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傳統銀行將消亡?別逗了!“神器”在手的它們正強勢崛起

近年來,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站上“風口”,一系列金融創新“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支付領域,移動互聯技術甚至喊出了“從消滅現金到消滅銀行卡”的豪言壯語。

與火熱的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商業銀行顯得比較低調,但他們其實也在不遺餘力地推動金融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譬如去年,阿里、騰訊、百度、京東均與國有四大行展開了基於金融科技方面的戰略合作。

金融機構越來越重視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通過技術與場景、業務與科技的融合,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實現綜合化、智能化、移動化發展。

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了商業銀行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也在改變著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

《經濟日報》日前推出了“關注金融科技”系列報道,為你揭秘金融機構中的高科技那些事兒~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金融科技創新助力“銀行再造”

當前,作為金融“主力軍”的商業銀行,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成為金融科技戰場上的“主力軍”。

記者觀察發現,在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安全、便捷、普惠”是初心和歸宿,“技術、場景、產品創新”是路徑和手段,最終迸發出推動“銀行再造”的巨大能量。

這些探索,正在個人支付、小微企業信貸、風險控制、機制體制改革等領域“開花結果”。

支付方式不斷刷新

錢包、手機、臉,正好比我們個人消費支付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以前,人們出門忘帶錢包總免不了心慌;當前,沒有手機隨身總感覺付款不便;接下來,這兩種情況都不必過度擔憂,因為,“刷臉”也能支付了,這種創新正率先在北京、深圳等地發芽。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已聯合北京西單大悅城25家商戶,率先試水“刷臉支付”,背後是人臉識別技術與快捷支付技術的“聯姻”。在深圳,招商銀行也在有序開展這項探索。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已聯合北京西單大悅城25家商戶,率先試水“刷臉支付”。圖為顧客在一家店鋪前使用“刷臉支付”技術付款。 王賀攝

那麼,如何保證“刷臉支付”的安全性?如果有人用盜拍的視頻、照片來盜刷怎麼辦?據瞭解,其背後的“安全衛士”有兩個,一是3D人臉識別技術,二是人臉識別算法,二者共同發揮作用。

招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賦能金融,這使得人們能夠脫離銀行卡、手機等介質,直接通過“人”本身便捷地獲取金融服務。

純線上放貸的“秘密”

“刷臉支付”只是科技賦能金融的一個註腳。在部分銀行,人臉識別技術已在櫃面、智能櫃員機上得到採用,廣泛應用於個人金融業務、對公開戶等業務場景中,尤其在客戶身份認證機制方面,已形成“聯網核查、人臉識別、人工鑑別”的三位一體模式。

客戶身份認證也是授信審批、貸款發放的重要環節之一。業內人士介紹,完整的貸款發放需要經過申請、開戶、放款、還款等環節,在此過程中,多家商業銀行已藉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真實、快捷地獲取借款人的資信情況,以完成精準授信。

在破解小微企業與銀行間“高信任成本”問題的過程中,這些技術的作用尤為突出。作為我國首家民營銀行、純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的相關負責人為記者解密了純線上放貸的“秘密”。

“微眾銀行已搭建起一套分佈式銀行核心架構,印證了分佈式雲計算技術在銀行領域運用的可行性。”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說,該行已通過該架構處理億級的海量客戶、高併發交易數據。在該架構下,微眾銀行的“微粒貸”產品已實現了秒級授信、毫秒級手機銀行交易體驗,全流程由機器人管家調配資源,只需要幾名運維人員就可以管理數千臺服務器。

“賬戶運維成本的極大降低,為讓利、普惠大眾創造了條件。”上述負責人說,截至2017年末,微粒貸累計借款客戶已達1157萬人次,共計貸款餘額1400億元,客戶集中在18歲至55歲,授信金額最高30萬元,最低500元,戶均貸款1.2萬元。

