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背後的故事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出自唐末五代詩人張泌的《寄人•其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背後的故事

【詩作背景】

據《古今詞話》、《詞苑叢談》以及《詞壇紀事》等書記載,五代詞人張泌早年曾與鄰女浣衣熱戀過,兩人相親相愛,一往情深。他們的那段戀情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這點我們從張泌的詞作中就可以窺知一斑。

《浣溪沙》詞雲:

晚遂香車入鳳城,東風斜揭繡簾輕,慢回嬌眼笑盈盈。

消息末通何計是,便須佯醉且隨行,依希聞道太狂生。

《江城子》詞又云:

浣花溪上見卿卿,眼波明,黛眉輕。

綠雲高綰,金簇小蜻蜓。

好是問他來得麼?

和笑道,莫多情。

然而,好景不長,他倆經過短暫的美好生活之後,張泌就為前程外出奔波去了。於是,他倆“後經年不復相見”,浣衣也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另外許配人家。張泌知此消息後,痛不欲生,積思成疾。他時時刻刻無不在思念著浣衣,甚至騎在馬上也“凝情記舊遊”(張泌《完溪沙》)。他為心愛之人而肝腸寸斷,失魂落魄,真是“幾回魂斷,凝望向長空”(張泌《臨江仙》)。張泌對昔日情人刻骨銘心的思念,經常讓他形同夢寐,等他夢醒之後,遂賦成七絕二首,並將這兩首七絕寄給浣衣,這就是詩題名曰“寄人”的緣由。浣衣見到張泌的這兩首詩之後,也十分感動,不禁然淚下。雖說“”傷心人雖有懷抱”,但“多情只有春庭月”,畢竟現實是無法改變的。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背後的故事

【附】

1、古代常以詩代信,來表達自己心裡要說的話。這首《寄人》,就是以詩代信之作。

2、《寄人•其一》張泌

酷憐風月為多情,還到春時別恨生。

倚柱尋思倍惆悵,一場春夢不分明。

3、“謝家”代指女子的家,指愛侶居住的地方。唐詩中常稱心愛女子為謝娘,蓋以東晉詠絮才女謝道韞借喻其人。如元稹《遣悲懷》中有“謝公最小偏憐女"就是以謝道韞借稱其妻韋氏。

4、張泌,唐末五代詩人。字子澄,淮南(治今江蘇揚州)人。生卒年不詳。南唐時初為句容縣尉,後主徵為監察御史,累官至中書舍人。隨後主歸宋,仍入史館,遷虞部郎中。後歸家毗陵(今江蘇常州)。存詞二十七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