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邓艾死后,有人为邓艾鸣冤,为何晋武帝置之不理?

一品铲史官


邓艾,字士载,荆州义阳人。自幼丧父,故而家道中落,曹操征荆州时强迁当地人,所以邓艾在当时也被迁往汝南为屯田民。后因敏而好学颇具才干获得提拔,被任为典农校尉。在长期的军事环境下累迁军职,成为三国后期司马氏掌握曹魏大权时魏国西北的统帅,直接在前线主持对于蜀汉的防御。

在司马昭主持策划的灭蜀之战中,邓艾先是被安排做为牵制、围困杳中姜维部队,策应钟会大军进军汉中的分路。在姜维突围固守剑阁关之后又率领孤军深入,沿阴平山道对蜀汉的首都成都发动突袭,最终迫使蜀汉后主刘禅投降,成为灭蜀之战的第一功臣。但随后卷入与钟会对于蜀中的权力斗争之中,被钟会谗言构陷且屡屡抗命,引起司马昭的猜忌,于成都城中被监军卫瓘囚禁。钟会谋反被评定后众将恐邓艾复出会报复,所以在绵竹追上押往洛阳的邓艾父子并杀之。邓艾在洛阳的诸子也随后被杀,其余家眷发配西域。

西晋立国后晋武帝司马炎曾经赦免过邓艾的家人,但没有为邓艾平反。之后议郎段灼多次上书希望为邓艾平反,司马炎私下对于段灼奏书的内容也表示过十分认同,但最后只是将邓艾的孙子任命为议郎,并没有公开对邓艾平反。

晋武帝司马炎没有为邓艾公开平反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邓艾在灭蜀之后的确有过违抗上命的行为。邓艾在接受刘禅投降之后为夺取大权,曾私自封刘禅为扶风王并设置蜀中官职,并计划对吴继续发动军事行动。这些行动都是在没有得到过司马昭许可的前提下进行的。无论邓艾是否真有反心,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这种行为都是决不能允许的。一旦邓艾的行为成功就相当于对于自身权力的分裂与对于中央统治的分离。

第二,邓艾本身属于破落的士族、实际上已经沦为寒族,仅依靠自身的军功获得晋升。其家族在士族门阀势力极度强大的西晋几乎没有影响力,所以士族出身的司马氏对于邓艾的处理几乎没有任何顾忌,还可以利用此事对其他的臣属造成威慑,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三,当时参与逮捕、诛杀邓艾的人员如卫瓘等都是士族出身,公开为寒族出身的邓艾平反相当于对这些士族势力进行谴责与惩罚,势必造成西晋士族势力内部的分裂与争斗。相比于一个没有政治势力的寒族来说,士族的稳定是当时司马炎所必须首先考虑的。更何况卫瓘等人当时已经身居高位、掌握大权,在无意义的事件上与他们发生矛盾对整个朝政大局也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晋武帝司马炎在段灼屡次上书为邓艾鸣冤并表示认同的情况下也只能赦免了邓艾的后人并对段灼进行升迁,却不对邓艾一案进行公开平反。


吾乃八字眉


邓艾是屈死的名将,有大功也有大冤,虽然攀诬他的钟会因造反不遂与姜维等降将一起被杀。但他的平反并没有因对手的死亡而得到落实,在曹魏时如此,到了司马炎代魏建晋,他依然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禁区,历史上向晋武帝进谏涉及邓艾平反事的有段灼和樊建,时间跨度近二十年,晋武帝才下令让邓艾的孙子入朝当了郎中,算是安抚,不算平反。

三国后期名将凋零,蜀汉更是出现派系斗争和宦官干政乱象,姜维不忘武侯遗志,多次出兵攻打曹魏,以攻代守,只是才力不逮,局面逐渐失控。在这一时期,在曹魏边境对阵蜀汉大军的以郭淮陈泰等人,最后成大名的是邓艾。邓艾以放牛娃出身,为司马懿所看重提拔,起于粮官,成于行伍,到曹魏后期,司马家执政掌权,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臣名将。而邓艾也以司马一系自视,但由于出身和性格等原因,无法进入司马师司马昭的核心集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邓艾与钟会诸葛绪等人受命三路五道兵伐蜀,阴平行险成大功,平蜀汉是邓艾的人生巅峰,在此前和此后,邓艾都犯了导致后来身死差点族灭的大错误。在成济刺死曹髦,迫于政治压力和形势有机可乘,司马昭准备灭亡蜀汉成不世之功,派人询问邓艾,邓艾却不上道,力陈伐蜀没有胜算,搞得司马昭很被动,最后任命言蜀可伐的钟会当了统帅。而邓艾自打嘴巴,却又成了灭蜀的首席功臣。迫降成都之后,邓艾自恃功高,不听约束,自作主张大封蜀汉旧臣,并修建舟船为伐吴作准备,只懂军事不明政局。在司马昭的严重警告下依然一意孤行,彻底激怒了司马昭及其近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此时,邓艾被大军统帅钟会和监军卫瓘联合参奏有反心,朝廷命令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候审。在此期间发生钟会之后,乱事将平时,卫瓘派部将田续半路截杀邓艾父子。从这时可以看出,邓艾之死,钟会与卫瓘是主要推动者。而在邓艾死后,他在洛阳的妻小依然被发配处理,可以看出司马昭的意思,有意坐实了邓艾的反状,不想为他平反,这一行为为邓艾谋反案定了调。就算司马炎有意为他平反,也投鼠忌器,不敢轻易推翻父亲的决策,以免自取骂名。另外,卫瓘在晋初是实权高官,深为晋武帝看重,为邓艾平反,相当于否决甚至可以问罪卫瓘,将造成朝臣不安,为了大局和私情,邓艾虽然冤名天下知,依然无法完全平反。晋武帝以同情和感念的借口,封了其孙邓朗为中郎,算是做出妥协。


