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怕儿子夺位,一天杀3个,为什么李亨造反他却欣然接受?

谈文论史


啥叫欣然接受,他不接受也没有办法了好吧。到了李亨灵武称帝的时候,唐玄宗女人没了,军权没了,声望没了,政治影响力没了,只能“

欣然接受”了。

一、悠悠唐明皇,功过任人说

唐玄宗也就是著名的唐明皇李隆基,在他继位期间,可以说是唐代兴衰的分水岭,在唐玄宗之前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到了李隆基之时平定太平公主叛乱称帝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唐代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


但是随着四方平定,李隆基认为天下太平,自身威望和大唐疆域扩展到了极致,于是走上了享乐的生活,不但任用奸相李林甫、唐国忠,还犯了重用安禄山、史思明这种外族将领的错误。引发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迅速从巅峰衰落。

二、杀子夺媳,千古骂名

历史上对于唐朝和汉朝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就是:脏唐臭汉。形容汉朝皇室和唐朝皇室的淫乱之事。

在唐朝最为诟病的除了唐太宗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却纳其妻妾之外,最能引发骂名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看上了儿子媳妇,从而强行占有儿媳杨玉环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后宫虽大,但是没有一个满意的。有一次李隆基大宴群臣,他的儿子儿媳都来敬酒,结果李隆基一下子看上了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于是不顾礼节将美貌绝伦的杨玉环先安排离婚,后又安排出家为道士,然后再次纳为贵妃。

杨玉环因为艳丽无双,又精通音律歌舞,很得玄宗欢心。不但把杨玉环的姐妹都大肆封赏: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

三、安史之乱,一梦黄粱

因为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一改李隆基年轻时期的励精图治,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什么“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什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就描述了这时期的唐玄宗。

等到安禄山发起安史之乱后,昏庸的唐玄宗不但不反思,而且昏招迭出,封长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不是被杀就是被逼死,最后连东都洛阳都丢了,紧接着首都长安都马上不保。

唐玄宗竟然听从唐国忠的建议,带着杨贵妃等人打算逃亡蜀地避难,结果连连失败的唐玄宗早就没有了年轻时期的威望,士兵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至此唐明皇李隆基没了深爱的贵妃,也没了陪伴一生的权力,逃到蜀地之后也只剩苟延残喘了。

四、灵武称帝,李亨借兵

太子李亨因为在唐玄宗南逃时期负责帅军断后,在有了兵权后,李亨不但没有跟着唐玄宗南下,反而逃向北方,在灵武李亨自己称帝,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掌握了大唐最后的精兵。同时,李亨还以让回纥抢劫长安为条件借了回纥十万精兵。

随后在郭子仪等人和回纥兵的帮助下,评定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又从成都回到了长安,但是此时唐玄宗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被尊称为太上皇,但一点权力也没有了。随后跟随李隆基一辈子的高力士也被流放,大将军陈玄礼也被解职。

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郁郁寡欢的太上皇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 同年,久病已久的唐肃宗李亨也驾崩了。

不知道在地府这父子二人相见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全网阅读过亿的历史博主,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唐玄宗的一生,做了两件背负千古骂名的事,一是生性多疑,一天内同时杀死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另一件则是看中了自己儿媳,让其先出家后入宫,把寿王李瑁王妃变成了自己贵妃。可以说,残暴与好色,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而他晚年凄惨的境遇,也算是对他的报应吧。

熟悉唐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在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后,李亨捡了个便宜,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立为太子。但由于他眼见前太子李瑛等人被杀,一直提心吊胆,可谓战战兢兢。不过,到安史之乱时,李亨等来了机会。

但是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李亨和一般大臣,在禁军护送下一路潜逃,到马嵬驿时,跑在前面的唐玄宗等人,遭遇禁军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逼死。当时,李亨率领军队殿后。

等到马嵬驿之变平息后,百姓恳求唐玄宗留下主持大局,平定叛军。不过唐玄宗怕死,他觉得哥舒翰等人都挡不住安禄山,自己留下等于白白送死。于是,太子李亨留下,成为进剿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

唐玄宗虽然跑了,但却相当于把大权交给了李亨。当时,李亨原本就掌握了一部分禁军精锐,加之又留下了主持平叛,因而很快获得拥戴。在唐玄宗出逃的当年,李亨便直接宣布继位,改元制德,史称唐肃宗,李隆基则被晾在一边做起了太上皇。

李亨登上皇位,其实也算不上造反,史书中称其为“叛父”,意思是指不孝,而非不忠。在史学话语中,叛父与叛上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说白了,唐玄宗晚年已经是一位昏君,面对叛军,自己吓得四处逃命,早已不顾大好江山。而太子李亨在危难之际留下来主持平叛,确实也是起到了鼓舞军心的作用。

因此,唐玄宗高高在上时,可以屠戮子嗣,但在落魄失势后,自然也随之众叛亲离。他即便不愿意当太上皇,可李亨和群臣百姓也不愿意啊!


夕阳下的晚枫


李亨继承皇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帝国陷入混乱之中,而此时此刻唐玄宗李隆基一心想逃往蜀地避祸,试想如果中央政府迁移蜀地,中原之地想要恢复统治几乎不可能;唐帝国必然陷入四分五裂,离灭亡就不远了。当时朝庭大臣坚决反对迁都,但玄宗一意孤行,所以就折中让太子李亨留下主持大局以抵抗安史判军;

第二、玄宗西逃途中,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平卢、河东节度使,负责平判。在北至灵武即位,史称肃宗。此时李亨己经完全掌握了军事大权,得到了核心武将的支持,所以唐玄宗不得不予以承认。

第三、马嵬坡事变,军事将领及大臣均以杨贵妃乃红颜祸水,导致玄宗沉醉声色犬马、无心治国,乃致爆发安史之乱。在当时大臣及各军事将领都相继支持太子李亨继位大统,平判安史之乱,以恢复中原统治。


建安秋雁


事前唐玄宗被安禄山叛乱和自己军事决策错误搞得晕头转向对李亨防不胜防。马嵬坡政变,杨国忠被杀死、杨贵妃被逼死,唐玄宗已经被政变军人包围,失去反击能力,不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给李亨一个人情,于是乎让位做太上皇,让李亨做了皇帝。唐军击败安史乱军、收复长安后唐玄宗还想利用自己以前的威望和新皇帝叫板,直到被逼迫软禁(有种说法是被谋杀) ,证明唐玄宗在李亨政变时的举动实在是迫不得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