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

华丽的小丑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


刘邦建立汉朝,张良、韩信和萧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不可没。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素来体弱多病,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渐稳固:

  • 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 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了。在刘邦的三杰中,张良精通黄老之学,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恋权位,避免了韩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张良为什么不阻止刘邦杀韩信?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被杀的原因:

  •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
  • 早在韩信为大将军后,刘邦便对韩信有所疑忌。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韩信攻城略地,为汉王朝的开创立下了赫赫战功;另一方面,等自己羽翼丰满、在贬低韩信。
  • 借巡游云梦泽之机,设计擒住韩信,并以谋杀罪将其押回京都,软禁起来,同时削去了韩信的兵权,最后将其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 阳夏侯陈豨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陈豨造反是韩信的主意,韩信与陈豨秘密约定,里应外合,由韩信做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囚在牢里的所有奴隶和犯人,干掉吕后和皇太子刘盈,然后共取天下。吕后一听事关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 二人商定对策后,由萧何去执行。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西汉政权,便开始了逐一地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便拿韩信先下手,韩信就算什么都不做,他的死是必然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对于韩信的死,也只能被迫为之。更何况想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的张良。他们三人并称“三杰”在乱世中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但是,在太平年代却是刘邦最忌惮地潜在威胁。

在这个样的风口浪尖的时期,唯恐避而远之,哪还敢替韩信说好话。张良自身都难保,怎么能救韩信,加上韩信的罪名是谋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算不是谋反罪处死,也会因其他罪名,韩信之死是必然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张良或萧何说情,等同和韩信是同谋,刘邦巴不得把这些大功臣一并解决掉。

此时的刘邦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巩固西汉政权,什么共患难的情义什么的,早就抛之九霄云外。自古开国君主杀功臣也屡见不鲜了。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功高盖主的功臣就显得有些扎眼了。于是,很多开国君主为了稳固江山,担心自己的子孙驾驭不了这些功臣,就替自己的子孙清理门户。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将功臣逐个杀死。


心恬澹


张良的个人志愿和自我定位决定了他行事的选择,他没有任何救韩信的理由。

第一阶段:起义前。

个人志愿:复仇。

张良家世代都是韩国的相,而韩国在秦始皇统一的战略中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消灭。复仇的火焰在年轻的张良心中燃烧,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散尽家财,在博浪沙赌博似的希望一椎击杀始皇帝的原因。

在这个时候,大约击杀仇人是他最大的心愿。除此之外,天下经已一统,复兴韩国的可能微乎其微,或许他根本没有抱此希望。也或许,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第二阶段:起义之初。

个人志愿:复国,成为韩相。

等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项羽、刘邦等豪杰应声而起,六国旧地纷纷响应起义,张良也终于看到了复兴韩国的可能。

所以张良向项梁提议:找到韩国的公子成,立他为韩王,这样可以为秦国四面树敌。项梁同意了。张良终于和祖父、父亲一样,成为国相,协助公子成收复韩国故地,可以说完成了毕生最大的心愿。

第三阶段:楚汉相争。

个人志愿: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很快,韩王成被项羽杀死。虽然刘邦派张良带出来的小弟韩王信重新夺回韩国,立为新的韩王。但聪明的张良从战争的形势看出,复兴韩国再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天下已经不可能再成为群雄并立的天下了,迟早会被项羽和刘邦中的一方统一。而这对立的双方,一方对他、对韩都有恩,一方则杀死韩王,算是有新仇,显然,他最好的选择是帮助刘邦击败项羽。

所以这时,郦食其劝说刘邦多立六国后人为王,为项羽四面树敌时。同样的计策,以前张良也为项梁出过,这时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这是因为目的和形势完全不同了,过去他是要复兴韩国,现在却要助刘邦一统天下,虽然多立王可以多树敌,但同时也会分了刘邦自己的权势。

唯一的例外是,韩信想要做齐王,张良却劝刘邦同意了,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张良所说:韩信已经据有齐地,握有重兵,凭你现在的实力,韩信如果自称王,你禁止得了吗,不如做这个顺水人情,以免生变。

从这里看出,韩信虽然称臣于刘邦,却其实始终是作为一个隐患,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这也为将来他被诛杀埋下了伏笔。而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却是俱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张良和韩信之间,非但没有特别的交情,反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立的。

