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秦腔著名小生楊令俗

秦腔文化在南留村興盛、源源不斷的傳承,應該源於他古老的歷史文化。

留村是灃河西岸古老而現代的村莊。我小的時候,經常聽村裡人講南留村的過去,講南留村的歷史,講南留村那些上一代甚或上幾代遺留下來的奇人奇事,講誰家的祖先在哪朝哪代出了個多大的官,皇上御賜了什麼;講誰家的啥人為村子裡辦了多大多少的事,後來就以誰命名了哪座橋,那面坡;祠堂是誰家祖先就下的,就叫誰家祠堂;誰家孩子因為不遵守村規民約而被受到啥樣的處罰,講了鄰居小孩偷針的故事。

灃河,是南留村的母親河,位於關中中部西安城西南,南留村背靠秦嶺,面依灃河,世世代代安逸而平靜的就在其中。其正源灃峪河源出西安市長安區西南秦嶺北坡南研子溝,流經喂子坪,出灃峪口,先後容納高冠河、太平河、潏河,在秦鎮東南,南留村東,河迪村西完成以上匯聚之後,向北行經灃惠、靈沼至高橋入咸陽市境,與渭河平行東流,在草灘農場西流入渭河。

有數據記載:灃河全長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積1386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4.8億立方米。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據歷史記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以灃河水系為水源的。

我小的時候,常隨同村的小夥伴們去灃河玩,那時候,灃河有沙灘,有河渠堰,在五樓和慶鎮村中間段有褲襠堰,是灃河和太平河交匯的地方,在南留村和河迪村之間有鬼門深,是因河床改道衝擊而成的大型漩渦,在河迪村和水寨村南有匯入,秦鎮南城牆外建有攔河壩為灃惠渠首大壩,創建於民國30年(1941),為關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積23萬畝。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我小的時候,南留村還是一個比較原始的村莊,村裡有舊城牆,有因廢棄的護城河形成的澇池,有古廟,有古樹,有古建築,有甜水井。村外有竹樹林,有雷家坡,有五道路,有狼窩坎,有大石頭,村東有大片的水田。過了水田,就是東路房房,就是灃河河堰。

在我小的時候,常聽村裡人說,村裡我們隊上有楊家兄弟二人在西安易俗社唱秦腔,還是社長,還是名角。說是村裡有個楊家小夥子,一次看到易俗社楊令俗社長回村給家鄉助演,帶來他的學生陳妙華,小夥子春心蕩漾,暗戀起了人家女娃,以至於終身未娶。

那時候南留村大人小孩都會唱秦腔,識字不識字的都不要緊,秦腔秦韻早已紮根於心。村子裡於七十年代前後期,專門建了一座比較現代的戲樓,有頭道幕二道幕還有後臺還有閣樓,頭道幕二道幕分別有六個還是八個大型燈光照射舞臺,人為可以控制舞臺效果。

南留村戲樓的建築得益於本村幾個有名望的老木匠,當時聽說村裡北門八隊九隊姓孟的木匠,西門姓楊的木匠,那是的木工都是傳統匠人,工藝用的是鉚榫鑲嵌,戲樓設計受楊理俗,楊令俗等易俗社名家點撥,在當時算是比較現代的了。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楊理俗,民國時期易俗社知名旦角演員,在北京演出時得到梅蘭芳的讚譽,並贈其一匾“東梅西楊”,至今仍保存在西安易俗社;楊令俗,1929年經其兄楊理俗介紹考入易俗社學藝社九期,始隨陳雨農、趙傑民學旦角,後改工為小生。

楊先生扮相英俊,唱腔古樸爽朗、節奏穩健、行腔有力,尤長於做工,表演神色綿逸,功力深厚,颱風嚴謹規範,做戲逼真細膩。在30年代,他就蜚聲西安秦壇,與沈和中、靖正恭、蘇哲民並稱“小生四君子”,1937年隨易俗社赴北平演出《山河破碎》《還我河山》等劇,激勵了抗戰士氣。

楊令俗先生一生演出一百多出劇目,代表作有《西廂記》《奪錦樓》《京兆畫眉》《龍門寺》《盜虎符》《寫狀》《紫金冠》《蝴蝶杯》等劇。六七十年代中也積極參與了諸多現代戲的演出,甚至參與很多跑龍套角色。晚年積極恢復排練演出傳統戲,培養的學生有尹良俗、陳妙華、王芷華、吳西民等等秦腔名角。

楊令俗先生與宋上華先生長期合作,表演相得益彰,珠聯壁合,是易俗社生旦黃金組合之一。他們合作演出的《龍門寺》《奇雙會》《殺狗勸妻》等劇是秦腔寶庫中的精品。,師從多位藝術家,經精心雕琢,在秦腔藝術的繼承上堪稱優秀。曾獲陝西省第一屆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擔任過易俗社社長。

