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伟大在哪里?

追风赶月别留情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没有完成宋境统一

“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未几,取太原……”~《宋史.卷五.本纪第五.太宗二》

清源军、吴越、北汉,在太宗朝被纳入北宋版图。麻烦各位不要帮着哥哥来抢弟弟的功劳



一般认为,秦版图范围为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域
在领土问题上,赵匡胤的进取心还不如赵光义


赵光义军事才能有限,军队掌控力比较薄弱,两次伐辽都失败了,但这并不代表契丹就很强大,至少李存勖、柴荣会这样认为

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战略,设“封桩库”意欲赎买幽云十六州,只能证明他信心不足




~《世界经济千年史》

最初用GDP衡量古代经济的是英国人安格斯.麦迪逊

用现代经济学概念衡量古代经济本来就不靠谱,更何况宋吹们将这一数字从22.7/100一路狂吹到99/100,引发了一波又一波集体高潮

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宋朝GDP在今年略有回落,基本上稳定60/100~80/100之间,蓄势待发

中国地区在公元1000年时,还包括契丹一部分、女真、西夏、黄头回鹘、大理、吐蕃诸部等北宋周边政权以及羁縻性质的西南夷



作为不杀士大夫的赵匡胤,处死了88个从士大夫队伍中被自动开除的官员

“杯酒释兵权”的千古佳话后,张琼死了,韩重赟差点死了,殿前司都虞侯杨信装了十多年哑巴



太祖誓碑最初版本
~《宋史.卷三百七十九.曹勋》

曹勋逃归,不但带来了徽宗“可便即真,来救父母”亲笔,确认了赵构即位的合法性,还向赵构转告了“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这一惊天秘密



~《北狩见闻录》

曹勋搞写作时,把这个秘密丰富为“不杀大臣,不用宦官”两条内容


随着后人纷纷大开脑洞,太祖碑誓也发展出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版本(具体见问题“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三条什么碑誓”下,为国钓鱼的答案)


众多版本中,唯一不变的是“不杀大臣”,然而,不但赵匡胤杀,赵光义同样杀得不亦乐乎,就连真宗也杀过

不杀士大夫这事实始于仁宗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五.欧阳修奏对》

仁宗庆历年间盗贼烽起,几十人就敢公然攻州掠府,各州郡大多“具酒食与之宴饮,馈钱帛使之去”,为了振肃朝纲,欧阳修奏请拿晁仲约开刀


富弼支持将晁仲约
“行军法”,范仲淹表示反对

这场朝堂论战的裁判是仁宗,也就是说杀不杀士大夫这事仍然是可以由皇帝和大臣们商量着办的

范仲淹以文学大师的雄辩使“弃城无罪,贿盗有功”的论点成立,但是,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范老爷子,估计晁仲约的脑袋很难保住

关于为什么范仲淹会力保晁仲约的人头


,两个版本的意思差不多

文学家云集,大家互相开开嘴炮搞搞党争在所难免,玩成流血事件可就大不妙了,谁也保不准自己在什么时候会被别人揪住小辫子,万一皇帝杀得手滑……

范老爷子的意思被士大夫们上升为党争潜规则和祖宗成法,不容皇权随意破坏。也就是说

“不杀士大夫”其实是士大夫们自己争取来的





伟人把赵匡胤与其他三位并列,估计更多是出于韵律考量,(把“宋主”换作“元世”、“明祖”、“清圣”读着试试)

赵匡胤为结束混乱的五代、大致统一中原,有着一定的功绩,但要强行给他戴上“伟大”、“宽仁”、“开创盛世”的帽子,恐怕他会戴不大稳



为国钓鱼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时候,都是要流血的,要说最倒霉的人,当然就数老百姓了。

赵匡胤改超换代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因为他从谋划到当上皇帝,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把后周王朝,改为了大宋王朝。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是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黄袍加身的。

当时的赵匡胤是奉命去抵抗契丹族的入侵,但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没有去成,反倒是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逼着穿上了黄袍。

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袍,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赵匡胤答应部下当这个皇帝,然后和部下约法三章,说自己当这个皇帝可以,但是,全体将士,一定要务必保证,等去到都城开封之后,一定要保持队形和平,不能随便烧杀抢掠,不能打扰老百姓的生活。至于皇宫里的那些人,就更不能伤害了,因为那都是我赵匡胤的恩人。