第四阶段:天下一统。

个人志愿:卸任保身。

刘邦即皇帝位,西入长安后。张良就称病,借口修道,几乎诸事不理。这时他已经五十岁左右,而毕生的志愿几乎都已实现。聪明的他选择卸任保身,如他自己所言:愿弃人间事!除了给吕后出了一计保全太子以外,他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

这么聪明的他,也自然知道天子要剿灭异姓王来巩固刘氏子孙的地位是大势所趋,又怎会为了一个没有特殊交情的韩信,把自己置身漩涡呢。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计策骗韩信同游云梦泽。韩信杀了钟离昧,去见刘邦后被俘。回到洛阳后削去楚王封号,改为淮阴侯,并将其拘禁在身边。

公元前197年,韩信旧部陈豨反叛,刘邦亲征。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外平叛,却有人向吕后举报韩信是陈豨的内应,吕后便与萧何商议除掉韩信。萧何出面将韩信骗于长乐宫钟室杀死。

其实分析韩信被杀应该不是刘邦的意思,因为刘邦拘禁韩信已有五年。而刘邦对于韩信还是很有自信心的,因为抓住韩信几乎没费一兵一卒,轻松就能实现。如果刘邦要杀掉韩信,那么拘禁他五年的时间,还不好找个借口?所以个人认为要么刘邦没有想着杀韩信,要么杀他的原因并非是嫉妒害怕韩信的才能。

那么谁最害怕韩信呢?应该是吕后!汉初三杰中,萧何是刘邦的发小,肯定和吕后很熟。张良虽然深的刘邦信任,但张良和樊哙关系好。而张良又数次帮过吕后。而韩信是吕后最不能掌控的人物。

这里要清楚一件事,公元前197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刘邦的易太子事件。刘邦这年要废掉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为什么刘邦要做这件事?因为刘邦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行了,改立太子可以保护戚夫人母子。而吕后也知道刘邦的意图。

这时候张良又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帮助吕后度过难关,让刘邦放弃了易太子的想法。这也证明,张良是站在吕后这边的。

这件事还可以证明想要除掉韩信的人,其实就是吕后。刘邦晚年不停的平叛,几乎杀掉了所有最能打仗的旧部。只留下了樊哙和韩信。对于吕后,韩信死了,自己还有樊哙能用。如果韩信不死,而刘邦死了,那么韩信加上萧何,吕后就根本无法掌控局面。同样对于刘邦,如果韩信还在,对吕后和樊哙就是一种制约。如果韩信死了,就必须杀掉樊哙。后来刘邦真就派陈平去杀樊哙。韩信的死,对于刘邦益处不大,而对于吕后关系重大!而张良又和吕后是同一阵营,怎么可能帮助韩信呢?

而且萧何和韩信的关系比较近,萧何杀了韩信,就失去了武将们的支持,也背负了沉重的道义负担。如果是刘邦的意图,那么让萧何杀韩信是为了压制萧何,而不是为了除掉韩信!


王晓强30


先说一下,韩信并不是刘邦杀的,是死于吕后之手。

但是,韩信确实是想造反,因为他被刘邦压制的太惨了。

那么刘邦是否有杀韩信的心呢?当然有,因为听到韩信的死讯后,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喜就是心里高兴,说明吕后之所以敢杀韩信,是摸准了刘邦的心思的。

刘邦虽有杀韩信之心,但是,如果没有韩信里应外合联合陈豨造反,刘邦应该不会杀韩信。一是因为刘邦的大汉王朝建立,一大半的功劳都应归于韩信,刘邦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擅杀功臣的影响和弊端,都不能轻易下定这个决心;二是因为刘邦完全有能力控制韩信,早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就数次夺了韩信的兵权,楚汉争霸取得胜利之后,又将韩信从齐王换为楚王,实力大大减弱。后来,设计在云梦泽轻松地就将韩信抓到洛阳,贬为淮阴侯。至此,刘邦将他控制在京城,韩信也跳不出什么浪花来。

刘邦有杀韩信之心,是因为他忌惮韩信的军事能力,而且异姓王先后造反,让刘邦觉得不得不防。但是,他在心里是不相信韩信会反的,因为,刘邦对韩信的了解是深入灵魂的,他深知韩信的为人,韩信没有远大的志向,封王已经是他的顶格志向了。要反的话,早在韩信身为齐王,手握重兵的时候就反了,而且韩信除了军事上才能卓著之外,政治才能、交际能力、驾驭人性的能力不是一般的低,从他收留钟离眛,后来又想杀了钟离眛讨好刘邦这件事可以略见一斑。

正因为刘邦相信韩信不会反,所以,在有人告韩信谋反时,刘邦并没有处死韩信,而是把他贬为淮阴侯,并将他留在京城监控起来。

但是,活人一定没有死人安全,所以,韩信被吕后所杀,刘邦为之惋惜的同时,心里也是高兴的。

如果刘邦真的要杀韩信,张良会不会劝说呢?