南留村楊家先祖楊金聲,也是一位著名秦腔演員,工於青衣。幼年時在長安清化社學藝,後加盟入德盛班,在三意社出演秦腔戲多年,直至六十年代中期去世。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楊金聲)

我小的時候,聽父母講,我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是先父長子,曾考入易俗社學唱秦腔,人很精明也很好學,也是當時在社裡稍有名氣,不幸二十出頭,因患肝癌去世,父母常講,說父親人生三大不幸佔全了,後來,我的一個自小給到南城寨的哥哥也從戶縣秦腔劇團輾轉到新疆烏魯木齊唱秦腔去了。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南留村大興秦腔之風,村裡整臺排演,當時我母親,我哥哥姐姐們都曾上過臺子,我外甥女芳芳也曾經上臺表演過一部秦腔現代劇,是本村一位老師編寫的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故事,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韓亞玲劇照)

那些年,南留村在外因被打成臭老九回村的秦腔名人多的是,我隊上我同學吳新虎他父親,二隊同學張陝生他父親,都是那是村裡排演秦腔的高手,新虎他爸後來平反回到長安縣秦腔劇團,八十年代初我上學的時候,和新虎一起去長安縣劇團看過新虎他爸編排的《金碗簪》,那是我第一次去劇院看戲。陝生同學的父親平反以後,帶著他家姊妹們回到隴南武都,除過陝生他大哥他二姐,陝生以下的四個娃娃都隨著他父母去吃商品糧了,大概三年前,我去甘南,去九寨溝回來的時候去武都看過一次陝生同學,陝生同學熱情接待,陝生同學的母親依然健在,身體尚可,就是腿腳不太方便了。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韓亞玲劇照)

七十年代後期,那時候各個秦腔劇團擴招,我的幾個親戚家裡的孩子們,長相身材好一點的,也都進了秦腔劇團學戲去了。海平同學他八叔父,就安排普娃哥進了青海果洛州秦腔劇團學習畫布景,安排本隊韓家女娃韓亞玲進了劇團學唱秦腔,後來韓亞玲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西寧市秦腔劇團成為臺柱子,主攻、青衣,老旦,青海省戲劇協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主演的(清風亭),(轅門斬子),(二進宮),(三孃教子),(四賢冊),(對銀盃)等劇目多次獲得省市大獎。在西北五省也是稍有名氣,前年西寧秦腔劇團全國巡演《尕布龍》來西安易俗社,亞玲還邀請我們去觀看,大前年我母親去世的時候亞玲回家專門唱了幾段秦腔,以祭奠我母親。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韓亞玲在南留村老年公寓即興演唱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韓亞玲在南留村老年公寓即興演唱後合影

我母親在世的時候,是村裡公認的秦腔迷,那時候本村或者鄰村只要有戲有電影,都要去趕著看,曾經有一次在慶鎮村看革命現代劇《江水英》,十里八村的人太多,臺下發生擁擠踩踏,我和母親倉忙逃離,事後因停演母親還有遺憾。那次的踩踏多虧我姨夫在臺子上面,一把將我母親拉上戲臺,躲過危險,我姨夫那時候慶鎮村書記,我們看戲就坐在離臺子最近的地方,我村裡二隊就有一個同學的奶奶在踩踏中受傷了。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傑

楊文彥老師

今年年初,母親三週年忌日,村裡熱心人積極前來祭奠,我正羊舅,楊文彥老師,村老年幸福院副院長張育斌,幾個熱心人一吆喝,村裡來了五六十個秦腔愛好者,本來,我們哥哥姐姐不是打算過分熱鬧的,但秦腔自樂班領導楊文彥老師說,這些愛好者都是自願參加的,不收錢的,只是在演出結束後給每人發一天毛巾,願意留下來吃飯的管一頓飯,不願意吃飯的領了毛巾直接回家,經楊老師他們一說,我們反倒不好意思了,於是決定,那就唱,母親也就最後一次了,後來,下午兩點鐘開始,十村八里的秦腔愛好者來了好幾十人,我在西安一超市專門買了八十條毛巾,從兩點一直到六點多,有幾個沒有安排唱到的

秦腔在南留村是有所傳承的,不管是過去村裡村外,也不管是正規劇團還是鄉村自樂班,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念過書沒念過書的,都有秦腔情結,都是秦腔愛好者。

時光易逝,多少年過去了, 但秦腔文化在南留村依然是鄉親們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表達心情的一種被不可替代的藝術形式。南留村是一個秦腔秦韻秦之聲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