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秦腔著名小生杨令俗

秦腔文化在南留村兴盛、源源不断的传承,应该源于他古老的历史文化。

留村是沣河西岸古老而现代的村庄。我小的时候,经常听村里人讲南留村的过去,讲南留村的历史,讲南留村那些上一代甚或上几代遗留下来的奇人奇事,讲谁家的祖先在哪朝哪代出了个多大的官,皇上御赐了什么;讲谁家的啥人为村子里办了多大多少的事,后来就以谁命名了哪座桥,那面坡;祠堂是谁家祖先就下的,就叫谁家祠堂;谁家孩子因为不遵守村規民约而被受到啥样的处罚,讲了邻居小孩偷针的故事。

沣河,是南留村的母亲河,位于关中中部西安城西南,南留村背靠秦岭,面依沣河,世世代代安逸而平静的就在其中。其正源沣峪河源出西安市长安区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容纳高冠河、太平河、潏河,在秦镇东南,南留村东,河迪村西完成以上汇聚之后,向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流入渭河。

有数据记载:沣河全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据历史记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沣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以沣河水系为水源的。

我小的时候,常随同村的小伙伴们去沣河玩,那时候,沣河有沙滩,有河渠堰,在五楼和庆镇村中间段有裤裆堰,是沣河和太平河交汇的地方,在南留村和河迪村之间有鬼门深,是因河床改道冲击而成的大型漩涡,在河迪村和水寨村南有汇入,秦镇南城墙外建有拦河坝为沣惠渠首大坝,创建于民国30年(1941),为关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积23万亩。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我小的时候,南留村还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村庄,村里有旧城墙,有因废弃的护城河形成的涝池,有古庙,有古树,有古建筑,有甜水井。村外有竹树林,有雷家坡,有五道路,有狼窝坎,有大石头,村东有大片的水田。过了水田,就是东路房房,就是沣河河堰。

在我小的时候,常听村里人说,村里我们队上有杨家兄弟二人在西安易俗社唱秦腔,还是社长,还是名角。说是村里有个杨家小伙子,一次看到易俗社杨令俗社长回村给家乡助演,带来他的学生陈妙华,小伙子春心荡漾,暗恋起了人家女娃,以至于终身未娶。

那时候南留村大人小孩都会唱秦腔,识字不识字的都不要紧,秦腔秦韵早已扎根于心。村子里于七十年代前后期,专门建了一座比较现代的戏楼,有头道幕二道幕还有后台还有阁楼,头道幕二道幕分别有六个还是八个大型灯光照射舞台,人为可以控制舞台效果。

南留村戏楼的建筑得益于本村几个有名望的老木匠,当时听说村里北门八队九队姓孟的木匠,西门姓杨的木匠,那是的木工都是传统匠人,工艺用的是铆榫镶嵌,戏楼设计受杨理俗,杨令俗等易俗社名家点拨,在当时算是比较现代的了。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杨理俗,民国时期易俗社知名旦角演员,在北京演出时得到梅兰芳的赞誉,并赠其一匾“东梅西杨”,至今仍保存在西安易俗社;杨令俗,1929年经其兄杨理俗介绍考入易俗社学艺社九期,始随陈雨农、赵杰民学旦角,后改工为小生。

杨先生扮相英俊,唱腔古朴爽朗、节奏稳健、行腔有力,尤长于做工,表演神色绵逸,功力深厚,台风严谨规范,做戏逼真细腻。在30年代,他就蜚声西安秦坛,与沈和中、靖正恭、苏哲民并称“小生四君子”,1937年随易俗社赴北平演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等剧,激励了抗战士气。

杨令俗先生一生演出一百多出剧目,代表作有《西厢记》《夺锦楼》《京兆画眉》《龙门寺》《盗虎符》《写状》《紫金冠》《蝴蝶杯》等剧。六七十年代中也积极参与了诸多现代戏的演出,甚至参与很多跑龙套角色。晚年积极恢复排练演出传统戏,培养的学生有尹良俗、陈妙华、王芷华、吴西民等等秦腔名角。

杨令俗先生与宋上华先生长期合作,表演相得益彰,珠联壁合,是易俗社生旦黄金组合之一。他们合作演出的《龙门寺》《奇双会》《杀狗劝妻》等剧是秦腔宝库中的精品。,师从多位艺术家,经精心雕琢,在秦腔艺术的继承上堪称优秀。曾获陕西省第一届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担任过易俗社社长。

