐明皇命硬,唐肃宗绝对不及!

3、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李隆基在杨国忠等人陪同下到达蜀中,将继续保持这个局面,太子李亨也会被他紧紧拴在身边。

4、相杨国忠与太子积怨已深,死于兵变,如到了成都,李亨的太子之位很可能会不保。

所以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来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继续做皇帝,没住李亨还真不一定能熬过自己老子。


美丽青春您真痘


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李亨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皇帝,李亨能够当上皇帝,有一部分运气在里面,李亨在做太子的时候懂得低调,不出风头,从而躲过了唐玄宗的猜疑,再加上安史之乱的爆发,李亨得以有机会提前当皇帝,大唐是烂在了唐玄宗手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局势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李亨在一些是军队将领的怂恿下,加上对杨国忠,杨贵妃的不满,策划了马嵬兵变,本来想将唐玄宗一起解决,没想到陈玄礼只是针对杨贵妃和杨国忠,忠于唐玄宗,所以唐玄宗的命是保住了,李亨和唐玄宗就分兵了,李亨在将领的拥护下载灵武称帝,尊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1、任用李辅国、程元振等太监掌握军权


在李亨当皇帝的过程中,太监出力不少,李亨本来就不是雄才大略的主,对于权力和军队并没有完全掌控,只能通过太监来进行控制,这就造成唐朝后期太监干政严重,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而李辅国则实际掌握了当时的军权。



2、纵容张皇后干政


为了制衡太监,李亨纵容张皇后干政,但是张皇后却跟李辅国沆瀣一气,操纵朝政,朝廷上乌烟瘴气


但是张皇后和李辅国在太子人选上出现分歧,张皇后想废掉李亨立李系,而李辅国则支撑李豫,斗争一时白热化,而这个时候的李亨则病重。


最终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护下,逮捕了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病重的李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辅国杀死张皇后而无能为力。


历史百家争鸣


唐肃宗李亨先后有过二个皇后,第一个是他原先的太子妃韦氏,后因受哥哥韦坚的牵连,被迫与李亨离婚,此后韦氏遂削发出家,住在禁中的佛舍中,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去世。

李亨的第二个皇后,就是后来被李辅国杀死的张氏,她在李亨为太子时,被纳为良娣,颇得宠爱。李亨即位后,册为淑妃。韦氏病逝后的第二年,才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张皇后由于受到唐肃宗的宠爱,又颇有政治野心,所以在肃宗晚年,她开始频繁干预政事,并俨然成为一股强大的外戚势力。

当时,在唐肃宗去世之间,大唐帝国的政坛,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四股势力。 第一个势力,自然是太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他作为肃宗的长子,又是大唐合法的皇太子,所以在唐肃宗死后,他自然觉得大唐帝国应该由他说了算。

第二股势力,就是张皇后,他从唐肃宗晚年开始,就一直和唐肃宗共同执掌朝廷政权,而张皇后本人也是野心勃勃,加上有武则天的榜样,所以在唐肃宗死后,她自然觉得,自己只要再努把力,就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第三股势力,则是大太监李辅国,他在唐肃宗时期,一直都是掌握大唐帝国的禁军,在朝廷里面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在唐肃宗死后,他自然也希望能够趁机更上一层楼。

第四股势力,则是越王李系,它是唐肃宗的二儿子,在唐肃宗生前,为制约太子李豫的太子党,肃宗对李系是格外照顾,让他全权统领大唐帝国的军队南征北战,当时的李系,不仅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还全权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节度使。可以说,当时的李系,就类似大唐初期的秦王李世民。

当时,这些人都想趁机掌握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所以在唐肃宗刚病危时,他们之间就开始大打出手。首先是张皇后和李辅国各自想把对方清理出局,因为他们双方都是各自扩张权力的最大绊脚石。在这种背景下,张皇后就告诉太子李豫,说是李辅国想杀他。当然,李辅国也跑来告诉太子李豫,说是张皇后想杀他。



对于太子李豫来说,他该相信谁的话呢?事实上,基于李豫的利益,他谁都不会真正相信。但是,总的来说,大唐从高祖建国以来,还从没有出现过太监篡位的现象。但是,太后和皇后想篡位的事情,却连着出现过好几次。所以,李豫最终选择和李辅国联手。

张皇后一看太子李豫不肯和自己合作,她为和李辅国继续对抗,就主动找上越王李系,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当第二个李世民。对于越王李系来说,因为有李世民的成功经验,他自然会有意无意往这方面去想。所以两人很快一拍即合,并且当即决定再次发动玄武门之变。



于是,张皇后假借唐肃宗的名义,发布诏书让太子进宫,而越王李系则在宫门口提前埋伏好军队,只待太子一进宫门,士兵们就冲出来将太子斩杀。然后他们再拿着太子的人头进宫逼唐肃宗更换太子和退位。

