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院士里有真本事的太少了!有的是赖于充数?

用户52512307097


院士是百万分之一的人,其智力才学绝对是人中龙凤,非常人所能及,不是屌丝几句话就能否定的。

一般来说,院士当选时,大多过了科研的高峰期,因为年龄的关系,但这不能作为否定其成就的理由,毕竟科研需要很长的实践来验证,同样的还有诺贝尔奖,为什么不质疑他们呢?

人无完人,科学研究的伟大,不一定道德上没有瑕疵,人都一样,如果要找没有完人!

搞科研的人大多比较固执,认为对的不大在乎别人的议论,加上科学很多是否定现有的,才发现新的,所以这是一种精神。

至于学科以外的领域,他们有可能就是一个凡人,和我们一样,不必苛求,如果说你认为院士误导了你,那是你自己没分清楚,它是谈论专业以外的事情,姑且听之任之,如果认真了,那是你没搞清楚!为什么要无条件的相信呢?

戏子明星,你明明知道她实在演戏,但依然迷的三昏六迷的,把戏里的角色和现实中的偶像迁移为一,那就是你的不对了,失望是在所难免的。

院士是人,只是一个荣誉,是对于过去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别的没什么。

民智的开化,不盲从,也许是破除的根源。


生活对我说



一、存在问题

一是院士滥竽充数。院士是集最高学术荣誉和垄断学术资源于一身的头衔,所以是官家必争之地。这造成了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滥竽充数,官员很多,二是国有居多,民间很少。

二是院士垄断资源。各家大学争相聘请院士,是他们当真爱才?其实是对院士背后所拥有的学术资源的渴求。这反过来造成了三教九流都对院士这个头衔趋之若鹜。

二、改革方向

一个好的制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是评价公正。就像诺贝尔奖一样,被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得奖?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参加评奖。院士的评选为什么需要申报,申报就意味着利益会被把控,通过匿名评价评选出来的,一般会具有普遍的公正性。

二是导向正确。院士实际上是一个荣誉,不应该是垄断学术资源。这个荣誉是对一个学者一生学术研究贡献的最大肯定,同时应该保证他的晚年待遇。在国家最高学术荣誉和高质量晚年生活待遇的激励下,把最好的资源配置到学术研究最旺盛的年轻人手中,让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于学术研究,才是一个正确的导向。

三是结果喜人。那就是研究出的成果在国际上得到普遍承认。中国自己办的各类奖项,不必太看重,因为太容易闭门造车。真正应该看重的是这些学术成就在国际上所获得的肯定。

院士的制度好不好,我觉得就应该看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中国有多少高精尖设备在国际上碾压同行,中国的经济有多强健,军事上能打赢谁。


致良知平天下


目前社会上对院士的怀疑度比较高,认为不少院士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他们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官职、大学教授等职位,也就是说要想获得院士的资格条件,完全依靠自己的科研实力等民间力量,是很难得到院士的学术名号。

以当前院士的生存现状来看,国内院士主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只要能获得院士的名号,似乎在国内就能拥有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也就会成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争相竞争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因此,这也造成了很多人钻营取巧,为了能获得院士的称号而不择手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科研资源的均衡发展。

其实在院士评选的具体标准、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与改革,要以学术标准为评价导向,而不是以参选人员的身份地位为评选决定条件。一是要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不能以院士申报为主,而是要以直接评选为主,按照年内各学术领域的突出贡献者,综合评价该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让能在学术、科研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的人入选;二是要有正确的导向,说到底院士仅仅只是各荣誉而已,并不是争名夺利的工具,更不是学术资源垄断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肯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等,但也要注重对年轻科研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以此来提高年轻人的积极性。

综合来讲,我们的院士质量到底怎么样,要有正确可观的评价,比如是否荣获国家奖励、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是否在世界各领域最高领奖台上获奖,是否真正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对国家、世界有突出贡献的事情。


东爱雨小公


两院院士中的绝大多数还是有真本事的,也就是说他/她是有真才实学的行业内的顶尖人才,起码在某个时期是这样。

两院院士是终身荣誉称号,所有两院院士的评选资料的真实性和合理合法性可以终身追责。对于那些弄虚作假评上两院院士的伪院士必须坚决清退。对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政府官员,除非是在科技界具有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否则一般就不要参与两院院士的评选。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是中国科学界神的圣殿堂,两院院士必须是科学界某一领域的真正翘楚。

与时俱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人无完人,两院院士,一般来说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人才,也不可能长期在其熟悉的领域或者学科具有领先性和引领性。

以货真价实的科学研究项目和成果给经费和待遇。两院院士给予适当的待遇是必须的,这是尊重,更是承认他/她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应得。过犹不及,现在的关键问题是给予两院院士及其所在机构的附加待遇太多太好太高,这是不正常的,必须从法律法规层次予以规范。


用户山水海天jwq


我不喜欢回答“有人说"、“有人认为"这类问题,这个“有人"到底是谁?是自己想出的“有人"还是调查之后的结果?



今天的“有人认为很多院士都是滥竽充数"我还是要说“很多院士"是“滥竽充数"是以偏概全,观点偏颇!

不否认极少极少极个别院士的研究成果略低于某行业顶尖科学家,应该说这不是滥竽充数,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结果,是一种自然规律。社会总是在前进的,原来被你认为滥竽充数的院士他或她在过去时,水平也是很高的!

