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人類溝通少不了語言,但考慮到古漢語讀音與現代漢語讀音的差別,小編可以斷言,無論您操的是字真腔圓的普通話還是麻溜的方言,生活在先秦時代的人都不可能聽懂的。也許您心裡會犯嘀咕,聽不懂還可以寫嘛,但很抱歉,古人並不認識建國後通行的簡體漢字。

先秦的文字有很多書寫方法,比如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等。到了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又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了各種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字,如趙字、楚字、秦字等等,它們的寫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您是位精通書法的文藝青年,那麼恭喜您在這場生存競賽中拔得頭籌,畢竟秦篆、秦隸什麼的對於研習書法的同學並不陌生。但您也別樂得太早,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在一個陌生的時代,保持著那麼一-點清醒和警覺總是好的。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而普通青年只怕是腸子都悔青嘍,這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

莫急莫急,其實在先秦時代士以下的庶人階層中,像您這樣口吐方言、手不能書之人抓一大把,並不在少數。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其實,學好門語言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比方說您想要學說齊國話,學寫齊國字,怎麼辦呢?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親自去高大上的齊國走一遭孟子為我們講述了這樣個故事:有一個楚國官員想送自己的寶貝兒子去齊國留學, 所以請來了一位齊國師傅在家教導兒子齊國話,只是這熊孩子十分不爭氣,怎麼都學不好。孟老夫子對此總結到:一邊,齊國師傅教導他齊國話,另一邊, 每天都會有人不斷地用母語干擾他,即便是每天鞭打他要求他練習齊國話,也不可能令他在短時間內掌握齊國的語言,不如直接將這孩子送去齊國,包學包會!由此可見,培養語言環境對學習語言是多麼的重要,所以穿越到先秦您不要擔心學不會古漢語,當您身處其境之後,您就自然而然地融人這學習的之氛圍中了。

這時,您會不會有種感慨,比如:哇塞,原來周遊列國、遊說諸候的諸子百家,他們都是超有語言天賦的學霸啊!學霸是可以肯定的,不然怎麼傳道授業、著書立學呢。至於語言天賦,其實並沒有這麼誇張,先秦時期也是有通用語的,只是人家不叫“普通話”,而是叫“雅言”,也叫“夏言”。中原的上層貴族們一般都用雅言溝通。在楚國、 越國等南部地區,貴族也都會說雅言,雖然日常會用用楚言、越言啥的。比如楚成王的叔叔子元帶著楚軍伐鄭時,見鄭國人大門散開跟他搞“空城計”,他激動就說楚言了。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總的來說,學會了雅言遊說諸侯是沒什麼問題的。

非貴族的底層百姓,通常情況是不會雅言的。但是中原地區的百姓平時說的方言,比如晉國的晉言,和雅言的差別應該不是很大,屬於不用翻譯也能正常溝通的那種。秦穆公就曾經用雅言和一個只會說晉言的戎王使者由分餘進行熱切的交談。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如果是楚言或者越言,那麼就不得不請翻譯了。當時北方人對南部方言的評價。參考孟子的話來說是“南蠻鴃(jue)舌”。正所謂令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除了明月萬古不變之外,北方人對南方方言的評價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個可以理解,所不懂自然是“鳥語”嘛,當然,在先秦時期說“鳥語”的人也不一定都能互通溝通,比如楚國人就聽不懂越言。

楚王的弟弟鄂君子暫坐船出遊,有愛慕他的越人艄公抱著船槳對他唱歌: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濫今汴草濫,予昌輕澤予昌州,州諶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澧秦逾,滲湜隨河湖。

越國的艄公當然是不會說雅言的,所以他只能用越言唱啦。無奈鄂君子皙不懂越言,只是覺得越國艄公的聲音還不錯,也沒跑調。對這旋律產生興趣的鄂君子暫遂問了身邊的小翻譯,才明白對方唱的是: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不就是《越人歌》嗎?推廣通用語果然很重要性啊。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至於文字,春秋的時候主體還是統一的,到後來才分化出來楚字、趙字、秦字等等。文字的差別呢,鄰近的諸侯國之間不是很大。因為那會兒各諸侯國的文字都是從周代的籀(zhou)文,也就是大篆繼承而來,所以就算隔得比較遠的諸侯國,他們平時用的文字差別也不是現在人想象中那麼大的。至於南部流行的鳥蟲書。那個只是藝術字,雖然後期也不只是在南方流行,但先秦正常人是不會用鳥蟲書寫信辦公的。

對了,友情提醒下,先秦時代沒有紙張。所以公文啥的。大部分只能記錄在簡牘上。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呂氏春秋》載:“亂國所生之物,盡用越之竹,猶不能書也。”

這話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罄竹難書。若您穿越成個負責書記的小吏,不小心在簡牘上把字寫錯了怎麼辦?很簡單,麻溜地用小刀刮掉。儘管帛和絹也可以作為書寫載體,但它們一點都不便宜,所以一般人寫信都是用竹簡一策策地做成信牘。那會兒的人通常會把寫好的信牘用繩擁扎,在繩結處回檢木,上封蓋有鈐印的封泥,以防洩密。穿越時空,可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地私拆別人的信牘,除非您有那人的鈐印,不然拆開了復原不了啊。

關於古漢語的語法。先秦人的腦洞比我們想象的要大,他們很會自動腦補。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韓非子曾經在自己書上寫過一個八卦故事,說是楚國的郢(ying)都有一個人要寫信給燕國的相國。信是在晚上寫的,當時照明的火炬不夠亮,寫信的人對拿火炬的侍從說:“把燭火舉高點。”一邊說一邊錯誤地在信上寫了“舉燭”二字。“舉燭”和這封信的本意根本沒關係。燕國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興,但是他看不明白“舉燭”到底是啥意思。於是,燕相就自己腦補道:‘舉燭’就是崇尚明察的意思,提醒君王任用德才兼備的賢人。”宰相向燕王陳述了“舉燭”的意思之後,燕王十分高興,以此來治理國家。從此,詞典裡又多了個叫“郢書燕說”的詞。

總的來說,周遊列國的諸子們不需要學很多方言,只要學好雅言就成了,文字也是,學好大篆一種也就成了。穿越到先秦的您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是個學渣了。

先秦時期的人外出不說漢語,不寫漢字?弄啥勒!

有先秦的語言環境,您一定可以學好上古漢語的。

喜歡先秦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天虞山上姑射仙”,專注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