全体将士答应了赵匡胤,赵匡胤就带着部队回到开封登基去了。

从赵匡胤开始到达都城开封,到他登基当上皇帝,也仅仅是一天的时间而已,整个政变过程赵匡胤只杀了一个叫韩令坤的人,韩令坤是个武将,周世宗柴荣活着的时候,很倚重他,而且他还有调兵权。

当他发现赵匡胤要谋反当皇帝的时候,他就想回家去调兵,但是,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赶回去,就被赵匡胤的人给杀了。

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先是给宰相交谈了一番,两个宰相一看赵匡胤已经到了当皇帝的火候,也就臣服了他。

要知道宰相可是百官之首,他们都向赵匡胤示好了,其它官员肯定也就就坡下驴,投靠了赵匡胤。

原来的小皇帝柴宗训,赵匡胤让他去地方做了一个王,并且还对他以及子孙做了过度的保护。赵匡胤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之后,天下太平了,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赵匡胤的改朝换代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对朝政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原来的宰相还是当宰相,原来的地方官,还是继续做地方官。

既然这种朝制对任何人都没有损坏,那这些人还是很乐意为赵匡胤服务的。

不得不说,这就是赵匡胤的伟大之处呀。

反观历史上其他的皇帝,若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至少要有数百万的士兵会变为孤魂野鬼。而赵匡胤仅仅是杀了一个人,就换取了天下的太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呀。史无前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


史学达人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赵匡胤的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在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少年时就极其骁勇善战,最初效力于镇州赵王王帐下并在此地与杜氏结婚。赵弘殷和杜氏生下了长子赵匡济、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四子赵廷美、五子赵光赞五个儿子和秦国大长公主、陈国长公主两个女儿,由于长子赵匡济早年夭折,所以赵匡胤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

相传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待到降生之后家人赫然发现:他浑身上下呈金色,直到三天后才褪去,因此得名香孩儿。生长于军营之中的赵匡胤从小就喜欢练习武艺,至今中华武术中仍有相传为其所创的太祖长拳。有一次他试着骑一匹烈马,他不给马套笼头,结果烈马跑到城楼的斜道上,使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也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

当时正值五代十国更迭频繁之际: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以来的短短五十年间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后汉初年赵匡胤外出云游,途经襄阳时在一座寺庙借宿,庙里有一个善于相面的老和尚看到他之后说:“我把我所有家当全部资助给你,你往北去会有奇遇。”赵匡胤依言北上,途经华山时从一群强盗手里救下被挟持的女子赵京娘,因二人是同姓本家乃结为兄妹,随后赵匡胤独行千里护送赵京娘回家。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关怀备至。途径武安门道川时赵京娘晨起临渊梳妆,向他诉说爱慕之情。赵匡胤一则碍于同姓不婚的礼教,二则正踌躇满志欲成大事,因而婉言谢绝。后京娘因为人非议其失陷于强盗之手而投湖自尽,赵匡胤悔恨之余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并在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战斗中立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王朝,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养子柴荣继位。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历史上将其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北汉。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于是执行结盟辽国以为外援的外交路线。柴荣甫一继位北汉就联合辽国出动十万联军进犯,此时的后周政权内部其实和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一样是由大大小小的各路割据势力拼凑而成,后周皇室在各路割据势力眼中不过就是一个势力较为强大的盟主而已。柴荣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身先士卒御驾亲征,时任禁卫大将的赵匡胤振臂高呼:“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又让禁军大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君臣一心的周军阵斩北汉军主将,一举破敌。北汉皇帝刘崇溃退,次年忧愤而死。

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便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赵匡胤率军将其击败。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请布阵决胜,赵匡胤笑着同意。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直冲南唐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军又来争夺,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韩令坤才固守扬州。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加授为定国军节度使。