上世纪早中期,很多院士是被人“抬"进科学院的。那时的院士没听说“贿选“一词,也没有如今浓重的“金钱味”,更没有听说将评选院士作为领导的“政绩工程”攻关。不过,这只是听说,并不代表“很多院士都是滥竽充数。"如果妄下结论,必定过于武断。



中国的院士是通过推荐评选制度,不受理个人申请。①院士3名以上联名推选;②部、委、各省有关机构申报推选:国内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技术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程序推选候选人。

中国两院院士是依据学术加贡献双结合评选的,近几年据说还加进了道德因素,在评选过程中,如果被人举报在主持项目研究中有贪污腐败行为,也会取消评选资格。如中国工程院(铁路系统)就取消了张曙光的院士评选资格。

李宁,是中国遗传学领域的权威,2007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5岁,是当时最年轻工程院院士“转基因院士”。2014年被查出利用研究项目,贪污2000万元,被停止院士资格,取消“院士”头衔。

中国两院院士,更形象地说是一种资历,一种荣誉。是对其在科学领域建树的一种肯定;院士不是职称,更不代表官位。

最著名的前辈过世院士有钱学森、李四光、王淦昌、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健在影响最大的有袁隆平、刘先林、……等等。


对科学家是多点敬畏还是多点亵渎是个人修为问题。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科技社会,科学才是推动社会快速前进的生产力,还是多一点敬畏为好!


老狼48440790


其实就和中国足球一样,在我天朝是一项富人的运动无疑了!

没钱就连学球、练球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上场比赛了!

(朋友的孩子从小学踢足球,曾踢过天津二队权健的替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钱花了海了去了😁)

那说这些,和我天朝院士的评选又有何关系呢?

联系就是:基本类同!

学术上是一方面,权势和财力是另一方面,缺一不可!

绝非空穴来风!😁☹️

现实如此!





向往旷野


是的,滥竽充数的院士在国内已经是泛滥成灾。据我了解,一般许多的学术论文都抄袭来的,《资格证书》不少都是花钱买的,地位职称都是走后门来的。然后,这些所谓的院士们,以国家宝贵“人才”自居,拿着国家的高薪奉禄,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待遇,过着奢侈的生活。出国“考察”,游山逛水,国内讲学,驴唇不对马嘴。因此,我建议:国家成立中国院士认证复试领导小组,对其国内一些滥竽充数的院士们,进行一次全面的通考。首先,考写作,然后,再考,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可以自选一种国家的语言)、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另外,自选题目是:谈谈你对今后中国改革开放有何建树性的建议,并结合你所在的工作岗位实践写一篇《学术论文》(字数限制在一万以上)。

此次认证复试一定要严肃认真,由新闻媒体全程报道,考场各个角落里必需按装摄像头,必要时,我可以亲自出题。


刘年14


看了底下的评论,真是感慨有些人的无知,他们有些人都根本不知道院士是怎样的,怎么评的,怎么做报告的,也没去了解过没去仔细研究过就说,有的院士就是滥竽充数这种说法,这种话从马克思的辩证法来看确实没毛病。但实际上,院士中百分之99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因为研究成果是靠各种经历积累得的,过程之艰辛,必须是科研人员才能理解。

那么有人会反问了,学术成果不能造假吗?这种说法太幼稚了,因为评院士所需要的学术成果是一整个团队做出来的,那都是几十个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你觉得几十个人会一起造假吗?

有人也会说,为什么这么多院士却没什么人获得诺贝尔奖?实际上,诺奖主要是给影响特别大的研究者,同时是否具有客观性不置可否,但实际,国内的院士主要以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主,并不是一个研究领域就可以影响整个世界的。所以诺奖的获得犹如你中彩票一样,是有很低的概率成分的。

同时,我想说,院士是引领整个领域发展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大家应该多加尊重和学习,而非作为一个杠精非要挑一些软刺。


贫头轮足


这是中国院士制度评选的问题,其实国外院士评选更多的是在第一线科学家比例大些。相反中国在院士评选上往往不是很注意当下主持科研项目与课题组一线人员。特别是在学科上分配不够合理,所以才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我们不可否任被评为院士人士科研成就的真实性,也不可否认尖端性,但是我们也要照顾到能够反映当期生产力与社会创造力的当期。

有时正向的鼓励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有力的助推器。包括袁隆平水稻之父,带给我们国家,带给人类生活的贡献。还有中国高铁目前的创造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经验也应该收到世界的尊重。

所以建议中国应该建立更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中国院士,这样才是科研与实践的互动与促进。这样的方向也应该是中国的,也会是世界的。但愿我们大家能够见到更多的中国的声音成为世界的声音。至少我们用自己的能力养育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力量。其实背后不正是有许多科技界的精英的努力。让中国大家带领我们走向世界,这样才符合院士的风度,这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骄傲,而不是功名利禄的分配与瓜分更不是行政的附属品和挂名。


时刚军


这个话题我最有发言权,我听过了太多院士的学术报告,听过太多院士的发言,总的感觉,80%的院士徒有其名,滥竽充数。在鉴定项目时,我们一听就明白的问题,院士问几遍才明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某院士做学术报告,连AlphaGo的基本原理都不懂;某老院士做学术报告,讲到机器学习,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等等。这类例子举不胜举。院士的选拔太多功利、太多学术水平之外的东西在起作用!院士制度必须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