南方鹏


邓艾之死,为寒士奏响了悲歌。当我们知道了邓艾的出身、西晋政权的性质之后,便会对这个问题有明白的认识。

邓艾出身

邓艾之死,和钟会、卫瓘密切相关。虽然看似是争夺军功,但背后折射的却是寒族和豪门之间严重的矛盾。

(邓艾)少孤,太祖(曹操)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艾出身贫寒,而且还有口吃的毛病,因此只能担任一些小吏。但邓艾没有消沉,“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邓艾的军事才能,是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后来还是司马懿识才,征辟他为自己的僚属。

而钟会的父亲钟繇,是大书法家,还先后担任曹魏的太尉、太傅等高官,钟会可以说是妥妥的官二代。而卫瓘出身也类似,卫瓘父亲做到曹魏的尚书,还被封侯。等到钟会、邓艾伐蜀的时候,卫瓘作为监军随行。

由此可见,钟会、卫瓘出身豪族,而邓艾出身寒族。这种阶级出身,也注定了邓艾被杀的惨剧。也因为出身的缘故,邓艾才会不顾危险,亲自找小路去攻伐蜀汉。因为这是邓艾唯一的出路,只有自己拼命奋斗才能挣得军功,而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等到蜀地被平定,邓艾开始变得骄矜起来,不经请示便开始分封蜀地官员,这就引起了司马昭的忌惮。而钟会到了之后,不满邓艾的专权,而且钟会想要趁机造反,因此便拉上卫瓘秘密上书,说邓艾有谋反之心。

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

而司马昭担心邓艾抗命,因此派出监军卫瓘,拿着令谕解除了邓艾的军权,并把邓艾父子监入槛车。邓艾被监起来之后,钟会得以独掌军权,因此趁机发动叛乱。监军卫瓘通过装病,骗过钟会后,联合其他将领杀死钟会。

瓘于是部分诸将,群情肃然。

钟会死后,邓艾原来的手下追上邓艾,打破槛车后放出邓艾,一起归还成都。原来卫瓘和钟会一起陷害了邓艾,害怕邓艾趁机报复。除此之外,卫瓘还想独自吞占诛杀钟会的功劳。

(卫瓘)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由此可见,出身相同的钟会、卫瓘,因为邓艾擅权,便一起告发邓艾想要谋反。只是司马昭诏书到了之后,邓艾束手就擒,而钟会却反了。杀掉钟会之后,卫瓘又担心邓艾报复自己,便派人杀死邓艾父子,独占了诛杀钟会的功劳。

这其实就是寒族、豪族斗争以及政斗共同作用的结果。原本的豪族联合打击了寒族邓艾,后来豪族内部又发生分化,最终出身豪族的卫瓘又杀掉了寒族邓艾。邓艾父子被杀之后,邓艾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也全被杀掉,邓艾妻子和孙子都被发配到西域。

西晋政权的性质

等到司马炎建立西晋,赦免了邓艾的子孙,以奉邓艾的祭祀,但并没有给邓艾平反。后来议郎段灼替邓艾鸣不平。

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

段灼请求司马炎给邓艾平反,并且封赏邓艾的子孙。但司马炎并没有同意,直到九年之后,才提拔了邓艾孙子为郎中,算是安慰,但并没有给邓艾平反。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和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邓艾曾公然违背司马昭的命令。司马昭想让邓艾趁灭蜀余威,趁机灭掉东吴。但邓艾经过分析之后,认为时机未到。而且他还建议把刘禅留在成都,自己在蜀地镇压。邓艾的这番说辞,自然引起了司马昭的忌惮。

时当须报,不宜辄行。(这样的事你应该向上请示,而不应自己主动就做了。)

所以,等到有人秘密举报邓艾谋反时,司马昭毫不犹豫地便对邓艾动手了。因为邓艾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已经越过了臣子的本分,受到猜忌、打击是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即使有人替邓艾鸣冤,司马炎也不会替邓艾平反。如果司马炎真得这样,那不就证明自己父亲司马昭当年做错了么?