应该不会。

张良跟随刘邦,完全是为了报恩,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张良有侠骨仁心,是个有大胸襟、大韬略的人,他锄强扶弱,如果写入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定是侠之大者。

张良一生的唯一目标就是灭掉暴秦报韩国灭国之仇。张良曾经说过:“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意思是说,自己家里祖上都是韩国的重臣,韩国被秦所灭,我一定要报这个仇。

所以,一开始他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又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辅佐韩王欲收复韩国地盘,但是,由于兵微将寡,没有成功,后来,得到刘邦的帮助,刘邦帮助张良完成了两大心愿,一是攻下韩国十余城,韩王成得以坐享韩国;二是西进攻秦,进入咸阳,秦二世投降,秦朝覆灭。至此,张良的一生的心愿基本完成。

张良为感谢刘邦,跟随在刘邦身边为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后来的佐策入关、斗智鸿门、暗度陈仓、虚抚韩彭、定都关中、计保太子等重大事件,都是出自张良的策划和谋略。

然而,当刘邦一统天下后,张良想着功成身退了,因为他帮助刘邦,本就不是为了名利。刘邦封他“三万户侯”,张良拒绝了,他自请封在“留”地,从此亦不怎么参与朝事了。但是,他一直关心着大汉的稳定和发展,后来,刘邦想换太子时,张良还是出来劝谏一番,并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综上所述,张良是个王佐之才,有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有着广阔的胸襟,且淡泊名利。他跟随刘邦,主要是为了报恩,所以,他总是会站在刘邦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深知刘邦的为人。刘邦如果真的要杀韩信,一定是为了巩固皇权、稳定朝政,消除不稳定因素。以张良的聪明,肯定是心知肚明,他又怎么会劝阻,况且,劝阻就有用吗?皇帝心中的刺需要拔除的时候,又有谁能劝的了!


正史风云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了韩信?

因为张良十分了解刘邦的为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谋圣”,张良对人性的解剖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敌方友方,他都看的清清楚楚,更何况是对他的主公刘邦。

很多实例可以证明张良懂得刘邦欲除韩信而后快,比如在韩信打下关中后,韩信的威望在众诸侯中非常高,刘邦为证明自己军事能力也很强,在彭城之战中他罢免韩信军权。在韩信求封“假齐王”时,刘邦非常生气,当时张良就在刘邦身边,他自然能感受到刘邦的情绪。



除非被现实左右,否则刘邦绝不允许手下的威望和实力超过他。张良劝不了刘邦,刘邦是个何等精明之人,怎能轻易被他人的话语动摇意志。张良对这一点看得很透彻,他知道在刘邦身上下功夫徒劳无益。


张良清楚自己劝不了刘邦去杀韩信,于是他劝过韩信退隐。他跟韩信说过历史上许多兔死狗烹的例子,可是韩信居功自傲,不肯退去。所以说关于韩信的死,张良是做过工作的,只是当事人听不进去。


如史如画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想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到最后呢韩信被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刘邦一开始是多么的器重韩信,拜为大将军,手握刘邦的三军将士。封齐王,还有生死特权。但是最后还是免不了身首异处的结局。

萧何月下追韩信,都知道萧何一开始发现了韩信的才能,成就了韩信,但是最后也是萧何把韩信坑死了。张良呢,先不说他们两个的关系怎么样,但是当时作为刘邦最倚重的几个人,韩信和张良又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说以说两者的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到最后为什么没有劝刘邦不要杀韩信呢?