但遗憾的是,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的这个计划,被人偷偷告诉了李辅国和宰相程元振,于是他俩当晚直接带领禁军在宫门口等候太子,越王李系的士兵眼看形势不对,很快便四处逃散,而太子李豫趁机将张皇后和越王的势力一网打尽,并将他们俩也给活捉住。

接着,太子李豫才进宫面见病床上的唐肃宗,告诉他这个消息,而肃宗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当晚就因病情恶化而去世。第二天,太子李豫在太监李辅国和宰相程元振的拥护下,正式登基为帝,即唐代宗。随后,秉承斩草要除根的惯例,在李辅国的建议下,代宗下令将张皇后和越王全部处死。


我是赵帅锅


李辅国杀死张皇后的那天晚上,唐肃宗李亨也因为病重驾崩。那天晚上是不安宁的,皇宫正在发生一场政变,张皇后想要废太子李豫,该立越王李系,双方局势紧张。太监李辅国是李豫的人,杀死张皇后势在必行。唐肃宗李亨重病在床,身边不是张皇后就是李辅国的人,他这个皇帝形同虚设,他也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李辅国将自己的皇后当场斩杀。如果唐肃宗没有卧病在床,在他看清楚张皇后的野心后,估计会代替李辅国处死张皇后。

太监李辅国和张皇后的关系挺有意思的,两人先是盟友,后是政敌。李辅国一直以来就是唐肃宗李亨的心腹,肃宗即位后,更是将军政大事都交给了李辅国。李辅国可谓是权倾朝野,国家大事都需要先经过他再向唐肃宗李亨禀报,他能够在朝中为所欲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张皇后内外勾结,把持朝政。

张皇后是一个颇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想要在肃宗病重期间篡位,同时诛杀李辅国。两人原本是因为利益关系狼狈为奸,现在却成为了敌人。李辅国不傻,他当机立断选择转投太子李豫。在张皇后发动政变当晚,李辅国先得到消息,不仅将李豫保护的好好地,还铲除了张皇后一党,在新帝面前立了个大功。


大脚姑娘碎碎念


唐肃宗李亨、肃宗张皇后、大太监李辅国、太子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四个人聚在一起,就是一场宫斗大戏的四大主角。

只不过呢,大戏的结局是,唐肃宗被吓死了,张皇后被囚禁死了,李豫当上了皇帝,之后又除掉了大太监李辅国。

先说李亨,人生那个坎坷呀。李亨还在他妈杨良媛的肚中之时,就差点被他爹唐玄宗李隆基,一剂打胎药给干掉。估计李亨是还没出生就被吓到了,所以,李亨“早衰”。不过呢,这却得到了玄宗李隆基的关怀。玄宗让高力士选了三个掖庭的宫女去伺候李亨,其中一个宫女吴氏为李亨诞下了一子,即后来的代宗李豫。

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害死了玄宗的太子李瑛和另外两个儿子,李亨渔翁得利,阴差阳错成了太子。当然,太子位不是那么好坐的,在李亨苦苦支撑之时,爆发了“安史之乱”。

太监李辅国闪亮登场。

李辅国相貌丑陋,直到40岁,还是一名不起眼的太监。好在李辅国读过一点书,而且做事认真,就被原本低调,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李亨看中,招进了东宫。

安史之乱时,玄宗出逃,李辅国也陪同太子李亨一起跟随肃宗前往蜀川避难。一众人行至马嵬驿之时,李辅国说服了太子李亨发动兵变,又去找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说服陈玄礼,一同发动兵变,拥立李亨登基。

震惊吧,原来唐朝最厉害的太监并非高力士,而是李辅国,最后官职宰相的李辅国。李辅国仅凭一人之力,挽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大唐王朝。

原本李辅国跟陈玄礼商量好,杀死杨氏一族,并拥立李亨为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只是陈玄礼突然变卦了。在杀死杨国忠,处死杨贵妃之后,陈玄礼护送玄宗去了蜀川。

没有了军队的支持,李辅国被迫只能陪同李亨远走大漠寻求帮助。

此时的李辅国,对李亨忠心耿耿,生活上照顾的更是无微不至,一路到了甘肃平凉。李辅国又独自跑去龙武,说服了后来的大唐宰相杜鸿渐等人,让他们一起拥立李亨为帝,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新帝李亨在龙武登基,召集天下兵马,平定了安史之乱。

肃宗李亨回到了长安,玄宗也回到了长安,但是李亨早衰,病了。李辅国在李亨生病期间,伙同李亨的张皇后,将高力士流放岭南,将陈玄礼贬为庶民,又将玄宗李隆基搬到了几近荒废的太极宫居住,随后玄宗在忧郁中病逝。