南留村杨家先祖杨金声,也是一位著名秦腔演员,工于青衣。幼年时在长安清化社学艺,后加盟入德盛班,在三意社出演秦腔戏多年,直至六十年代中期去世。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杨金声)

我小的时候,听父母讲,我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是先父长子,曾考入易俗社学唱秦腔,人很精明也很好学,也是当时在社里稍有名气,不幸二十出头,因患肝癌去世,父母常讲,说父亲人生三大不幸占全了,后来,我的一个自小给到南城寨的哥哥也从户县秦腔剧团辗转到新疆乌鲁木齐唱秦腔去了。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南留村大兴秦腔之风,村里整台排演,当时我母亲,我哥哥姐姐们都曾上过台子,我外甥女芳芳也曾经上台表演过一部秦腔现代剧,是本村一位老师编写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故事,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韩亚玲剧照)

那些年,南留村在外因被打成臭老九回村的秦腔名人多的是,我队上我同学吴新虎他父亲,二队同学张陕生他父亲,都是那是村里排演秦腔的高手,新虎他爸后来平反回到长安县秦腔剧团,八十年代初我上学的时候,和新虎一起去长安县剧团看过新虎他爸编排的《金碗簪》,那是我第一次去剧院看戏。陕生同学的父亲平反以后,带着他家姊妹们回到陇南武都,除过陕生他大哥他二姐,陕生以下的四个娃娃都随着他父母去吃商品粮了,大概三年前,我去甘南,去九寨沟回来的时候去武都看过一次陕生同学,陕生同学热情接待,陕生同学的母亲依然健在,身体尚可,就是腿脚不太方便了。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韩亚玲剧照)

七十年代后期,那时候各个秦腔剧团扩招,我的几个亲戚家里的孩子们,长相身材好一点的,也都进了秦腔剧团学戏去了。海平同学他八叔父,就安排普娃哥进了青海果洛州秦腔剧团学习画布景,安排本队韩家女娃韩亚玲进了剧团学唱秦腔,后来韩亚玲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西宁市秦腔剧团成为台柱子,主攻、青衣,老旦,青海省戏剧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主演的(清风亭),(辕门斩子),(二进宫),(三娘教子),(四贤册),(对银杯)等剧目多次获得省市大奖。在西北五省也是稍有名气,前年西宁秦腔剧团全国巡演《尕布龙》来西安易俗社,亚玲还邀请我们去观看,大前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亚玲回家专门唱了几段秦腔,以祭奠我母亲。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韩亚玲在南留村老年公寓即兴演唱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韩亚玲在南留村老年公寓即兴演唱后合影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是村里公认的秦腔迷,那时候本村或者邻村只要有戏有电影,都要去赶着看,曾经有一次在庆镇村看革命现代剧《江水英》,十里八村的人太多,台下发生拥挤踩踏,我和母亲仓忙逃离,事后因停演母亲还有遗憾。那次的踩踏多亏我姨夫在台子上面,一把将我母亲拉上戏台,躲过危险,我姨夫那时候庆镇村书记,我们看戏就坐在离台子最近的地方,我村里二队就有一个同学的奶奶在踩踏中受伤了。

南留村的秦腔,作者.文杰

杨文彦老师

今年年初,母亲三周年忌日,村里热心人积极前来祭奠,我正羊舅,杨文彦老师,村老年幸福院副院长张育斌,几个热心人一吆喝,村里来了五六十个秦腔爱好者,本来,我们哥哥姐姐不是打算过分热闹的,但秦腔自乐班领导杨文彦老师说,这些爱好者都是自愿参加的,不收钱的,只是在演出结束后给每人发一天毛巾,愿意留下来吃饭的管一顿饭,不愿意吃饭的领了毛巾直接回家,经杨老师他们一说,我们反倒不好意思了,于是决定,那就唱,母亲也就最后一次了,后来,下午两点钟开始,十村八里的秦腔爱好者来了好几十人,我在西安一超市专门买了八十条毛巾,从两点一直到六点多,有几个没有安排唱到的

秦腔在南留村是有所传承的,不管是过去村里村外,也不管是正規剧团还是乡村自乐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念过书没念过书的,都有秦腔情结,都是秦腔爱好者。

时光易逝,多少年过去了, 但秦腔文化在南留村依然是乡亲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表达心情的一种被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南留村是一个秦腔秦韵秦之声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