到这个时候韩信之死已经是必然的了。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其实谁都说不清楚了,韩信的能力太强了,想当年一年之内带领汉军灭四国,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背水一战更是让所有人都觉得害怕。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也是觉得韩信的能力太强了,所以一直在夺韩信的权利,最后被降为淮阴侯。但是刘邦还是不放心,因为他觉得只要韩信在这个世上就是一种威胁。

作为很早就开始追随刘邦的谋士张良来说,能不知道刘邦的心思嘛,张良是何等的聪明之人,自然知道刘邦,吕雉都是想要韩信死的。

那么这个时候张良跳出来阻止的话,张良的解决只有一个和韩信一起死。张良是非常聪明的,懂得功成身退,所以他会为了一个韩信丢掉自己的性命嘛,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张良即使劝了也是阻止不了的,刘邦杀韩信之心早已有之,从被韩信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的时候就想杀了韩信了,但是迫于形势不敢杀。到这个时候,天下一统了,韩信还有什么价值呢?刘邦是必须要杀韩信的,一个张良肯定是无法阻止的。

韩信之死只能说怪自己,一是能力太强,二是不懂得收敛,太自负。三,不懂得揣测人心。


中国历史研究所


在事和势上听张良的,在人和权上未必听张良的。

可以说,刘邦最信任的是卢绾,其次是沛丰将领,也就是那些屠狗辈。

而张良、陈平以及韩信等沛丰之外的平民精英,刘邦都是将信将疑。

甚至,如果不是张良身体不好只能做个画策陈,刘邦估计都得猜疑到他身上。

张良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不要齐地三万户但求留地封邑,也不要朝堂三公但求寄身学道。不为别的,这样最安全。

就题干问题而言,大体可以有三种解释:

一是张良对韩信,未必有好感。

张良和韩信,起码得先有交情才有求情吧。

那么,他俩有交情吗?

可能性不大,原因就是张良一直都是画策臣,他一直都在参谋部、一直都在机关。

这个处境就决定了:张良跟决策高层的关系很好,而跟封疆大吏和地方基层的关系一般。

所以,在取舍上来说,张良肯定是站在刘邦一面的,刘邦才是他的真正老板。而至于其他韩信、彭越、黥布、曹参等,对张良而言,不过尔尔。

没有交情,也就不会求情,所以韩信死与不死,跟张良没关系。

二是张良对刘邦,必是真心拥护。

既然刘邦是张良的真命天子,张良就得事事为刘邦着想。

他关心的是刘邦能否争得天下、关心的是汉室能否坐稳江山。

这是个立场问题。

可以说,剿灭异姓诸侯王,对于汉室的稳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决策。

刘邦应该是起义集团中岁数最大的,其他是个人都比他活得长。

所以,刘邦必须考虑自己死后,刘氏还能否稳坐天下。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而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异姓诸侯王。

事实也证明,这些人也着实不牢靠。

刘邦河北平陈豨,唯一能打援手的就自己的发小卢绾,结果还中途勾结匈奴、作壁上观了。而其他诸侯,倒是非常干脆,我有病、就不来、你能怎么地。

所以,站在刘邦的角度想问题,张良也得收拾韩信,他当真不会求情。

三是张良对自己,也要明哲保身。

在明哲保身的问题上,其他人都不及张良。

即便是曹参,也因争功萧何而有罅隙,于是被派到齐国为相。

即便是萧何,也要自污清白让刘邦放心,被下过狱、被刘邦折辱过。

唯有张良,这个不算核心关系圈的人,反倒是一直得享富贵,即便吕后当政,也是对他极好的。

原因就是张良张子房已经未雨绸缪了,他就是不能让刘邦猜疑,不能让高层不满,不能陷身于政治斗争。

所以,封地,他要与刘邦最初相遇的留地。

这多好啊,一想到张良,刘邦就能想到在留地与张良相遇,唤起了曾经的记忆,就是想整张良也得留一分薄面。

而封官呢?张良之才,拿个九卿就太低了,至少得三公起步。

但这就挡了别人的路,所以张良张子房啥也不要、都给你们,自己去修道了。

所以,对于韩信,张良即便知道韩信是被冤死的,他也不会出手。

而且一旦出手,韩信勾结朝臣的嫌疑就更大,引起的猜疑也就更重,到时候死得会更早更惨,张良也会牵涉其中。


减水书生


谢悟空!刘邦一向很尊重张良,他一直把张良当先生看,对张良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上言听计从,这一点可以从刘邦对汉初三杰的评价中就能完全感受到,刘邦把其他两个人直呼其名,而唯独称张良为子房,可见,刘邦对张良的感情要比萧何和韩信深。