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后在禁军系统中结拜了不少兄弟,不仅在他自己任职的殿前司里有他的结拜兄弟,在后周另一个军事指挥系统侍卫司里也有,其中不乏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禁军高官,他们连同赵匡胤合称义社十兄弟。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有一大优势——他弟弟赵光义跟皇上柴荣娶了两姐妹,是连襟。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柴荣驾崩,7岁的嗣子柴宗训柩前即位。就在柴宗训继位转过年来的春节北汉和辽国再度联军入侵,此时实际执掌后周军政大权的皇太后正是赵匡胤弟媳的姐姐。赵匡胤和他的兄弟们迅速对太后和以宰相为代表的朝中高官们展开了游说,最终太后在和宰相商议后决定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军出征,可当赵匡胤率军行至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的陈桥驿时众军将士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穿在了赵匡胤身上,以此宣布拥戴赵匡胤称帝。这时后周的军权握于赵匡胤之手,他随即率兵返回东京汴梁,这时只有侍卫司的韩通一度试图抵抗,但很快兵败被杀。赵匡胤进入汴京城后安抚城中百姓,同时打出优待后周皇室的旗号,汴京的秩序很快得到控制,尽管地方上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但被掌握了中央禁军指挥权的赵匡胤轻而易举镇压下去。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已黄袍加身两年的赵匡胤在一次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当年的老兄弟一同饮酒,酒至半酣之际赵匡胤借着酒劲对这帮武将们说:“若没诸位相助,朕也当不了这个皇帝。如今朕虽贵为天子,但却感觉反不如昔日为将时快乐。自登基以来朕就没睡过一个好觉。”诸将不解道:“今天命所归、大位已定,陛下复有何忧?”赵匡胤回答道:“朕对诸位兄弟是绝对放心的。只是如果有朝一日你们帐下的将士贪图荣华富贵拥立之功而将黄袍加于诸位之身,纵使你们不想造反还能由得你们自己吗?”话说到这份上谁都听出来赵匡胤已对自己起了猜疑之心,一时间诸将吓得纷纷叩头痛哭道:“臣等愚昧,未曾念及此事,还请陛下指示生路。“赵匡胤扶起诸将从容不迫道:”人生之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诸将一听这话都了解了赵匡胤的意图:赵匡胤并不打算对这帮起家的老兄弟们赶尽杀绝,而是希望通过优厚的待遇换取他们主动交出权力。次日早朝时诸将纷纷请辞,赵匡胤一一敕准并兑现在物质待遇上对诸将许下的承诺。

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稳定内部后赵匡胤又将目光锁定在五代十国乱局中的各大割据政权身上。据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微服私访来到宰相赵普家中,正是在这次会面中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一统天下的策略。赵匡胤的目光首先投向了位于今天湖北省和重庆市交界地区的南平国,这里位于南方各割据政权的中间地带,一旦控制了这里就犹如一把利刃将南方各割据政权分割开,使其难以相顾。问题在于:南方各割据政权同样看得到这点,所以一旦宋军对南平下手势必招致南方各割据政权的群起而攻。赵匡胤希望能最大限度分化瓦解自己的敌人,因此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在不过分刺激南方割据政权的前提下吞并南平的方法。公元962年机会送上门来了:这年位于南平国南方的湖南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逝,其子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张文表趁机起兵作乱。周保权向宋朝请求援兵,这就给赵匡胤提供了一个堂而皇之对南方用兵的理由。963年赵匡胤命慕容延钊南征,在途经江陵时南平王高继冲迫于宋军的压力前来犒军,慕容延钊趁机扣押了高继冲,吞并了南平。随即宋军继续南下占据湖南,至此宋军获得了南平、湖南两大粮仓,同时在地缘战略上可以东取南唐、南进南汉、西击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军分兵两路: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两路宋军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后蜀君主孟昶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率军扼守利州、剑门等要地;以韩保正为招讨使至兴元;由昭武节度使高寿俦坚守夔州。宋将王全斌在后蜀降将带领下绕过后蜀重兵把守的天险剑门关,成功迂回到王昭远的背后,吓得王昭远仓皇逃窜也没能摆脱被宋军俘虏的命运。东路宋军在刘廷让率领下突破巴东咽喉要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连克万州(治今重庆万州)、开州(治今重庆开州)、忠州(治今重庆忠县)、遂州(治今四川遂宁)等地。两路宋军顺利会师于成都城下,孟昶举城投降,至此后蜀灭亡。后蜀灭亡后宋军将逐一扫灭南方割据政权的形式已然明朗,一时间各割据政权纷纷自动上表称臣以换取苟安一时。在这一过程中割据如今岭南地区的南汉成为一个异类——不仅不上表称臣,竟主动攻击了此时已被宋朝纳为属地的道州。公元970年九月初一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南汉国都兴王府(今广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南汉君主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十二月宋军进至韶州(治今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今广东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阵,占领韶州。971年二月宋军已进至马径(今广东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军,继而攻陷兴王府,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南汉灭亡后十国割据政权中除了北方有契丹保护的北汉之外,只剩下南方的南唐、吴越两国。这时以南唐、吴越两国的实力即使加起来也不足以对抗宋朝,因此两国主动上表称臣,不过南唐和吴越在对宋朝的态度上还是有所不同:南唐后主李煜一方面在外交上极力对宋朝表现恭顺,另一方面暗中积极备战以防宋军进攻。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赵匡胤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向东攻打南唐。南唐落第士人樊若水向曹彬献上了南唐都城金陵附近的长江采石矶江面的宽度和水文资料,宋军根据樊若水献上的情报在采石矶搭建浮桥一路势如破竹攻到金陵城下。此时吴越王钱弘俶拒绝了李煜的求援并出兵助宋军围攻金陵。万般无奈的李煜遣使东京汴梁向赵匡胤求和,身为南唐使节的徐铉一见到赵匡胤就质问道:“李煜侍奉陛下犹如儿子侍奉父亲,他有何罪过以致于陛下兴兵讨伐?”赵匡胤回答道:“李煜何罪之有?只是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事实上如今宋军已占据绝对优势,对已无任何资本的南唐而言:城下之盟又有何可谈呢?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此时五代十国各路割据政权中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和南方的吴越还没彻底平定,其实吴越尽管还自成一国,事实上已与宋土无异,可以说彻底扫平群雄之日已指日可待。然而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间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事后二人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就此与天下一统失之交臂。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作为大宋王朝的奠基人,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赵宋帝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许多决策,直接决定了宋朝未来三百年的发展。在各项制度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打压武将势力、推行文官政治的一系列举措。