加快科技能力佈局

除了產品和業務創新,金融科技還在推動銀行“再造”方面迸發出巨大能量。

目前,已有多家商業銀行將金融科技納入頂層設計,將其作為轉型動力、發展戰略,其戰略定位也從支撐轉向引領,投入不斷加大。此外,部分銀行還制定了與金融科技相關的發展規劃,併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記者獲悉,中國農業銀行日前已正式印發該行的“金融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按照計劃,農行將重點支持金融科技技術與金融業務應用場景快速融合創新,推動該行的業務轉型、流程再造、管理變革。

此外,招行則正在全方位佈局金融科技,以此構建該行的核心競爭力。招行已成立“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按照上一年度營業收入的1%提取專項資金,鼓勵全行開展創新,未來投入力度有望加大。

組織機構的建設也在逐步進行。目前,中國建設銀行已正式成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第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由建行體系內直屬的7家開發中心和1家研發中心整體轉制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業界普遍認為,商業銀行在發展金融科技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專業人才如何引進、激勵機制如何創新、體制制約如何打破、基礎設施如何優化等,這些待解問題均需要商業銀行進一步探索。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智慧銀行將呈現3個特點

傳統銀行業持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佈局力度,既促進銀行業自身轉型,又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解決方案——

一方面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在銀行網點智能化和產品服務方式上的應用;

另一方面不斷消化吸收新技術,並提升科技輸出能力,為中小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科技轉型所需的解決方案和專業科技產品。

在當前的金融科技領域主要有4大技術,分別是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這4項技術與銀行業務均具有天然聯繫,並已在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促進資源共享、提升風控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多好實踐,科技與金融的融合也正在由表及裡、逐漸走向廣泛而深入。

大數據技術應用最廣泛

普華永道此前發佈的《全球金融科技報告》預計,新興金融科技公司將搶走大型金融機構24%的收入。近年來,不同經營主體都在結合自身特點,尋找與科技的結合點,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未來,傳統銀行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

恆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報告顯示,從41家上市銀行金融科技應用最新進展分佈統計結果看,大數據技術應用相對來講最廣泛,有85%的上市銀行應用實施。其次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有71%的上市銀行進行了建設和佈局。生物識別和雲計算技術應用分別有63%和54%的上市銀行應用實施。

還有不少銀行為此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今年5月份,民生銀行在北京成立民生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以來,已有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陸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業內專家表示,金融科技子公司不僅推動銀行自身科技金融建設,同時還能提供科技能力輸出,為中小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科技轉型所需的解決方案和專業科技產品。

為普惠金融提供解決方案

普惠、高效是金融科技的核心價值,推進金融科技轉型,能有效提升銀行對金融科技的運用,進而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高效性。

當前,我國部分地區農村經濟條件還比較落後,缺少抵質押物,郵儲銀行卻能長期發展農村小額信貸,這與其金融科技建設密不可分。郵儲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李斌介紹:“這幾年,我們利用大數據技術,把客戶分為不同的風險等級和信用水平。通過數據推送,在客戶沒有抵押品的前提下,也可以獲得貸款支持。”

金融科技可改進產品服務方式,將線下人工服務向線上自助服務遷移,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便捷性。此前,建設銀行推出全流程線上融資產品——“小微快貸”,實現了從貸款申請、審批、簽約到支用的全流程網絡化、自助化操作,在客戶信息完整的情況下,只需幾分鐘即可完成貸款全流程。

推動商業銀行智能化轉型

可以與客戶對話的機器人大堂經理、可以辦理絕大多數非現金業務的“超級櫃檯”、“刷臉”便可取款的ATM……從大型商業銀行到股份制銀行,都開始了全面的網點智能化建設,機器開始逐漸取代櫃檯人員,全天候自助和遠程人工服務正以人們想象不到的速度悄然佈局。

業內人士表示,可以預見,未來銀行轉型智慧銀行後將呈現3個特點:

一是去櫃檯化、智能化,提升網點服務體驗和能效。

二是互聯網+金融創新,多種服務渠道互為補充。

三是定製化風格設計,細化功能分區,對客戶進行有效分流。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技術手段的充分應用是商業銀行服務實現智能化的保障。第一,大數據作為銀行智能化的重要基礎和源泉,需要不斷夯實。通過數據整合、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最終實現智能化體系的搭建;第二,雲計算使得商業銀行能夠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計算與數據服務;第三,人工智能技術是提升商業銀行自身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未來商業銀行中的應用也最為廣泛,能涵蓋客戶評分、精準營銷、欺詐識別、風險預警等領域。

传统银行将消亡?别逗了!“神器”在手的它们正强势崛起

金融科技發展需築牢“安全堤”

金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在給行業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其中隱藏的風險也日益顯現。近期頻繁爆雷的網貸背後,凸顯的正是由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風險防範和監管難題。

對行業來說,在利用各項金融科技時,需加強防範內部和外部風險,將防範風險放在首要位置;對監管機構來說,需要創新監管模式,打破體制機制約束,實行全方位監管。

創新要有風險意識

有創新就會有風險。中國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郭為民認為,對於銀行來說需要防範兩類風險,一類是操作風險,一類是系統風險。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與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目前發展仍不平衡,第三方支付相對比較發達,但網絡貸款行業尚處於野蠻生長狀態,股權眾籌發展停滯不前。尤其是最近兩三年互聯網金融的過快發展和創新帶來了諸多風險問題。

近期針對互聯網行業的整頓也讓更多人瞭解了金融科技背後的風險。郭為民認為,隨著科技發展,科技手段也可以作為防範金融科技風險的工具。“例如,為了判斷線上交易是否為‘本意’操作,可以通過大數據建立模型,儘量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甚至可以預判交易對象資金的去向,避免資金被用於黃賭毒等。”

對銀行來說,還可建立網絡金融事中風控系統。據中國銀行信息科技部總工程師邢桂偉介紹,銀行通過引入大數據、機器學習等能力,以事中監控為核心,可以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且實時高效的反欺詐服務。

牌照管理難在哪裡

金融科技屬於新生事物,如何界定監管對象,確定監管範疇?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沒有大堂經理,沒有窗口業務,甚至沒有營業廳。監管誰、如何監管,成為擺在監管機構面前的難題。

有業內專家認為,金融科技作為金融行為,從行為監管來講,監管的對象應包括金融行為者,此外還包括對機構的監管,即發生金融行為的機構都屬於被監管的對象。因此,監管對象應是金融機構應用金融科技的行為。

以網貸平臺為例,公開信息顯示,目前仍在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中,只有約1/10在監管部門備案,其餘均未備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由於互聯網金融業的一些參與者識別與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低,因此,對互聯網金融公司實行牌照管理尤為必要。

黃益平建議,凡是從事金融服務必須設置進入門檻,進行牌照管理。但對於是否給金融科技公司發放牌照,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業界擔憂,對網貸平臺的監管備案已經出現延期,在目前的情況下,按照傳統的發放牌照的方式來管理,創新更無從談起。另外,在一些專家看來,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出發,是否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來監管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還需打個問號。

創新監管方式方法

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鼓勵創新,把握好監管的時機和力度,考驗著監管者的智慧。業內專家建議,構建新的金融科技的監管框架,應該考慮儘量在兩者之間求平衡。監管方式創新,可以考慮將數字技術運用到金融監管上,比如可將監管信息系統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數據庫直接對接,實現實時監測運行,評估金融風險。

有專家建議從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三個方面構建金融科技監管體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的《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報告》建議,為提升互聯網金融信息科技安全水平,一方面,要構建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安全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構建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安全與內控體系。此外,還要構建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安全的消費者保護體系,加強用戶信息安全教育,通過法律與自律保護用戶的隱私與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