张良主要是从战略层面为刘邦和汉军思考问题,往往深谋远虑,深得刘邦尊重和佩服,火烧栈道、还军灞上、定都长安等,充分展示了张良的远见卓识,正如刘邦所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



张良出谋划策,往来着眼于长远,这就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事实上,张良不仅仅思考国家和军队大事善于从大处着想,他对待功名利禄和个人进退也比其他人有智慧,当韩信向刘邦讨封假齐王时,张良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了隐退,他放弃了刘邦对他的高官厚禄,志愿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去,临走之时,不忘旁敲侧击和提醒前来送他的韩信,可惜韩信却不以为然,仍然还要当他的楚王。



韩信如果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一定会从刘邦把他从齐王转封为楚王这件事情中,感受到刘邦对他的担心与猜忌,也应该从张良的隐退和提醒中为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感到担忧,但韩信毕竟是韩信,他没有任何感觉和防备。

并不是张良替韩信不求情,因为张良自己都选择了隐退;也不是张良不相信刘邦,因为此时的刘邦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刘邦。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骄兵悍将历来是封建帝王加强统治的扯肘,自古同艰苦共患难易,享富贵同荣华难。刘邦虽然没有亲手杀韩信,但韩信被刘邦去王封侯软禁在长安,就是要杀韩信的前兆,只是韩信死在了吕后和萧何之手,而此时的张良却选择了远走高飞,既是他有心救韩信,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知未是也


张良为何不阻止汉高祖刘邦杀韩信?或许有人要说,提问者说得不对,韩信并不是刘邦所杀,而是吕后杀的。怎么说呢?动手杀韩信的的确不是刘邦、而是吕后,但是彼时的吕后并不是汉惠帝时期、甚至前后少帝时期的吕后,她要诛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曾经的异姓诸侯王、时任淮阴侯韩信,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刘邦的。史籍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刘邦授意或者默许的,但是这里面多多少少还有有刘邦的影子在里面,刘邦根本洗不干净自己!



言归正传,为什么韩信不阻止刘邦或者说吕后杀韩信?先说另外一个人在彼时的表现,他就是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件事。韩信最初是由夏侯婴引荐给萧何的,而之所以韩信后来能够为刘邦重用,萧何向刘邦的举荐功不可没。换句话说,萧何是韩信最大的“伯乐”。但是,与吕后联手拿下韩信的恰恰就是这位“伯乐”!难道是萧何与韩信有仇?肯定不是!如果是,当初萧何也就没有必要“月下追韩信”了。萧何之所以如此,无非两个原因。一、刘邦内心也想要韩信的命,吕后不过就是一把枪而已,萧何如果阻止,恐怕刘邦要的就不仅是韩信一个人的命了。二、刘邦晚年吕后逐步做大,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刘邦的法定继任者就是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即便吕后不像后来那样专权,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协助吕后除掉韩信,说白了就是萧何给吕后递上的“投名状”,目的很明确:“老嫂子,你说话我老萧是言听计从的,我不是你掌权的障碍,你没必要对我不放心。”这其实也是萧何自保的手段之一,和当初的自污如出一辙。



那么,问题就来了。张良难道不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难道不明白自保的道理?很显然,张良比萧何“自保”得更彻底!萧何自保不假,但是他依旧放不下世俗的权位,对相位还是恋恋不舍的。而张良,在汉王朝立国之初便辞去了三万户的封赏、仅接受了留地的封邑,以“半隐”之身成为了“逍遥散人”。他又怎么可能为了韩信来趟这一趟浑水?除此之外,从当初刘邦欲废长立幼时,韩信站在吕后一边反对刘邦易储,甚至帮吕后搬出了“商山四皓”来看,韩信实际上为了自己和后代未来的平安,也早已向吕后递上了“投名状”。刘邦、吕后同时想要韩信的命,张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可能出来阻止?