第二,西晋政权代表的是豪门利益。司马氏建立的西晋政权,代表的是儒家豪门的根本利益。当初曹丕为了获得豪门的支持,特意通过了“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因而不改。如此,世家豪族便把持了做官的权力。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司马氏自秦末汉初便崭露头角,后来更是成为儒家豪门。也正是因为司马氏的这种出身,才获得了其他豪族的支持,趁机夺取了曹魏的天下。为了投桃报李,西晋政权自然对其他豪族大加优待。

所以,出身豪族的钟会,即使是真得谋反,司马昭只是诛杀了钟会以及和他一起谋反的侄子,对于其他没跟随在钟会身边的家人,原谅了他们的过失,“有官爵者如故”。

而出身寒族的邓艾,即使只是擅权,诏令到后束手就擒,仍旧是邓艾及所有儿子被杀,其他家人迁到苦寒的西域。这其实就是西晋政权的性质决定的,西晋代表的是世家豪门的利益,自然对寒族之士邓艾的死亡无动于衷。

所以,邓艾家族遭到连坐,钟会家族被特别赦免。而卫瓘本人,后来更是一路青云直上。

咸宁初,(卫瓘)征拜尚书令,加侍中。泰康初,(卫瓘)迁司空,侍中、(尚书)令如故……又领太子太傅,加千兵百骑鼓吹之府。

综上所述,邓艾之死,其本人确实有把柄落在别人手中,有擅权的迹象。而且,他曾公然违抗司马昭的命令,且罪名是在司马昭时期定下。如此,作为儿子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维护父亲的威严和形象,自然不会替邓艾平反。

但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西晋政权的性质,西晋代表的是世家豪门的利益,对于出身寒族的邓艾,自然心安理得的不替他平反。这样性质的政权,自然也不会长久。后来西晋的昙花一现,便是明证。


历史钩沉


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由钟会率领三路大军攻打蜀汉,当时钟会指挥的东路主力大军被姜维率领的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当时统领西路大军的将领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若姜维率军从剑阁回救涪城,大军可乘势前进,若剑阁守敌不撤,那时的涪城空虚,魏军定能攻下涪城。钟会同意了邓艾的建议,于是邓艾偷渡阴平,来到涪城。当时涪城的守将不战而降,给了邓艾一战而毕全功的机会,就这样,邓艾击败了诸葛瞻父子,攻下绵竹,兵临成都城下,最终逼迫刘禅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可以说,邓艾绕开剑阁,偷渡阴平成功;在正面战场上击败诸葛瞻,逼降刘禅,是灭掉蜀汉最大的功臣。然而当时钟会野心勃勃,为了谋反不惜设计除掉了诸葛绪等将领。当时邓艾不仅位高权重,是西路大军的统帅,更是在灭蜀过程中深得了将士的信任与敬爱,因此钟会要谋反,就必须除掉邓艾,为此,钟会不惜对邓艾进行污蔑,造成邓艾以谋反罪被抓,最终他含冤致死。不过随着钟会叛变失败,并于乱军之中身死后,邓艾的谋反罪名便不成立了,但即便邓艾有灭蜀的大功,又身负冤屈,为何司马炎在登基称帝后,一直没有为邓艾平反呢?

其实邓艾含冤致死需要平反这件事并非没有人提及,当时有一位名叫段灼的官员,就曾上奏司马炎,他在奏折中列举了很多证据,用以证明邓艾并未谋反,同时,段灼希望司马炎能公开为邓艾平反,除掉邓艾身上谋反的罪名,并认同他灭蜀的功劳,对邓艾的后代予以封赏。当时司马炎私下同意了段灼的奏折,但他并没有公开为邓艾平反,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司马炎有着自己的苦衷。

要知道邓艾之所以坐实了谋反的罪名,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司马昭默认了邓艾的谋反而承认了钟会的忠心。然而事实上,钟会在蜀中叛变的事情狠狠的打了司马昭一个耳光。而在此之后,即便司马昭明白了事情的始末,知道了是谁对他忠心耿耿,谁对他暗藏杀机,但邓艾的罪状是司马昭自己肯定的,司马昭即便心中对邓艾愧疚,但表面上也不会有所表示。而司马炎也知道司马昭的难处,为了维护他自己父亲的颜面,司马炎只能对这件事置之不理了。

