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吃饭的学问

朋友请吃饭,去或不去,都费思量:不去吧,怕朋友怪罪,毕竟是多年的朋友了,为一顿饭惹场闲气似不值得;去吧,又恐有太多难以对付的事情,让自己进退无据。

故而,吃谁的,不吃谁的;早去,晚去,还是找个借口酒席过半离开,在许多时候,竟成了一门学问。普通百姓要考虑,达官贵人更要耗费心神。看来,吃饭也是一种文化吧,它是千百年来人类积习已久的惯性,如基因般固执,有变异但更多的是遗传。或许,这就是结论——在文化的大缸里,谁也无法避免这样一种命运:讨厌却不能不服从,拒绝也必须学会接受。

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疑惑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活着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活着?有人告诉我,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是哲学家都不能不予以正视的悖论。等到年岁稍长,才明白这是一个貌视深沉、实则荒诞的命题。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也不是为了活着。准确地说,活着需要吃饭,而吃饭也需要活着。二者只是一个相互需要的条件罢了,哪里有什么学问?

大凡某种东西一旦成为学问,成为文化,就需要人去细究,否则就可能是大不敬。吃饭也是如此,有些人吃饱了没事,但无中找有,随便编排一番,以显示自己的渊博与高深。我以为,还是把吃饭归之于自然的需要为好,饿了便要吃,吃了便要做事,真真切切地做事。这样,人生方有价值,生活方有意义!

吃饭不是学问,也没有必要成为学问。人类社会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实在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的脑细胞,一切随他,而我只要自由身,岂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