张良这个人并没有政治野心,他跟随刘邦无非两个原因:一、报秦灭韩、灭家之仇;二、发挥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很显然,他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这也是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功成身退”的原因所在。韩信与张良本身并没有太多交集,也没有什么深厚的私交,张良犯不上为了一个韩信招来刘邦和吕后的猜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除此之外,韩信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为人并不太正派,而且人缘也不是太好的。说韩信不正派,有两个铁证:一、韩信最初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执戟郎,麾下名将如云的项羽当初能封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郎官,实际上还算不错了。可仅仅是因为没有达到韩信的预期,韩信便背弃旧主、投向了刘邦的怀抱,并且协助刘邦将旧主项羽逼得自刎乌江。二、钟离眜在项羽兵败后投靠韩信,可韩信却听信他人之言,想用钟离眜的人头取悦刘邦,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钟离眜自刎以示抗争!这两点足见韩信的为人。这样一个人,在自幼接受传统贵族文化熏陶的张良眼中,必然是属于“离经叛道”,张良能对韩信抱多大的好感,可想而知。出面保韩信?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说韩信的人缘。韩信这个人自恃才高,颇为目空一切。可以这么说,刘邦麾下那帮丘八将领,基本上没有他看得上眼的,甚至刘邦本人,恐怕他也未必瞧得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前一半是什么?“老板你不行,你最多也就将兵十万顶天了!”或许连韩信自己都觉得这话过分了,最后才不得已自己给自己打原场:“老板你虽然不善将兵,但是你善于将将,我们这些将都是你统帅的”,这才让刘邦有了个台阶可下。此外,从后来韩信被削去王爵、贬为淮阴侯之后与樊哙的一次会面也看得出韩信的自大与目中无人。被贬之后的韩信在长安无所事事,想必人缘不好,也无处可去。于是,到刘邦的连襟樊哙家串门。樊哙是个爽快人,也不管连襟刘邦和妻姐吕后是不是会介意,仍旧以对待诸侯王的礼仪迎接韩信,可是韩信冷不丁却来了一句:“想不到我韩信现在落魄到与你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这虽然只是一句自嘲,但多少也能看得出韩信内心的自负。樊哙何许人也?抛开与刘邦、吕后的关系不说,好歹也是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列侯,甚至还被称为刘邦麾下“第一猛将”。



这样不正派的为人、不讨喜的性格,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与韩信来往?更何况,樊哙仗着和刘邦是发小、又是连襟,仗着是吕后的妹夫可以不避嫌,其他人呢?跟韩信来往可是要冒巨大政治风险的,谁还会站出来为他说话?至少张良肯定不会!这或许也是张良没有阻止刘邦、吕后杀韩信的原因之一。


农民工歪说历史


汉朝有两个韩信。

一个是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另一个是韩王信。

这文章的主角应该是淮阴侯韩信。张良要不要保全的应该就是他了。可问题偏偏出在韩王信身上。让张良这段时间成了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他还有心思去保全一条凳子上坐的韩信么?

韩信的性格,功劳等等就不用说了,厉害角色一个,要不当不上"汉初三杰",只说一下张良和韩王信的相互关系。

张良穷其一生都在立志复韩,为什么?为报张家五世相韩的恩情。博浪沙刺秦,立韩王成,逃离彭城回关中,又把韩太尉信立为韩王信。这都是一个目的,恢复韩国。可谓不遗余力。可偏是,项羽完结后,刘邦要搞家天下,要收回落在异姓王侯手中的权利和封地。张良深刻领会了上级的意图,想拦也拦不了,就抱病不出,由刘邦自己去折腾。

韩王信的封地在大汉的中心地带,也就是在颖川,宛,叶这地区。刘邦以为应该腾出这地盘来,就下令韩王信举国迁到北方寒凉荒漠的马邑重建韩国,韩王信胳膊拧不过大腿,就去了。张良可是心头明白刘邦的心思,但他阻止不了,因为张良就是个铁杆拥韩粉丝。不敢表示任何意见。所以,躲着点好。

不料,韩王信的新都马邑还沒建好,匈奴就来侵犯,双方恶战几场。沒个高下,这时,汉朝陈稀反叛汉朝后的残余王黄等人,就来联络韩壬信,诱惑韩壬信与匈奴达成交易,不打仗了,做生意交换物品。韩王信就同意了。汉朝廷一听诸侯国背着中央与敌人达成协议,不是叛国是什么?就派兵讨伐。并把韩国从大汉地图上一笔抹去。韩王信走投无路投降匈奴。这事若追究起来,牵连到的大员必定不少。所以,张良非万不得已,不出房门。这是韩王信给累及的,再出面,惹翻上级,有好果子吃?

淮阴侯韩信犯事,是迟早的事,张良不想惹火烧身,一个韩王信让他处境狼狈,再给韩信出主意,去保全他去救他,不是飞蛾扑火么。所以,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闲事。少去招惹为好。要不,咋死的都弄不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