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曾国藩观人:有感于内,必形于外,如何通过举止衣着来读取信息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不成为人了。

曾国藩观人:有感于内,必形于外,如何通过举止衣着来读取信息

三国时曹操说过,即使是谦谦君子,也要使其衣冠整齐,使与瞻视有关的内容看上去令他人感到受尊敬。曾国藩也指出,“有感于内,必形于外”。一个人的修养往往表现于外表,举止衣着,先有三分气象,话未出口,已有七分先机。一个体态潇洒、仪表堂堂、言谈举止文明的人,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则给人以不良印象。

曾国藩观人:有感于内,必形于外,如何通过举止衣着来读取信息

仪表三要求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1)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所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2)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曾国藩观人:有感于内,必形于外,如何通过举止衣着来读取信息

(3)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