笔者认为,灭蜀一战,邓艾居功至伟,但就因为司马昭的一个错误判断,导致邓艾迟迟不能被平反,这对邓艾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件悲惨的事情。


海洋说历史


一代名将邓艾含冤被杀,同僚为他鸣冤晋武帝置之不理原因一、为邓艾平反,无疑间接承认父亲司马昭是冤杀名将,毁了他的名声。原因二、一代名将邓艾勇猛善战、功勋卓著却含冤被杀,屈死他司马皇族之手。为他平反则天下皆知,让他颜面扫地。原因三、邓艾虽功勋卓著,但也居功自傲为司马昭猜忌。所以晋武帝置之不理。


小龙女5505


因为司马炎的心里也有苦衷,也明白司马昭的心理,为尊者讳啊!

  司马昭此人多疑,但是对于邓艾的为人还是了解的。邓艾在灭蜀之后确实有几分居功自傲,他曾经对蜀国群臣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己殄灭矣。”邓艾俨然把自己当成蜀汉群臣的救世主。对于蜀汉大将姜维,邓艾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言语之中,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说到谋反,没有邓艾确实的罪证。

可是,许多时候君王对臣子,尤其是立下大功的臣子进行诛杀,不需要切实的证据。蜀地偏远,魏军多年来又都是由邓艾率领,如果邓艾想要谋反的话,魏国就岌岌可危。司马昭绝对不能容忍这样危险的敌人存在。当钟会、卫瓘污蔑邓艾的报告呈上来之后,司马昭立刻下令捕杀。

  当时的邓艾,就算是回到了京城,司马昭也绝不能容忍邓艾继续活着。

  于是,当卫瓘杀了邓艾之后,卫瓘并没有受到实际的惩罚,反而官越做越大。

  当段灼上书之时,司马昭虽然死去,魏国虽然被晋朝替代,但是利益集团却是一样。司马炎自然明白老爸的心理。为邓艾平反,就意味着老爸当初是冤杀邓艾,就意味着要和现在朝廷中因为灭蜀而取得高位的利益集团闹分裂。反正邓艾已经死去,反正邓艾手下的亲信多已经死去。不给一个死人,不给一个死了的利益集团平反,不会招来太大的祸患。

  于是,司马炎采取了私下认可,但公开不表态的方式对待邓艾。灭蜀第一功臣,身后凄凉,永远的被打入冷宫。


驿栈长阳


邓艾是三国末期名将,面对蜀国主战派大臣的拼死抵抗,最终招降蜀后主刘禅,成为灭蜀的第一功臣。作为武将最忌居功自傲,目空一切。邓艾占领成都以后,应该立即向司马昭秉告战况,然后按照司马昭的意愿处理蜀国战后事宜,然而邓艾不经请示,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了成都的相关善后工作,其部将为报私仇,擅自大开杀戒,蜀国皇室和功勋之臣的子孙,大部分被屠戮。此举立即让朝内一些大臣感到不安,向司马昭进言,担心邓艾拥兵自重图霸蜀境。司马昭对此非常愤怒,因为邓艾擅权专政,自作主张,影响自己在蜀境的声望,容易造成蜀人的抵触思想,妨碍自己的统一大业。

另一方面蜀国之败是因为钟会率领兵马与姜维相持不下,邓艾才有机会偷袭成功。钟会不愿邓艾独占军功,无奈招降蜀国主将姜维,与之义结金兰,在姜维的策反下,向司马昭上奏邓艾有谋反之心,自己却想举兵灭掉邓艾,自己在蜀国称王称帝。

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本是靠着举兵谋反得到曹家天下,他们对武将最不放心,但是统一天下又不得不用。司马昭在得到奏报以后,半信半疑亲自赶往战场了解情况。半路中了解到真正要反的却是自己一直最信任的钟会,直接带兵缴杀,钟会姜维的想法还没有实施便被除掉。司马昭忧心忡忡的进入蜀国以后,看到蜀国的状况与大臣们汇报的相差无几,心中对邓艾更加猜忌。司马昭安排好蜀国相关事务,带刘禅等皇室成员返回许昌。表面虽然对邓艾好生嘉奖,实际上对邓艾的反感猜忌逐成为心病。


Oo否极泰来oO


原因有三

第一本身要修理邓艾,邓艾灭蜀功劳当时最大,担心邓艾膨脹不好控制,实际邓艾己违制

第二支持钟会,钟会内心要整死邓艾,利用钟会再扫清蜀剩余势力,不能让邓艾独大

第三同样不能让钟会独大,支持钟会,是麻痹钟会,为钟会膨脹再杀钟会埋下种子


狐羊树


灭蜀名将邓艾已死,不算真假,罪名已经确立,不管是稳定朝政的需要,还是笼络朝中大臣,都没必要去更改,已经确立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