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改编自儿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2010年上映。如果说《情书》是日本纯爱电影的天花板,那《怦然心动》则是美国科幻大片下一颗平静的心,不喧哗不热闹。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海报

影片讲述,男孩布莱斯搬家成为女孩朱莉的邻居,面对朱莉的热情,布莱斯总是冷漠以对,在外公的引导下,布莱斯放下成见,发现了朱莉的独特,最后与朱莉化解矛盾,共同携手的青春成长故事。

大多数影评是以萌动初恋为切入点,阐述初恋、青春和爱。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标志布景重新解读《怦然心动》。

双线叙事:在相同的生活场景中,呈现人物不同的认知

一般电影都只设置一个人物角度讲述故事内容,即单线叙事,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金智英是影片的主线,剧情围绕她展开,她的一系列思想变化则为核心主旨,这样的好处是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观点明确。

双线叙事,是两枝花朵开在一条枝干上,同一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相异的两种看法,这样可以为电影建置多视角,便于展现角色的内在分歧。

相对于单线叙事的电影,一部分人不喜欢《怦然心动》的理由也在此,好比90分钟的电影,有30分钟都在重复。

《怦然心动》先以布莱斯视角为开端,在他第一次见到朱莉时,就讨厌朱莉。朱莉跑来主动帮他搬物品,布莱斯一脸不乐意。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布莱斯无意牵手朱莉

布莱斯父亲企图用“有贵重物品”、“三人在车厢太拥挤”之语打消朱莉的热情,但朱莉依然坚持要帮忙。

这举动落在布莱斯眼中,他由衷地觉得这个女生太不识趣了。布莱斯为了躲开朱莉,无意中拉住了朱莉的手,两人的牵手,让他厌恶之极。

相同的事情,在朱莉的眼中却是不同的理解,她觉得布莱斯是欢迎她的帮助,牵她手又放开躲在母亲身后,是喜欢她害羞的表现。

不同的人,对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用自己的思维想问题,不知晓他人的看法,从而产生误解。

朱莉喜欢小区里的梧桐树,她经常爬在树上玩,每一次布莱斯经过,她都叫他一起来玩。可有一天树被砍了,朱莉伤心了很久。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布莱斯经过树下听到朱莉叫他到树上玩,他觉得朱莉傻极了,尤其是树被砍后,他不懂朱莉为何伤心。

其实,朱莉并不是喜欢爬树,她是喜欢坐在树上眺望远方,看落日的紫与粉融合,看日出炽烈的橘黄色,燃烧着地平线上的云。

通过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的同时剖白,向观众展示出男女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从而造成男孩对女孩的成见,也就为影片后面两人的矛盾埋下伏笔。

塑造典型人物:不同性格之间碰撞,推进人物成长

塑造迥异性格的人物,便于人物之间矛盾的爆发,在爆发中实现人物价值理念的交流,以及人物各自的反思,最后达到成长的效果。

布莱斯的父亲斯蒂文就是影片中的特色角色,他一上场就是对邻居的不屑,即使他还不了解邻居,便在心中有了自己的看法。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朱莉父亲作画

看到朱莉父亲在院子里作画,他露出鄙夷的神态,说朱莉父亲自以为是画家,不过只是个普通的砖瓦匠,他还认为朱莉家的卡车很丑,院子里的杂草都不知道修剪。

妻子反驳斯蒂文,称朱莉父亲的画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欢,而斯蒂文依旧保持不屑的姿态。通过对斯蒂文固执、刻薄的塑造,也就可以知道为何布莱斯对人有着天然的成见。

朱莉的父亲理查德是斯蒂文的对立面,理查德紧衣缩食供养自己的智障弟弟,本来他可以将弟弟交由政府照顾,但他认为私人疗养院更适合弟弟,所以他宁愿自己的日子过得清贫点,也要照顾弟弟。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朱莉和家人

朱莉正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她总是开朗和友善的。父亲也是朱莉价值观的引导者,他告诉朱莉:“一幅画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奶牛独看就是奶牛,草场就其本身也只是草和花,而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线光束,但当你把它们结合到一起,奇迹就发生了。”

这是父亲在告诉女儿,看一件事或一个人,都不应限于部分,应该关注整体,也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正有了斯蒂文和理查德这样性格相异的父亲,布莱斯和朱莉承接他们父亲的理念,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布莱斯和朱莉在你来我往的相处中,不断地摩擦碰撞,才让彼此单一的思维模式有了改变。

营造出性格矛盾,从而引发人物的内省,进而引领人物不断成长,这也是《怦然心动》的价值所在,它不只是关于青春爱恋的故事,

它是少年版的“傲慢与偏见”。

标志化布景:塑造特色景物,点亮核心理念

小区里的一棵梧桐树贯穿整个影片,梧桐树大多被视为纯洁爱情的象征,这个寓意与布莱斯和朱莉的单纯的喜欢相契合。

朱莉阻止砍伐梧桐树的新闻,引起了布莱斯外公的关注,他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逝去妻子的模样。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布莱斯外公

也正是外公在了解朱莉后,开始教育外孙应该放下成见,在父亲之外,布莱斯有了新的价值观的输入,打破了父亲影响的闭环。

梧桐树,也让朱莉理解了整体大于部分的真正含义,建立了初步的世界观。梧桐树又象征着高洁的品质,朱莉保护梧桐树,隐射着优秀的品质的人并不多,需要保护才能留存。

梧桐树被砍掉,则预示着斯蒂文、理查德等人物品质角逐,隐藏着导演对冷漠、刻薄略占上风的警示。

也是对布莱斯和朱莉产生分裂的预告,在影片末尾,布莱斯在朱莉家院子里种下新的梧桐树,自此布莱斯放下了成见,他懂得了朱莉的珍贵,他也成长为了不偏颇的人。

从叙事风格、典型人物、布景三角度,重新解读电影《怦然心动》

布莱斯朱莉种下梧桐树

最后朱莉和布莱斯一同为树培土,是两人由分裂走向和解,镜头拉长,在青春里种下的这一棵梧桐树将见证两人的未来。

梧桐树,一个简单的物,它串联起剧情,透露着人物性格的变化,巧妙的点亮影片关于放下偏见的主题。

十年过去,《怦然心动》在豆瓣的评分不降反升至9.1分,它不仅仅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青春爱情故事,经过岁月沉淀,它更多得是用青春萌动的外衣包裹着关于偏见、理解、成长的故事。

这部影片,看不懂的是爱情,看得懂的是成长。

至此,《怦然心动》值得我们一看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