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公募REITs年內推出,對公寓影響幾何?誰能夠吃到第一個螃蟹?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公募REITs年內將出爐。這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這對於房地產行業發展,對於資本市場的成熟,對於租購併舉住房制度的完善,無疑都有重大意義。

那麼,這影響到底有多大?誰能夠吃到第一個螃蟹?

一、短期影響有限,長期取決於供地制度的改革

筆者認為,公募REITs無論是短期市場容量,還是長期發展,都取決於政策力度。因為公募REITs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地價。

作為投資品種,在需求端,要吸引機構資金和個人投資者進來購買產品,在供給端,要吸引租賃機構提供更多的房源,都要求REITs回報率需要達到一定水平,這樣投資者才願意買,租賃機構也才有利可圖,但目前公寓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盈利模式。

為什麼找不到盈利模式?因為目前的投資回報率太低,而在投資裡面最主要是土地成本,地價非常高,地價高了之後同時也使得稅費相對比較高,在這時候我們的租金又很低,租金外的經營收入也不高,估計能佔到租金的1/4都算非常理想的水平了,所以國內的投資回報率在北京、上海、深圳都在1%左右。從經濟上滿足不了REITs收益要求。

那要怎麼做才能打通盈利模式呢?關鍵在於降地價,地價直接決定投資回報率。所以從短期來說,租賃用地屬於低成本的用地,這取決於政府讓利程度,但是這對地方財政來說是不可持續的,更多還是試點性質和導向性質,供應量會很有限。

從長期而言,公募REITs市場發展取決於供地制度改革,集體土地入市,跨區域調劑,商業、工業和住宅用地比例調整,舊工業區舊城改造和容積率提升等等,這才能給公募REITs發展帶來足夠多的優質底層資產。

當然,這只是住房領域的,其實像商業、物流、工業等領域,租金回報率已經比較客觀,所以公募REITs極有可能藉助住房租賃開花,但是在商業、物流這塊結出碩果,從國外來看,公寓REITs也只佔10%左右,其他都是商業、寫字樓等。

二、誰能從中受益?短期看誰有資源,長期看誰能夠實現最高的租金坪效

公募REITs退出,誰能率先受益?

短期來看,毫無疑問是國企及特殊資源方。在獲得低價地之後,通過公募REITs退出,解決了“投融管退”的“投融退”問題,管這塊還是大難點。所以長期來看,融和退都屬於金融環節,屬於基本的金融基礎設施,就像自來水一樣是公共產品,當競爭日益市場化後,後續最核心競爭力還在於運營,誰運營的好,能夠有最高的坪效,反過來來也具備更強的投資能力和拿房能力。

因此,目前行業關鍵競爭點在於卡位、確定盈利模式,整合資源方,誰能夠做到這一點,誰就能在未來長久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但是目前市場的問題在於,過於短期,沒有耐心,缺乏遠見,在新派REITs發出來之前,新派多苦逼,有多少人看到了他背後真正的價值?

同樣的,像現在YOU+,儘管規模並不具備領先優勢,但是在社群卡位這一塊牢牢佔據,另外一直也在探索最可行的盈利模式,儘管目前不是在聚光燈下,但誰知道它哪天再次爆發呢?

從房地產大框架去看,增量市場是把麵粉做成麵包的一個製造業,在增量市場裡面關鍵的是要有產品力和週轉能力,而存量市場則是服務業,是運營為王,也就是說要有內容和運營這兩個核心的能力,打磨這兩個核心的能力比規模要重要的多。

所以,隨著時間不斷推移,運營和服務的價值也將日益凸顯,因為運營和服務能力目前更多還是體現在收益和坪效上,但是未來,它將直接決定資產的價值。

三、未來運營能力將更加關注系統能力

在目前,大多數運營商提升運營能力的著眼點在於如何縮短營建週期,提升出租率和續租率,做好產品,提升坪效,這仍然很關鍵。

但是現在,無論是開發商,還是部分運營商,已經開始探索生活綜合體的概念,這是一個系統能力。比如深圳荔枝公寓新開了一個旗艦店,一層全是商業,很多體驗業態,樓上則是住戶,這就帶來了兩個好處,第一個,底商租金更高,可以獲得更高的租金收入,第二個,租戶可以為底商帶來客流,而底商則作為服務配套,形成了共榮的生態。

未來這種系統能力最重要的是打通多業態和差異化的能力。首先,不同的業態產品組合之間的協同,比如說像有的集團下面有商業、物業、酒店、文化集團、藝術品牌,那麼在研發它的產品線的時候就會有藝術Mall、文化Mall,和傳統商業既有所不同,又有所結合。

另外原來的寫字樓邏輯或者商業地產的邏輯就是鋼筋混凝土,一個樓蓋好以後,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刷門禁,進到空間去,是缺少人文關懷的,現在開始追求差異化了,講究人跟環境的結合,比如說未來辦公或者是未來社區。總之差異化最終是挖掘人的深層次需求和價值,不斷髮現新的場景服務,進而提高租金水平。

(全文完)


特別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立場(以對外公告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