  宋太祖即位不久,后周旧臣李筠、李重进先后叛乱。宋太祖虽然以雷霆手段,快速平定了二李叛乱,但是叛乱所暴露的问题却让宋太祖非常苦恼。有一天,宋太祖召见最为倚重的大臣、担任枢密直学士的赵普,询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天下自从唐代灭亡以来,短短五十三年,中原地区前后有八姓帝王——朱温建立的后梁、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郭威建立柴荣继承的后周、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历史上把唐宋之间的这五个中原王朝称之为五代。五十余年来,中原大地上彼此攻杀,血流漂橹,百姓过着朝不保夕,形同猪狗甚至生不如死的生活。宋太祖表示,自己想要总结那个残酷血腥的乱世,可是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赵普听后,大赞宋太祖:“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五代帝王中不乏有识之士,比如周世宗柴荣,就是堪比唐太宗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只可惜天不假年,即位不过六年,39岁英年早逝。可是,即便是周世宗,也无法没有看穿迷局,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赵普不愧是大宋王朝的总设计师,一句话就指出了症结所在:“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只因为皇权暗弱,藩镇(节度使)权力太强,于是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五代开国君主多是前朝藩镇,这些人各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一旦形势允许,就废帝自立,抢夺最高权力。

  赵普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赵普说:“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闲闲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几层意思。第一个,藩镇问题由来已久,要想解决,切不可操之过急。第二,可以分成几个步骤来实施,先削夺职权,再控制财政,再削弱军队战斗力。

  听到赵普如此说,宋太祖恍然大悟,说:“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赵匡胤绝非托大,他确实在赵普短短几句话中,明白了解决藩镇问题的精要,并且干净地彻底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叶之秋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雄才大略的四位帝王,但与前三位相比,宋太祖地位相对尴尬,因为宋朝的国土面积相比唐朝大大缩水,与秦、汉、唐的大一统相比,宋朝只能算是小一统。那么宋太祖的伟大在哪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实现中国统一

在宋代之前,是中国著名的一个乱世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分裂三百年相比,五代十国只分裂了半个世纪,便完成重新统一。应该说,没有宋太祖,也许分裂的局面要持续更久。宋朝开国后,宋太祖连续平定南唐、后蜀、湖南、南汉、荆南等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中国一统。尽管面积不及盛唐,仍不失为一伟大之事业。