李辅国帮肃宗除去了心头之患,让肃宗坐稳了皇位,自然得到了应有的报答,大力表扬,升职加薪。李亨还专门赐婚李辅国,将已故礼部侍郎的侄女嫁给了李辅国为妻。李辅国从此成了唐朝的中兴大臣,权倾朝野。官员的升迁任免,奏折批阅都是李辅国说的算。李辅国还将禁军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敢反对他,就镇压谁。

原本张皇后和李辅国是一伙的,曾共同对付过玄宗。张皇后得宠,也有了自己的野心,就想废掉太子李豫,除去建宁王李倓,然后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张皇后就联合李辅国,陷害杀死了建宁王李倓。只是“张后生二子,兴王佋、定王侗。兴王早薨,侗又孩幼,故储位获安。”李豫的太子位算是暂时保住了。

两个合伙做坏事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嫌隙,张皇后开始厌恶李辅国了。她就跑去找到太子李豫,商议杀掉李辅国。李豫不许,于是,张皇后决定自己动手除掉所有人。

肃宗病重,张皇后就找到了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共谋,准备先杀李豫,再杀李辅国,立李系为帝。张皇后矫诏让太子李豫入宫,准备杀掉李豫。飞龙副使程元振得到了张皇后的密谋,就通知了李辅国。

禁军可是掌握在李辅国手中,李大太监让程元振带人冲进皇宫,一顿砍杀,杀死了越王李系,兖王李僩,幽禁了张皇后。

此时,肃宗在做什么呢?躺在病床上呢,听闻了宫变,“俄而肃宗崩,太子监国,遂移后于别殿,幽崩。”肃宗李亨被吓死了,李豫以太子的身份监国了,而张皇后被幽禁于别殿,也死了。

肃宗先死,然后张皇后才死了,肃宗想做点什么,也无能为力了。

李辅国对肃宗、代宗父子两代都有拥立之功呀,由此也日渐骄横,终于因为出言不逊,得罪了代宗李豫,让李豫起了杀心。李豫一面尊李辅国为“尚父”,晋封博陆君王,一面提拔程元振和药子昂,夺了李辅国的兵权。

据说,代宗派人刺杀了李辅国,割下了李辅国的头颅,最后李辅国是以木首代替下葬的。

功高震主,还不知自敛,那么下场基本上都一样了,李辅国也没能例外。


奕天读历史


其时的李亨真的只剩眼睁睁了,他在李辅国杀自己老婆张皇后的前一年,已经重病缠身,命太子李豫监国,宦官李辅国大权在握,也因他病重,才会发生李辅国杀皇后的事,张皇后与太子不和,怕李亨死后自己失势,打算另立李系为太子,可以控制朝政,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把他除掉。李辅国得到程元振的密报,果断与张皇后划清界限,帮助李豫度过难关,把张皇后幽闭至死,政变当夜,肃宗即病死,连清算李辅国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李辅国为什么与张皇后狼狈为奸半辈子,会临阵倒戈帮了李豫,很多人觉得疑惑不解,其实也没有啥大不了的秘密,皇帝重用太监宦官,一般都是朝臣或外藩势大权势重,难以制约,认为身边人忠心可信,可托大事,用来作为棋子制衡权臣,很多时候,宦官就借此机会向上爬,变成另一股祸乱国家天下的势力。中唐安史之变后的政局长期陷于这种怪圈,李辅国是先行者。太监宦官无后代子女,做事更加无所顾忌,忠孝节义伦理道理他们不放心上,大多只求利益。


李豫作为太子,在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在民间颇有名声,也得到朝臣的拥护,而张皇后一党多是奸邪之辈,经不住大事,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前期准备,张皇后要换太子是异想天开,作为官场老痞子的李辅国马上判断出走势,倒到胜算高的一方,一来推动发展轻而易举,二来有拥立之功,新皇也不敢不重用他。如果拥立李系,风险过大,回报也不过如此,所以,就向张皇后动手了。

李亨在玄宗时,太子当得战战兢兢,提防忌惮两任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连老婆韦氏也被中伤而被逼离婚,专宠张良娣就是后来的张皇后,其时夫妻二人同心,同受苦难,安史之乱时,张良娣和李辅国力劝李亨乘时取利,在马嵬逼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又在灵武拥立肃宗上位,尊玄宗为太上皇,襄助之功不可抹灭。

待到太上皇玄宗回京,张皇后便与李辅国一道,迎合肃宗顾忌父亲影响力的心理,与李辅国勾结,在禁中把持权利,干预政事,做出迫迁太上皇于西宫等事,把玄宗的父子关系搞得很僵,而又与太子李豫不和,怕李豫上位失了权势,打算政变废掉太子,被掌握禁军大权的李辅国捅了一刀,反被废为庶人,幽囚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