2、奠定大宋三百年的基业

宋朝虽然给人的印象比较弱,但自秦以后,宋朝的国祚仅次于两汉,比唐、元、明、清都长。宋朝能如此长命,与宋太祖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策略是分不开的。强干弱枝削弱了国家的武力,但同时获得了内部相对稳定。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内政一直是比较清明,也比较稳定的。这一切的源头,便是宋太祖。

3、开创人道主义的政治传统

大宋开国后,宋太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秘密立一块石碑,称为“誓碑”,其中有三条誓文:其一是对后周柴氏家族不得加刑;其二便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三条誓词,开创了人道主义的政治传统。

太祖皇帝并立下规矩,以后皇帝即位时,必须到太庙恭读誓词,这份誓词的重要性,远在其他法律之上。宋代的皇帝基本上都认真履行这一誓约,便形成一种政治传统。北宋程颐在罗列宋朝超越前代的五件事中,就有一件是“百年未尝诛杀大臣”。在北宋与南宋,都出现过党争,但宋代党争与汉代相比,相当温和,基本上没有杀戮的情况。可以说,在中国历朝,宋朝是最有人道主义色彩的。

正是宋太祖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朝是古代思想最自由的一个朝代,就这一点来说,弥足珍贵,就可以认为宋太祖是个伟大的皇帝。


君山话史


毛主席在他的词《沁园春·雪》中曾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风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面提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可宋太祖并没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为何他能与其他三位君王齐名,他的伟大之处在哪?

宋太祖之所以能够齐名,在于他结束了五代十国长达几十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但有些地方被辽国与西夏所侵占,宋太祖没有完全收复失地,不过他大致上结束了割据,避免百姓再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宋太祖武将出身,却选择了以仁义治国,奠定了宋朝文治的格局,使得宋朝成为一个物质与文化繁荣的朝代。宋朝的文治也影响到了科举,宋朝是一个注重科举的时代,科举在宋代对于每个读书人来说都是人生大事,宋代的科举更注重平民百姓,而科举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一大批文人墨客引领着宋词潮流。


宋太祖也是历史上少有对功臣宽容大度的皇帝,宋太祖建国以后,没有对开国功臣赶尽杀绝,而是选择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并赐给了他们大量的土地。宋太祖的行为可比朱元璋要好多了,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对功臣们赶尽杀绝,宋太祖算是个仁义之君。

不过宋太祖与其他三位君王相比,还是有点逊色,因为他的王朝疆域不算大,王朝也不够强,没有其他三位君王时的霸气。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句话中国人耳熟能详。宋太祖之前的三位并列在一起,几乎没有太大争议,但宋太祖与其他三位并列,则惹出不少口水。

之所以有人认为宋太祖不足以和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宋太祖本人开创的朝代—宋朝。宋朝,在现代很多人的印象中,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有钱,软蛋,且前一个词带来的荣誉完全被后一个词带来的耻辱所遮蔽,一些网友亲切地称呼宋朝为“挫宋”。然而,宋朝后续的发展,可以说是完全背离宋太祖预先设置好的轨道的,此话怎讲?

宋朝从宋太宗之后,给人的印象就是软蛋一个,以及辽国西夏的提款机。然而,在宋太祖时期,并不是这样的。

宋太祖本人是军人出生,名副其实的百战之将,这和东晋时期挂名将军,连自己主要 管什么都不知道的草包王徽之不一样。宋太祖本人从周世宗柴荣的亲兵做起,在周世宗即位之初,北汉联合契丹攻打后周时,赵匡胤就显露了头角,协助周世宗一举击败北汉与契丹联军,并随周世宗反击,率兵攻入太原城,负伤而归;后来在后周与南唐作战时,赵匡胤率领区区一百人,阵前斩杀南唐大将皇甫晖。所以,宋太祖本人在即位后,自然对于军队这一块,抓的比较紧。

宋太祖时期,宋朝的主力是禁军。这些禁军的数量大约二十万,由宋太祖从各地方军队中抽调的精锐组成,此举一来防止了地方的军事实力过大,继续形成分裂;二来是组建一支战斗力强,听命于皇帝本人的部队。这支禁军在后来的战争中,几乎取得了全胜的战绩。最后,在宋太宗两次失败的北伐中,这支百战雄师由于智障的指挥,全军覆没。

宋太祖时期,其作战战略遵循先南后北,即先将南方的割据势力消灭掉,保障后方的稳定;由于契丹在漠北已成气候,一时之间是无法彻底消灭的,所以在统一全国后,整合全国的力量,再一举消灭契丹。所以,宋太祖时期,和契丹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在宋太祖出兵讨伐北汉时,契丹派兵救援,但被宋太祖击败,可见,此时的北宋,在军事上,并不比契丹差,只是考虑到整体战略问题,没有北伐。

宋太祖在位期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除了南方臣服的吴越国,以及北方苟延残喘的北汉,其他势力全部被消灭。等到宋太祖准备北伐时,他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所以,在宋太祖时期,北宋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并不比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低,从个人的军事素养而言,宋太祖反而要高于之前三位。但可惜的是,宋太祖的突然死亡,使得其在位时期的思路没有彻底贯彻,宋太宗时期的北伐,由于宋太宗本人的指挥失误,导致北宋精锐丧尽,从此只能勉强防守而无进攻之力。

综上所述,宋太祖本人,无论从功绩而言,还是个人能力 而言,都足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相提并论。


庭州行者


宋太祖即是赵匡胤,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军阀割据局面,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建立有争议的大一统王朝,赵匡胤虽是武夫出身,却奉行“文以靖国”“右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开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之风。


在一本广受关注的奇书《推背图》中,对于赵匡胤和宋朝有颂曰,“纳土姓钱并姓李,其余相次朝天子。天将一统付真人,不杀人民更全嗣”。范仲淹说过“太祖皇帝应天顺人……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程颐对赵匡胤的不杀士大夫及言事人大加推崇,“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今日头条南方鹏认为赵匡胤的功绩主要有二点。

一,统一天下并杯酒释兵权

唐末藩镇割据,军阀并立政出多门,混战不休导致天下疲弱,五代梁唐晋汉周的相继出现,也是由于“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阀乱国误国已是众所皆知、为祸甚烈的事。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赵匡胤宴请众将。酒过三巡,赵匡胤便说,不知你们其中谁会是以后的皇帝,大将们面面相觑,连称不敢。


赵匡胤接着说,形势比人强,如果你们的部下让你黄袍加身,不做也由不得了。众将不敢回应。宋太祖便劝他们信任中央,放弃军权,保证给他们优厚待遇,福延子孙永保富贵。大家表示愿意听从交出部队,从此消除唐末五代乱世的土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二,优待士子读书人

赵匡胤既抑武便崇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曾立有太祖誓碑勒铭三条,其中就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范仲淹赞叹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有宋一朝,读书人士子是最舒服也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常以天下兴亡国家盛衰为己任。


赵匡胤夺人孤儿寡母之国,心常惕惕,登基后,采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等方式,很快治愈国家从安史之乱以来近二百年的战争伤痕,出现盛世局面。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宋太祖赵匡胤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基本结束安史之乱后,中国数百年割据、分裂、战乱的局面。宋太祖出生时,中原地区战火纷飞,各政权互相攻伐,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趁着中原地区发生内战,契丹铁骑也南下,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和平、稳定是人民群众最向往的。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平定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开始着手消灭各地的土皇帝。他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亡楚、荆南,又用四十多天灭掉后蜀。紧接着,南汉、南唐也被宋军消灭。在宋太祖驾崩前,只剩下吴越、北汉还没有拿下,但他们的灭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国家基本统一,战乱基本结束。

第二个伟大的地方是提高文人的地位,鼓励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誓碑殿中告诫子孙后代,不准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在宋朝,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词作家,比如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可谓群星璀璨,光照千秋。赵匡胤是有功劳的。


时拾史事


宋太祖的伟大之处,以下几条可以略见一斑。

其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尽管北宋由于北面还有辽国,西边还有西夏的存在,还算不上大一统王朝,但它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社会不再动荡。

其二,实行宽松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宋太祖为人宽厚,他曾以立碑的形式告诫后人,不得杀上书言事者及读书人。对比此后的明清,你会发现,宋朝是对知识分子最好的时代。

其三,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了开国功臣们手握重兵的问题,避免了许多朝代都免不了的对功臣的迫害。

其四,藏富于民。宋朝是我国古代市民生活最发达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